第五二零章 虚与委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收到了鹿善继遣人送来的两封书信之后,崇祯皇帝仔细看过一番,知道黄台吉还跟历史上一样,使出了这个议和缓兵和借刀杀人之计,心里很快也就有了应对之策。
恰好此时又到了该向九边各镇,转送崇祯二年第三季度粮饷物资的时候了,所以当天下午,崇祯皇帝就派出了两拨内臣担任领队,各带天策卫和羽林卫一哨人马,预备押送粮饷离京,分赴辽东镇和东江镇。
这次前去东江镇的内臣,还是御马监总管太监兼御前侍从武官处掌事太监褚宪章。
褚宪章去年九月到东江镇转送粮饷并且坐镇督战,不仅与毛文龙熟悉,与毛文龙以下的东江镇各路总兵将领也很熟悉,去了以后很多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因为这次去,不光是押送粮饷这么简单,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崇祯皇帝让他带上了奴酋黄台吉写给大明朝的议和书信,其中有黄台吉要求大明朝治罪毛文龙,并交还刘兴祚几兄弟的内容。
到了关键时候这个要拿出来,用来激励安东侯毛文龙和刘兴祚率军,去与辽东建虏死磕。
只不过拿出来的时机必须把握恰当,这个就只能让熟悉东江镇内情的褚宪章出马不可了。
至于带队去辽东镇的内臣,则是司礼监的随堂太监郑之惠。
郑之惠与曹化淳一样,都是出身与大内的内书堂,不过崇祯即位之前一直都属于靠边站的那种。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清洗内廷二十四衙门的时候,郑之惠没有投靠当时权势熏天的曹化淳,而是瞅准时机投靠了比自己小字辈的王承恩,如今自然是苦尽甘来。
前不久,在御前红人王承恩的推荐下,如愿进入了司礼监,成为了比秉笔太监的稍低一等的随堂太监,不过,也已经可以在司礼监轮番当值了。
当然,崇祯皇帝从一堆内臣之中选中这个郑之惠,不是因为他是王承恩的人,而是因为他出身内书堂,不仅对于大明朝的各种典章制度非常熟悉,而且头脑灵活,很有内秀,不是一个死板刻板的人。
这样的人,让他们在大难临头坚守气节很难,但是却很适合这种虚与委蛇、讨价还价的议和谈判。
其实适合干这种事情的人,在如今的大明朝堂之上有很多,只是现在的这个崇祯皇帝可是知道,与后金“议和”的事情,绝对不能泄露出去。
黄台吉是假议和,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知道,所以他的议和谈判,也是假议和假谈判,不过是虚与委蛇,麻痹黄台吉而已。
但是这个事情在大明朝堂之上,却是个见光死的事情。
一旦泄露出去一点消息,这个事情就会弄巧成拙,没法继续下去了。
历史上,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一点议和之心,当袁崇焕向他报告平辽策略的时候,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办法,也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
不管其中的“和为旁着”,是不是当时袁崇焕给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但是当袁崇焕报告了这个平辽策略的时候,崇祯皇帝是满口答应了的。
然而后来,袁崇焕私下与后金通款议和的事情曝光出来之后,满朝文武都是同仇敌忾、义愤填膺,都说袁崇焕这是通虏卖国。
所以,历史上,袁崇焕就有了那样一个凄惨下场。
再后来,奉旨与后金通书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害怕重蹈覆辙,落下一个与袁崇焕相同的下场,所以就预留了证据,将崇祯皇帝与他私下交代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并透漏给了同年好友,表示议和这种事情,是皇帝让他办的,他是奉旨承办的。
结果,这个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了,又搞得满朝大哗。
崇祯皇帝为了平息事态,只好表态自己没有与丑虏议和的意思,然后将走漏了消息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斩首了事。
有鉴于明末的这个历史状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即便是假议和,也不敢公之于众,因为对于辽东的建虏,满朝文武皆主战,所以谈判议和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从天启皇帝到崇祯皇帝,二十多年间,宁肯两线乃至三线作战,也没有正式与后金遣使议和的原因。
既然知道这个情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然不能让颇有一些政治洁癖的文官们去操作这个事情,而是只能让身边的内臣去做,而且还不能让太显眼的人去做。
比如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是个合适的人选,但是在皇帝在京的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却离京办事,那绝对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会很快引来朝臣的关注。
