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1 前夕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汉祚高门最新章节!
杜赫说起此事,神态不乏抑郁。他虽然南渡未久,但却是经历阳而入都,在历阳境内羁留过一段时间,因而对于历阳的情况也不陌生。
中书下诏召历阳入都,不啻于对历阳直接宣战,切断最后的退路,彼此已经再无缓和可能。如今台中弥漫着两种思潮,一派认为历阳兵少且多骄纵,离散极多,不足为患;另一派则认为历阳素有能战之名,居于形胜之地,实在不宜操之过急。
更深层次的因素,杜赫所知不多,但他亲眼所言单单历阳郡城周围便有诸多流民羁留于彼处不得安置。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流民最少可以补充数千战兵,那些言道历阳兵少的判断实在有些盲目乐观。
因而在开始的时候,杜赫也想一尽绵薄之力,在中书面前力陈此节不可不虑。他家本就在关中经营坞壁,深知这些流民一旦组织起来,将会爆发出极大的破坏性,决不能视之为乌合之众而有所小觑。历阳本就北地流民帅出身,怎么可能会不将这一点优势发挥出来。
然而此议却遭到中书驳斥,非独如此,杜赫更被训斥要谨守本职,不得妄论其他以惑动人心。如今的中书,其意已决,再也容不下别的反对甚至于提醒意见。
听杜赫详细介绍一番台中情形,沈哲子也皱眉沉吟起来。如今形势变化太大,他也已经不敢再以原本的事态发展来衡量当下,沉吟少许后才问道:“诏旨之外,对于大江沿途左右军备,不知中书可有方略布划?”
杜赫闻言后眉头皱的更深,这是让他感到最为困惑的事情:“只是让宿卫整修石头城军备,篱门内外加紧巡察,同时京畿左近郡兵整装备战,余者却无更多。”
历阳不可能坐以待毙,此事人尽皆知,来日必将会有一场恶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京畿左近数万宿卫,人数较之历阳要多得多,但宿卫出身大多丹阳良家子,统率者也多为南北人家少习兵事的膏粱子弟。若真在实战中,这样的队伍,甚至都比不上那些稍加组织的流民有战斗力。
在杜赫看来,既然明知必有一战,中书宜当传诏各方备战准备勤王,与此同时占据历阳周边形胜以对其形成围堵之势。可是如今中书的布防只限于京畿一地,竟似是打算要固守京畿以待历阳来功,简直是不知所谓!
之所以有此疑惑,那是因为杜赫终究对江东局势了解不够深刻。沈哲子近来也在思考中书内心真实想法,他之所以不求告于地方,而是打算以京畿兵力硬抗历阳兵迫,除了对各方镇有所提防之外,大概也不乏存了一口气,要用由自己主导独力完成的一场大胜来震慑人心。
至于中书为什么不在都外多做布置,沈哲子挖空心思也只想到两个似是而非的可能。一者中书毕竟武略稍逊,他家南来甚早,乃是在会稽被元帝征辟入都,并没有经历过北地那战乱频频的苦难,唯一值得称道的军事经验,那只有几年前的王敦之乱。而他还不是身临第一阵线的战将,只在城中观望旁人如何调兵遣将。
二者王敦如此势大,其部却仍被剿杀于建康城外,溃败千里。这件事不得不说给庾亮心内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过于小觑了兵事之险,一方面大概也不乏要效法当年肃祖旧事,以堂皇之师在京畿之下痛歼叛军!
