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挑战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五十七章 挑战书
12月初,共和国当局高调宣布,将通过组团参加范保罗航展来推动中欧军事安全交往正常化。
随后,以中航集团、中重集团与北方重工为首的20多家军火企业,以及以上海飞机公司、成都飞机公司与沈阳飞机公司为主的10多家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与民用航空设备制造企业陆续公布了参展清单,以及在展览会期间的活动安排。
在参展产品清单中,最引人瞩目的绝对不是第一次去欧洲的j-16h、j-17m等共和国军队的主力战斗机,也不是首次参加境外航展的h-9s型战略轰炸机,而是早有传闻,外界一直在关注的,由中重集团与中航集团分别开发的2种“空天战斗机”。
虽然在清单里,两家企业都只给出了一个代号,即xx(42-1)与xx(42-2),但是了解共和国军火研制体系的军事爱好者都能看得出来,两个x代表正在研制、且处于原形竞争阶段的开发项目,而后缀中的1与2则分别代表两家企业的项目,42则表示在2042年立项。
因为j-16与j-17的后继型号均在2035年之前立项,x18项目早就为人所知,没有太多秘密。所以在2042年立项的肯定是比x18更先进的战斗机。如此一来,就只有空天战斗机了。
要知道,以重型战斗机的发展规律,如果x18是用来取代j-16的,肯定具备有限的空天作战能力,比如升限超过30000米,能够携带空射反导与反卫星导弹,具备有限的目标锁定能力。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是用来取代x18的,晚了好几年,性能上肯定有巨大飞跃,所以肯定是空天战斗机,而不是仅有有限空天作战能力的战斗机。
用美国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共和国当局与军火企业高调参加范保罗航展,主要目的不是拉拢欧盟,而是在向美国示威,在为军备竞赛提速。
显然,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众所周知,第四次印巴战争后,随着共和国的第一代电动装备问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就悄悄展开了。半岛战争打响后,共和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由幕后走倒台前。虽然直到日本战争结束,共和国与美国的冷战关系才基本形成,但是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在至关重要的军事技术领域展开竞争。根据美国当局在2048年初解密的一份文件,在2027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就制订了一份针对共和国的战略计划,其中把军事技术放在了首要位置上,美军此后大批量采购的很多主战装备都与这个计划有关。
问题是,在这场军备竞赛中,美国没有能够再次成为领跑者。
也许有人会认为,“后发优势”足以弥补前期欠缺。如果不考虑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后发优势确实能够给很多不发达与欠发达的国家带来很多好处,可是在考虑了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之后,后发就不是优势,而是劣势。从历史上看,从来没有一个“后发”国家能够在不创新的情况下超越老牌帝国。当年,荷兰能够超越西班牙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能够后来居上靠的是工业革命,美国能够超越英国靠的是动力革命,而共和国能够在21世纪初超越美国,靠的就是以可控聚变为代表的能源革命。由此可见,失去领跑地位后,美国肯定无法在跟随的情况下超越共和国。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美国就没有能够在与常温超导有关的几个技术领域超过共和国,与共和国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拿复合蓄电池来说,美国在2020年左右就掌握了复合蓄电池的基本原理与生产工艺,仅比共和国落后5到7年,而到了2045年的时候,在共和国已经为军队大批量生产16级复合蓄电池、甚至在为20级复合蓄电池的工业化生产做准备的时候,美国的12级复合蓄电池才投产,而其16级复合蓄电池要到2055年才能投产。也就是说,差距扩大到了10年。
技术落后对军事力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前面提到过,空天战机从理论到现实,需要攻克众多难关,而且都是技术问题。正是如此,从20年代起,共和国就在该方向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不但投入了国家力量,还动用了大量民间力量。
可以说,民间力量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国家力量。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琼楼工程”。
