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大道 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天下豪商最新章节!
武好古终于见到了范纯仁,大名鼎鼎的范仲淹的次子。老头今年74岁了,患上白内障好几年了,现在双目完全失明,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不大灵光,整个人病歪歪的坐在那里,穿着一身洗得褪色的青布儒衫,脸上都是温和的笑容,仿佛是个邻家老伯。
在武好古的印象中,这位老人家的名声极好,人人都说他高风亮节,平易宽厚,严于律己。而且非常廉洁简朴,哪怕官至宰相,都没捞到几个万恶的金钱,和武好古这个脏官根本没得比啊。
除了清廉之外,范纯仁还以“忠恕”闻名于世。这一点和武好古倒是有共同语言的,武好古也是讲究以德服人的。
另外,范纯仁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曾经担心做延州知州的范纯粹(范纯仁的弟弟)有与西夏作战立功的心思,写信去说:“大车与柴车争逐,明珠与瓦砾相撞,君子和小人斗力,中原大国与外来小邦较胜负,不但不可胜,也不足去胜,不但不足胜,即使胜了也无所谓。”
不过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弟弟和他一样是个和平主义者,在延州知州任上主张放弃所取得的“夏地”,说:“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鄜延之米脂、羲合、浮图,环庆之安疆,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
总之,范仲淹的这儿子,就是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只是没什么大用而已。
“下官武好古,拜见韩相公,范学士。”
武好古恭恭敬敬的向范纯仁和韩忠彦行了一礼,然后肃立在他面前,等着他们问话。
“坐吧。”范纯仁笑着说。
“谢学士。”
武好古在一张凳子上坐了下来,目光平视着范纯仁。
“你想拜入苏门?”范纯仁问。
“是的。”
“为何不是伊川门下?”范纯仁又问,“伊川先生还是蛮欣赏你的。”
武好古顿了顿,“在下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有何不当讲的?”范纯仁笑道,“你莫不是想说伊川的坏话吧?”
武好古道:“下官完全理解伊川先生的道,所以不会再拜伊川先生的门下。而东坡先生的道,才是下官想要追寻的。”
“你懂了伊川先生的道?”
范纯仁笑了。
韩忠彦也笑了。
范纯仁的幼子范正思却在摇头。
程颐虽然迂腐古板,却是有他一套道理的。他的理学非常深奥,初学者往往听得云山雾罩。这武好古才多大年纪?怎么就敢说完全理解了呢?
“那你说说伊川的道是甚底?”范纯仁感兴趣地问。
武好古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哦?”
范纯仁和韩忠彦同时讶异了一声:这个武好古好像真的有点懂程颐的道啊!?
“这是孔子问老子的道。”韩忠彦说,“崇道,你觉得老子的答案如何?”
“老子没有给出答案,”武好古说,“而是给出了问题……自然之道不是答案,而是需要追求答案的问题,自然的道,是无穷的道,是无穷的问题。而圣人自己,对于大道,对于自然之道,也是不可得而闻之也。因此这是我们后世之儒的问题,是需要一代代贤者大儒去孜孜不倦追求的问题。”
啊!?
这些范纯仁和韩忠彦都愣住了,两人再也没有一点轻视武好古的意思了。
因为武好古就是大儒啊!
大儒是什么?是文章写得好可以中进士的儒生吗?不是的……科举是为国取士,给人做官而已。大官可不是大儒,大儒是学者,是哲人,是理解或追寻天地万物之道的学者。
而要理解、追求万物之道,首先得看得懂问题是什么?这才能入门,才能去追求。
而绝大部分做文章的儒,根本就不知道问题是什么?只不过鹦鹉学舌而已!
当然了,那些进士儒生不知道的只是“大道”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世界观,或者叫自然之道也行。对于儒家的伦理纲常和政治抱负还是非常清楚的,要不然怎么做官啊?
但是仅仅通晓伦理纲常和儒家政治思想,并不足以称为大儒。除非能在伦理纲常和儒家政治方面有所增益,才能称为大儒。
而能够窥测大道的儒,毫无疑问是大儒了!
“可是伊川先生给出了答案,万事皆出于天理!”范纯仁问,“你认为如何?”