虽然有此猜测,沈哲子却也不敢笃定。毕竟人心过于复杂,弹指千念,岂能尽知。不过他本来也对中书的军事才能不报任何幻想,与杜赫又谈论一番之后,再说道:“长干里近来颇多萧条动荡,道晖兄你要多居台中,家眷难免疏于照料。若不嫌弃,可将亲眷移至我府上来,也好居近有个照应。”
杜赫听到这话不免一喜,不过略作沉吟后才说道:“如此过分叨扰,怕是多有不便吧。”
他倒不是因为自家女眷而有所顾忌,毕竟公主府中诸多仆役,要照顾他嫂子和侄女倒也简单。只是如今他在中书属下任职,自然将自己试作沈哲子在台中的耳目,怕是过于亲近或让中书遐思。
“这倒也不妨,我家娘子性喜热闹,若有客来,必会欢欣相待。”
沈哲子笑语一声说道:“至于其他,道晖兄不必多虑。来日都中或将动荡不宁,各人自顾不暇,也未必有闲心再目及其他。”
听到这话,杜赫不禁一惊,低声道:“维周是觉得,中书或将不敌历阳?”
“中书乃辅国之重,不能广集众力而宣王化,反而罔顾众愿与强梁共作匹夫之争。以其寸短争于人之丈长,焉有不败之理。”
在杜赫面前,沈哲子也无太多忌讳,徐徐道出自己判断。庾亮针对历阳乃至于针对自家,在沈哲子看来大方向都是没错的,他身处那个位置,有这样的态度理所当然,哪怕自己易地而处执政于中枢,都不可能容许方镇过于独立。
但是很显然如今的庾亮已经渐渐有所迷茫,原本是谋国之举,但他眼下的举措却渐渐有了意气之争的味道。容纳不了别种意见,不许旁人稍加质疑,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这简直就是在自取灭亡!
听到沈哲子说的这么笃定,杜赫也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他深知沈哲子虽然只是一介白身,但所能调度和影响到的人力物力的资源却是极为庞大,但凡有所表态,其权威性较之台城诸多大员都要强得多。
“以我观之,历阳非能托国之贤啊!”
中书是否能够保全,与杜赫关系不大。但若由历阳入掌中枢,那么在杜赫看来也是一场灾难。且不说人心的向背,单单本身施政的才能,杜赫就不看好历阳。这是他在行过历阳时耳闻目睹所见,因而深恐历阳那一幕蔓延到整个江东。
这个问题就过于宏观了,沈哲子即便在杜赫面前没有顾忌,也不好过于深入谈论下去。
第二天一早,趁着杜赫休沐在家,沈哲子派人将其家眷接了过来。杜赫只身渡江,其本身倒没有多少亲眷,主要的亲人还是早亡杜乂的妻女,还有就是随着杜赫名声渐起,渐渐依附而来的一些族人。人并不多,公主府内随便清出一个跨院就安置下来。
对于杜乂的女儿,沈哲子不乏好奇,不知怎样人家女郎竟得庾亮青睐选为皇后。再看到杜乂的妻子之后,沈哲子便明白了。这一位杜家娘子裴氏守礼之处近乎刻板,让人不敢有所懈怠,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庾亮。
不过杜家这位小娘子倒是挺活泼,骤然搬进公主府来,看着什么都觉新鲜。这样的性情,倒是很得兴男公主喜爱,亲自领着那个小女郎在府中游览一番。
在将杜家人接进府内后,沈哲子也提前知会杜赫一声,若是事态紧张的话,他府内众多人包括杜氏家眷,都要快速迁往曲阿避祸,不再事到临头再去通知杜赫。杜赫对此倒也赞同,他要居住在台城,对于外间变故反而要迟钝一些。如今他与沈哲子,也算有了可以相托家室的交情,自然放心。
如果说以往都是围绕京畿附近布置,那么近来沈哲子所忙碌的都是为他日后留在建康而做准备。但是随着人员刚刚有所调动,他就发现自家已经被监视起来。
午后台城,虽然已经时入深秋,但仍是一副忙碌得热火朝天的模样。各宫寺官署属员忙碌得脚不沾地,传送诸多文书诏令,其中尤以中书属官最为忙碌。若由高空望去,犹如蚂蚁在热锅中急速爬动不息。
一连批阅签署十余份文书之后,庾亮才略得安闲,于座席中伸一个懒腰,嘴角略带一丝讥诮。昨日苏峻排遣部属入都,言道宁愿外贬青州荒郡,不愿入朝担任九卿。台中又因此事议论纷纷,都觉即便不论旧勋,单以武事而论,也实在不宜将苏峻逼迫过甚。
对此,庾亮只是冷笑。假使苏峻真的没有二心,为何不肯奉诏归都?他召苏峻入都又非投闲散置,而是要担任九卿之尊的大司农。以寒素之家而列九卿,这在中朝都是含有之殊荣,要知道前一任大司农乃是复圣颜回后人的琅琊颜含。如此优渥礼遇,他苏峻还有什么不满?
