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决战战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一百零九章 决战战场
战争进入到第六个年头,对交战双方来说,局势都格外复杂。
西方的圣诞节刚刚过去,在塞舌尔群岛附近海域活动好几个月的第二舰队的第21主力舰队、第23主力舰队与第22航空舰队就全速南下,经毛里求斯开往南非的福尔斯湾,并且在新年的第四天清晨就到达这处共和国海军在印度洋最南端的临时锚泊地(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自然界线为好望角,因为在好望角东面,所以福尔斯湾在地理上属于印度洋),而在此之前十多日,共和国海军才从南非政府手里接管了这座天然港湾。
严格说来,福尔斯湾并不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21世纪20年代末之前,福尔斯湾都不是港湾,开普敦港北面的桌湾才是港湾。直到排水量超过30万吨的超大型货轮兴起(超过了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能力),以及从共和国到南美洲(主要就是阿根廷)的海运量迅速增长,开普敦在国际航海贸易中的地位才迅速提升,桌湾的容纳能力也愈发不能满足需要。30年代初,南非政府与开普敦地方政府决定开发福尔斯湾,在这里建设南部非洲与两洋交汇处最大的港口,并且为这一宏伟计划招商引资。可以说,当时南非政府野心勃勃,想趁此机会成为航运大国,并且利用两洋航线大赚一笔。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先是埃及政府决定投资1200亿美元(约合4500亿元,其中大半是国际财团的投资,共和国的金融集团就投了大约1000亿元)拓宽苏伊士运河,加大运河的通航能力,接着是巴拿马当局宣布与美国的多家财团合作,计划在20年内修通第二条能够供50万吨级超级货轮通航的航道(因为耗资巨大,所以最后改为拓宽原航道,并且以建造超大型船闸的方式来提高通航能力)。如此一来,南非兴建福尔斯湾航运中转中心的市场基础一下就不存在了。虽然从共和国本土前往南美洲部分地区,比如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从印度洋经好望角进入南大西洋仍然是最短、而且最安全的航线,而福尔斯湾正是这条航线上的主要中转站,但是这么一条比较单一的航线,连桌湾都塞不满,也就没有办法让面积大出10倍的福尔斯湾具有商业价值了。受此影响,到30年代中期,在招商引资不太顺利的情况下,南非当局不得不改变计划,在福尔斯湾南面的好望角与杭克勒普角之间修建了一条防浪堤。按照南非当局的规划,建好这条防浪堤之后,福尔斯湾将成为南非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起到作用的,正是这条涨潮时在海面下大约10米处,长约25千米的防浪堤改变了福尔斯湾的命运。从前面提到的可以知道,南非当局是想把福尔斯湾变成旅游胜地,以“好望角”为招牌,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特别是共和国的游客。要知道,在30年代初,每年到非洲国家履行的共和国游客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次,而且有望在10年之内增加到3000万人次之上,共和国也很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成为全球最大的游客输出国(美国在30年代初的年均游客输出量超过了2000万人次)。虽然无法将福尔斯湾打造成航运中心,如果能够将这座海湾变成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境外游客的旅游胜地,南非的投入也不吃亏,甚至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
有意思的是,这条防浪堤,反而让福尔斯湾变成了优良港湾。
可以说,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早在30年代末,即第二次马岛战争结束后不久,共和国海军为了进军南大西洋,看中了福尔斯湾,共和国当局也与南非政府接触过,希望租借福尔斯湾。为此,共和国当局不但给出了不菲的租金,还提出了其他优惠条件,比如以退税的方式鼓励游客前往南非,并且开设专门的直达高速旅游航班(从广州到比勒陀利亚的直线飞行距离高达16000千米,而实际飞行距离在20000千米以上,如果使用普通的电动客机,飞行时间在24小时以上,还得在中途停留2次以上,如果使用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的最新式高速客机,飞行时间能够控制在4个小时以内,不需要中途停留。可以说,共和国的公民不愿意去南非旅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太多。比如旅游时间总共10日,光是花在往返路途上的时间就多达3天,从而使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将花在路途上的时间缩短到1日,等于将实际旅游时间提高了三成,自然会大受欢迎)。可以说,共和国开出的条件并不低,如果能够吸引到共和国游客的主意,南非旅游业每年将增收数千亿元,多创造上百万个就业岗位,南非当局也能获得数百亿元的财政收入。问题是,南非当局没有把福尔斯湾租借给共和国,理由很简单,这要冒很大的政治与外交风险。到了40年代初,特别是2041年的中东战争之后,南非当局就不再跟共和国秘密接触,甚至不提租借福尔斯湾的事情。
当然,与福尔斯湾有关的问题到此并没结束。
在2049年之前,共和国当局一直在努力与南非改善关系,即便南非当局没有把福尔斯湾租借给共和国海军,共和国当局也以各种政策鼓励国民去南非旅游,并且鼓励国内的各大旅游公司开设更多的南非旅游专线。当然,共和国当局没有忘记做最重要的事情,即开设直达高速旅游航班。这些努力一直持续到2050年前后,随着大战前的全面军备竞赛爆发,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共和国会再次与南非接触,提出租借福尔斯湾,而美国为了阻止共和国借福尔斯湾进军大西洋,很有可能在南非大搞一场。问题是,共和国没有重提租借福尔斯湾的问题,也没有大举进军大西洋。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斯德哥尔摩协议》的约束性条款让共和国海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也就对共和国海军的活动范围加以了限制,让共和国海军没有能力进军大西洋,也就没有必要提前控制福尔斯湾,但是这也可以看成是共和国前期部署已经到位,不需要在战前控制福尔斯湾的主要表现。这里所提到的“前期部署”主要指的就是在2042年到2049年之间,共和国在南非的旅游投资,其中包括将福尔斯湾打造成南半球最大的天然海湾浴场。因为地处南半球,南非这边是夏季的时候,共和国正好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所以肯定有很多富裕起来的共和国公民愿意去南非“避寒”,到福尔斯湾的海滩上晒日光浴。如此一来,除了需要兴建大量的地面基础设施之外(大部分都集中在海湾的西北部,即开普敦南面),还需要拓展海湾的基本职能,比如让那些环球航行的邮轮能够在海湾内停靠,让邮轮上的游客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享受到阳光海滩。也就是说,需要在南面的防浪堤上建设几处能够供排水量在10万吨、甚至更大型船舶(到21世纪4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环球邮轮的排水量都在10万吨以上了,排水量30万吨左右的超级邮轮也不罕见,而共和国与美国的旅游企业还在设想建造具有环球航行能力的海上城市,也就是类似于海上基地的活动岛屿)水道。这些水道能够供邮轮使用,自然也就能够供排水量相差不大的战舰使用。也就是说,随着这些水道在2050年之前完工,共和国当局完全没有必要在战争爆发前控制福尔斯湾,而是可以在战争期间,根据作战需要,特别是战略需求,来决定在怎么时候控制福尔斯湾。
