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攻防抉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六十二章 攻防抉择
共和国与美国的这场军备竞赛从一开始就与两次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有所不同,更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与英国的军备竞赛,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同盟国集团与轴心国集团间的军备竞赛,即最高目的不是通过巨额军事投入来搞垮对方的经济,而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这种鲜明的特点,让世界大战变得不可避免。
正是如此,很多人将2050年开始的中美军备竞赛当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阶段。
既然是为战争做准备,就得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战略思想,而最重要、最基本的战略思想就是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准确的说,是进攻与防御的关系。
从基本层面上讲,战争就是由进攻与防御组成的,关键就是谁能抓住重点。
从人类历史上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产生影响,使某一方获得优势。比如在西方的古希腊与东方的战国时期,因为人类掌握了炼铁技术,由钢铁制造的武器改变了战争面貌,使得防御一方拥有优势,从而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以防御为主的步兵方阵。到了古罗马帝国与秦汉时期,以射骑为主的骑兵依靠强大的机动能力,成为战争的主宰力量,进攻一方占据了优势,特别是随着马镫问世之后,骑兵的优势地位得到巩固,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骑兵仍然是最强大的进攻力量。火器的出现,终结了骑兵,特别是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武器,让骑兵彻底沦落为边缘兵种,最终被彻底淘汰,这个时候防御一方拥有几乎无法动摇的优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由壕堑、铁丝网与机枪为主的战争中,进攻一方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战争最终也以拖垮德国经济,使德国无力再战而结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以坦克、战斗机为代表的机械化武器装备问世,并且主宰战场,进攻一方再次获得了绝对优势。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进攻力量登峰造极的一场战争,不管是在初期嚣张的轴心国,还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同盟国,都是在积极进攻的时候取胜,而在被动防御的时候遭受惨败。
这种以“进攻制胜”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21世纪上半叶,优势仍然在进攻一方的手里。
问题是,谁也无法肯定,在下一场战争中,防御一方不会获得优势。
事实上,在军事战略家的眼里,21世纪上半叶的几场战争根本无法用来衡量进攻与防御的相互关系,因为这几场战争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积极进攻的都是实力强大的超级大国,而被动防御的一方都是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在此情况下,超级大国的强大实力很有可能遮盖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即便在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主要力量是两个超级大国,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共和国与美国都有所保留,没有使出全部力气,也就没能体现出进攻与防御的关系。
在完全由超级大国主导的世界大战中,进攻与防御的关系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从技术发展上来看,在21世纪初问世的常温超导技术已经引发了军事革命,因此很有可能改变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即让优势回到防御者的手中。
虽然看上去很难让人相信,毕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百多年间,进攻一方一直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而且是制胜的不二法门,但是从技术对战争的影响,特别是细节影响上来看,防御的优势已经逐渐体现了出来。
从战术角度上看,体现进攻优势的不是火力,而是机动能力,而体现防御优势的才是火力。也就是说,当火力压倒了机动能力之后,防御就将压倒进攻,使积极防御的一方拥有主动权。只有在机动能力超过了火力的时候,优势才在进攻一方的手中,让积极进攻的一方掌握主动权。
从这个角度看,在21世纪诞生的很多技术对提升火力的帮助更为明显。