况且召苏峻入都,又非要分拆他的部众,仍然交由其弟苏逸代领。如此都不肯奉诏入都,此人真的就甘心流放边远小郡?简直可笑!且不说苏峻根本不可能同意被发配,即便是愿意,此人久居西藩要害之地,若真叛国北投,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庾亮看来,苏峻之所以如此上奏,不过是示人以弱,其心实在可诛,台中为此讨论不休,实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至于如今都中人心惶惶的形势,庾亮也并不过于在意。区区苏峻,名望不及王逆,兵员不及王逆。王门之逆那般势大又如何?还不是被轻松剿杀篱门之外!
且不说都中这数万宿卫,早前他又下诏征召淮北郭默入都,郭默同样是北地宿将出身,武勇不逊于苏峻,再加上宿卫中历经阵仗的赵胤、周谟等将,对付一个苏峻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公务忙完之后,庾亮略一转念,传召一名仆从来,随口问道:“海盐男近来在忙什么?”
那仆从听到问话,便将近来监视所得种种咨询汇报上去,倒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是城内城外的财货调配。
听过片刻后,庾亮便摆摆手,示意仆从退下。他倒不觉得沈哲子有什么能够影响时局的能力,只是这少年某些举动大概可以窥出一丝会稽的态度。时下各家逃离建康成风,沈哲子却独留在都中,这不免让庾亮有些诧异,因而多了几分关注。但也仅此而已,并不值得过分上心。
杜赫说起此事,神态不乏抑郁。他虽然南渡未久,但却是经历阳而入都,在历阳境内羁留过一段时间,因而对于历阳的情况也不陌生。
中书下诏召历阳入都,不啻于对历阳直接宣战,切断最后的退路,彼此已经再无缓和可能。如今台中弥漫着两种思潮,一派认为历阳兵少且多骄纵,离散极多,不足为患;另一派则认为历阳素有能战之名,居于形胜之地,实在不宜操之过急。
更深层次的因素,杜赫所知不多,但他亲眼所言单单历阳郡城周围便有诸多流民羁留于彼处不得安置。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流民最少可以补充数千战兵,那些言道历阳兵少的判断实在有些盲目乐观。
因而在开始的时候,杜赫也想一尽绵薄之力,在中书面前力陈此节不可不虑。他家本就在关中经营坞壁,深知这些流民一旦组织起来,将会爆发出极大的破坏性,决不能视之为乌合之众而有所小觑。历阳本就北地流民帅出身,怎么可能会不将这一点优势发挥出来。
然而此议却遭到中书驳斥,非独如此,杜赫更被训斥要谨守本职,不得妄论其他以惑动人心。如今的中书,其意已决,再也容不下别的反对甚至于提醒意见。
听杜赫详细介绍一番台中情形,沈哲子也皱眉沉吟起来。如今形势变化太大,他也已经不敢再以原本的事态发展来衡量当下,沉吟少许后才问道:“诏旨之外,对于大江沿途左右军备,不知中书可有方略布划?”
