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千里通波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汉祚高门最新章节!
悠闲的日子过了没有几天,转头又有许多事务涌来。
首先是从海运经淮阴运输粮食的舟船终于抵达了寿春,虽然仅仅只有五艘船,载粮八千余斛,对于淮南整体所需可谓是杯水车薪。但这一次成功的尝试,意义还是极大的,给未来淮阴的外补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较之此前的内陆航道,效率上是可以一较长短的。
这一次船只从吴中嘉兴海盐起航,绕行沿海,自淮阴转入淮水,最终抵达寿春。由于是第一次乏甚经验,无论是此前的准备还是沿途的布置都有所不足,最终抵达寿春的时间较之此前的内陆航道要晚了七八天。但这并不意味着海运效率就比内航低下,依照那些随行船员的判断,如果日后这条路线日后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航道,无论用时用工、还是沿途所耗,较之内航都要更有效率得多。
其实在海运方面,江东是没有太大技术上的限制,且不说此前东吴在海运上的技术和经验积累,甚至就在南渡中兴时期,江东就曾通过海路与辽地的慕容鲜卑取得过联系。而且早前沈家自己开荒舟山群岛,虽然并不是离岸太远的远洋,但对海路的利用也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和一定规模的人才。
此前之所以不大力发展海运,一则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在沈哲子过江北上之前,沈家在江北基本没有什么利益诉求,没有利益所驱自然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虚耗资源。另一个原因也就是当时江东势弱,在陆地上尚且开拓不足,更何况海路上,完全就是被动防守。
此前羯国的徐州军团,除了在淮泗之间对江东频频发动攻击之外,在海路上也是时常浮海寇掠,甚至就连东南吴中沿海郡县都深受其扰。比如早年沈家在吴中乡土的对手,那个盐枭之家严氏,更是主动接触招揽羯国流寇祸害乡土,这并不是一个孤例。
如今南北形势发生剧变,羯国本身内部便陷入分裂动乱,原本的徐州军团也分崩离析,即便是有一部分溃众逃散于外,但已经不足造成什么大势上的压迫。淮阴城被徐州军牢牢掌握在手中,足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重要对接港口,将江东物货源源不断转运过来。
虽然海运上的风险较之内航要大一些,而且也要受到季风之类的时令影响,但相对于如今内航完全受制于季节,一旦水枯便彻底罢运,所受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大,完全值得大规模的投入。
而且,如果海运兴盛起来之后,那么又会彻底拉起另一桩大宗重要货品的输入,那就是盐。海运的起点直接便在吴中产盐最多的区域,而且由于早年晒盐的推广,那里的盐价已经低到一个令人咂舌的价格。
早年内航运力有限,需要运输的货品种类繁多,而且一旦遇到战事,商运、民运都要陷入停顿状态,所以吴中虽然产盐极多,但如果想运输出来遍及江东各地,成本仍然不低,庞大的产量并没有大幅度拉低整个江东的食盐价格,仅仅只是改善了这些产盐地附近的民生水准。哪怕是最寻常的寒门小户,如今都已经不再直接食用那些直接晒制出来的劣等盐,还要再作精制筛取。
如果海运兴盛起来,那么吴中那些盐便可以直接从海路运输出来。中原与江东相比,绝对是一个只大不小的庞大市场,单单这一桩商品的利润,便可以由此激发无穷畅想!