一旦引起朝臣的关注,那么这个事情立刻就搞不下去了。
这么一来,新提拔的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就是一个合适的角色了。
他是王承恩的亲信,那么自然也就成为了皇帝信得过的人,有些心腹话就可以向他交代了。
同时,他又是一个随堂太监而已,带着皇帝的中旨,押解粮饷前往辽东重镇,也算合情合理的事情,自然不会引起什么人的注意。
七月初一的建极殿朔日朝会之后,照例就是内阁阁臣带着六部有关人员参加的文华殿御前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崇祯皇帝就像没事儿一样,与内阁首辅李国鐠等人议定了夏税征收、经世银行筹办进展,以及近卫军第二镇营院、饷械筹备等朝政要务,然后顺势提出了解送第三季度九边粮饷的事情。
因为崇祯皇帝还是决定这一次的九边军饷,累计叁佰万银元,还是会从内帑之中拨付,所以参加文华殿御前会议的两位阁臣和户部、工部两位尚书,当然都没有意见。
就这样,七月二日,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带着崇祯皇帝的密旨离京而去,到通州,与户部仓场总督毕懋良交接了转送辽东镇的钱粮物资,然后东出山海关而去。
崇祯皇帝在跟他面谈的时候,嘱咐他交卸了钱粮之后,亲往锦州城坐镇,与奴酋黄台吉谈判划界订约的事情,谈成谈不成不要紧,谈判的时间拖得越长越好。
但是谈判议和不等于不备战,也不等于不打仗,锦州城的军队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至于黄台吉去不去帝号什么的,随他的便,反正将来要消灭他,他现在愿意自称昊天上帝都由他。
至于黄台吉提出的条件,比如治罪毛文龙、刘兴祚什么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谈。
但是要谈这个问题,大明也有条件,那就是先让黄台吉送还李永芳、孙得功、鲍承先等明军降将叛将再说。
至于划界的问题,蒙古的问题,朝鲜的问题,都可以谈,而且崇祯皇帝也都一一给郑之惠说明了底线。
七月初五上午,出了山海关后,郑之惠带着随行护卫的前军人马,撇下了行动迟缓的运送粮饷的队伍,快速北上宁远。
傍晚到了宁远城,与鹿善继见面之后,单独向鹿善继、满桂、陈仁锡、孙钤四人,传达了崇祯皇帝要求辽东镇一边假装议和一边加紧备战的旨意。
七月初六,郑之惠率领随行护卫的前军人马,在锦衣卫辽东千户所千户孙钤,以及何可纲麾下中军都司佥书石柱国的陪同下,抵达了锦州。
第二日中午,郑之惠即派人秘密赶赴已被建虏进驻的大凌河城外,投书答话,开始了崇祯皇帝将计就计与后金国假装议和的进程。
收到了鹿善继遣人送来的两封书信之后,崇祯皇帝仔细看过一番,知道黄台吉还跟历史上一样,使出了这个议和缓兵和借刀杀人之计,心里很快也就有了应对之策。
恰好此时又到了该向九边各镇,转送崇祯二年第三季度粮饷物资的时候了,所以当天下午,崇祯皇帝就派出了两拨内臣担任领队,各带天策卫和羽林卫一哨人马,预备押送粮饷离京,分赴辽东镇和东江镇。
这次前去东江镇的内臣,还是御马监总管太监兼御前侍从武官处掌事太监褚宪章。
褚宪章去年九月到东江镇转送粮饷并且坐镇督战,不仅与毛文龙熟悉,与毛文龙以下的东江镇各路总兵将领也很熟悉,去了以后很多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因为这次去,不光是押送粮饷这么简单,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崇祯皇帝让他带上了奴酋黄台吉写给大明朝的议和书信,其中有黄台吉要求大明朝治罪毛文龙,并交还刘兴祚几兄弟的内容。
到了关键时候这个要拿出来,用来激励安东侯毛文龙和刘兴祚率军,去与辽东建虏死磕。
只不过拿出来的时机必须把握恰当,这个就只能让熟悉东江镇内情的褚宪章出马不可了。
至于带队去辽东镇的内臣,则是司礼监的随堂太监郑之惠。
郑之惠与曹化淳一样,都是出身与大内的内书堂,不过崇祯即位之前一直都属于靠边站的那种。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清洗内廷二十四衙门的时候,郑之惠没有投靠当时权势熏天的曹化淳,而是瞅准时机投靠了比自己小字辈的王承恩,如今自然是苦尽甘来。
前不久,在御前红人王承恩的推荐下,如愿进入了司礼监,成为了比秉笔太监的稍低一等的随堂太监,不过,也已经可以在司礼监轮番当值了。
当然,崇祯皇帝从一堆内臣之中选中这个郑之惠,不是因为他是王承恩的人,而是因为他出身内书堂,不仅对于大明朝的各种典章制度非常熟悉,而且头脑灵活,很有内秀,不是一个死板刻板的人。
这样的人,让他们在大难临头坚守气节很难,但是却很适合这种虚与委蛇、讨价还价的议和谈判。
其实适合干这种事情的人,在如今的大明朝堂之上有很多,只是现在的这个崇祯皇帝可是知道,与后金“议和”的事情,绝对不能泄露出去。
黄台吉是假议和,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知道,所以他的议和谈判,也是假议和假谈判,不过是虚与委蛇,麻痹黄台吉而已。
但是这个事情在大明朝堂之上,却是个见光死的事情。
一旦泄露出去一点消息,这个事情就会弄巧成拙,没法继续下去了。