作为民用航天工程,“琼楼工程”肯定是21世纪上半叶最受关注,而且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工程。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共和国当局,特别是刚刚成立的天兵希望将该工程发展成为一个军民两用项目,但是在王元庆的坚持下,“琼楼工程”最终成为了一个非常彻底的民用航天项目。为了支持该项目,王元庆不但亲自出面说服了包括蔺彦博与李成文在内的众多富商为该工程投资,还与该工程的几家企业达成了政府补贴协议。政治改革启动后,继续为民用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毕竟纳税人没有理由为私营项目投资,为了推动该工程的建设进度,王元庆在30年代初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让中重集团与中航集团吞并承担“琼楼工程”的几家航天企业,并且组成了两个提供航天发射服务的集团,再由这两个集团来竞争该工程的航天发射业务。如此一来,就能在保证竞争的情况下,通过军火采购与军事技术开发为该项目提供财政补贴。
不得不承认,当时王元庆考虑得太悲观了。
既然是民营项目,就得以盈利为目的,“琼楼工程”要想盈利,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为某些企业提供轨道空间,二是为个人提供航天旅行服务。在21世纪初,很多人都认为前者更有前途,毕竟随着技术进步,很多试验、甚至部分工业生产都需要在真空与失重的环境下进行,也就需要轨道平台。拿精密仪器来说,只有在失重的情况下,才能制造出纯圆的滚珠,也才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因为这些都是高投入的工业项目,所以肯定有很多企业愿意租用空间站。
问题是,蔺彦博与李成文成为了该项目的大老板之后,两人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即空间站主要面向私人,而不是面向企业。也就是说,“琼楼”的主要身份是供私人到外层空间观光的旅游平台。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也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
要知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蔺彦博与李成文是钱多得用不完,在这个注定要烧掉几十万亿元的巨大项目上展现其强大的财力。一些美国新闻媒体甚至认为,蔺彦博与李成文都有大笔不义之财,所以两人希望借此机会用到这些钱,毕竟两人年纪都大了,子女都有事业,不需要继承家族财产。
当时,看清楚未来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王元庆。
正是在听取了蔺慕华与李成文对该项目的未来设想之后,王元庆才决定把该项目交给私人,而不是由国家承担。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以国家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承担不其如此庞大的项目,或者使该项目完全变味,成为一个与国际空间站类似的科研宇航平台。
事实上,“琼楼工程”确实烧掉了两位最富有的商人几乎所有血汗钱。
用蔺彦博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的话来说,到30年代末,即在“琼楼工程”正是向民众开放的时候,他与李成文几乎抵押了所有资产,李成文还让他的儿子抵押了部分资产,才凑齐了足够的资金,度过了难关。
实际上,导致该项目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大萧条。
要知道,在整个大萧条期间,就算共和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花2000万元去太空生活1周(当时俄罗斯的要价是2500万美元,而“琼楼工程”在推广期间,把价格降低到了2000万人民币。因为电力价格大大降低,加上氢氧火箭发动机发展迅速,所以2000万元的“票价”并不低,至少不会亏本,只是赚得少了一点)。根据当时做的一次调查,整个共和国,有能力到太空旅游,而且不会对生活与工作产生太大影响的,只有10万人左右。这些人中还有年纪上了65岁的老人与年纪不足18岁的少年,除掉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适宜太空旅行的,剩下的不会超过2万人。这2万人中,最多只有一成人能够在2年内不工作,完成前期训练。也就是说,最终有可能上太空的不会超过2000人。按照每人2000万元计算,也就只有区区4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要知道,“琼楼工程”的启动资金就高达2500亿元,而蔺彦博与李成文首批投入的资金更是高达3000亿元。以当时的情况计算,在维持票价不变的情况下,该工程每年要将12000人送入太空,才不会亏本。按照每个人在太空呆7天、太空舱的利用率为80%计算,需要建设300个提供给旅客的太空舱,而这些舱室的建设与发射费用高达21万亿元。
可以说,在大萧条期间,谁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万幸的是,科技进步改变了一切。
