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末日反攻 > 第437章 孝子

第437章 孝子

推荐阅读: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末日反攻最新章节!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汉族,中国春秋末期武棠邑(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东坡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起初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单衣顺亲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孩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缰绳从手里掉下来,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继母生的孩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孩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孩子受寒,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闵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了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孩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孩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默不作声,然而继母也后悔了。

    鞭打芦花

    体现闵子骞孝心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鞭打芦花”的故事。

    鞭打芦花

    这个故事由来已久,宋(元)《说苑》里就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这个故事是说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李秀英虐待他,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决定休了李秀英。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这个故事很感人,人有做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记载,只是情节略有不同:李氏有了亲生儿子以后,为让他独占家产,就设计让赵财主招闵子骞为婿。先是劝婚,继而督婚,甚至逼婚。这件事令其父恼怒不已,遂要休了她,接下来的就和上边的故事大同小异了。孔子听说了以后,对闵子骞极力赞赏,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当时孔子正在广收门徒,所以一家人和好以后,闵子骞就投师孔门。但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学费的束修(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闵子骞求学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崇尚节俭。”闵子骞重视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名利。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他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季氏是通过篡夺才当上国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违背了忠信,所以就推辞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暗指投向齐国)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即闵家寨)。他治费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又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

    人物影响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汶上县等处。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等地。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父亲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2006年11月,民间文学《闵子骞的传说》

    孝子闵子骞,被山东省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和济宁市鱼台县共同拥有。保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对于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名市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家族世系

    据《闵子世家》《闵氏家乘(鱼台县分卷)》记载,闵损是鲁闵公嫡裔:“鲁闵公生闵子鲁。闵子鲁生闵泽。闵泽生闵伯衍。闵伯衍生闵子建。闵子建生闵子马,尊称“闵马父”。闵子马,生三子:元配姜氏生闵损,继配乐氏生闵需、闵如。闵损生于曲阜,卒于齐州;闵需,无后;闵如,迁居陇西(今甘肃省)。后有闵煌、闵子汶,分别自称是闵损的63世孙(家谱中误作”64代孙“)、64世孙(家谱中误作”65代孙“)。

    后世纪念

    闵子骞孝贤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宿州市的闵祠村,山东费县的闵子庄,鱼台县的大闵村,及济南市的历城,争相把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作为属地。他们各有各的说词,各有各的传说,但是,都没有完整的资料和实物去如实考证,至今争论不休。而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和实证的,当数是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其中宿州市曹村镇的闵子骞祠,还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也是安徽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很多。虽然闵子骞葬于何处尚无定论,但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正阳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宣扬闵子骞孝悌忠义,对他多有嘉奖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闵子为“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

    闵子骞墓现被公认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两处,一处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进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庙堂,墙上有一个写有“济南孝文化博物馆”的牌子,欧阳中石题字。再沿着庙堂往北走,20多米处就是一座突起的坟墓。只见该坟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两棵古树。北侧立着一块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上面还有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上世纪60年代前,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近年来,随着许多市民要求恢复保护闵子骞墓地的呼吁,和文物部门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墓园进行了修膳。墓园西侧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闵子骞路。

    另一处闵子骞墓,位于范县东南22公里闵子墓村,墓坐北面南,冢高1.5米,周长8.4米,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墓地濒临黄河,时被冲毁,范县历代官吏、儒生曾多次捐资修整。据《范县志》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令陈奎初曾出资修墓建祠。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县令唐晟秀修墓祠,墓傍植有翠柏,山东督粮道孙星衍部撰《重修闵子墓》碑文。墓北原有闵子坊,一九六六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浮生道“文章中提到了孔子,就要提到孔门十哲德行·颜回·闵子骞·冉耕·冉雍政事·冉有·仲由言语·宰予·端木赐文学·言偃·卜商……

    颜回(前521年4月25日辰时-前481年),字子渊,中国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省)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名字由来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於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即漩涡激流中的水。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虎鼓瑟兮鸾回车。——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本站推荐:

末日反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恋上你看书网只为原作者六月雪飘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六月雪飘飘并收藏末日反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