所以,这一次八千多斛粮的成功抵达寿春,对于淮南的意义实在不小。沈哲子对此也是颇受振奋,停止了与兴男公主的四处游玩,召集镇中群僚,并且将那些船员们尽数招至内史府,倍问这一次海运过程种种以及所遭遇的困境,讨论解决方法。
这一次会议,还有另一个人在场,那就是徐州刺史郗鉴。郗鉴亲自跟随粮船沿淮北上寿春,这一点粮食当然不值得他亲自护送押运,他到寿春来其实还有别的目的。不过在见沈哲子如此重视今次海路运粮事宜,也渐渐察觉到这当中蕴含的意义之大,于是便在席中专注倾听起来。
镇中讨论这样一条财路,沈哲子也并不避讳郗鉴这个外人。因为如果想要彻底将海运路线开发出来,根本就绕不开徐州的配合,且不说如今的淮阴就在徐州军的掌握之中,没有徐州军的配合护航,淮南这里再怎么美好庞大的构想,舟船也根本不能进入淮水。
而且在整个海路运输上,一旦过了大江入海口,沿岸俱是徐州所辖郡县。所以徐州军的配合,对于整条航线的建立经营至关重要。
沈哲子在席中倾听一番,对于海运的技术、环境之类的客观限制算是有了一个了解。此刻虽然淮南一众政务属官悉数在场,但是绝大多数对于海运以及商贸本身了解便不多,一时间也很难讨论出一个面面俱到的成熟方案。
这种跨地域的资源调配,沈哲子也不奢望能够通过一两次会议就做出什么决定。了解到这件事大体是个什么状况,有了这一意向,接下来还要再经过几次试航,掌握更多的资讯,才好做出更加准确的预估判断。就算淮南这里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江东方面也需要有所配合。
所以眼下,就是尽可能多的搜集这方面的细节资料,眼下沈哲子是没有时间返回江东。不过来年开春之后,他是打算回建康一趟,联络各方力量最终敲定此事,全力去促成。
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沈哲子从来不是从单纯的盈利方面去着眼,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庞大的利益圈。财富诚然值得追逐,但是如果不能将财富的社会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尽可能多的去影响其他人,那么财富再多也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如果不是沈家的利益诉求等同于许多吴人的利益所在,早前沈哲子在淮南这一战根本不可能获得那么多的支持。
虽然沈哲子这里已经确定了发展海运的思路,但是对于淮南如今正在进行的几项疏浚内陆航道的大工程,也并未因此叫停。虽然无论海运还是内航,本质上都是物流范畴,但是内航也自有其意义所在。舟船行过,对于沿线地区的拉动建设和发展是具有极为深远意义的,这一点是海运所不能取代的。
如今江北、淮中这一片区域,百废待兴,未来许多重建发展计划,都要基于水路航道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无论收复再多的失土,也只能废弃在那里,不足形成扎实稳定的统治,也难快速恢复积累元气。
谈过这一件事,沈哲子才将郗鉴请入府中一间雅静厅室,让人略备饮食,才笑语说道:“郗公若有所教,直接遣人来告即可,又何须寒冬苦行,亲自入镇。”
郗鉴这会儿思路还沉浸在刚才关于海路的讨论上面,亲自旁观淮南针对于此的讨论,给他带来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倒不是海运这一思路本身,而是当中所蕴含着的那种跨地域大规模调动资源的气魄,实在是让郗鉴倍受触动。
其实此一类的想法,他并不是没有,京府的繁荣崛起他也是有眼见,早在还没有收复淮阴之前,便曾有过海路转运的设想。但这当中困难实在太多,甚至最基本的要运输何种货品,他这里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也不知将要投向何方。
此时与沈哲子独处,郗鉴甚至忘了原本的来意,在席中沉吟说道:“方才旁观淮南群贤议论时事,实在让我颇受启发。人有贫富,地有厚薄,物有盈缺,若得捐输平均,不独合乎天道,所得也能济于王事。其实若只论盐货,徐州也是不乏所产,如今淮泗已无强敌,但是生民仍然不乏混乱,乏于生产,若能有所捐输,实在南北生民都得所益。”
沈哲子听到这里,便知郗鉴是有几分打算单干的想法。毕竟如今渠道掌握在徐州手中,而且即便双方以涡水为限,单单徐州军如今所能覆及到的青徐地界,也是一个不小的市场。郗鉴有这样一个想法,本就不出奇,能在自己面前讲出来,也算是一种坦诚。
“郗公所想,也确是恰当,有输有济,财如流水,自然向利而行。但利之一字,最惑人心,所谓欲壑难填,若真利之所趋,又有多少人能够把持轻重?”
沈哲子并不看好徐州单独经营此事,倒不是因为单纯的利益冲突,而是并不认为郗鉴能够控制住局面。一旦与淮北大开市贸,当中有太多利益可图,而郗鉴本身在徐州并不具备沈哲子在淮南这种说一不二的地位,不乏实力军头同样有资格介入进来,分享渠道。
而一旦加入的太多,彼此便会有所竞争,而且尺度也不好把握。那些军头自有军队和渠道,他们未必甘心于只限民生交易,很有可能会私自扩大交易范围,想要监管约束起来,实在太困难。
郗鉴听到沈哲子这么说,心内其实是有几分不服气,沈哲子这番话虽然说的含蓄,但其实还是有几分看不起他的意思,凭什么淮南可作此想,而徐州就不能?