以陆军的主战坦克来说,虽然电动系统让坦克的战术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与内燃机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常温超导技术带来的电磁炮、以及由相关材料技术催生的高强度合金都对提升火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拿电磁炮来说,随着螺旋电磁炮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坦克炮的威力迅速提升,即便高强度合金对提高防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场火力与装甲的比赛中,火力明显走在前面。如此一来,为了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就得采用更加厚重的装甲(坦克的主动防护系统对付不了动能穿甲弹)或者采用新的防护装甲,比如压电触发式装甲(即在被穿甲弹击中的时候,释放装甲内部的高强度电流,以此来破坏穿甲弹的稳定性,降低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可是不管是加厚装甲,还是采用新的装甲,都会使坦克的战斗质量大幅度提升,从而降低坦克的机动能力。
事实上,在2042年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就考虑过要不要提高主战坦克的质量标准。
在此之前,共和国陆军把主战坦克的标准定在30吨左右,即按照防护级别,在25吨到35吨的范围内浮动。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增强装甲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即可以用包括垂直起降运输机在内的各种运输机送往全球各地,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完全由空运来部署装甲部队。要知道,在主战坦克的战斗质量还在50吨以上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完全用空运的方式来部署装甲部队。事实上,正是因为轻型化的巨大成果,以防御为主的陆军才更加具有进攻性,而且在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期间,共和国陆军的战略机动能力确实让整个世界都大吃一惊,而且是共和国军队克敌制胜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必须明白另外一点,即在2041年之前,共和国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中东战争期间,美国陆军的主战坦克仍然远远比不上共和国的主战坦克,而在此之前的几场战争中,其他国家的地面主战装备更加不是共和国陆军的对手。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完全可以降低防护要求,以此来提高主战装备的机动能力。拿dz-31来说,其防护能力就无法抵抗自身火炮发射的穿甲弹,严格说来,这样的主战坦克并不合格。
到了21世纪中叶,特别是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美国很难在短期内提高高强度合金的生产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加大电磁炮的开发力度来弥补防护上的差距。说简单一点,如果美国陆军的主战坦克能够装备性能足够强大的电磁炮,即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击毁共和国的主战坦克,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情况下,即便防护能力差一点,也不会吃多大的亏。
这个问题对共和国陆军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坦克炮的威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提高威力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边缘效应,比如在正常交战距离为3000米的情况下,就算共和国主战坦克的坦克炮能够摧毁10000米外的美国坦克,在实战中也用不上。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将别无选择,只能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迫使对方继续增强坦克的火力。当然,要想始终压制住对方,就得让防护进步的速度超过火力进步的速度。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更厚的装甲。不管怎么说,通过增重的方式来提高防护能力,绝对要比开发一种全新的电磁炮简单得多。
正是如此,在开发新一代地面主战平台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坚持要求采用开放式架构。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厚装甲来提高防护。
问题是,这么一来,地面主战平台的机动能力必然下降。即便采用模块化设计,主战平台仍然能够用各类运输机空运,但是随着模块增多,空运量必然增大,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拿陆军的战斗单位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共和国空军的战略运输机群能够在24小时之内将1个战斗单位的全部官兵、主战装备与标准情况下72小时的作战物资运送到5000千米范围内的任何一处战场(空运距离每缩短1000千米,空运能力能提高一成左右,比如执行距离为2000千米的空运任务时,能额外运送48小时的作战物资)。如果按照最高战术防御要求进行配制,即所有主战平台都需要增加防护装甲,同样在24小时之内就只能运送24小时的作战物资。
相对而言,体现陆军进攻能力的不是战术机动能力,而是战略机动能力。
