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意外收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大清弊主最新章节!
王项龄确实是一接到升迁谕旨后就匆匆进了宫,倒不为了谢恩表忠心,而是情知这节骨眼上的工部尚书就是个烫手山芋,上海、天津的军工作坊尽纳入工部名下,旗人又入天津的军工作坊,不仅事务繁多,而且还是火烧眉毛的事,他岂敢有丝毫怠慢?
接到谕旨后,他与一众同僚虚虚应酬了几句,便推掉宴请,赶进宫求见皇太子,一路行来,他是又喜又忧,吏部侍郎是从二品,迁升至从一品的尚书乃是实实在在的超迁,从二品到一品更是一道巨大的门槛,绝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也不能突破这个槛。
京师的二品官员本身就不少,地方的二品官员诸如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漕运总督、河运总督、未加尚书衔的地方总督更是多如牛毛,但一品大员就那么几个位置,竞争之激烈,那是可想而知,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二,能在有生之年迁升一品大员,已是足慰平生。
而令他担忧的却是这一迁升,他在十四党就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无异于将他一下推到了风口浪尖,皇太子如今虽是如日中天,却是有些锋芒毕露,康熙如今康复情况良好,一旦痊愈,这皇权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康熙春秋已高,再废太子的可能倒不大,届时,遭打压的可能就是他们这些十四党大员。
再则,所有的军工作坊纳入工部之后,工部虽然权势大增,但事务也必然更为繁忙,而且根本不可能指望满尚书满笃会为他分忧,他一上任就面临这么大的摊子,还真有些担心这把老骨头不知能否撑得过来,皇太子行事历来深谋远虑,既将旗人塞进军工作坊,不可能就此止步。应该还有后继动作,他可不能误了皇太子的事。
进了毓庆宫,王项龄急趋了几步向胤祯行了个跪安礼,道:“微臣王项龄叩见皇太子。”礼毕。他又恭敬的叩头道:“皇太子知遇之恩,微臣即便粉身碎骨也无以为报,唯有勤勉办差,以不负皇太子隆恩。”
胤祯静静的看了王项龄一眼,此人年轻时即负诗名,一生著作不断,堪称大清著名诗人。文学家,但其为人处事谨慎平和,年龄又偏大,实不适宜在此时出任工部尚书一职,不过,其人居官清廉,并不持才傲物,亦不居功自傲。善于提拔人才,奖掖后进,这却是一大长处。
微微沉吟。胤祯才沉稳的道:“颛士不必拘礼,起来,坐下谈。”
王项龄谢恩之后,才斜签着身子坐下,俟其坐定,胤祯才道:“工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必然让你忙的焦头烂额,瞧着你精神尚好,不过,却也不能太过劳累。我手头能用的人着实不多,可不希望你累倒了。
军工作坊,事关海军和禁卫新军的后勤供给,也关系到旗人的生计,你上任伊始,要作为首务来抓。日后,整个工部也必须坚持不懈,长期的将其视为首务。
军工作坊既是收归朝廷工部,即是官办作坊,但却不能因循守旧,沿袭官办手工业作坊那一套,让旗人入军工作坊,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旗人生计,也有探索革新官办作坊,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作坊管理体制,以达到引领私营作坊的目的。”
说到这里,胤祯有意的停顿了一下,端起茶盅缓缓的啜了几口茶,旗人进军工作坊对大清的日后发展必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旗人不仅身份特殊,受教育的普及率也高,组织纪律性强,而且有很强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大清的第一批产业工人,还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
旗人进入军工作坊之后,便可尝试着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大量开发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自己的一些见识也可逐步的灌输给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又能及时引进新技术,再加上成熟的管理模式,不愁吸引不来人才,也不可能落后于欧洲的发展。