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迅速推广,电力价格几乎降到零(2045年的时候,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一项法令,计划花20年时间,在2065年之前,由国家以委托建设的方式支付全国所有电站的建设与维持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向公民免费提供电能,也就是说,用公民纳的税来为公民买电,最终实现“零电价”),航天发射的成本也迅速降了下来,达到了让较为富裕的民众都能承受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大萧条期间,货币贬值也变相降低了航天发射成本。
到2040年的时候,虽然票价仍然是2000万元,但是与2030年相比,共和国的人均国民产值已经提高到40万元以上,而衡量富裕的标准已经有年收入20万提高到了100万,别说企业家,一些才能出众的打工者,也就是所谓的金领人士的年收入更是以500万为底,所以能够接受2000万票价的人数从2万提高到了200万,扩大了一百倍。如果仍然按照之前的标准计算,那么市场总量就从400亿提高到了40000亿。
正是如此,在30年代末,“琼楼工程”正式向民众开放。
问题是,当时大萧条刚刚结束,社会还没有回过气来,即便民众收入提高,也在努力弥补前些年的损失,所以真正愿意花钱上太空,而且是花掉2000万上太空的,也就不过万把人而已。
当然,谁也不能怀疑社会进步的能力。
到2049年初,共和国的人均国民产值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并且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还会增长一倍。如此一来,到50年代末,即便是小白领,在社会保障健全的情况下,也能用几年的积蓄去体验一下太空生活。
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票价肯定会降下来。
如此一来,到时候的“太空七日游”与21世纪初的“欧洲七日游”差不多。
实际上,在2045年,“琼楼工程”就实现了盈亏平衡。根据2048年的财报,该工程的毛利已经突破10%。
总而言之,民用航天市场扩大了,军用技术肯定获益匪浅。
别的不说,为了降低民用航天的成本,“琼楼工程”就在磁感应推进系统上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要知道,如果磁感应推进系统获得成功,并且具备了取代使用氢氧发动机的运载火箭的能力,那么民用航天发射成本还会降低一大截,达到与21世纪初航空飞行成本相当的水平。如此一来,上太空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毫无疑问,磁感应推进系统正是空天战机的关键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推进系统能否开发出来,直接决定了空天战机能否走上战场。
与“琼楼工程”相关的,还有包括材料、生物、医药在内的众多尖端技术。
非常可惜的是,在这么重要的领域,美国的步伐又慢了一拍。
不是美国当局不知道航天的重要性,而是在相关技术上落后得太多。
别的不说,美国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的时间就比共和国晚了大约5年,而全面普及的时间更是比共和国晚了10年以上。如此一来,在航天发射成本上,美国根本无法与共和国竞争,也就不可能像共和国那样去搞一个注定要耗资几十万亿元的航天项目,因为美国这么搞的话,花费至少是共和国的10倍,别说美国的企业承受不了,就算集中美国的国力,也不一定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工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美国真的跟上来,搞一个相似的计划,那么“琼楼工程”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即成为压垮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如此,在共和国大搞民用航天工程的时候,美国推出了“马尔斯计划”,即登陆火星,并且在火星上建立科学考察站的计划。
虽然看上去更加遥远,而且更加“先进”,但是把几个人送上火星与在近地轨道上建立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巨型空间站相比,艰难程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实际上,后来共和国也推出了“广寒计划”,即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就是在向美国的“马尔斯”计划叫板,迫使美国加大航天投入。
可以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大萧条,就与双方在航天领域的残酷竞争有关。
根据后来解密的一些资料,在2040年之前,共和国当局在航天领域的投资在25万亿元左右,而美国在该领域的投资大概在7万亿美元左右。虽然按照2040年汇率计算,共和国的投入还要稍微多一点,但是以两国综合国力,特别是大萧条期间的经济状况来看,美国受到的压力肯定超过了共和国,而且相当于共和国的2到3倍。
据王元庆的秘书焦魃山在后来回忆,当时王元庆有过用经济打垮美国的想法。
当然,这也只是想法。美国用经济手段干掉了前苏联,自然不会败在共和国的经济打击之中。
问题是,这种全面竞争绝对不是谁想停就能停得下来的。
虽然2041年的中东战争让共和国与美国当局都吃到了苦头,也对愈演愈烈的中美冷战产生了遏制作用,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共和国与美国都缓过气来,民众也基本上忘记了战争的影响。