悠闲的日子过了没有几天,转头又有许多事务涌来。
首先是从海运经淮阴运输粮食的舟船终于抵达了寿春,虽然仅仅只有五艘船,载粮八千余斛,对于淮南整体所需可谓是杯水车薪。但这一次成功的尝试,意义还是极大的,给未来淮阴的外补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较之此前的内陆航道,效率上是可以一较长短的。
这一次船只从吴中嘉兴海盐起航,绕行沿海,自淮阴转入淮水,最终抵达寿春。由于是第一次乏甚经验,无论是此前的准备还是沿途的布置都有所不足,最终抵达寿春的时间较之此前的内陆航道要晚了七八天。但这并不意味着海运效率就比内航低下,依照那些随行船员的判断,如果日后这条路线日后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航道,无论用时用工、还是沿途所耗,较之内航都要更有效率得多。
其实在海运方面,江东是没有太大技术上的限制,且不说此前东吴在海运上的技术和经验积累,甚至就在南渡中兴时期,江东就曾通过海路与辽地的慕容鲜卑取得过联系。而且早前沈家自己开荒舟山群岛,虽然并不是离岸太远的远洋,但对海路的利用也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和一定规模的人才。
此前之所以不大力发展海运,一则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在沈哲子过江北上之前,沈家在江北基本没有什么利益诉求,没有利益所驱自然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虚耗资源。另一个原因也就是当时江东势弱,在陆地上尚且开拓不足,更何况海路上,完全就是被动防守。
此前羯国的徐州军团,除了在淮泗之间对江东频频发动攻击之外,在海路上也是时常浮海寇掠,甚至就连东南吴中沿海郡县都深受其扰。比如早年沈家在吴中乡土的对手,那个盐枭之家严氏,更是主动接触招揽羯国流寇祸害乡土,这并不是一个孤例。
如今南北形势发生剧变,羯国本身内部便陷入分裂动乱,原本的徐州军团也分崩离析,即便是有一部分溃众逃散于外,但已经不足造成什么大势上的压迫。淮阴城被徐州军牢牢掌握在手中,足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重要对接港口,将江东物货源源不断转运过来。
虽然海运上的风险较之内航要大一些,而且也要受到季风之类的时令影响,但相对于如今内航完全受制于季节,一旦水枯便彻底罢运,所受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大,完全值得大规模的投入。
而且,如果海运兴盛起来之后,那么又会彻底拉起另一桩大宗重要货品的输入,那就是盐。海运的起点直接便在吴中产盐最多的区域,而且由于早年晒盐的推广,那里的盐价已经低到一个令人咂舌的价格。
早年内航运力有限,需要运输的货品种类繁多,而且一旦遇到战事,商运、民运都要陷入停顿状态,所以吴中虽然产盐极多,但如果想运输出来遍及江东各地,成本仍然不低,庞大的产量并没有大幅度拉低整个江东的食盐价格,仅仅只是改善了这些产盐地附近的民生水准。哪怕是最寻常的寒门小户,如今都已经不再直接食用那些直接晒制出来的劣等盐,还要再作精制筛取。
如果海运兴盛起来,那么吴中那些盐便可以直接从海路运输出来。中原与江东相比,绝对是一个只大不小的庞大市场,单单这一桩商品的利润,便可以由此激发无穷畅想!
