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最后一个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纵兵夺鼎最新章节!
来广陵之前甄尧对观看袁绍的尸首有很大的兴趣,只是袁绍的死因像一盆冷水浇在他的头上,只剩下憋在心头说不出的唏嘘。
二兄大约也是像袁绍这样吧,绝望中点燃粮仓,跟屋子一同化作灰烬。
燕北从冀州回辽东时将甄尧的尸首收敛好放在棺椁中,因此甄尧没见过甄俨被烧得不成人形的模样,只知道当时燕北的部下在废墟中搜寻兄长尸首时是依靠甄俨生前佩戴的玉佩,那块玉佩后来被甄尧压在兄长的墓碑下。
玉石都被烧裂了,何况是人?
时光的残忍之初,在于无知无觉。无知无觉中,生命里某个瞬间悄然回首从头忆起,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
十余年前甄尧想破头都想不到天下会在短时间里天翻地覆,也断然想不到甄氏、自己,一切都在原有的道路上改写。他是甄氏幼子,大兄死后二兄担当家业,他几乎与姐姐一样,除了读五经练弓马,剩下的时间便是飞鹰走狗。
不必承担家业的次子,不论身份地位高低,不论是贵人还是庶民,都要比长子活得轻松一点。甄尧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们这样的幼子在宗族中所需要承担的不过是辅佐的角色,学会服从比学会领导更重要。兄弟不争权夺利,宗族才能繁荣昌盛。
像他的出身,几乎十几岁时就能一眼看到老。加冠后有才能先做郡吏的举茂才、才能不足有德行名望的便举孝廉做县令、实在不争气想办法走贤良方正当议郎……归根结底,二十多岁是要在冀州做个县长令的。再往后的事全凭时运,有能耐做到郡守光宗耀祖、没能耐一辈子任事诸县也能留下贤名。
无非是为官任事一方、布衣便帮衬兄长,娶贤妻纳美妾,不必可以立功只求一世平安喜乐便是。
后来人回望当时,发生巨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端倪。但若身处当中,又有几个人能看出天下会变成如今的模样呢?没有人,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见。
黄巾之乱,张角喊出苍天已死,苍天死没死不知道,张角死了,黄天也没立起来。
为什么燕北会在二张叛乱后极力希望归附幽州?一方面张举张纯的确无成事之资,这是属于燕二郎的预见,这事不单单他,当年幽冀大地上有识之士大多比燕二郎这草莽之徒看得更加透彻;但另一方面,是燕北这个两度投身叛乱的人固执地认为,汉室虽乱,却不至亡损。
他错了。
何进不知道,稳操胜券手握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会在一个天色正朗的午后死在看望妹妹的路上,宫门一闭便被砍成肉泥。
袁绍不知道,他没能保住何进的性命导致谁都治不住董卓这么一头西凉猛虎,更不知道全家满门会死在自己招来的袁氏故吏手中,更不知道若干年后他会葬身广陵,化身成炭。
曹操不知道,夹在党人与宦官中间备受排挤让他对政事失望至极躲到谯县的茅屋里打猎写书,想不到短短几年日月颠倒自己也成了逃犯,更想不到他没能做成征西将军反倒当上五经博士。
甚至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傍晚,太师府里听说皇帝病愈的董卓也想不到,不过一日之后,向皇帝祝贺病愈的路上,他会死在近侍义子与自己亲手提拔的三公合谋。
人们连一天之后会发生什么都不能预见,拿什么去预见十余年后天下的样子?
甄尧现在回想起来,皇帝在西园设八校尉,称无上将军校阅军队,卸任大将军掾的兄长回乡时向他讲述时的情形仿佛就在昨日,转眼一切便都成了过眼云烟。
大将军……是他姐夫了。
就算是皇帝,皇帝,要不了多久或许也是姐夫的。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他将是外戚。
这些年福分没少享,罪也没少遭,在邺都的那两年让他见识了太多冀州士人原本一生都不可能遇到的经历……甄尧自付并非才具超人之辈,更没有可预见的眼光与智慧。至于将来会发生什么,对他而言其实早就无所谓了,从冀州逃往幽州避难的路上他只想着如何活下去,他活到现在,难道还不够幸运么?