从技术角度看,随着电动装备普及,各国电力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加上军队自身的电力供应能力增强,所以增强防护对部队战术机动能力的影响并不大。以dz-31来说,在最大防护与标准防护的情况下,最高公路行驶速度由每小时140千米降低到120千米,而最大越野速度受行走机构限制,仍然为每小时60千米。因为部队只有在长途行军的情况下才会在公路上机动,在作战的时候,特别是在装甲会战中,基本上都是越野机动,即便在依靠公路机动的情况下,从最大行程上考虑,主战坦克也很少以最大速度行驶,所以最大公路行驶速度降低一点,对部队的战术机动能力几乎没有影响。实际上,拿dz-31与内燃机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豹2”做相互比较就能发现,两者战术机动范围有95%的相似性,只有在极少数的时候,dz-31的战术机动能力才具有决定性意义。从战略的高度上看,5%的可用性实在没有太大的价值。
以中东战争为例,虽然共和国陆军的主战装备的战术机动能明显超过了美国陆军的主战装备,但是在作战行动中,美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并没有因为战术机动能力而受到影响。真正让美国陆军败下阵来的,还是部队的投送能力。用杜奇威在后来总结时说的话,如果美国陆军能够像共和国陆军那样,以极快的是速度,在最为关键的时候将部队送上前线,美国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
毫无疑问,这就是陆军的战略机动能力。
问题到这也就非常明显了,部队增重的直接结果就是降低了部队的进攻能力,迫使指挥官更加重视防御战术。
仍然拿中东战争来说,正是因为美军无法像共和国陆军那样,以极快的速度向前线投送增援部队,所以杜奇威与达扬在部署作战行动的时候,不得不以防御为主,不敢在进攻中投入太多兵力。
事实上,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陆军,海军、空军与天军也大受影响。
仍然以中东战争为例,虽然共和国海军与空军用一次漂亮的长途奔袭,联手歼灭了美国海军的一支航母战斗群,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除掉突然袭击、与共和国当局在政治上的冒险之后,这次突击没有太大的新意。要知道,在整场战争中,共和国方面一直没有办法对东地中海上的美国舰队构成威胁,原因就是因为舰队的防御能力大大增强。按照共和国海军在中东战争后做的一次兵棋推演,随着动力系统与能量防御系统性能大幅度提升,在不久的将来,舰队的防御能力还将大幅度提高,甚至能够拦截来袭的大口径炮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攻能力进展缓慢,在打击同等规模的舰队时,需要投入的进攻力量越来越多,甚至得动用战略打击力量。由此可见,在海洋战场上,海军的防御能力已经超过了进攻能力,特别是在制海作战中,防御优势已经体现了出来。
空中作战的情况也相差不大,要知道,中东战争是21世纪以来,共和国空军第一次没有能够在战争结束前掌握全部制空权的战争。虽然这与现实有关,毕竟美国没有像半岛战争那样半路退出,而且以色列空军的能力也不差,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以防御为主的空战方式成为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手段,即交战双方的首要目的都是保住自己的制空权,然后才会考虑夺取对方的制空权。如此一来,在空中作战中,防御一方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
当然,对新成立的天军来说,防御更是重中之重。要知道,天军成立的那一天就以战略防御为首要任务,即便在共和国与美国都在大力发展空天战机,也就是提高天军的战略进攻能力的时候,战略防御仍然是天军的第一重任。以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以及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来说,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防御,而不是用来打击对方。虽然按照外界估计,共和国与美国的战略防御系统都具有战略打击能力,比如可以用拦截弹道导弹的激光器摧毁敌人的卫星与轨道空间站,甚至可以用动能拦截器对付大气层内的目标,从而具备战略打击能力。但是从根本上讲,战略防御系统主要还是防御系统,而且在使用的时候,首先就得确保防御,然后才是考虑进攻。
正是如此,在2050年之前,共和国与美国的军事战略家就对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
如果说在2050年之前还是以讨论为主,那么从2050年开始,讨论就变成了行动。
实际上,行动早就开始了。
根据后来解密的一份文件,在2049年10月初,共和国国防部委托军情局,耗费240亿,由军情局控制的一家技术顾问公司订购了一台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在2050年底的时候,也就是这台超级计算机交付之后,国防部就用其对未来战争进行了一次耗时3个月的模拟测试,也就是常说的计算机模拟兵棋推演。从时间上就看得出来,这绝对是一次有着重大意义的兵棋推演。要知道,在印度战争爆发前,总参谋部利用国家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战争进行模拟推演,也只用了10天。在计算机性能提高了100倍的情况下,还需要用3个月才能完成的模拟推演,绝对与世界大战有关。
事实上,这就是共和国当局第一次对世界大战进行模拟推演。
这次推演的意义非同凡响,可以说,共和国后来的很多战略决策都与之有关,这其中就包括共和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即应该以防御为主,还是应该以进攻为主。
毋庸置疑,美国五角大楼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双方的领导人都很清楚,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果连发展方向都搞不清楚,也就不可能赢得胜利。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共和国与美国的选择都相对保守。