共和国当局在这个时候高调出手,等于向美国下了挑战书。
第五十七章 挑战书
12月初,共和国当局高调宣布,将通过组团参加范保罗航展来推动中欧军事安全交往正常化。
随后,以中航集团、中重集团与北方重工为首的20多家军火企业,以及以上海飞机公司、成都飞机公司与沈阳飞机公司为主的10多家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与民用航空设备制造企业陆续公布了参展清单,以及在展览会期间的活动安排。
在参展产品清单中,最引人瞩目的绝对不是第一次去欧洲的j-16h、j-17m等共和国军队的主力战斗机,也不是首次参加境外航展的h-9s型战略轰炸机,而是早有传闻,外界一直在关注的,由中重集团与中航集团分别开发的2种“空天战斗机”。
虽然在清单里,两家企业都只给出了一个代号,即xx(42-1)与xx(42-2),但是了解共和国军火研制体系的军事爱好者都能看得出来,两个x代表正在研制、且处于原形竞争阶段的开发项目,而后缀中的1与2则分别代表两家企业的项目,42则表示在2042年立项。
因为j-16与j-17的后继型号均在2035年之前立项,x18项目早就为人所知,没有太多秘密。所以在2042年立项的肯定是比x18更先进的战斗机。如此一来,就只有空天战斗机了。
要知道,以重型战斗机的发展规律,如果x18是用来取代j-16的,肯定具备有限的空天作战能力,比如升限超过30000米,能够携带空射反导与反卫星导弹,具备有限的目标锁定能力。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是用来取代x18的,晚了好几年,性能上肯定有巨大飞跃,所以肯定是空天战斗机,而不是仅有有限空天作战能力的战斗机。
用美国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共和国当局与军火企业高调参加范保罗航展,主要目的不是拉拢欧盟,而是在向美国示威,在为军备竞赛提速。
显然,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众所周知,第四次印巴战争后,随着共和国的第一代电动装备问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就悄悄展开了。半岛战争打响后,共和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由幕后走倒台前。虽然直到日本战争结束,共和国与美国的冷战关系才基本形成,但是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在至关重要的军事技术领域展开竞争。根据美国当局在2048年初解密的一份文件,在2027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就制订了一份针对共和国的战略计划,其中把军事技术放在了首要位置上,美军此后大批量采购的很多主战装备都与这个计划有关。
问题是,在这场军备竞赛中,美国没有能够再次成为领跑者。
也许有人会认为,“后发优势”足以弥补前期欠缺。如果不考虑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后发优势确实能够给很多不发达与欠发达的国家带来很多好处,可是在考虑了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之后,后发就不是优势,而是劣势。从历史上看,从来没有一个“后发”国家能够在不创新的情况下超越老牌帝国。当年,荷兰能够超越西班牙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能够后来居上靠的是工业革命,美国能够超越英国靠的是动力革命,而共和国能够在21世纪初超越美国,靠的就是以可控聚变为代表的能源革命。由此可见,失去领跑地位后,美国肯定无法在跟随的情况下超越共和国。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美国就没有能够在与常温超导有关的几个技术领域超过共和国,与共和国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拿复合蓄电池来说,美国在2020年左右就掌握了复合蓄电池的基本原理与生产工艺,仅比共和国落后5到7年,而到了2045年的时候,在共和国已经为军队大批量生产16级复合蓄电池、甚至在为20级复合蓄电池的工业化生产做准备的时候,美国的12级复合蓄电池才投产,而其16级复合蓄电池要到2055年才能投产。也就是说,差距扩大到了10年。
技术落后对军事力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前面提到过,空天战机从理论到现实,需要攻克众多难关,而且都是技术问题。正是如此,从20年代起,共和国就在该方向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不但投入了国家力量,还动用了大量民间力量。
可以说,民间力量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国家力量。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琼楼工程”。