听的胤祯最后一句话,王项龄心头不由一震,他怎么也没想到,皇太子鼓动旗人入军工作坊的背后,竟然是抱的这个目的!官办作坊如何革新?现有的管理难道有问题?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管理的,可没见出什么纰漏。
略略停顿,胤祯才接着道:“现有的官办作坊管理混乱,模式僵化,根本无法适用于军工作坊,因为军工作坊不仅要求质量,而且追求产量,这就要求必须极大的提高作坊工匠的积极性,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银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激励他们积极性的办法。
军工作坊的工种、劳作时间、产品的质量、数量、对原材料的消耗、残次品率的高低等等都必须与他们的工钱挂勾,也就是按劳计件支薪。
除此之外,还要将工匠分等级,工钱跟等级挂勾,就跟官员的品级和薪俸一样,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因为军工作坊长期需要熟练的工匠,培养一个熟练工匠不仅要花费时间,也需要消耗不少的原料,那种临时雇请散工的方式,不适宜于军工作坊。”
稍稍沉吟,胤祯才接着道:“旗人进作坊,一律先做三个月学徒,工钱按一两银子算,合格之后,工钱按二两银子一月算,以此为基数向上递增,允许最高级的工匠拿到一月十二两。学徒半年仍无法合格的,坚决辞退,咱们不养废物。
工匠的评级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必须公开,而且要公开考核,不允许有私相授受、买卖、送人情等丑恶现象,以免打击所有工匠的积极性。
军工作坊生产的都是军械,在管理方面要多下功夫,再则,旗人虽然有诸多忧点,却是不易管理,因此,必须制度详尽的管理制度,对不服从管理的,再高级别的工匠,都一律辞退。
你初次接触军工作坊,缺乏了解,可以亲往天津去了解一下,广泛征求意见,不仅要征求一众作坊总管、主管、司匠的意见,也要广泛征求工匠的意见,对于表现好的工匠,本宫届时给予他们抬籍的奖励。”
“给工匠抬籍?”王项龄忍不住惊讶的问道,前面高薪他都忍住了,听到抬籍却终是没能忍住。
“有何不可?工匠也是大清不可或却的人才。”胤祯沉声道:“制定的所有制度,都必须在军工作坊公告,并且组织工匠们学习,把抬籍的奖励也写进去,军工作坊要以优厚的待遇和破格的奖励吸引全国的优秀人才,这制度还要在京报公开刊出。”
王项龄听的一阵发楞,皇太子那么大的手笔,这军工作坊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此时,他也不敢多想,赶紧的用心默记胤祯的方才说的这些要点。
停顿片刻,胤祯才接着道:“工部的满尚书满笃是镶.黄.旗人,由左都御史转任,其为人谨慎,不会为你分忧,亦不会掣肘,你只管放手施为,无须顾忌。不论是军工作坊还是工部,你都要着力发现人才,提拔人才,不要怕破格提拔,整个海军如今都是破格提拔,也不差工部这几个。
工部事务繁多,而且杂乱,你年纪大,精力有限,要格外注意身子,能放手的不妨让下面人去做,眼下,先将军工作坊理出头绪来,工部原有的作坊再慢慢借鉴军工作坊的成功之处。”
王项龄忙躬身道:“微臣谨尊皇太子钧令。”抬起身,略微犹豫,他才问道:“太子爷,军工作坊的开支是纳入工部,还是另行开支?”
“名不正,则言不顺,还是纳入工部。”胤祯略微沉吟,便道:“不过,与工部原有的帐目不要混在一起,找得力的信得过的人专门管理,军工作坊的收支数额巨大,帐目必须独立,而且需要保密。”
听到还要保密,王项龄心里不由一紧,太子难道还要设私帐?这事关系太大,他可不敢多问,忙躬身应承下来。
待王项龄躬身退出,胤祯起身活动了一下,而后在殿里缓缓的踱了起来,旗人入军工作坊,将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工匠的社会地位,他们将不会再遭人轻贱鄙视,军工作坊对工匠的重视,特别是高薪和抬入旗籍,必将让越来越多没有出路的闲人转为工匠。
再则,与工匠息息相关的杂学、算学和西学亦会随之兴盛起来,如今人丁兴旺,文风昌盛,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入仕,无疑是越来越难,三年一次,数万人考试,能中进士的不过三百多人,相反,举人的队伍却是年年增加,不少人终其一生,仍是童生一个。
朝廷如今重视农业,重视工匠,不仅抬高其社会地位,而且有优厚的待遇,必然会吸引一部分士子转而攻读杂学、算学和西学,以图能在农业、手工业出人头地,至不济,也比在私塾教蒙童强上许多,如此一来,各地新建的西学必然大受欢迎,不担心遭受冷遇。
这些个益处和影响,还真是有些出乎胤祯的意料之外,也算是意外收获了。(未完待续)
王项龄确实是一接到升迁谕旨后就匆匆进了宫,倒不为了谢恩表忠心,而是情知这节骨眼上的工部尚书就是个烫手山芋,上海、天津的军工作坊尽纳入工部名下,旗人又入天津的军工作坊,不仅事务繁多,而且还是火烧眉毛的事,他岂敢有丝毫怠慢?