也就是说,双方都认为在未来战争中,防御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第六十二章 攻防抉择
共和国与美国的这场军备竞赛从一开始就与两次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有所不同,更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与英国的军备竞赛,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同盟国集团与轴心国集团间的军备竞赛,即最高目的不是通过巨额军事投入来搞垮对方的经济,而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这种鲜明的特点,让世界大战变得不可避免。
正是如此,很多人将2050年开始的中美军备竞赛当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阶段。
既然是为战争做准备,就得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战略思想,而最重要、最基本的战略思想就是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准确的说,是进攻与防御的关系。
从基本层面上讲,战争就是由进攻与防御组成的,关键就是谁能抓住重点。
从人类历史上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产生影响,使某一方获得优势。比如在西方的古希腊与东方的战国时期,因为人类掌握了炼铁技术,由钢铁制造的武器改变了战争面貌,使得防御一方拥有优势,从而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以防御为主的步兵方阵。到了古罗马帝国与秦汉时期,以射骑为主的骑兵依靠强大的机动能力,成为战争的主宰力量,进攻一方占据了优势,特别是随着马镫问世之后,骑兵的优势地位得到巩固,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骑兵仍然是最强大的进攻力量。火器的出现,终结了骑兵,特别是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武器,让骑兵彻底沦落为边缘兵种,最终被彻底淘汰,这个时候防御一方拥有几乎无法动摇的优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由壕堑、铁丝网与机枪为主的战争中,进攻一方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战争最终也以拖垮德国经济,使德国无力再战而结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以坦克、战斗机为代表的机械化武器装备问世,并且主宰战场,进攻一方再次获得了绝对优势。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进攻力量登峰造极的一场战争,不管是在初期嚣张的轴心国,还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同盟国,都是在积极进攻的时候取胜,而在被动防御的时候遭受惨败。
这种以“进攻制胜”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21世纪上半叶,优势仍然在进攻一方的手里。
问题是,谁也无法肯定,在下一场战争中,防御一方不会获得优势。
事实上,在军事战略家的眼里,21世纪上半叶的几场战争根本无法用来衡量进攻与防御的相互关系,因为这几场战争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积极进攻的都是实力强大的超级大国,而被动防御的一方都是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在此情况下,超级大国的强大实力很有可能遮盖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即便在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主要力量是两个超级大国,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共和国与美国都有所保留,没有使出全部力气,也就没能体现出进攻与防御的关系。
在完全由超级大国主导的世界大战中,进攻与防御的关系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从技术发展上来看,在21世纪初问世的常温超导技术已经引发了军事革命,因此很有可能改变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即让优势回到防御者的手中。
虽然看上去很难让人相信,毕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百多年间,进攻一方一直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而且是制胜的不二法门,但是从技术对战争的影响,特别是细节影响上来看,防御的优势已经逐渐体现了出来。
从战术角度上看,体现进攻优势的不是火力,而是机动能力,而体现防御优势的才是火力。也就是说,当火力压倒了机动能力之后,防御就将压倒进攻,使积极防御的一方拥有主动权。只有在机动能力超过了火力的时候,优势才在进攻一方的手中,让积极进攻的一方掌握主动权。
从这个角度看,在21世纪诞生的很多技术对提升火力的帮助更为明显。