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努力,共和国当局才在2061年底要求南非开放福尔斯湾。
因为南非还是中立国家,并且在大战爆发后不久就宣布永久性中立,在2059年的时候还将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将此定为基本国策,所以共和国并没强迫南非出租福尔斯湾(按照国际法,永久性中立国不能将领土与领海租借给交战国,但是为人道主义援助而开放本国领土与领海,并且为之提供便利不在此范围之内),而是以人道主义救援为名,获得了福尔斯湾的使用权。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船队需要安全保障,所以共和国海军有理由安排战舰为之护航,也就可以向福尔斯湾部署护航战舰。很明显,共和国当局钻了国际法的漏洞。
不管怎么说,1月5日,共和国海军的3支战斗舰队就开进了福尔斯湾。
跟随作战舰队到达的,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按照计划,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共和国海军的工程兵将在福尔斯湾建立起包括12条供大型战舰停靠的纵向码头(可以同时为48艘主力舰级别的大型战舰服务)、24条供大型船只停靠的横向码头(可以同时为48艘20万吨级的大型船只服务)、240个锚泊位、以及能够囤积1500万吨各类物资的仓库区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临时综合海军基地。如果时间充足,到2062年7月初,还将在海湾东南的普林格尔贝修建一座海军航空站。总而言之,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共和国海军没有忘记打牢基础。
因为在福尔斯湾搞的基础建设规模过于庞大,所以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共和国海军是在故意浪费战争资源,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共和国当局在故意消耗多余的战争资源。这也很好理解,到2062年,在美国无力发起战略反击、而共和国军队暂时又没有发起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共和国的军事产能严重过剩,自然需要找地方用掉囤积如山的各类物资。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福尔斯湾搞的军事建设没有意义,不管怎么说,战争时期搞的军事建设的成本都非常低。别的不说,修建福尔斯湾综合海军基地的几千名工程兵就只拿了普通津贴,如果是和平时期的话,光是这些人员费用就得花掉上百亿元。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基础建设的结果远远不是获得一座临时性的海军基地。虽然名义上,福尔斯湾确实是共和国海军的临时性海军基地,南非政府随时可以收回出借的海湾与土地,但是作为一座驻扎了几万名军人的军事基地,绝对不是南非当局想关闭就能关闭的。战后几十年,福尔斯湾不但是共和国在南部非洲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军事基地,还是共和国与南非关系中的重要筹码。可以说,这正是战争期间大规模基础建设的直接结果。
问题是,战争中,福尔斯湾的意义却不太大。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海军早已退到佛得角群岛北面去了,就算美国海军打算在大西洋上与共和国海军决战,也不会跑到共和国军事力量密布的非洲南端来,而会以佛得角群岛为依托,在大西洋中部海域坐等共和国舰队送上门去。
由此可见,在大战期间,福尔斯湾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为船队服务。
虽然从2062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共和国海军利用向福尔斯湾部署潜艇母舰的方式,将福尔斯湾变成了攻击潜艇的活动基地,到2063年初之前,以福尔斯湾为基地活动的攻击潜艇一度超过60艘,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共和国当局一直没有承认福尔斯湾是军港,而且大部分潜艇也是在潜艇母舰上停靠,潜艇官兵则在潜艇母舰上休整。到2062年的第四个季度,随着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港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的主要军港,共和国海军舰队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就很少在福尔斯湾停留了。到2063年初,共和国海军占领的亚松森岛上的基础设施修复之后,共和国海军更是将福尔斯湾变成了一座单纯的中转站,即只为运输船只提供服务。万幸的是,共和国需要向美洲大陆进军,也就需要一处足够庞大的船队与物资中转中心,而福尔斯湾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从2062年下半年开始,所有驶往西非与南美地区的船队都要在福尔斯湾停靠,并且重新分配货物(衡量船只运送能力的主要标准只有两个,一是载重吨位、二是货舱容积。一般情况下,只能以某一标准来配制货物。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船只的利用效率,需要对运送的货物进行分配,即尽量同时达到两个标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塞满货舱的同时让运载的货物达到最大载重吨位。问题是,运往某一个地点的物资往往会比较单一,无法进行分配。如此一来,运输船、特别是集装箱运输船与散装货轮在离开共和国的时候,会装上运往好几个地区的货物,然后在航线的分离点附近对货物进行重新分配,以此来提高运输效率、特别是运输船只的使用效率。正是如此,才需要在靠近前线的地方设置物资中转中心)。
因为福尔斯湾的建设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所以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舰队仅停留2天,在与南非海军进行了海上搜救联合训练之后就北上,前往同样正在大搞土木工程,而且环境更加糟糕的拉各斯。
严格说来,拉各斯才是共和国海军进军北大西洋的理想根据地。
必须承认,“黄金海岸”是世界上天然良港最集中的地区。从尼日尔河口的哈科特港到科莫埃河口的阿比让,在这条长度大约1500千米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大约30座港口与港湾,平均每50千米就有一座港湾,而其中半数是能够容纳30万吨级大型舰船的优良港湾。
这些港湾中就包括尼日利亚西南的拉各斯。
大战爆发前,共和国会如此热心西非事务,而且不遗余力的支持尼日利亚,就与拉各斯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共和国海军的设想,在阿根廷立足之后,为了保护好这座南美地区的桥头堡,很有必要在相邻地区建立一座新的桥头堡。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讲,加勒比海南岸的委内瑞拉更加理想,但是这个拉美国家对俄罗斯抱有太大的幻想,并不愿意在军事合作上与共和国走得太近,也就没有可能成为阿根廷的屏障。加上政治、外交、历史等等因素,在整个大西洋地区,共和国海军能够选择的,也就只有一直与西方国家不和的尼日利亚,而拉各斯正是尼日利亚的几个天然良港之一。共和国海军选择拉各斯,而没有选择基础条件更好的哈科特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各斯远离尼日尔河口的产油区,离美国积极支持的喀麦隆也远得多。
问题是,尼日利亚不是巴基斯坦,拉各斯也不是瓜达尔。