“伊川先生虽然给出了答案,”武好古说,“但却不是圣人和老子所论所求的道,而是一个没有办法证伪的道,和佛教、景教、天方教有点像。若是把伊川先生的天理换成佛祖、阿罗诃大天尊和安拉真主,大概也差不多吧?所以伊川先生的道,就是要将儒学变成儒教。这不是我想追寻的道,所以我不入伊川门下。”
程颐就是要变“学”为“教”,用一个简单的答案——天理创造万物,这个和上帝创造万物,真主创造万物也没啥不一样。反正天理、上帝和真主都是活人见不着的。
韩忠彦皱眉问:“你认为程正叔的道是错的?”
“不。”武好古摇摇头,“下官不认为伊川先生的道是错的,只是和伊川先生不同道而已。”
“不同道?”韩忠彦追问,“如何不同?”
武好古说:“伊川先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不过下官却想去追求不可与闻的大道。”
“不可与闻的道怎么追寻?”范纯仁好奇地问。
“不可与闻的大道蕴藏在无数可以触及的小道之中。”武好古回答道,“譬如孔子问老子‘河水不知何处去’就是可以寻求的小道。下官以为,我辈儒者不能因为大道难求就放弃,应该要小道求起,锲而不舍,一代代人去追寻,终有一日可以由小及大,得到圣人想要追求的大道。”
范纯仁沉默半晌,又问:“那你为何要拜入东坡门下?”
武好古一笑:“因为东坡肉。”
啊?
在坐的几个人压根都没想到武好古会这样回答。难道武好古是因为东坡肉好吃就想拜苏东坡为师?他是想学做东坡肉吗?
“东坡肉也是小道啊!”武好古笑着解释道,“虽然苏门中人也想从佛道中寻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东坡先生却依旧在东坡肉、东坡笠、东坡巾、东坡墨、东坡牙膏、安乐坊医馆和广州引水渠中寻求小道。我显然应该拜入他的门下,将这种寻求自然小道的精神传承下去。”
“呵呵,”范纯仁笑了笑,“老夫知道了。你的确应该拜入东坡门下……看来东坡肉这样的苏门之学要在你手中发扬光大了。”
东坡门下,已经稳了!
不过武好古还有所请,就是传播大道于四海!
“解禁儒家经典外传?”韩忠彦听到武好古新的要求可有些皱眉头了。“这是唐朝留下的老规矩了……”
“但并不是个好规矩。”武好古说,“唐朝订立此法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四夷效法中原的典章制度,建立朝廷和中原对抗。然而这样的规矩对我朝没有任何意义,契丹人建立朝廷比我朝更早,高丽国、大理国、安南国、西夏国也都有朝廷了,孔孟之道也早就传到那些国家去了。我们现在紧张儒家典章外传毫无意义,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有害无利。”
“为何是有害无利呢?”
武好古说:“因为天下并不只有儒学名教,还有佛教、天方教、西方十字教等教派学派,他们的制度典章一样可以组成国家朝廷。而天下间也不是只有大宋、大辽、大理、高丽、西夏等区区数国的……我们应该效法先贤外出传道,将孔孟之道传之于四方,同时也让四方之人学习我中华典章、伦理、文字,向往我中华文明,从而成为大宋的仰慕者和友邦甚至是藩属之邦。
如果我们不怎么做,佛教、天方教和西方十字教就会乘虚而入,传播他们的道理,最终将天下万邦都变成排斥孔孟之道的化外之地,我大宋的藩属友邦,就会越来越少了,敌人也许就越来越多了。”
这个话……听上去没有什么道理。
韩忠彦和范纯仁都没有显出多少兴趣。实际上儒家从汉朝开始就对传教兴趣不大了。就算没有唐朝的禁令,汉晋南北朝和隋朝的时候,也没看见有多少大儒外出去传教啊。
看到韩忠彦和范纯仁的脸色,武好古就知道还得拿些干货出来忽悠啊!
“韩相公,范学士,”武好古道,“晚辈所知,东瀛日本之国向来仰慕我中华风物文明,唐时就屡屡遣使求儒,可是因为禁止儒家经典传播的法令,使得日本国如今佛教独大,而儒学式微。我辈儒生难道要坐视一个儒家的道理被佛经完全取代吗?如今大宋可是圣君临朝,圣君难道不应该传播仁德于海外,让日本国归于我儒家名教门下吗?”