所以,这一次八千多斛粮的成功抵达寿春,对于淮南的意义实在不小。沈哲子对此也是颇受振奋,停止了与兴男公主的四处游玩,召集镇中群僚,并且将那些船员们尽数招至内史府,倍问这一次海运过程种种以及所遭遇的困境,讨论解决方法。
这一次会议,还有另一个人在场,那就是徐州刺史郗鉴。郗鉴亲自跟随粮船沿淮北上寿春,这一点粮食当然不值得他亲自护送押运,他到寿春来其实还有别的目的。不过在见沈哲子如此重视今次海路运粮事宜,也渐渐察觉到这当中蕴含的意义之大,于是便在席中专注倾听起来。
镇中讨论这样一条财路,沈哲子也并不避讳郗鉴这个外人。因为如果想要彻底将海运路线开发出来,根本就绕不开徐州的配合,且不说如今的淮阴就在徐州军的掌握之中,没有徐州军的配合护航,淮南这里再怎么美好庞大的构想,舟船也根本不能进入淮水。
而且在整个海路运输上,一旦过了大江入海口,沿岸俱是徐州所辖郡县。所以徐州军的配合,对于整条航线的建立经营至关重要。
沈哲子在席中倾听一番,对于海运的技术、环境之类的客观限制算是有了一个了解。此刻虽然淮南一众政务属官悉数在场,但是绝大多数对于海运以及商贸本身了解便不多,一时间也很难讨论出一个面面俱到的成熟方案。
这种跨地域的资源调配,沈哲子也不奢望能够通过一两次会议就做出什么决定。了解到这件事大体是个什么状况,有了这一意向,接下来还要再经过几次试航,掌握更多的资讯,才好做出更加准确的预估判断。就算淮南这里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江东方面也需要有所配合。
所以眼下,就是尽可能多的搜集这方面的细节资料,眼下沈哲子是没有时间返回江东。不过来年开春之后,他是打算回建康一趟,联络各方力量最终敲定此事,全力去促成。
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沈哲子从来不是从单纯的盈利方面去着眼,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庞大的利益圈。财富诚然值得追逐,但是如果不能将财富的社会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尽可能多的去影响其他人,那么财富再多也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如果不是沈家的利益诉求等同于许多吴人的利益所在,早前沈哲子在淮南这一战根本不可能获得那么多的支持。
虽然沈哲子这里已经确定了发展海运的思路,但是对于淮南如今正在进行的几项疏浚内陆航道的大工程,也并未因此叫停。虽然无论海运还是内航,本质上都是物流范畴,但是内航也自有其意义所在。舟船行过,对于沿线地区的拉动建设和发展是具有极为深远意义的,这一点是海运所不能取代的。
如今江北、淮中这一片区域,百废待兴,未来许多重建发展计划,都要基于水路航道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无论收复再多的失土,也只能废弃在那里,不足形成扎实稳定的统治,也难快速恢复积累元气。
谈过这一件事,沈哲子才将郗鉴请入府中一间雅静厅室,让人略备饮食,才笑语说道:“郗公若有所教,直接遣人来告即可,又何须寒冬苦行,亲自入镇。”
郗鉴这会儿思路还沉浸在刚才关于海路的讨论上面,亲自旁观淮南针对于此的讨论,给他带来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倒不是海运这一思路本身,而是当中所蕴含着的那种跨地域大规模调动资源的气魄,实在是让郗鉴倍受触动。
其实此一类的想法,他并不是没有,京府的繁荣崛起他也是有眼见,早在还没有收复淮阴之前,便曾有过海路转运的设想。但这当中困难实在太多,甚至最基本的要运输何种货品,他这里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也不知将要投向何方。
此时与沈哲子独处,郗鉴甚至忘了原本的来意,在席中沉吟说道:“方才旁观淮南群贤议论时事,实在让我颇受启发。人有贫富,地有厚薄,物有盈缺,若得捐输平均,不独合乎天道,所得也能济于王事。其实若只论盐货,徐州也是不乏所产,如今淮泗已无强敌,但是生民仍然不乏混乱,乏于生产,若能有所捐输,实在南北生民都得所益。”
沈哲子听到这里,便知郗鉴是有几分打算单干的想法。毕竟如今渠道掌握在徐州手中,而且即便双方以涡水为限,单单徐州军如今所能覆及到的青徐地界,也是一个不小的市场。郗鉴有这样一个想法,本就不出奇,能在自己面前讲出来,也算是一种坦诚。
“郗公所想,也确是恰当,有输有济,财如流水,自然向利而行。但利之一字,最惑人心,所谓欲壑难填,若真利之所趋,又有多少人能够把持轻重?”
沈哲子并不看好徐州单独经营此事,倒不是因为单纯的利益冲突,而是并不认为郗鉴能够控制住局面。一旦与淮北大开市贸,当中有太多利益可图,而郗鉴本身在徐州并不具备沈哲子在淮南这种说一不二的地位,不乏实力军头同样有资格介入进来,分享渠道。
而一旦加入的太多,彼此便会有所竞争,而且尺度也不好把握。那些军头自有军队和渠道,他们未必甘心于只限民生交易,很有可能会私自扩大交易范围,想要监管约束起来,实在太困难。
郗鉴听到沈哲子这么说,心内其实是有几分不服气,沈哲子这番话虽然说的含蓄,但其实还是有几分看不起他的意思,凭什么淮南可作此想,而徐州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