虽然早在20年代末,共和国当局就与尼日利亚签署了租借拉各斯的意向协议。按照这份协议,共和国将以援助建设的方式,将拉各斯建成尼日利亚最大的综合性海军基地,双方将拥有同等的使用权。但是受3次西非战争影响,特别是在这3次战争中,尼日利亚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均遭到喀麦隆的海上封锁,拉各斯军港的建设工作一拖再拖,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期工程都没有完成。大战的前4年,共和国海军没有进军北大西洋的计划,陆军也没有在非洲战场上大展拳脚,所以拉各斯的基础建设仍然非常缓慢,甚至几度中断。直到2061年下半年,随着共和国陆军进军西非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得到美国支持的喀麦隆,并且向西进军,在短短数个月内就扫荡了整个西非地区,将拉各斯建成军港的工作才重新启动。
显然,时间太仓促了,根本不可能在舰队进军之前完成建设工作。
受此影响,在3支作战舰队北上的时候,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补给舰队(拥有20多艘补给舰与维修船)与一支规模更加庞大的运输船队(拥有上百艘各类大型船只)。按照海军的计划,补给舰队将以拉各斯为基地,分两个批次,轮番为作战舰队提供支持,而运输船队将把用来扩建拉各斯的人员、设备与物资送过去,并且兑现共和国当局的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一批紧急援助物资,帮助在战火中煎熬了4年多的2亿多尼日利亚人渡过难关,过上正常生活,至少是不会饿肚皮的生活。
要知道,到2061年底,尼日利亚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乱国”。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大约20%的尼日利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将近40%的尼日利亚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即便在剩下的40%尼日利亚人中,也只有不到一成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照此计算的话,最多的时候,尼日利亚的战争难民超过了5000万(人口以大战前的2.5亿为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超过1亿,而营养不良的人也超过了9000万,只有大约1000万尼日利亚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在这1000万人中,除了大约850万军人,其余150万就是尼日利亚的统治集团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尼日利亚最需要的不是舰队,而是物资,特别是食物与药品。
用一位去过尼日利亚的战地记者的话来说,如果在2062年第一季度过去之前,不能解决2亿多尼日利亚人的生存问题,就算打赢了战争,尼日利亚当局也会被饥饿的战争难民推翻,共和国要想避免引发连锁反应(当时在忍饥挨饿的肯定不止尼日利亚),就得在派出舰队的时候,把粮食送过去,并且确保这些用来救命的粮食能够送到难民手中,而不是被尼日利亚军队与政府官员中饱私囊。
提供粮食并不难,只需要大约3000万吨粮食就能让2.5亿尼日利亚人活到下一个收获季节,而运送3000万吨粮食只需要150艘次的20万吨级货轮,即让1支由50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在4个月内往返航行3次,或者由3支船队航行一次。因为共和国在2060年与2061年均取得丰收,而且在印度扩建的农业工厂也在2061年达到最大产能,到2062年初,集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达到了1.2亿吨,首次超过西约集团(在2061年,加拿大遭受寒流、墨西哥遭受旱灾、美国多地爆发虫灾,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加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遭到轰炸,农业产量骤减七成以上,所以在2062年初,西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由2061年初的超过3亿吨骤减到1亿吨以下),所以为尼日利亚提供足够的粮食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至于用来治疗疟疾、流行性感冒的药品,更加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将这些物资分发到民众手里。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陆军向尼日利亚增兵,却没有在西非战场上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原因,即大部分部队都在尼日利亚境内,而且所执行的任务是重建社会秩序,并且以军事管制的方式建立粮食分发站。为了避免出现动乱,在2061年底,共和国还以集约集团领导国的身份,要求尼日利亚将军队的规模削减六成,即裁军500万,让这些劳动力在雨季到来之前回乡,回到生产岗位上去。作为补偿,共和国当局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重建援助,并且确保尼日利亚当局的利益。当然,仅仅几个战斗单位的10多万共和国军人肯定控制不了有2亿多人口的尼日利亚,所以在2061年底,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先后以集团成员国的名义向尼日利亚派遣了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军事力量,协助共和国军队建立救助站。
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在2062年初,共和国舰队才能带着船队一同北上。
在100艘商船组成的船队里,有50艘20万吨级散装货轮运载的是粮食(主要是印度的农业公产生产的优质稻米),5艘5000箱级大型集装箱货轮运载的是药品,另外5艘2万辆级大型滚装货轮则运载了10万辆用于战后重建的各类车辆与工程设备。因为与舰队一同行动,所以船队在航行途中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不管怎么说,就算路途上遇到了美国海军的攻击潜艇,首先倒霉的也是舰队、而不是船队。当然,有点经验与头脑的美军潜艇艇长都应该知道,攻击主力舰队、以及得到主力舰队保护的船队,不但是主动送死,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主动送死。
当然,到达拉各斯后,舰队的“护航任务”也就结束了。
因为拉各斯的基础建设还未完成,条件非常糟糕,就连补充新鲜蔬菜与水果,也得用小艇运输,所以3支主力舰队只在拉各斯停留了3天,随后就前往喀麦隆的杜阿拉,向刚刚投降的喀麦隆炫耀武力,也让喀麦隆当局知道,现在主宰几内亚湾的不是美国舰队,而是共和国舰队。完成这轮走秀之后,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去了圣多美,并且在这里迎接了这个刚刚回心转意、与共和国缔结了同盟条约的岛国的领导人,让他们领略了排水量10多万吨的主力舰与航母的强大实力。接下来的几天之内,舰队一直在几内亚湾东部海域活动,没有急着向西航行。这也很好理解,这是大战期间共和国海军的水面舰队第一次到达几内亚湾。虽然在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海军以环球航行、军事访问等等方式,派舰队前往几内亚湾,掌握了该地的情况,但是在前去与美国海军舰队决战之前,共和国海军官兵需要时间熟悉陌生环境,调整心理状态。
事实上,让舰队停止前进别有原因。
直到1月底,在几内亚湾活动的3支作战舰队才向西航行,前往佛得角群岛。