杜赫闻言后眉头皱的更深,这是让他感到最为困惑的事情:“只是让宿卫整修石头城军备,篱门内外加紧巡察,同时京畿左近郡兵整装备战,余者却无更多。”
历阳不可能坐以待毙,此事人尽皆知,来日必将会有一场恶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京畿左近数万宿卫,人数较之历阳要多得多,但宿卫出身大多丹阳良家子,统率者也多为南北人家少习兵事的膏粱子弟。若真在实战中,这样的队伍,甚至都比不上那些稍加组织的流民有战斗力。
在杜赫看来,既然明知必有一战,中书宜当传诏各方备战准备勤王,与此同时占据历阳周边形胜以对其形成围堵之势。可是如今中书的布防只限于京畿一地,竟似是打算要固守京畿以待历阳来功,简直是不知所谓!
之所以有此疑惑,那是因为杜赫终究对江东局势了解不够深刻。沈哲子近来也在思考中书内心真实想法,他之所以不求告于地方,而是打算以京畿兵力硬抗历阳兵迫,除了对各方镇有所提防之外,大概也不乏存了一口气,要用由自己主导独力完成的一场大胜来震慑人心。
至于中书为什么不在都外多做布置,沈哲子挖空心思也只想到两个似是而非的可能。一者中书毕竟武略稍逊,他家南来甚早,乃是在会稽被元帝征辟入都,并没有经历过北地那战乱频频的苦难,唯一值得称道的军事经验,那只有几年前的王敦之乱。而他还不是身临第一阵线的战将,只在城中观望旁人如何调兵遣将。
二者王敦如此势大,其部却仍被剿杀于建康城外,溃败千里。这件事不得不说给庾亮心内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过于小觑了兵事之险,一方面大概也不乏要效法当年肃祖旧事,以堂皇之师在京畿之下痛歼叛军!
虽然有此猜测,沈哲子却也不敢笃定。毕竟人心过于复杂,弹指千念,岂能尽知。不过他本来也对中书的军事才能不报任何幻想,与杜赫又谈论一番之后,再说道:“长干里近来颇多萧条动荡,道晖兄你要多居台中,家眷难免疏于照料。若不嫌弃,可将亲眷移至我府上来,也好居近有个照应。”
杜赫听到这话不免一喜,不过略作沉吟后才说道:“如此过分叨扰,怕是多有不便吧。”
他倒不是因为自家女眷而有所顾忌,毕竟公主府中诸多仆役,要照顾他嫂子和侄女倒也简单。只是如今他在中书属下任职,自然将自己试作沈哲子在台中的耳目,怕是过于亲近或让中书遐思。
“这倒也不妨,我家娘子性喜热闹,若有客来,必会欢欣相待。”
沈哲子笑语一声说道:“至于其他,道晖兄不必多虑。来日都中或将动荡不宁,各人自顾不暇,也未必有闲心再目及其他。”
听到这话,杜赫不禁一惊,低声道:“维周是觉得,中书或将不敌历阳?”
“中书乃辅国之重,不能广集众力而宣王化,反而罔顾众愿与强梁共作匹夫之争。以其寸短争于人之丈长,焉有不败之理。”
在杜赫面前,沈哲子也无太多忌讳,徐徐道出自己判断。庾亮针对历阳乃至于针对自家,在沈哲子看来大方向都是没错的,他身处那个位置,有这样的态度理所当然,哪怕自己易地而处执政于中枢,都不可能容许方镇过于独立。
但是很显然如今的庾亮已经渐渐有所迷茫,原本是谋国之举,但他眼下的举措却渐渐有了意气之争的味道。容纳不了别种意见,不许旁人稍加质疑,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这简直就是在自取灭亡!
听到沈哲子说的这么笃定,杜赫也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他深知沈哲子虽然只是一介白身,但所能调度和影响到的人力物力的资源却是极为庞大,但凡有所表态,其权威性较之台城诸多大员都要强得多。
“以我观之,历阳非能托国之贤啊!”
