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民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汉鼎余烟最新章节!
说到城池建设,雷远和向朗的着重点并不一样。
雷远基于本身宗族的特点,习惯了以数量较多的坞堡分屯百姓,而保持强有力的机动部队寻求野战破敌。所以此前他令陶威提出的初稿,主要精力摆在各处沿江、塞道的戎台、哨卡,并在适当的山间平野建设坞壁。
站在雷远的角度,各处戎台,哨卡,将是他的耳目,而屯据将士的各处坞壁,则是把太守政令推进至乡、县的前哨和依托。
但向朗显然另有想法。他今天提出的方案,以防范雨季灾害为由,略去了大部分的山间坞壁,而把绝大多数户口、人丁,都收缩回六处县城,预计消耗两年时间,在六处县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将城池与城下的码头、港口紧密连接为一体,并在城池中预留大面积的平坦空地。
雷远站在这幅舆图面前,沉吟许久,才理解了向朗的意思。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这个方案不是单纯地出于地方考虑,其首要的目的不是控制和治理宜都郡,而是为了确保荆益之间水陆交通、随时支撑大军调动往来。
向朗看看雷远的神色,试探地道:“明府,之所以如此……”
雷远笑了起来:“我明白了,就这么办。”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对人力的需求量极大,除了乐乡以外的五个县,在这方面都有不足。此前为了调动足够人手,雷远特意以庆祝自己的婚事、部下诸将和士卒们婚事的理由,大规模的赐予牛酒饮食、鼓舞士气。但各地人丁的抽调终究有其极限。
汉朝兴盛时,南郡下辖十七城,共有十六万户,七十余万口。可是经历板荡以后,人丁折损极多,大部分乡县在籍者已不足盛时的五分之一。
从南郡划分出的宜都郡更是地广人稀,佷山县和巫县都只有两千户不到,夷陵、夷道、秭归三县稍微好些,也不过三千户出头的样子。这其中当然不计地方大户的荫占,但就算计入,数字也不算太多。
好在有乐乡县,还有庐江雷氏宗族的力量。随着雷远一声号令,乐乡县调动了超过六千名壮丁,庐江雷氏宗族也额外增派了相当的人手。
之后的一个月里,各项建设继续推进。一处工程完成之后,民伕们又赶到下一处工地,全无停歇。
首先面貌一新的,是已经得到向朗长期经营的夷道城。本来用原木搭建的各种城墙、建筑逐步被更可靠的夯土包砖建筑所取代,虽然城墙还没加固扩建,但各处都新增了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
在城内,包括奋威将军府、县寺、粮库、武库等核心建筑,都特意采用黏土和石料版筑,不仅高大巍峨,也足以成为整座城池的支点。
到这时候,春耕时节到来,大部分民伕都预备赶回去伺候自家的田地。许多相关兴造只好暂停。在这以后,能够提供人力资源的,就只剩下了大江南面的五溪蛮部落,和大江北面的賨人部落。
这些蛮夷在有经验的工匠带领下,负责江北夷陵城的扩建和两岸戎台的布设。经过雷远和向朗的协商,戎台哨卡的数量被缩减为四十座,其中大约有半数是甘宁、李异等益州军将所设,只需要稍加扩建。
每座戎台同时也是一处军屯据点,以一屯百丁为人手保障。
以戎台为节点,通过逐渐完善的道路和水上交通,宜都郡范围内,江南任何一处的重要军情传递到夷道城,都不会超过六个时辰。
蛮夷们绝大部分都紧密依附于酋长、渠帅们,以寨、落为单位出山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人丁的酋长们凭此获得金帛物资的赏赐,而蛮夷们本身,从日出到日落,全无止息地高强度劳动,每日只获得勉强果腹的食物。
可仅仅这点微薄到让雷远心酸的食物,都已经被蛮夷们当作了优待。在食物的诱惑和酋长们严厉的约束下,蛮夷们对工程建设的热情居然相当高涨,极少有敷衍怠工的事情发生。