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派往大西洋的海军基地已经到位,其中“伏曦”号第五代海上基地(原本是第三座,应该在“神农”号之前建成,但是受2家模块船建造厂的影响,服役时间比“神农”号晚了大半年,比原本派在第五的“黄帝”号都晚了好几个月,成为了第五座建成服役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在普林西比岛南面海域组建之后,将以12节的速度驶往科特迪瓦南面的几内亚湾西部海域,另外几座海上基地将在2月10日之前到达,与“伏曦”号组成海上基地群。
与海上基地对应的,则是共和国陆军工程兵在岸上的工作。
虽然海军与陆军一向不和,特别是在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之后,海军与陆军的矛盾浮上了水面,但是进军大西洋的行动是由最高统帅部决定的,而且与海陆两军的利益都有直接关系,加上主持行动的是袁晨皓与华剑锋,所以在进军的细节问题上,海军与陆军的配合非常到位。
在海军舰队到达几内亚湾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就在大陆上展开了行动。
当时,陆军只做了一件事情,即把原本计划用在中东战场上的12套野战机场架设在西非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航空兵基地网。虽然每座野战机场只能支持一个战术航空队(大约500架作战飞机),而且要想使航空兵的作战效率最大化,还得将部署密度降低40%,也就是在每座基地部署300架作战飞机,所以野战机场支援航空兵的能力远不如正规基地,但是按照半数野战机场部署在最西端,具备支援舰队作战的能力,也能提供1800架到3000架的作战飞机,而这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战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陆军行动的重要性并不比海军差。
前面提到过,美国海军会不会前来决战的关键因素就是共和国会不会出兵攻占佛得角群岛,然后以佛得角群岛北上攻占摩洛哥。显然,在这个时候,舰队的因素是次要的,关键的仍然是地面部队。随着共和国陆军在西非地区大搞建设,一口气搭起12座野战机场,摆出了发起战略进攻样子,加上1月初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已经在中东战场上发起进攻,到共和国海军舰队向佛得角群岛进发的时候,李东石指挥的地面部队已经突破了美军防线,正在稳步向叙利亚推进。综合这些因素后就不难发现,共和国陆军在西非地区的行动,对美国造成的影响肯定超过了海军。
换个角度,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共和国陆军此举的重大意义。
在2062年1月底的时候,美国当局还没有做出从中东地区撤军的决定,而在中东战场上的美军超过了350万,这还没有包括部署在马耳他的部队、以及在东地中海活动的舰队与船队,如果全部算上,当时在摩洛哥以东的美军官兵与准军事人员的总数在400万到420万之间。虽然从理论上讲,李东石的地面部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打到约旦河谷,共和国当局也不可能像对付喀麦隆那样,让土耳其缴械投降,但是随着共和国陆军发起战略进攻,而且一次性投入了300万作战部队,算上盟国的军队,在中东战场上作战的集约集团联军的总兵力更是高达1200万(伊拉克与伊朗就动员了大约700万作战人员),可以说,中东战争的最终结局已经确定,唯一没有确定的就是美国在什么时候战败,而这也正是最关键、最值得美国当局考虑的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陆军在海军的支持下,一举拿下摩洛哥,然后与海军联合封锁直布罗陀海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为了保住几百万犹太人,以色列肯定会提前投降,甚至不用等到共和国陆军的装甲部队开上戈兰高地,以色列就会有条件的向共和国投降,接受由共和国与欧洲一同决定的战后安排。当然,土耳其也会战败,与以色列不同的是,土耳其的命运肯定会非常悲惨。因为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已经占了便宜,也就不大可能在土耳其的问题上与共和国对着干。对土耳其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像俄罗斯那样,被共和国与土耳其肢解,在战后成立联合政府,或者出现东西两个土耳其,而最坏的结果自然是共和国在压制住欧洲后甩包袱,把土耳其问题留给集团内的盟国,比如让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与库尔德斯坦联手解决,而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让这个突厥人国家变成历史。
事实上,这些与美国都没有关系。
对美国当局来说,不管战争结果如何,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那400万军人,特别是地面战场上的300多万官兵。要知道,如果让这些官兵向共和国军队投降,美国离战败也就不远了,而且很有可能会在共和国军队登上美洲大陆之前战败。原因很简单,让300万军人投降,对美国的军心士气造成的打击,远远超过了损失300万官兵。更重要的是,中东战场上的美军远未到弹尽粮绝的程度,投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在正面战场不利的情况下,美军必须找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从以色列向西进攻,通过埃及向西撤退,或者从埃及南下开辟新的战线,分散共和国的军事力量。从理论上讲,美军进攻苏丹,肯定能迫使共和国陆军分兵,甚至有可能延缓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场上的进攻行动,但是却不大可能改变中东战争的最终结果。问题是,这么做的话,美军必须进攻埃及,也就为共和国出兵埃及,控制这个位于亚非大陆结合处的关键国家,并且由此获得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当然,还不能忽视因此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回到之前的问题上来,美国当局的唯一选择就是在大西洋上挡住共和国的进军步伐。
准确的说,是通过一次海战,让共和国当局放弃北上进军摩洛哥的计划。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没有海军的支持,共和国陆军也能北上突击摩洛哥。虽然从理论上讲,这么说没有问题,而且以共和国陆军的突击能力,就算美国出兵,也有很大的把握控制住卡萨布兰卡等重要港口城市,但是在占领了这些港口之后,仍然得由船队为陆军提供足够的作战物资,也就得依靠舰队夺取制海权。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是否占领佛得角群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夺取制海权,把美国海军赶到大西洋的对岸去。
显然,这也正是美国海军面临的挑战。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只能在不太有利的情况下派舰队前来决战。对美国海军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共和国海军只派了3支作战舰队前来,而且其中只有2支是主力舰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和国海军派遣3支主力舰队加1支航空舰队的话,美国海军的胜算将变得非常渺茫,再增加1支主力舰队的话,美国海军则很有可能主动放弃佛得角群岛,并且在2062年1月底开始从中东战场撤军。
共和国海军为什么不向大西洋战场派遣更多的舰队,特别是主力舰队?