接到谕旨后,他与一众同僚虚虚应酬了几句,便推掉宴请,赶进宫求见皇太子,一路行来,他是又喜又忧,吏部侍郎是从二品,迁升至从一品的尚书乃是实实在在的超迁,从二品到一品更是一道巨大的门槛,绝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也不能突破这个槛。
京师的二品官员本身就不少,地方的二品官员诸如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漕运总督、河运总督、未加尚书衔的地方总督更是多如牛毛,但一品大员就那么几个位置,竞争之激烈,那是可想而知,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二,能在有生之年迁升一品大员,已是足慰平生。
而令他担忧的却是这一迁升,他在十四党就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无异于将他一下推到了风口浪尖,皇太子如今虽是如日中天,却是有些锋芒毕露,康熙如今康复情况良好,一旦痊愈,这皇权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康熙春秋已高,再废太子的可能倒不大,届时,遭打压的可能就是他们这些十四党大员。
再则,所有的军工作坊纳入工部之后,工部虽然权势大增,但事务也必然更为繁忙,而且根本不可能指望满尚书满笃会为他分忧,他一上任就面临这么大的摊子,还真有些担心这把老骨头不知能否撑得过来,皇太子行事历来深谋远虑,既将旗人塞进军工作坊,不可能就此止步。应该还有后继动作,他可不能误了皇太子的事。
进了毓庆宫,王项龄急趋了几步向胤祯行了个跪安礼,道:“微臣王项龄叩见皇太子。”礼毕。他又恭敬的叩头道:“皇太子知遇之恩,微臣即便粉身碎骨也无以为报,唯有勤勉办差,以不负皇太子隆恩。”
胤祯静静的看了王项龄一眼,此人年轻时即负诗名,一生著作不断,堪称大清著名诗人。文学家,但其为人处事谨慎平和,年龄又偏大,实不适宜在此时出任工部尚书一职,不过,其人居官清廉,并不持才傲物,亦不居功自傲。善于提拔人才,奖掖后进,这却是一大长处。
微微沉吟。胤祯才沉稳的道:“颛士不必拘礼,起来,坐下谈。”
王项龄谢恩之后,才斜签着身子坐下,俟其坐定,胤祯才道:“工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必然让你忙的焦头烂额,瞧着你精神尚好,不过,却也不能太过劳累。我手头能用的人着实不多,可不希望你累倒了。
军工作坊,事关海军和禁卫新军的后勤供给,也关系到旗人的生计,你上任伊始,要作为首务来抓。日后,整个工部也必须坚持不懈,长期的将其视为首务。
军工作坊既是收归朝廷工部,即是官办作坊,但却不能因循守旧,沿袭官办手工业作坊那一套,让旗人入军工作坊,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旗人生计,也有探索革新官办作坊,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作坊管理体制,以达到引领私营作坊的目的。”
说到这里,胤祯有意的停顿了一下,端起茶盅缓缓的啜了几口茶,旗人进军工作坊对大清的日后发展必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旗人不仅身份特殊,受教育的普及率也高,组织纪律性强,而且有很强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大清的第一批产业工人,还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
旗人进入军工作坊之后,便可尝试着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大量开发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自己的一些见识也可逐步的灌输给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又能及时引进新技术,再加上成熟的管理模式,不愁吸引不来人才,也不可能落后于欧洲的发展。
听的胤祯最后一句话,王项龄心头不由一震,他怎么也没想到,皇太子鼓动旗人入军工作坊的背后,竟然是抱的这个目的!官办作坊如何革新?现有的管理难道有问题?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管理的,可没见出什么纰漏。