以陆军的主战坦克来说,虽然电动系统让坦克的战术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与内燃机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常温超导技术带来的电磁炮、以及由相关材料技术催生的高强度合金都对提升火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拿电磁炮来说,随着螺旋电磁炮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坦克炮的威力迅速提升,即便高强度合金对提高防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场火力与装甲的比赛中,火力明显走在前面。如此一来,为了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就得采用更加厚重的装甲(坦克的主动防护系统对付不了动能穿甲弹)或者采用新的防护装甲,比如压电触发式装甲(即在被穿甲弹击中的时候,释放装甲内部的高强度电流,以此来破坏穿甲弹的稳定性,降低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可是不管是加厚装甲,还是采用新的装甲,都会使坦克的战斗质量大幅度提升,从而降低坦克的机动能力。
事实上,在2042年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就考虑过要不要提高主战坦克的质量标准。
在此之前,共和国陆军把主战坦克的标准定在30吨左右,即按照防护级别,在25吨到35吨的范围内浮动。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增强装甲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即可以用包括垂直起降运输机在内的各种运输机送往全球各地,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完全由空运来部署装甲部队。要知道,在主战坦克的战斗质量还在50吨以上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完全用空运的方式来部署装甲部队。事实上,正是因为轻型化的巨大成果,以防御为主的陆军才更加具有进攻性,而且在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期间,共和国陆军的战略机动能力确实让整个世界都大吃一惊,而且是共和国军队克敌制胜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必须明白另外一点,即在2041年之前,共和国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中东战争期间,美国陆军的主战坦克仍然远远比不上共和国的主战坦克,而在此之前的几场战争中,其他国家的地面主战装备更加不是共和国陆军的对手。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完全可以降低防护要求,以此来提高主战装备的机动能力。拿dz-31来说,其防护能力就无法抵抗自身火炮发射的穿甲弹,严格说来,这样的主战坦克并不合格。
到了21世纪中叶,特别是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美国很难在短期内提高高强度合金的生产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加大电磁炮的开发力度来弥补防护上的差距。说简单一点,如果美国陆军的主战坦克能够装备性能足够强大的电磁炮,即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击毁共和国的主战坦克,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情况下,即便防护能力差一点,也不会吃多大的亏。
这个问题对共和国陆军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坦克炮的威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提高威力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边缘效应,比如在正常交战距离为3000米的情况下,就算共和国主战坦克的坦克炮能够摧毁10000米外的美国坦克,在实战中也用不上。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将别无选择,只能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迫使对方继续增强坦克的火力。当然,要想始终压制住对方,就得让防护进步的速度超过火力进步的速度。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更厚的装甲。不管怎么说,通过增重的方式来提高防护能力,绝对要比开发一种全新的电磁炮简单得多。
正是如此,在开发新一代地面主战平台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坚持要求采用开放式架构。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厚装甲来提高防护。
问题是,这么一来,地面主战平台的机动能力必然下降。即便采用模块化设计,主战平台仍然能够用各类运输机空运,但是随着模块增多,空运量必然增大,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拿陆军的战斗单位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共和国空军的战略运输机群能够在24小时之内将1个战斗单位的全部官兵、主战装备与标准情况下72小时的作战物资运送到5000千米范围内的任何一处战场(空运距离每缩短1000千米,空运能力能提高一成左右,比如执行距离为2000千米的空运任务时,能额外运送48小时的作战物资)。如果按照最高战术防御要求进行配制,即所有主战平台都需要增加防护装甲,同样在24小时之内就只能运送24小时的作战物资。
相对而言,体现陆军进攻能力的不是战术机动能力,而是战略机动能力。