最初几天里,甚至连续出现了数次蛮夷丁壮过于勤力而晕倒的事件,有一次几乎闹出了人命。为此,雷远在公开场合大发雷霆,严厉处罚了带队的部曲将,随后略微增加了食物配给,再派遣人手沿着江畔捕鱼,每天炖煮鱼汤之类给劳力们补充营养。
他又通过沙摩柯的关系,约见了一些较值得信赖的酋长,由酋长们出面,将留在山里的老弱妇孺们派出,摘取野菜、土薯之类用于加餐。
随着工程不断推进,还催生出了一批渐渐脱离深山生活,重心放到宜都郡的蛮夷酋长。短短数月间,他们就从近乎奴隶制的落后环境中脱离出来,成了活跃在宜都郡范围内的包工头,在他们带领下往来奔忙在江峡间的蛮夷男女,总数超过五千。
麻烦事随之产生。
这些包工头一旦熟悉了汉家的规矩,就开始谋求更多的利益。此前雷远为了尽快铺设各地的道路,将乐乡县境内几处黏土和石灰矿藏发包给了向氏、习氏等荆襄大族下属的商人。而商人又以略微高过郡府提出的价格,招募蛮夷去开矿。
于是包工头们获得了更高的利益,而宜都郡内官方推进的几项工程,反倒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局面。
这情形使得身为宜都县丞的向朗极其尴尬。他勃然发怒,亲自出面,抓来了襄阳向氏的商队负责人,请求雷远予以严惩。
而雷远哈哈大笑。他请向朗不必焦虑,尽可以允许自家同族的操作;但同时,他又通报了负责各处工程实际指挥的陶威,令他大幅度提高了对每一名蛮夷劳力的食物发放额度。
毕竟食物的配给数量本来很少,就算增加了,也还在郡府的承受范围内。但这样的提升幅度,使得不少蛮夷试探性地离开渠帅、头人的控制,以一家一户的最小单位找上工地,询问能不能有份活儿干。
陶威老实不客气的将他们全部接收下来。
郡府随即又发布文告,宣布凡直接响应郡府号召、参与各处建设的蛮夷,如果表现良好的话,半年以后将会获得汉家户籍。当他们成为宜都郡治下的民户以后,就能立即按照律令,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耕种。
这个操作未免太无顾忌,在蛮夷酋长渠帅当中引发了一阵不满,但蛮夷终究没有办法抗衡宜都郡的力量。于是越来越多的酋长发现自家的资财渐渐丰厚,可属民却渐渐少了。
说到城池建设,雷远和向朗的着重点并不一样。
雷远基于本身宗族的特点,习惯了以数量较多的坞堡分屯百姓,而保持强有力的机动部队寻求野战破敌。所以此前他令陶威提出的初稿,主要精力摆在各处沿江、塞道的戎台、哨卡,并在适当的山间平野建设坞壁。
站在雷远的角度,各处戎台,哨卡,将是他的耳目,而屯据将士的各处坞壁,则是把太守政令推进至乡、县的前哨和依托。
但向朗显然另有想法。他今天提出的方案,以防范雨季灾害为由,略去了大部分的山间坞壁,而把绝大多数户口、人丁,都收缩回六处县城,预计消耗两年时间,在六处县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将城池与城下的码头、港口紧密连接为一体,并在城池中预留大面积的平坦空地。
雷远站在这幅舆图面前,沉吟许久,才理解了向朗的意思。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这个方案不是单纯地出于地方考虑,其首要的目的不是控制和治理宜都郡,而是为了确保荆益之间水陆交通、随时支撑大军调动往来。
向朗看看雷远的神色,试探地道:“明府,之所以如此……”
雷远笑了起来:“我明白了,就这么办。”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对人力的需求量极大,除了乐乡以外的五个县,在这方面都有不足。此前为了调动足够人手,雷远特意以庆祝自己的婚事、部下诸将和士卒们婚事的理由,大规模的赐予牛酒饮食、鼓舞士气。但各地人丁的抽调终究有其极限。
汉朝兴盛时,南郡下辖十七城,共有十六万户,七十余万口。可是经历板荡以后,人丁折损极多,大部分乡县在籍者已不足盛时的五分之一。
从南郡划分出的宜都郡更是地广人稀,佷山县和巫县都只有两千户不到,夷陵、夷道、秭归三县稍微好些,也不过三千户出头的样子。这其中当然不计地方大户的荫占,但就算计入,数字也不算太多。