略略停顿,胤祯才接着道:“现有的官办作坊管理混乱,模式僵化,根本无法适用于军工作坊,因为军工作坊不仅要求质量,而且追求产量,这就要求必须极大的提高作坊工匠的积极性,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银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激励他们积极性的办法。
军工作坊的工种、劳作时间、产品的质量、数量、对原材料的消耗、残次品率的高低等等都必须与他们的工钱挂勾,也就是按劳计件支薪。
除此之外,还要将工匠分等级,工钱跟等级挂勾,就跟官员的品级和薪俸一样,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因为军工作坊长期需要熟练的工匠,培养一个熟练工匠不仅要花费时间,也需要消耗不少的原料,那种临时雇请散工的方式,不适宜于军工作坊。”
稍稍沉吟,胤祯才接着道:“旗人进作坊,一律先做三个月学徒,工钱按一两银子算,合格之后,工钱按二两银子一月算,以此为基数向上递增,允许最高级的工匠拿到一月十二两。学徒半年仍无法合格的,坚决辞退,咱们不养废物。
工匠的评级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必须公开,而且要公开考核,不允许有私相授受、买卖、送人情等丑恶现象,以免打击所有工匠的积极性。
军工作坊生产的都是军械,在管理方面要多下功夫,再则,旗人虽然有诸多忧点,却是不易管理,因此,必须制度详尽的管理制度,对不服从管理的,再高级别的工匠,都一律辞退。
你初次接触军工作坊,缺乏了解,可以亲往天津去了解一下,广泛征求意见,不仅要征求一众作坊总管、主管、司匠的意见,也要广泛征求工匠的意见,对于表现好的工匠,本宫届时给予他们抬籍的奖励。”
“给工匠抬籍?”王项龄忍不住惊讶的问道,前面高薪他都忍住了,听到抬籍却终是没能忍住。
“有何不可?工匠也是大清不可或却的人才。”胤祯沉声道:“制定的所有制度,都必须在军工作坊公告,并且组织工匠们学习,把抬籍的奖励也写进去,军工作坊要以优厚的待遇和破格的奖励吸引全国的优秀人才,这制度还要在京报公开刊出。”
王项龄听的一阵发楞,皇太子那么大的手笔,这军工作坊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此时,他也不敢多想,赶紧的用心默记胤祯的方才说的这些要点。
停顿片刻,胤祯才接着道:“工部的满尚书满笃是镶.黄.旗人,由左都御史转任,其为人谨慎,不会为你分忧,亦不会掣肘,你只管放手施为,无须顾忌。不论是军工作坊还是工部,你都要着力发现人才,提拔人才,不要怕破格提拔,整个海军如今都是破格提拔,也不差工部这几个。
工部事务繁多,而且杂乱,你年纪大,精力有限,要格外注意身子,能放手的不妨让下面人去做,眼下,先将军工作坊理出头绪来,工部原有的作坊再慢慢借鉴军工作坊的成功之处。”
王项龄忙躬身道:“微臣谨尊皇太子钧令。”抬起身,略微犹豫,他才问道:“太子爷,军工作坊的开支是纳入工部,还是另行开支?”
“名不正,则言不顺,还是纳入工部。”胤祯略微沉吟,便道:“不过,与工部原有的帐目不要混在一起,找得力的信得过的人专门管理,军工作坊的收支数额巨大,帐目必须独立,而且需要保密。”
听到还要保密,王项龄心里不由一紧,太子难道还要设私帐?这事关系太大,他可不敢多问,忙躬身应承下来。
待王项龄躬身退出,胤祯起身活动了一下,而后在殿里缓缓的踱了起来,旗人入军工作坊,将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工匠的社会地位,他们将不会再遭人轻贱鄙视,军工作坊对工匠的重视,特别是高薪和抬入旗籍,必将让越来越多没有出路的闲人转为工匠。
再则,与工匠息息相关的杂学、算学和西学亦会随之兴盛起来,如今人丁兴旺,文风昌盛,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入仕,无疑是越来越难,三年一次,数万人考试,能中进士的不过三百多人,相反,举人的队伍却是年年增加,不少人终其一生,仍是童生一个。
朝廷如今重视农业,重视工匠,不仅抬高其社会地位,而且有优厚的待遇,必然会吸引一部分士子转而攻读杂学、算学和西学,以图能在农业、手工业出人头地,至不济,也比在私塾教蒙童强上许多,如此一来,各地新建的西学必然大受欢迎,不担心遭受冷遇。
这些个益处和影响,还真是有些出乎胤祯的意料之外,也算是意外收获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