武好古终于见到了范纯仁,大名鼎鼎的范仲淹的次子。老头今年74岁了,患上白内障好几年了,现在双目完全失明,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不大灵光,整个人病歪歪的坐在那里,穿着一身洗得褪色的青布儒衫,脸上都是温和的笑容,仿佛是个邻家老伯。
在武好古的印象中,这位老人家的名声极好,人人都说他高风亮节,平易宽厚,严于律己。而且非常廉洁简朴,哪怕官至宰相,都没捞到几个万恶的金钱,和武好古这个脏官根本没得比啊。
除了清廉之外,范纯仁还以“忠恕”闻名于世。这一点和武好古倒是有共同语言的,武好古也是讲究以德服人的。
另外,范纯仁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曾经担心做延州知州的范纯粹(范纯仁的弟弟)有与西夏作战立功的心思,写信去说:“大车与柴车争逐,明珠与瓦砾相撞,君子和小人斗力,中原大国与外来小邦较胜负,不但不可胜,也不足去胜,不但不足胜,即使胜了也无所谓。”
不过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弟弟和他一样是个和平主义者,在延州知州任上主张放弃所取得的“夏地”,说:“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鄜延之米脂、羲合、浮图,环庆之安疆,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
总之,范仲淹的这儿子,就是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只是没什么大用而已。
“下官武好古,拜见韩相公,范学士。”
武好古恭恭敬敬的向范纯仁和韩忠彦行了一礼,然后肃立在他面前,等着他们问话。
“坐吧。”范纯仁笑着说。
“谢学士。”
武好古在一张凳子上坐了下来,目光平视着范纯仁。
“你想拜入苏门?”范纯仁问。
“是的。”
“为何不是伊川门下?”范纯仁又问,“伊川先生还是蛮欣赏你的。”
武好古顿了顿,“在下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有何不当讲的?”范纯仁笑道,“你莫不是想说伊川的坏话吧?”
武好古道:“下官完全理解伊川先生的道,所以不会再拜伊川先生的门下。而东坡先生的道,才是下官想要追寻的。”
“你懂了伊川先生的道?”
范纯仁笑了。
韩忠彦也笑了。
范纯仁的幼子范正思却在摇头。
程颐虽然迂腐古板,却是有他一套道理的。他的理学非常深奥,初学者往往听得云山雾罩。这武好古才多大年纪?怎么就敢说完全理解了呢?
“那你说说伊川的道是甚底?”范纯仁感兴趣地问。
武好古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哦?”
范纯仁和韩忠彦同时讶异了一声:这个武好古好像真的有点懂程颐的道啊!?
“这是孔子问老子的道。”韩忠彦说,“崇道,你觉得老子的答案如何?”
“老子没有给出答案,”武好古说,“而是给出了问题……自然之道不是答案,而是需要追求答案的问题,自然的道,是无穷的道,是无穷的问题。而圣人自己,对于大道,对于自然之道,也是不可得而闻之也。因此这是我们后世之儒的问题,是需要一代代贤者大儒去孜孜不倦追求的问题。”
啊!?
这些范纯仁和韩忠彦都愣住了,两人再也没有一点轻视武好古的意思了。
因为武好古就是大儒啊!
大儒是什么?是文章写得好可以中进士的儒生吗?不是的……科举是为国取士,给人做官而已。大官可不是大儒,大儒是学者,是哲人,是理解或追寻天地万物之道的学者。
而要理解、追求万物之道,首先得看得懂问题是什么?这才能入门,才能去追求。
而绝大部分做文章的儒,根本就不知道问题是什么?只不过鹦鹉学舌而已!
当然了,那些进士儒生不知道的只是“大道”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世界观,或者叫自然之道也行。对于儒家的伦理纲常和政治抱负还是非常清楚的,要不然怎么做官啊?
但是仅仅通晓伦理纲常和儒家政治思想,并不足以称为大儒。除非能在伦理纲常和儒家政治方面有所增益,才能称为大儒。
而能够窥测大道的儒,毫无疑问是大儒了!
“可是伊川先生给出了答案,万事皆出于天理!”范纯仁问,“你认为如何?”