人贵在自知,也贵在初心,甄尧没其他想法,既然自小到大学的都是服从,那么不管要死要活都继续服从下去好了。这年月活着能享福已是很不容易,活多一日都是赚,若是死了……死了也不算坏。
坐在返回赵国的车驾上,甄尧将饱经战火的广陵城远远甩在身后,做完这些事算是达成了燕北的嘱托,他也不必再留在南方。尽管没能看看江东景致有些遗憾,但天底下又有哪里比得上赵苑更加舒畅呢。
等他回赵国,天气应当已经入秋,游猎的好日头!
甄尧并未与陈登同行,入赵国是件大事,陈登希望回下邳见过他的父亲陈珪后再做决定。甄尧并未强求,陈珪早在他前往广陵前便在下邳接任了徐州刺史的官印,谁都明白陈登入赵都意味着什么,这件事跑不了、下邳陈氏也跑不了。
薛州就更简单了,兵马并入管承的水军后他的地位不减反增,自己任职校尉不说,部下三个战后幸存的军侯也都领受原职,其中一个还做了军司马,校尉部下十余艘战船,与管承合近百艘战船直行江上,好不痛快。这比呆在广陵做个都尉要好上太多,薛州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拒绝。
北归的路上的甄尧没遇见麹义,这让他庆幸良久。听说是燕北传信在麹义伤势稳定后便派人将他接回赵国,车驾比甄尧早走两日……麹将军在关东和袁氏打了十年的仗,百战皆胜偏偏最后一场撩蹶子丢了功劳,心里料想不会太好受。
近九月,随行兵马乘上渡过黄河的战船抵达冀州,方才下船,便见到赵王宫等候在黎阳渡口的骑手,带来燕北的口信:“赵王要您下船便直往国都,姜将军回来了,商议王陵诸事,您是将作大匠,理应到场。”
将作大匠?九卿了?
舟车劳顿的甄尧摸摸鼻子,“甄某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事的?”
来广陵之前甄尧对观看袁绍的尸首有很大的兴趣,只是袁绍的死因像一盆冷水浇在他的头上,只剩下憋在心头说不出的唏嘘。
二兄大约也是像袁绍这样吧,绝望中点燃粮仓,跟屋子一同化作灰烬。
燕北从冀州回辽东时将甄尧的尸首收敛好放在棺椁中,因此甄尧没见过甄俨被烧得不成人形的模样,只知道当时燕北的部下在废墟中搜寻兄长尸首时是依靠甄俨生前佩戴的玉佩,那块玉佩后来被甄尧压在兄长的墓碑下。
玉石都被烧裂了,何况是人?
时光的残忍之初,在于无知无觉。无知无觉中,生命里某个瞬间悄然回首从头忆起,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
十余年前甄尧想破头都想不到天下会在短时间里天翻地覆,也断然想不到甄氏、自己,一切都在原有的道路上改写。他是甄氏幼子,大兄死后二兄担当家业,他几乎与姐姐一样,除了读五经练弓马,剩下的时间便是飞鹰走狗。
不必承担家业的次子,不论身份地位高低,不论是贵人还是庶民,都要比长子活得轻松一点。甄尧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们这样的幼子在宗族中所需要承担的不过是辅佐的角色,学会服从比学会领导更重要。兄弟不争权夺利,宗族才能繁荣昌盛。
像他的出身,几乎十几岁时就能一眼看到老。加冠后有才能先做郡吏的举茂才、才能不足有德行名望的便举孝廉做县令、实在不争气想办法走贤良方正当议郎……归根结底,二十多岁是要在冀州做个县长令的。再往后的事全凭时运,有能耐做到郡守光宗耀祖、没能耐一辈子任事诸县也能留下贤名。
无非是为官任事一方、布衣便帮衬兄长,娶贤妻纳美妾,不必可以立功只求一世平安喜乐便是。
后来人回望当时,发生巨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端倪。但若身处当中,又有几个人能看出天下会变成如今的模样呢?没有人,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见。