作为民用航天工程,“琼楼工程”肯定是21世纪上半叶最受关注,而且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工程。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共和国当局,特别是刚刚成立的天兵希望将该工程发展成为一个军民两用项目,但是在王元庆的坚持下,“琼楼工程”最终成为了一个非常彻底的民用航天项目。为了支持该项目,王元庆不但亲自出面说服了包括蔺彦博与李成文在内的众多富商为该工程投资,还与该工程的几家企业达成了政府补贴协议。政治改革启动后,继续为民用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毕竟纳税人没有理由为私营项目投资,为了推动该工程的建设进度,王元庆在30年代初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让中重集团与中航集团吞并承担“琼楼工程”的几家航天企业,并且组成了两个提供航天发射服务的集团,再由这两个集团来竞争该工程的航天发射业务。如此一来,就能在保证竞争的情况下,通过军火采购与军事技术开发为该项目提供财政补贴。
不得不承认,当时王元庆考虑得太悲观了。
既然是民营项目,就得以盈利为目的,“琼楼工程”要想盈利,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为某些企业提供轨道空间,二是为个人提供航天旅行服务。在21世纪初,很多人都认为前者更有前途,毕竟随着技术进步,很多试验、甚至部分工业生产都需要在真空与失重的环境下进行,也就需要轨道平台。拿精密仪器来说,只有在失重的情况下,才能制造出纯圆的滚珠,也才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因为这些都是高投入的工业项目,所以肯定有很多企业愿意租用空间站。
问题是,蔺彦博与李成文成为了该项目的大老板之后,两人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即空间站主要面向私人,而不是面向企业。也就是说,“琼楼”的主要身份是供私人到外层空间观光的旅游平台。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也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
要知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蔺彦博与李成文是钱多得用不完,在这个注定要烧掉几十万亿元的巨大项目上展现其强大的财力。一些美国新闻媒体甚至认为,蔺彦博与李成文都有大笔不义之财,所以两人希望借此机会用到这些钱,毕竟两人年纪都大了,子女都有事业,不需要继承家族财产。
当时,看清楚未来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王元庆。
正是在听取了蔺慕华与李成文对该项目的未来设想之后,王元庆才决定把该项目交给私人,而不是由国家承担。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以国家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承担不其如此庞大的项目,或者使该项目完全变味,成为一个与国际空间站类似的科研宇航平台。
事实上,“琼楼工程”确实烧掉了两位最富有的商人几乎所有血汗钱。
用蔺彦博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的话来说,到30年代末,即在“琼楼工程”正是向民众开放的时候,他与李成文几乎抵押了所有资产,李成文还让他的儿子抵押了部分资产,才凑齐了足够的资金,度过了难关。
实际上,导致该项目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大萧条。
要知道,在整个大萧条期间,就算共和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花2000万元去太空生活1周(当时俄罗斯的要价是2500万美元,而“琼楼工程”在推广期间,把价格降低到了2000万人民币。因为电力价格大大降低,加上氢氧火箭发动机发展迅速,所以2000万元的“票价”并不低,至少不会亏本,只是赚得少了一点)。根据当时做的一次调查,整个共和国,有能力到太空旅游,而且不会对生活与工作产生太大影响的,只有10万人左右。这些人中还有年纪上了65岁的老人与年纪不足18岁的少年,除掉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适宜太空旅行的,剩下的不会超过2万人。这2万人中,最多只有一成人能够在2年内不工作,完成前期训练。也就是说,最终有可能上太空的不会超过2000人。按照每人2000万元计算,也就只有区区4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要知道,“琼楼工程”的启动资金就高达2500亿元,而蔺彦博与李成文首批投入的资金更是高达3000亿元。以当时的情况计算,在维持票价不变的情况下,该工程每年要将12000人送入太空,才不会亏本。按照每个人在太空呆7天、太空舱的利用率为80%计算,需要建设300个提供给旅客的太空舱,而这些舱室的建设与发射费用高达21万亿元。
可以说,在大萧条期间,谁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万幸的是,科技进步改变了一切。
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迅速推广,电力价格几乎降到零(2045年的时候,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一项法令,计划花20年时间,在2065年之前,由国家以委托建设的方式支付全国所有电站的建设与维持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向公民免费提供电能,也就是说,用公民纳的税来为公民买电,最终实现“零电价”),航天发射的成本也迅速降了下来,达到了让较为富裕的民众都能承受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大萧条期间,货币贬值也变相降低了航天发射成本。