好在有乐乡县,还有庐江雷氏宗族的力量。随着雷远一声号令,乐乡县调动了超过六千名壮丁,庐江雷氏宗族也额外增派了相当的人手。
之后的一个月里,各项建设继续推进。一处工程完成之后,民伕们又赶到下一处工地,全无停歇。
首先面貌一新的,是已经得到向朗长期经营的夷道城。本来用原木搭建的各种城墙、建筑逐步被更可靠的夯土包砖建筑所取代,虽然城墙还没加固扩建,但各处都新增了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
在城内,包括奋威将军府、县寺、粮库、武库等核心建筑,都特意采用黏土和石料版筑,不仅高大巍峨,也足以成为整座城池的支点。
到这时候,春耕时节到来,大部分民伕都预备赶回去伺候自家的田地。许多相关兴造只好暂停。在这以后,能够提供人力资源的,就只剩下了大江南面的五溪蛮部落,和大江北面的賨人部落。
这些蛮夷在有经验的工匠带领下,负责江北夷陵城的扩建和两岸戎台的布设。经过雷远和向朗的协商,戎台哨卡的数量被缩减为四十座,其中大约有半数是甘宁、李异等益州军将所设,只需要稍加扩建。
每座戎台同时也是一处军屯据点,以一屯百丁为人手保障。
以戎台为节点,通过逐渐完善的道路和水上交通,宜都郡范围内,江南任何一处的重要军情传递到夷道城,都不会超过六个时辰。
蛮夷们绝大部分都紧密依附于酋长、渠帅们,以寨、落为单位出山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人丁的酋长们凭此获得金帛物资的赏赐,而蛮夷们本身,从日出到日落,全无止息地高强度劳动,每日只获得勉强果腹的食物。
可仅仅这点微薄到让雷远心酸的食物,都已经被蛮夷们当作了优待。在食物的诱惑和酋长们严厉的约束下,蛮夷们对工程建设的热情居然相当高涨,极少有敷衍怠工的事情发生。
最初几天里,甚至连续出现了数次蛮夷丁壮过于勤力而晕倒的事件,有一次几乎闹出了人命。为此,雷远在公开场合大发雷霆,严厉处罚了带队的部曲将,随后略微增加了食物配给,再派遣人手沿着江畔捕鱼,每天炖煮鱼汤之类给劳力们补充营养。
他又通过沙摩柯的关系,约见了一些较值得信赖的酋长,由酋长们出面,将留在山里的老弱妇孺们派出,摘取野菜、土薯之类用于加餐。
随着工程不断推进,还催生出了一批渐渐脱离深山生活,重心放到宜都郡的蛮夷酋长。短短数月间,他们就从近乎奴隶制的落后环境中脱离出来,成了活跃在宜都郡范围内的包工头,在他们带领下往来奔忙在江峡间的蛮夷男女,总数超过五千。
麻烦事随之产生。
这些包工头一旦熟悉了汉家的规矩,就开始谋求更多的利益。此前雷远为了尽快铺设各地的道路,将乐乡县境内几处黏土和石灰矿藏发包给了向氏、习氏等荆襄大族下属的商人。而商人又以略微高过郡府提出的价格,招募蛮夷去开矿。
于是包工头们获得了更高的利益,而宜都郡内官方推进的几项工程,反倒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局面。
这情形使得身为宜都县丞的向朗极其尴尬。他勃然发怒,亲自出面,抓来了襄阳向氏的商队负责人,请求雷远予以严惩。
而雷远哈哈大笑。他请向朗不必焦虑,尽可以允许自家同族的操作;但同时,他又通报了负责各处工程实际指挥的陶威,令他大幅度提高了对每一名蛮夷劳力的食物发放额度。
毕竟食物的配给数量本来很少,就算增加了,也还在郡府的承受范围内。但这样的提升幅度,使得不少蛮夷试探性地离开渠帅、头人的控制,以一家一户的最小单位找上工地,询问能不能有份活儿干。
陶威老实不客气的将他们全部接收下来。
郡府随即又发布文告,宣布凡直接响应郡府号召、参与各处建设的蛮夷,如果表现良好的话,半年以后将会获得汉家户籍。当他们成为宜都郡治下的民户以后,就能立即按照律令,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耕种。
这个操作未免太无顾忌,在蛮夷酋长渠帅当中引发了一阵不满,但蛮夷终究没有办法抗衡宜都郡的力量。于是越来越多的酋长发现自家的资财渐渐丰厚,可属民却渐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