历史上,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一点议和之心,当袁崇焕向他报告平辽策略的时候,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办法,也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
不管其中的“和为旁着”,是不是当时袁崇焕给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但是当袁崇焕报告了这个平辽策略的时候,崇祯皇帝是满口答应了的。
然而后来,袁崇焕私下与后金通款议和的事情曝光出来之后,满朝文武都是同仇敌忾、义愤填膺,都说袁崇焕这是通虏卖国。
所以,历史上,袁崇焕就有了那样一个凄惨下场。
再后来,奉旨与后金通书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害怕重蹈覆辙,落下一个与袁崇焕相同的下场,所以就预留了证据,将崇祯皇帝与他私下交代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并透漏给了同年好友,表示议和这种事情,是皇帝让他办的,他是奉旨承办的。
结果,这个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了,又搞得满朝大哗。
崇祯皇帝为了平息事态,只好表态自己没有与丑虏议和的意思,然后将走漏了消息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斩首了事。
有鉴于明末的这个历史状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即便是假议和,也不敢公之于众,因为对于辽东的建虏,满朝文武皆主战,所以谈判议和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从天启皇帝到崇祯皇帝,二十多年间,宁肯两线乃至三线作战,也没有正式与后金遣使议和的原因。
既然知道这个情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然不能让颇有一些政治洁癖的文官们去操作这个事情,而是只能让身边的内臣去做,而且还不能让太显眼的人去做。
比如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是个合适的人选,但是在皇帝在京的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却离京办事,那绝对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会很快引来朝臣的关注。
一旦引起朝臣的关注,那么这个事情立刻就搞不下去了。
这么一来,新提拔的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就是一个合适的角色了。
他是王承恩的亲信,那么自然也就成为了皇帝信得过的人,有些心腹话就可以向他交代了。
同时,他又是一个随堂太监而已,带着皇帝的中旨,押解粮饷前往辽东重镇,也算合情合理的事情,自然不会引起什么人的注意。
七月初一的建极殿朔日朝会之后,照例就是内阁阁臣带着六部有关人员参加的文华殿御前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崇祯皇帝就像没事儿一样,与内阁首辅李国鐠等人议定了夏税征收、经世银行筹办进展,以及近卫军第二镇营院、饷械筹备等朝政要务,然后顺势提出了解送第三季度九边粮饷的事情。
因为崇祯皇帝还是决定这一次的九边军饷,累计叁佰万银元,还是会从内帑之中拨付,所以参加文华殿御前会议的两位阁臣和户部、工部两位尚书,当然都没有意见。
就这样,七月二日,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带着崇祯皇帝的密旨离京而去,到通州,与户部仓场总督毕懋良交接了转送辽东镇的钱粮物资,然后东出山海关而去。
崇祯皇帝在跟他面谈的时候,嘱咐他交卸了钱粮之后,亲往锦州城坐镇,与奴酋黄台吉谈判划界订约的事情,谈成谈不成不要紧,谈判的时间拖得越长越好。
但是谈判议和不等于不备战,也不等于不打仗,锦州城的军队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至于黄台吉去不去帝号什么的,随他的便,反正将来要消灭他,他现在愿意自称昊天上帝都由他。
至于黄台吉提出的条件,比如治罪毛文龙、刘兴祚什么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谈。
但是要谈这个问题,大明也有条件,那就是先让黄台吉送还李永芳、孙得功、鲍承先等明军降将叛将再说。
至于划界的问题,蒙古的问题,朝鲜的问题,都可以谈,而且崇祯皇帝也都一一给郑之惠说明了底线。
七月初五上午,出了山海关后,郑之惠带着随行护卫的前军人马,撇下了行动迟缓的运送粮饷的队伍,快速北上宁远。
傍晚到了宁远城,与鹿善继见面之后,单独向鹿善继、满桂、陈仁锡、孙钤四人,传达了崇祯皇帝要求辽东镇一边假装议和一边加紧备战的旨意。
七月初六,郑之惠率领随行护卫的前军人马,在锦衣卫辽东千户所千户孙钤,以及何可纲麾下中军都司佥书石柱国的陪同下,抵达了锦州。
第二日中午,郑之惠即派人秘密赶赴已被建虏进驻的大凌河城外,投书答话,开始了崇祯皇帝将计就计与后金国假装议和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