从技术角度看,随着电动装备普及,各国电力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加上军队自身的电力供应能力增强,所以增强防护对部队战术机动能力的影响并不大。以dz-31来说,在最大防护与标准防护的情况下,最高公路行驶速度由每小时140千米降低到120千米,而最大越野速度受行走机构限制,仍然为每小时60千米。因为部队只有在长途行军的情况下才会在公路上机动,在作战的时候,特别是在装甲会战中,基本上都是越野机动,即便在依靠公路机动的情况下,从最大行程上考虑,主战坦克也很少以最大速度行驶,所以最大公路行驶速度降低一点,对部队的战术机动能力几乎没有影响。实际上,拿dz-31与内燃机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豹2”做相互比较就能发现,两者战术机动范围有95%的相似性,只有在极少数的时候,dz-31的战术机动能力才具有决定性意义。从战略的高度上看,5%的可用性实在没有太大的价值。
以中东战争为例,虽然共和国陆军的主战装备的战术机动能明显超过了美国陆军的主战装备,但是在作战行动中,美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并没有因为战术机动能力而受到影响。真正让美国陆军败下阵来的,还是部队的投送能力。用杜奇威在后来总结时说的话,如果美国陆军能够像共和国陆军那样,以极快的是速度,在最为关键的时候将部队送上前线,美国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
毫无疑问,这就是陆军的战略机动能力。
问题到这也就非常明显了,部队增重的直接结果就是降低了部队的进攻能力,迫使指挥官更加重视防御战术。
仍然拿中东战争来说,正是因为美军无法像共和国陆军那样,以极快的速度向前线投送增援部队,所以杜奇威与达扬在部署作战行动的时候,不得不以防御为主,不敢在进攻中投入太多兵力。
事实上,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陆军,海军、空军与天军也大受影响。
仍然以中东战争为例,虽然共和国海军与空军用一次漂亮的长途奔袭,联手歼灭了美国海军的一支航母战斗群,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除掉突然袭击、与共和国当局在政治上的冒险之后,这次突击没有太大的新意。要知道,在整场战争中,共和国方面一直没有办法对东地中海上的美国舰队构成威胁,原因就是因为舰队的防御能力大大增强。按照共和国海军在中东战争后做的一次兵棋推演,随着动力系统与能量防御系统性能大幅度提升,在不久的将来,舰队的防御能力还将大幅度提高,甚至能够拦截来袭的大口径炮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攻能力进展缓慢,在打击同等规模的舰队时,需要投入的进攻力量越来越多,甚至得动用战略打击力量。由此可见,在海洋战场上,海军的防御能力已经超过了进攻能力,特别是在制海作战中,防御优势已经体现了出来。
空中作战的情况也相差不大,要知道,中东战争是21世纪以来,共和国空军第一次没有能够在战争结束前掌握全部制空权的战争。虽然这与现实有关,毕竟美国没有像半岛战争那样半路退出,而且以色列空军的能力也不差,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以防御为主的空战方式成为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手段,即交战双方的首要目的都是保住自己的制空权,然后才会考虑夺取对方的制空权。如此一来,在空中作战中,防御一方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
当然,对新成立的天军来说,防御更是重中之重。要知道,天军成立的那一天就以战略防御为首要任务,即便在共和国与美国都在大力发展空天战机,也就是提高天军的战略进攻能力的时候,战略防御仍然是天军的第一重任。以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以及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来说,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防御,而不是用来打击对方。虽然按照外界估计,共和国与美国的战略防御系统都具有战略打击能力,比如可以用拦截弹道导弹的激光器摧毁敌人的卫星与轨道空间站,甚至可以用动能拦截器对付大气层内的目标,从而具备战略打击能力。但是从根本上讲,战略防御系统主要还是防御系统,而且在使用的时候,首先就得确保防御,然后才是考虑进攻。
正是如此,在2050年之前,共和国与美国的军事战略家就对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
如果说在2050年之前还是以讨论为主,那么从2050年开始,讨论就变成了行动。
实际上,行动早就开始了。
根据后来解密的一份文件,在2049年10月初,共和国国防部委托军情局,耗费240亿,由军情局控制的一家技术顾问公司订购了一台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在2050年底的时候,也就是这台超级计算机交付之后,国防部就用其对未来战争进行了一次耗时3个月的模拟测试,也就是常说的计算机模拟兵棋推演。从时间上就看得出来,这绝对是一次有着重大意义的兵棋推演。要知道,在印度战争爆发前,总参谋部利用国家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战争进行模拟推演,也只用了10天。在计算机性能提高了100倍的情况下,还需要用3个月才能完成的模拟推演,绝对与世界大战有关。
事实上,这就是共和国当局第一次对世界大战进行模拟推演。
这次推演的意义非同凡响,可以说,共和国后来的很多战略决策都与之有关,这其中就包括共和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即应该以防御为主,还是应该以进攻为主。
毋庸置疑,美国五角大楼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双方的领导人都很清楚,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果连发展方向都搞不清楚,也就不可能赢得胜利。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共和国与美国的选择都相对保守。
也就是说,双方都认为在未来战争中,防御的优势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