第一百零九章 决战战场
战争进入到第六个年头,对交战双方来说,局势都格外复杂。
西方的圣诞节刚刚过去,在塞舌尔群岛附近海域活动好几个月的第二舰队的第21主力舰队、第23主力舰队与第22航空舰队就全速南下,经毛里求斯开往南非的福尔斯湾,并且在新年的第四天清晨就到达这处共和国海军在印度洋最南端的临时锚泊地(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自然界线为好望角,因为在好望角东面,所以福尔斯湾在地理上属于印度洋),而在此之前十多日,共和国海军才从南非政府手里接管了这座天然港湾。
严格说来,福尔斯湾并不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21世纪20年代末之前,福尔斯湾都不是港湾,开普敦港北面的桌湾才是港湾。直到排水量超过30万吨的超大型货轮兴起(超过了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能力),以及从共和国到南美洲(主要就是阿根廷)的海运量迅速增长,开普敦在国际航海贸易中的地位才迅速提升,桌湾的容纳能力也愈发不能满足需要。30年代初,南非政府与开普敦地方政府决定开发福尔斯湾,在这里建设南部非洲与两洋交汇处最大的港口,并且为这一宏伟计划招商引资。可以说,当时南非政府野心勃勃,想趁此机会成为航运大国,并且利用两洋航线大赚一笔。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先是埃及政府决定投资1200亿美元(约合4500亿元,其中大半是国际财团的投资,共和国的金融集团就投了大约1000亿元)拓宽苏伊士运河,加大运河的通航能力,接着是巴拿马当局宣布与美国的多家财团合作,计划在20年内修通第二条能够供50万吨级超级货轮通航的航道(因为耗资巨大,所以最后改为拓宽原航道,并且以建造超大型船闸的方式来提高通航能力)。如此一来,南非兴建福尔斯湾航运中转中心的市场基础一下就不存在了。虽然从共和国本土前往南美洲部分地区,比如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从印度洋经好望角进入南大西洋仍然是最短、而且最安全的航线,而福尔斯湾正是这条航线上的主要中转站,但是这么一条比较单一的航线,连桌湾都塞不满,也就没有办法让面积大出10倍的福尔斯湾具有商业价值了。受此影响,到30年代中期,在招商引资不太顺利的情况下,南非当局不得不改变计划,在福尔斯湾南面的好望角与杭克勒普角之间修建了一条防浪堤。按照南非当局的规划,建好这条防浪堤之后,福尔斯湾将成为南非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起到作用的,正是这条涨潮时在海面下大约10米处,长约25千米的防浪堤改变了福尔斯湾的命运。从前面提到的可以知道,南非当局是想把福尔斯湾变成旅游胜地,以“好望角”为招牌,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特别是共和国的游客。要知道,在30年代初,每年到非洲国家履行的共和国游客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次,而且有望在10年之内增加到3000万人次之上,共和国也很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成为全球最大的游客输出国(美国在30年代初的年均游客输出量超过了2000万人次)。虽然无法将福尔斯湾打造成航运中心,如果能够将这座海湾变成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境外游客的旅游胜地,南非的投入也不吃亏,甚至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
有意思的是,这条防浪堤,反而让福尔斯湾变成了优良港湾。
可以说,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早在30年代末,即第二次马岛战争结束后不久,共和国海军为了进军南大西洋,看中了福尔斯湾,共和国当局也与南非政府接触过,希望租借福尔斯湾。为此,共和国当局不但给出了不菲的租金,还提出了其他优惠条件,比如以退税的方式鼓励游客前往南非,并且开设专门的直达高速旅游航班(从广州到比勒陀利亚的直线飞行距离高达16000千米,而实际飞行距离在20000千米以上,如果使用普通的电动客机,飞行时间在24小时以上,还得在中途停留2次以上,如果使用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的最新式高速客机,飞行时间能够控制在4个小时以内,不需要中途停留。可以说,共和国的公民不愿意去南非旅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太多。比如旅游时间总共10日,光是花在往返路途上的时间就多达3天,从而使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将花在路途上的时间缩短到1日,等于将实际旅游时间提高了三成,自然会大受欢迎)。可以说,共和国开出的条件并不低,如果能够吸引到共和国游客的主意,南非旅游业每年将增收数千亿元,多创造上百万个就业岗位,南非当局也能获得数百亿元的财政收入。问题是,南非当局没有把福尔斯湾租借给共和国,理由很简单,这要冒很大的政治与外交风险。到了40年代初,特别是2041年的中东战争之后,南非当局就不再跟共和国秘密接触,甚至不提租借福尔斯湾的事情。
当然,与福尔斯湾有关的问题到此并没结束。
在2049年之前,共和国当局一直在努力与南非改善关系,即便南非当局没有把福尔斯湾租借给共和国海军,共和国当局也以各种政策鼓励国民去南非旅游,并且鼓励国内的各大旅游公司开设更多的南非旅游专线。当然,共和国当局没有忘记做最重要的事情,即开设直达高速旅游航班。这些努力一直持续到2050年前后,随着大战前的全面军备竞赛爆发,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共和国会再次与南非接触,提出租借福尔斯湾,而美国为了阻止共和国借福尔斯湾进军大西洋,很有可能在南非大搞一场。问题是,共和国没有重提租借福尔斯湾的问题,也没有大举进军大西洋。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斯德哥尔摩协议》的约束性条款让共和国海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也就对共和国海军的活动范围加以了限制,让共和国海军没有能力进军大西洋,也就没有必要提前控制福尔斯湾,但是这也可以看成是共和国前期部署已经到位,不需要在战前控制福尔斯湾的主要表现。这里所提到的“前期部署”主要指的就是在2042年到2049年之间,共和国在南非的旅游投资,其中包括将福尔斯湾打造成南半球最大的天然海湾浴场。因为地处南半球,南非这边是夏季的时候,共和国正好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所以肯定有很多富裕起来的共和国公民愿意去南非“避寒”,到福尔斯湾的海滩上晒日光浴。如此一来,除了需要兴建大量的地面基础设施之外(大部分都集中在海湾的西北部,即开普敦南面),还需要拓展海湾的基本职能,比如让那些环球航行的邮轮能够在海湾内停靠,让邮轮上的游客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享受到阳光海滩。也就是说,需要在南面的防浪堤上建设几处能够供排水量在10万吨、甚至更大型船舶(到21世纪4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环球邮轮的排水量都在10万吨以上了,排水量30万吨左右的超级邮轮也不罕见,而共和国与美国的旅游企业还在设想建造具有环球航行能力的海上城市,也就是类似于海上基地的活动岛屿)水道。这些水道能够供邮轮使用,自然也就能够供排水量相差不大的战舰使用。也就是说,随着这些水道在2050年之前完工,共和国当局完全没有必要在战争爆发前控制福尔斯湾,而是可以在战争期间,根据作战需要,特别是战略需求,来决定在怎么时候控制福尔斯湾。
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努力,共和国当局才在2061年底要求南非开放福尔斯湾。