到2040年的时候,虽然票价仍然是2000万元,但是与2030年相比,共和国的人均国民产值已经提高到40万元以上,而衡量富裕的标准已经有年收入20万提高到了100万,别说企业家,一些才能出众的打工者,也就是所谓的金领人士的年收入更是以500万为底,所以能够接受2000万票价的人数从2万提高到了200万,扩大了一百倍。如果仍然按照之前的标准计算,那么市场总量就从400亿提高到了40000亿。
正是如此,在30年代末,“琼楼工程”正式向民众开放。
问题是,当时大萧条刚刚结束,社会还没有回过气来,即便民众收入提高,也在努力弥补前些年的损失,所以真正愿意花钱上太空,而且是花掉2000万上太空的,也就不过万把人而已。
当然,谁也不能怀疑社会进步的能力。
到2049年初,共和国的人均国民产值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并且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还会增长一倍。如此一来,到50年代末,即便是小白领,在社会保障健全的情况下,也能用几年的积蓄去体验一下太空生活。
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票价肯定会降下来。
如此一来,到时候的“太空七日游”与21世纪初的“欧洲七日游”差不多。
实际上,在2045年,“琼楼工程”就实现了盈亏平衡。根据2048年的财报,该工程的毛利已经突破10%。
总而言之,民用航天市场扩大了,军用技术肯定获益匪浅。
别的不说,为了降低民用航天的成本,“琼楼工程”就在磁感应推进系统上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要知道,如果磁感应推进系统获得成功,并且具备了取代使用氢氧发动机的运载火箭的能力,那么民用航天发射成本还会降低一大截,达到与21世纪初航空飞行成本相当的水平。如此一来,上太空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毫无疑问,磁感应推进系统正是空天战机的关键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推进系统能否开发出来,直接决定了空天战机能否走上战场。
与“琼楼工程”相关的,还有包括材料、生物、医药在内的众多尖端技术。
非常可惜的是,在这么重要的领域,美国的步伐又慢了一拍。
不是美国当局不知道航天的重要性,而是在相关技术上落后得太多。
别的不说,美国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的时间就比共和国晚了大约5年,而全面普及的时间更是比共和国晚了10年以上。如此一来,在航天发射成本上,美国根本无法与共和国竞争,也就不可能像共和国那样去搞一个注定要耗资几十万亿元的航天项目,因为美国这么搞的话,花费至少是共和国的10倍,别说美国的企业承受不了,就算集中美国的国力,也不一定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工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美国真的跟上来,搞一个相似的计划,那么“琼楼工程”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即成为压垮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如此,在共和国大搞民用航天工程的时候,美国推出了“马尔斯计划”,即登陆火星,并且在火星上建立科学考察站的计划。
虽然看上去更加遥远,而且更加“先进”,但是把几个人送上火星与在近地轨道上建立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巨型空间站相比,艰难程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实际上,后来共和国也推出了“广寒计划”,即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就是在向美国的“马尔斯”计划叫板,迫使美国加大航天投入。
可以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大萧条,就与双方在航天领域的残酷竞争有关。
根据后来解密的一些资料,在2040年之前,共和国当局在航天领域的投资在25万亿元左右,而美国在该领域的投资大概在7万亿美元左右。虽然按照2040年汇率计算,共和国的投入还要稍微多一点,但是以两国综合国力,特别是大萧条期间的经济状况来看,美国受到的压力肯定超过了共和国,而且相当于共和国的2到3倍。
据王元庆的秘书焦魃山在后来回忆,当时王元庆有过用经济打垮美国的想法。
当然,这也只是想法。美国用经济手段干掉了前苏联,自然不会败在共和国的经济打击之中。
问题是,这种全面竞争绝对不是谁想停就能停得下来的。
虽然2041年的中东战争让共和国与美国当局都吃到了苦头,也对愈演愈烈的中美冷战产生了遏制作用,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共和国与美国都缓过气来,民众也基本上忘记了战争的影响。
共和国当局在这个时候高调出手,等于向美国下了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