“伊川先生虽然给出了答案,”武好古说,“但却不是圣人和老子所论所求的道,而是一个没有办法证伪的道,和佛教、景教、天方教有点像。若是把伊川先生的天理换成佛祖、阿罗诃大天尊和安拉真主,大概也差不多吧?所以伊川先生的道,就是要将儒学变成儒教。这不是我想追寻的道,所以我不入伊川门下。”
程颐就是要变“学”为“教”,用一个简单的答案——天理创造万物,这个和上帝创造万物,真主创造万物也没啥不一样。反正天理、上帝和真主都是活人见不着的。
韩忠彦皱眉问:“你认为程正叔的道是错的?”
“不。”武好古摇摇头,“下官不认为伊川先生的道是错的,只是和伊川先生不同道而已。”
“不同道?”韩忠彦追问,“如何不同?”
武好古说:“伊川先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不过下官却想去追求不可与闻的大道。”
“不可与闻的道怎么追寻?”范纯仁好奇地问。
“不可与闻的大道蕴藏在无数可以触及的小道之中。”武好古回答道,“譬如孔子问老子‘河水不知何处去’就是可以寻求的小道。下官以为,我辈儒者不能因为大道难求就放弃,应该要小道求起,锲而不舍,一代代人去追寻,终有一日可以由小及大,得到圣人想要追求的大道。”
范纯仁沉默半晌,又问:“那你为何要拜入东坡门下?”
武好古一笑:“因为东坡肉。”
啊?
在坐的几个人压根都没想到武好古会这样回答。难道武好古是因为东坡肉好吃就想拜苏东坡为师?他是想学做东坡肉吗?
“东坡肉也是小道啊!”武好古笑着解释道,“虽然苏门中人也想从佛道中寻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东坡先生却依旧在东坡肉、东坡笠、东坡巾、东坡墨、东坡牙膏、安乐坊医馆和广州引水渠中寻求小道。我显然应该拜入他的门下,将这种寻求自然小道的精神传承下去。”
“呵呵,”范纯仁笑了笑,“老夫知道了。你的确应该拜入东坡门下……看来东坡肉这样的苏门之学要在你手中发扬光大了。”
东坡门下,已经稳了!
不过武好古还有所请,就是传播大道于四海!
“解禁儒家经典外传?”韩忠彦听到武好古新的要求可有些皱眉头了。“这是唐朝留下的老规矩了……”
“但并不是个好规矩。”武好古说,“唐朝订立此法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四夷效法中原的典章制度,建立朝廷和中原对抗。然而这样的规矩对我朝没有任何意义,契丹人建立朝廷比我朝更早,高丽国、大理国、安南国、西夏国也都有朝廷了,孔孟之道也早就传到那些国家去了。我们现在紧张儒家典章外传毫无意义,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有害无利。”
“为何是有害无利呢?”
武好古说:“因为天下并不只有儒学名教,还有佛教、天方教、西方十字教等教派学派,他们的制度典章一样可以组成国家朝廷。而天下间也不是只有大宋、大辽、大理、高丽、西夏等区区数国的……我们应该效法先贤外出传道,将孔孟之道传之于四方,同时也让四方之人学习我中华典章、伦理、文字,向往我中华文明,从而成为大宋的仰慕者和友邦甚至是藩属之邦。
如果我们不怎么做,佛教、天方教和西方十字教就会乘虚而入,传播他们的道理,最终将天下万邦都变成排斥孔孟之道的化外之地,我大宋的藩属友邦,就会越来越少了,敌人也许就越来越多了。”
这个话……听上去没有什么道理。
韩忠彦和范纯仁都没有显出多少兴趣。实际上儒家从汉朝开始就对传教兴趣不大了。就算没有唐朝的禁令,汉晋南北朝和隋朝的时候,也没看见有多少大儒外出去传教啊。
看到韩忠彦和范纯仁的脸色,武好古就知道还得拿些干货出来忽悠啊!
“韩相公,范学士,”武好古道,“晚辈所知,东瀛日本之国向来仰慕我中华风物文明,唐时就屡屡遣使求儒,可是因为禁止儒家经典传播的法令,使得日本国如今佛教独大,而儒学式微。我辈儒生难道要坐视一个儒家的道理被佛经完全取代吗?如今大宋可是圣君临朝,圣君难道不应该传播仁德于海外,让日本国归于我儒家名教门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