因为南非还是中立国家,并且在大战爆发后不久就宣布永久性中立,在2059年的时候还将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将此定为基本国策,所以共和国并没强迫南非出租福尔斯湾(按照国际法,永久性中立国不能将领土与领海租借给交战国,但是为人道主义援助而开放本国领土与领海,并且为之提供便利不在此范围之内),而是以人道主义救援为名,获得了福尔斯湾的使用权。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船队需要安全保障,所以共和国海军有理由安排战舰为之护航,也就可以向福尔斯湾部署护航战舰。很明显,共和国当局钻了国际法的漏洞。
不管怎么说,1月5日,共和国海军的3支战斗舰队就开进了福尔斯湾。
跟随作战舰队到达的,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按照计划,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共和国海军的工程兵将在福尔斯湾建立起包括12条供大型战舰停靠的纵向码头(可以同时为48艘主力舰级别的大型战舰服务)、24条供大型船只停靠的横向码头(可以同时为48艘20万吨级的大型船只服务)、240个锚泊位、以及能够囤积1500万吨各类物资的仓库区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临时综合海军基地。如果时间充足,到2062年7月初,还将在海湾东南的普林格尔贝修建一座海军航空站。总而言之,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共和国海军没有忘记打牢基础。
因为在福尔斯湾搞的基础建设规模过于庞大,所以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共和国海军是在故意浪费战争资源,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共和国当局在故意消耗多余的战争资源。这也很好理解,到2062年,在美国无力发起战略反击、而共和国军队暂时又没有发起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共和国的军事产能严重过剩,自然需要找地方用掉囤积如山的各类物资。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福尔斯湾搞的军事建设没有意义,不管怎么说,战争时期搞的军事建设的成本都非常低。别的不说,修建福尔斯湾综合海军基地的几千名工程兵就只拿了普通津贴,如果是和平时期的话,光是这些人员费用就得花掉上百亿元。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基础建设的结果远远不是获得一座临时性的海军基地。虽然名义上,福尔斯湾确实是共和国海军的临时性海军基地,南非政府随时可以收回出借的海湾与土地,但是作为一座驻扎了几万名军人的军事基地,绝对不是南非当局想关闭就能关闭的。战后几十年,福尔斯湾不但是共和国在南部非洲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军事基地,还是共和国与南非关系中的重要筹码。可以说,这正是战争期间大规模基础建设的直接结果。
问题是,战争中,福尔斯湾的意义却不太大。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海军早已退到佛得角群岛北面去了,就算美国海军打算在大西洋上与共和国海军决战,也不会跑到共和国军事力量密布的非洲南端来,而会以佛得角群岛为依托,在大西洋中部海域坐等共和国舰队送上门去。
由此可见,在大战期间,福尔斯湾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为船队服务。
虽然从2062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共和国海军利用向福尔斯湾部署潜艇母舰的方式,将福尔斯湾变成了攻击潜艇的活动基地,到2063年初之前,以福尔斯湾为基地活动的攻击潜艇一度超过60艘,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共和国当局一直没有承认福尔斯湾是军港,而且大部分潜艇也是在潜艇母舰上停靠,潜艇官兵则在潜艇母舰上休整。到2062年的第四个季度,随着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港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的主要军港,共和国海军舰队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就很少在福尔斯湾停留了。到2063年初,共和国海军占领的亚松森岛上的基础设施修复之后,共和国海军更是将福尔斯湾变成了一座单纯的中转站,即只为运输船只提供服务。万幸的是,共和国需要向美洲大陆进军,也就需要一处足够庞大的船队与物资中转中心,而福尔斯湾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从2062年下半年开始,所有驶往西非与南美地区的船队都要在福尔斯湾停靠,并且重新分配货物(衡量船只运送能力的主要标准只有两个,一是载重吨位、二是货舱容积。一般情况下,只能以某一标准来配制货物。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船只的利用效率,需要对运送的货物进行分配,即尽量同时达到两个标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塞满货舱的同时让运载的货物达到最大载重吨位。问题是,运往某一个地点的物资往往会比较单一,无法进行分配。如此一来,运输船、特别是集装箱运输船与散装货轮在离开共和国的时候,会装上运往好几个地区的货物,然后在航线的分离点附近对货物进行重新分配,以此来提高运输效率、特别是运输船只的使用效率。正是如此,才需要在靠近前线的地方设置物资中转中心)。
因为福尔斯湾的建设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所以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舰队仅停留2天,在与南非海军进行了海上搜救联合训练之后就北上,前往同样正在大搞土木工程,而且环境更加糟糕的拉各斯。
严格说来,拉各斯才是共和国海军进军北大西洋的理想根据地。
必须承认,“黄金海岸”是世界上天然良港最集中的地区。从尼日尔河口的哈科特港到科莫埃河口的阿比让,在这条长度大约1500千米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大约30座港口与港湾,平均每50千米就有一座港湾,而其中半数是能够容纳30万吨级大型舰船的优良港湾。
这些港湾中就包括尼日利亚西南的拉各斯。
大战爆发前,共和国会如此热心西非事务,而且不遗余力的支持尼日利亚,就与拉各斯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共和国海军的设想,在阿根廷立足之后,为了保护好这座南美地区的桥头堡,很有必要在相邻地区建立一座新的桥头堡。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讲,加勒比海南岸的委内瑞拉更加理想,但是这个拉美国家对俄罗斯抱有太大的幻想,并不愿意在军事合作上与共和国走得太近,也就没有可能成为阿根廷的屏障。加上政治、外交、历史等等因素,在整个大西洋地区,共和国海军能够选择的,也就只有一直与西方国家不和的尼日利亚,而拉各斯正是尼日利亚的几个天然良港之一。共和国海军选择拉各斯,而没有选择基础条件更好的哈科特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各斯远离尼日尔河口的产油区,离美国积极支持的喀麦隆也远得多。
问题是,尼日利亚不是巴基斯坦,拉各斯也不是瓜达尔。