中书是否能够保全,与杜赫关系不大。但若由历阳入掌中枢,那么在杜赫看来也是一场灾难。且不说人心的向背,单单本身施政的才能,杜赫就不看好历阳。这是他在行过历阳时耳闻目睹所见,因而深恐历阳那一幕蔓延到整个江东。
这个问题就过于宏观了,沈哲子即便在杜赫面前没有顾忌,也不好过于深入谈论下去。
第二天一早,趁着杜赫休沐在家,沈哲子派人将其家眷接了过来。杜赫只身渡江,其本身倒没有多少亲眷,主要的亲人还是早亡杜乂的妻女,还有就是随着杜赫名声渐起,渐渐依附而来的一些族人。人并不多,公主府内随便清出一个跨院就安置下来。
对于杜乂的女儿,沈哲子不乏好奇,不知怎样人家女郎竟得庾亮青睐选为皇后。再看到杜乂的妻子之后,沈哲子便明白了。这一位杜家娘子裴氏守礼之处近乎刻板,让人不敢有所懈怠,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庾亮。
不过杜家这位小娘子倒是挺活泼,骤然搬进公主府来,看着什么都觉新鲜。这样的性情,倒是很得兴男公主喜爱,亲自领着那个小女郎在府中游览一番。
在将杜家人接进府内后,沈哲子也提前知会杜赫一声,若是事态紧张的话,他府内众多人包括杜氏家眷,都要快速迁往曲阿避祸,不再事到临头再去通知杜赫。杜赫对此倒也赞同,他要居住在台城,对于外间变故反而要迟钝一些。如今他与沈哲子,也算有了可以相托家室的交情,自然放心。
如果说以往都是围绕京畿附近布置,那么近来沈哲子所忙碌的都是为他日后留在建康而做准备。但是随着人员刚刚有所调动,他就发现自家已经被监视起来。
午后台城,虽然已经时入深秋,但仍是一副忙碌得热火朝天的模样。各宫寺官署属员忙碌得脚不沾地,传送诸多文书诏令,其中尤以中书属官最为忙碌。若由高空望去,犹如蚂蚁在热锅中急速爬动不息。
一连批阅签署十余份文书之后,庾亮才略得安闲,于座席中伸一个懒腰,嘴角略带一丝讥诮。昨日苏峻排遣部属入都,言道宁愿外贬青州荒郡,不愿入朝担任九卿。台中又因此事议论纷纷,都觉即便不论旧勋,单以武事而论,也实在不宜将苏峻逼迫过甚。
对此,庾亮只是冷笑。假使苏峻真的没有二心,为何不肯奉诏归都?他召苏峻入都又非投闲散置,而是要担任九卿之尊的大司农。以寒素之家而列九卿,这在中朝都是含有之殊荣,要知道前一任大司农乃是复圣颜回后人的琅琊颜含。如此优渥礼遇,他苏峻还有什么不满?
况且召苏峻入都,又非要分拆他的部众,仍然交由其弟苏逸代领。如此都不肯奉诏入都,此人真的就甘心流放边远小郡?简直可笑!且不说苏峻根本不可能同意被发配,即便是愿意,此人久居西藩要害之地,若真叛国北投,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庾亮看来,苏峻之所以如此上奏,不过是示人以弱,其心实在可诛,台中为此讨论不休,实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至于如今都中人心惶惶的形势,庾亮也并不过于在意。区区苏峻,名望不及王逆,兵员不及王逆。王门之逆那般势大又如何?还不是被轻松剿杀篱门之外!
且不说都中这数万宿卫,早前他又下诏征召淮北郭默入都,郭默同样是北地宿将出身,武勇不逊于苏峻,再加上宿卫中历经阵仗的赵胤、周谟等将,对付一个苏峻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公务忙完之后,庾亮略一转念,传召一名仆从来,随口问道:“海盐男近来在忙什么?”
那仆从听到问话,便将近来监视所得种种咨询汇报上去,倒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是城内城外的财货调配。
听过片刻后,庾亮便摆摆手,示意仆从退下。他倒不觉得沈哲子有什么能够影响时局的能力,只是这少年某些举动大概可以窥出一丝会稽的态度。时下各家逃离建康成风,沈哲子却独留在都中,这不免让庾亮有些诧异,因而多了几分关注。但也仅此而已,并不值得过分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