黄巾之乱,张角喊出苍天已死,苍天死没死不知道,张角死了,黄天也没立起来。
为什么燕北会在二张叛乱后极力希望归附幽州?一方面张举张纯的确无成事之资,这是属于燕二郎的预见,这事不单单他,当年幽冀大地上有识之士大多比燕二郎这草莽之徒看得更加透彻;但另一方面,是燕北这个两度投身叛乱的人固执地认为,汉室虽乱,却不至亡损。
他错了。
何进不知道,稳操胜券手握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会在一个天色正朗的午后死在看望妹妹的路上,宫门一闭便被砍成肉泥。
袁绍不知道,他没能保住何进的性命导致谁都治不住董卓这么一头西凉猛虎,更不知道全家满门会死在自己招来的袁氏故吏手中,更不知道若干年后他会葬身广陵,化身成炭。
曹操不知道,夹在党人与宦官中间备受排挤让他对政事失望至极躲到谯县的茅屋里打猎写书,想不到短短几年日月颠倒自己也成了逃犯,更想不到他没能做成征西将军反倒当上五经博士。
甚至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傍晚,太师府里听说皇帝病愈的董卓也想不到,不过一日之后,向皇帝祝贺病愈的路上,他会死在近侍义子与自己亲手提拔的三公合谋。
人们连一天之后会发生什么都不能预见,拿什么去预见十余年后天下的样子?
甄尧现在回想起来,皇帝在西园设八校尉,称无上将军校阅军队,卸任大将军掾的兄长回乡时向他讲述时的情形仿佛就在昨日,转眼一切便都成了过眼云烟。
大将军……是他姐夫了。
就算是皇帝,皇帝,要不了多久或许也是姐夫的。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他将是外戚。
这些年福分没少享,罪也没少遭,在邺都的那两年让他见识了太多冀州士人原本一生都不可能遇到的经历……甄尧自付并非才具超人之辈,更没有可预见的眼光与智慧。至于将来会发生什么,对他而言其实早就无所谓了,从冀州逃往幽州避难的路上他只想着如何活下去,他活到现在,难道还不够幸运么?
人贵在自知,也贵在初心,甄尧没其他想法,既然自小到大学的都是服从,那么不管要死要活都继续服从下去好了。这年月活着能享福已是很不容易,活多一日都是赚,若是死了……死了也不算坏。
坐在返回赵国的车驾上,甄尧将饱经战火的广陵城远远甩在身后,做完这些事算是达成了燕北的嘱托,他也不必再留在南方。尽管没能看看江东景致有些遗憾,但天底下又有哪里比得上赵苑更加舒畅呢。
等他回赵国,天气应当已经入秋,游猎的好日头!
甄尧并未与陈登同行,入赵国是件大事,陈登希望回下邳见过他的父亲陈珪后再做决定。甄尧并未强求,陈珪早在他前往广陵前便在下邳接任了徐州刺史的官印,谁都明白陈登入赵都意味着什么,这件事跑不了、下邳陈氏也跑不了。
薛州就更简单了,兵马并入管承的水军后他的地位不减反增,自己任职校尉不说,部下三个战后幸存的军侯也都领受原职,其中一个还做了军司马,校尉部下十余艘战船,与管承合近百艘战船直行江上,好不痛快。这比呆在广陵做个都尉要好上太多,薛州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拒绝。
北归的路上的甄尧没遇见麹义,这让他庆幸良久。听说是燕北传信在麹义伤势稳定后便派人将他接回赵国,车驾比甄尧早走两日……麹将军在关东和袁氏打了十年的仗,百战皆胜偏偏最后一场撩蹶子丢了功劳,心里料想不会太好受。
近九月,随行兵马乘上渡过黄河的战船抵达冀州,方才下船,便见到赵王宫等候在黎阳渡口的骑手,带来燕北的口信:“赵王要您下船便直往国都,姜将军回来了,商议王陵诸事,您是将作大匠,理应到场。”
将作大匠?九卿了?
舟车劳顿的甄尧摸摸鼻子,“甄某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