虽然早在20年代末,共和国当局就与尼日利亚签署了租借拉各斯的意向协议。按照这份协议,共和国将以援助建设的方式,将拉各斯建成尼日利亚最大的综合性海军基地,双方将拥有同等的使用权。但是受3次西非战争影响,特别是在这3次战争中,尼日利亚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均遭到喀麦隆的海上封锁,拉各斯军港的建设工作一拖再拖,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期工程都没有完成。大战的前4年,共和国海军没有进军北大西洋的计划,陆军也没有在非洲战场上大展拳脚,所以拉各斯的基础建设仍然非常缓慢,甚至几度中断。直到2061年下半年,随着共和国陆军进军西非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得到美国支持的喀麦隆,并且向西进军,在短短数个月内就扫荡了整个西非地区,将拉各斯建成军港的工作才重新启动。
显然,时间太仓促了,根本不可能在舰队进军之前完成建设工作。
受此影响,在3支作战舰队北上的时候,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补给舰队(拥有20多艘补给舰与维修船)与一支规模更加庞大的运输船队(拥有上百艘各类大型船只)。按照海军的计划,补给舰队将以拉各斯为基地,分两个批次,轮番为作战舰队提供支持,而运输船队将把用来扩建拉各斯的人员、设备与物资送过去,并且兑现共和国当局的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一批紧急援助物资,帮助在战火中煎熬了4年多的2亿多尼日利亚人渡过难关,过上正常生活,至少是不会饿肚皮的生活。
要知道,到2061年底,尼日利亚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乱国”。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大约20%的尼日利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将近40%的尼日利亚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即便在剩下的40%尼日利亚人中,也只有不到一成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照此计算的话,最多的时候,尼日利亚的战争难民超过了5000万(人口以大战前的2.5亿为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超过1亿,而营养不良的人也超过了9000万,只有大约1000万尼日利亚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在这1000万人中,除了大约850万军人,其余150万就是尼日利亚的统治集团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尼日利亚最需要的不是舰队,而是物资,特别是食物与药品。
用一位去过尼日利亚的战地记者的话来说,如果在2062年第一季度过去之前,不能解决2亿多尼日利亚人的生存问题,就算打赢了战争,尼日利亚当局也会被饥饿的战争难民推翻,共和国要想避免引发连锁反应(当时在忍饥挨饿的肯定不止尼日利亚),就得在派出舰队的时候,把粮食送过去,并且确保这些用来救命的粮食能够送到难民手中,而不是被尼日利亚军队与政府官员中饱私囊。
提供粮食并不难,只需要大约3000万吨粮食就能让2.5亿尼日利亚人活到下一个收获季节,而运送3000万吨粮食只需要150艘次的20万吨级货轮,即让1支由50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在4个月内往返航行3次,或者由3支船队航行一次。因为共和国在2060年与2061年均取得丰收,而且在印度扩建的农业工厂也在2061年达到最大产能,到2062年初,集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达到了1.2亿吨,首次超过西约集团(在2061年,加拿大遭受寒流、墨西哥遭受旱灾、美国多地爆发虫灾,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加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遭到轰炸,农业产量骤减七成以上,所以在2062年初,西约集团的粮食富裕量由2061年初的超过3亿吨骤减到1亿吨以下),所以为尼日利亚提供足够的粮食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至于用来治疗疟疾、流行性感冒的药品,更加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将这些物资分发到民众手里。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陆军向尼日利亚增兵,却没有在西非战场上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原因,即大部分部队都在尼日利亚境内,而且所执行的任务是重建社会秩序,并且以军事管制的方式建立粮食分发站。为了避免出现动乱,在2061年底,共和国还以集约集团领导国的身份,要求尼日利亚将军队的规模削减六成,即裁军500万,让这些劳动力在雨季到来之前回乡,回到生产岗位上去。作为补偿,共和国当局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重建援助,并且确保尼日利亚当局的利益。当然,仅仅几个战斗单位的10多万共和国军人肯定控制不了有2亿多人口的尼日利亚,所以在2061年底,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先后以集团成员国的名义向尼日利亚派遣了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军事力量,协助共和国军队建立救助站。
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在2062年初,共和国舰队才能带着船队一同北上。
在100艘商船组成的船队里,有50艘20万吨级散装货轮运载的是粮食(主要是印度的农业公产生产的优质稻米),5艘5000箱级大型集装箱货轮运载的是药品,另外5艘2万辆级大型滚装货轮则运载了10万辆用于战后重建的各类车辆与工程设备。因为与舰队一同行动,所以船队在航行途中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不管怎么说,就算路途上遇到了美国海军的攻击潜艇,首先倒霉的也是舰队、而不是船队。当然,有点经验与头脑的美军潜艇艇长都应该知道,攻击主力舰队、以及得到主力舰队保护的船队,不但是主动送死,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主动送死。
当然,到达拉各斯后,舰队的“护航任务”也就结束了。
因为拉各斯的基础建设还未完成,条件非常糟糕,就连补充新鲜蔬菜与水果,也得用小艇运输,所以3支主力舰队只在拉各斯停留了3天,随后就前往喀麦隆的杜阿拉,向刚刚投降的喀麦隆炫耀武力,也让喀麦隆当局知道,现在主宰几内亚湾的不是美国舰队,而是共和国舰队。完成这轮走秀之后,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去了圣多美,并且在这里迎接了这个刚刚回心转意、与共和国缔结了同盟条约的岛国的领导人,让他们领略了排水量10多万吨的主力舰与航母的强大实力。接下来的几天之内,舰队一直在几内亚湾东部海域活动,没有急着向西航行。这也很好理解,这是大战期间共和国海军的水面舰队第一次到达几内亚湾。虽然在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海军以环球航行、军事访问等等方式,派舰队前往几内亚湾,掌握了该地的情况,但是在前去与美国海军舰队决战之前,共和国海军官兵需要时间熟悉陌生环境,调整心理状态。
事实上,让舰队停止前进别有原因。
直到1月底,在几内亚湾活动的3支作战舰队才向西航行,前往佛得角群岛。
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派往大西洋的海军基地已经到位,其中“伏曦”号第五代海上基地(原本是第三座,应该在“神农”号之前建成,但是受2家模块船建造厂的影响,服役时间比“神农”号晚了大半年,比原本派在第五的“黄帝”号都晚了好几个月,成为了第五座建成服役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在普林西比岛南面海域组建之后,将以12节的速度驶往科特迪瓦南面的几内亚湾西部海域,另外几座海上基地将在2月10日之前到达,与“伏曦”号组成海上基地群。
与海上基地对应的,则是共和国陆军工程兵在岸上的工作。
虽然海军与陆军一向不和,特别是在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之后,海军与陆军的矛盾浮上了水面,但是进军大西洋的行动是由最高统帅部决定的,而且与海陆两军的利益都有直接关系,加上主持行动的是袁晨皓与华剑锋,所以在进军的细节问题上,海军与陆军的配合非常到位。
在海军舰队到达几内亚湾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就在大陆上展开了行动。
当时,陆军只做了一件事情,即把原本计划用在中东战场上的12套野战机场架设在西非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航空兵基地网。虽然每座野战机场只能支持一个战术航空队(大约500架作战飞机),而且要想使航空兵的作战效率最大化,还得将部署密度降低40%,也就是在每座基地部署300架作战飞机,所以野战机场支援航空兵的能力远不如正规基地,但是按照半数野战机场部署在最西端,具备支援舰队作战的能力,也能提供1800架到3000架的作战飞机,而这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作战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陆军行动的重要性并不比海军差。
前面提到过,美国海军会不会前来决战的关键因素就是共和国会不会出兵攻占佛得角群岛,然后以佛得角群岛北上攻占摩洛哥。显然,在这个时候,舰队的因素是次要的,关键的仍然是地面部队。随着共和国陆军在西非地区大搞建设,一口气搭起12座野战机场,摆出了发起战略进攻样子,加上1月初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已经在中东战场上发起进攻,到共和国海军舰队向佛得角群岛进发的时候,李东石指挥的地面部队已经突破了美军防线,正在稳步向叙利亚推进。综合这些因素后就不难发现,共和国陆军在西非地区的行动,对美国造成的影响肯定超过了海军。
换个角度,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共和国陆军此举的重大意义。
在2062年1月底的时候,美国当局还没有做出从中东地区撤军的决定,而在中东战场上的美军超过了350万,这还没有包括部署在马耳他的部队、以及在东地中海活动的舰队与船队,如果全部算上,当时在摩洛哥以东的美军官兵与准军事人员的总数在400万到420万之间。虽然从理论上讲,李东石的地面部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打到约旦河谷,共和国当局也不可能像对付喀麦隆那样,让土耳其缴械投降,但是随着共和国陆军发起战略进攻,而且一次性投入了300万作战部队,算上盟国的军队,在中东战场上作战的集约集团联军的总兵力更是高达1200万(伊拉克与伊朗就动员了大约700万作战人员),可以说,中东战争的最终结局已经确定,唯一没有确定的就是美国在什么时候战败,而这也正是最关键、最值得美国当局考虑的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陆军在海军的支持下,一举拿下摩洛哥,然后与海军联合封锁直布罗陀海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为了保住几百万犹太人,以色列肯定会提前投降,甚至不用等到共和国陆军的装甲部队开上戈兰高地,以色列就会有条件的向共和国投降,接受由共和国与欧洲一同决定的战后安排。当然,土耳其也会战败,与以色列不同的是,土耳其的命运肯定会非常悲惨。因为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已经占了便宜,也就不大可能在土耳其的问题上与共和国对着干。对土耳其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像俄罗斯那样,被共和国与土耳其肢解,在战后成立联合政府,或者出现东西两个土耳其,而最坏的结果自然是共和国在压制住欧洲后甩包袱,把土耳其问题留给集团内的盟国,比如让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与库尔德斯坦联手解决,而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让这个突厥人国家变成历史。
事实上,这些与美国都没有关系。
对美国当局来说,不管战争结果如何,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那400万军人,特别是地面战场上的300多万官兵。要知道,如果让这些官兵向共和国军队投降,美国离战败也就不远了,而且很有可能会在共和国军队登上美洲大陆之前战败。原因很简单,让300万军人投降,对美国的军心士气造成的打击,远远超过了损失300万官兵。更重要的是,中东战场上的美军远未到弹尽粮绝的程度,投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在正面战场不利的情况下,美军必须找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从以色列向西进攻,通过埃及向西撤退,或者从埃及南下开辟新的战线,分散共和国的军事力量。从理论上讲,美军进攻苏丹,肯定能迫使共和国陆军分兵,甚至有可能延缓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场上的进攻行动,但是却不大可能改变中东战争的最终结果。问题是,这么做的话,美军必须进攻埃及,也就为共和国出兵埃及,控制这个位于亚非大陆结合处的关键国家,并且由此获得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当然,还不能忽视因此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回到之前的问题上来,美国当局的唯一选择就是在大西洋上挡住共和国的进军步伐。
准确的说,是通过一次海战,让共和国当局放弃北上进军摩洛哥的计划。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没有海军的支持,共和国陆军也能北上突击摩洛哥。虽然从理论上讲,这么说没有问题,而且以共和国陆军的突击能力,就算美国出兵,也有很大的把握控制住卡萨布兰卡等重要港口城市,但是在占领了这些港口之后,仍然得由船队为陆军提供足够的作战物资,也就得依靠舰队夺取制海权。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是否占领佛得角群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夺取制海权,把美国海军赶到大西洋的对岸去。
显然,这也正是美国海军面临的挑战。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只能在不太有利的情况下派舰队前来决战。对美国海军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共和国海军只派了3支作战舰队前来,而且其中只有2支是主力舰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和国海军派遣3支主力舰队加1支航空舰队的话,美国海军的胜算将变得非常渺茫,再增加1支主力舰队的话,美国海军则很有可能主动放弃佛得角群岛,并且在2062年1月底开始从中东战场撤军。
共和国海军为什么不向大西洋战场派遣更多的舰队,特别是主力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