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之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恶明最新章节!
第六百三十一章 之前
京师城内此时是如火如荼的局面,倒不是为了备战抓丁摊派,而是朝中的大臣们掀起了一场清算的运动,要追究如今颓败局势的责任人,矛头直指城内的太监们,奸党的名称扣在阉党身上最为简单不过。
可怜这些太监,嘉靖十年之后,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权的时候,那里作过奸邪之事,可这些罪名通通的落在了他们身上。
实话说,这些年作为中枢运转的明廷太监们,所做的都还是中规中矩的,他们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行政人员,做政务工作,是专业做专业,最起码不会有什么错误,反倒是很多文官,科举走上来的。
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实务,做事往往都是依赖师爷小吏,可是这世界的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掌握了真理。
嘉靖皇帝心里面还是知道怎么回事的,但目前的这个局面,他必须要顺从文官一些,江南的形势尽管断绝了消息,显然已经是崩坏了,滦州周林殉国,十几万明军溃散,早就是让京师震动惶恐。
也就是皇帝和西党的众臣对于新训练的威武大营的军队,有一种盲目的迷信和相信,认为这支军队已经是天下强军,精锐程度天下少见,而且足饷发放,装备精良,这样的军队不会有什么敌手。
现在的京师中枢已经是不管不顾了,陕西和山西的边军丝毫不留防御的力量,大批的调拨到京师这边来。
朝中百官慷慨激昂,六部郎官堂官撰文若干,一来是申斥宦官误国,二来是说华州妖魔必将天怒人怨,三来是自己愿意为国捐躯,要上前线去督军参战。
对于大明中枢的大部分大臣和官员来说,华州,这个莫名其妙出来的政权体系,就好像是在石头里面蹦出来一样,不合常理,便便又是异乎寻常的强大,这不是妖魔又是什么,既然是妖魔,那就必然天诛地灭。
宦官误国,嘉靖皇帝也是同意这个态度,邓化率领的御马监大营在城内四处出击,到处的抄拿宦官产业,抄没的钱财都是被作为军资押送前线,不过这个措施也就是文官们拍手成快。
这些年工商兴盛,宦官们在京师城内开设了许多商铺工场,很多京师城内的平民都是靠在里面做工为生,虽然因为城外的战乱,这些产业本就是开工不足,可是这一抄拿,平民百姓们却觉得自己今后的生路就这么断了,人人怨愤,可是也不敢说些什么,因为京师的锦衣卫,东厂,刑部,顺天府各个衙门都是全城戒严,谁要是对朝政有非议,或者是妄议战事,立刻就是被捉拿下狱,或者作为炮灰送到前线去。
江南战事一起,北方所依赖的漕运供应时断时续,到了十一月下旬差不多完全的断绝,陆炳的大军供应让户部的那些官员伤透了脑筋,但是完全不遮蔽自己行动的华州军马还是在不断的增加。
陆炳在京师和蓟县一带构筑了防线,和他对峙的华州军马也不着急发动攻击,就是在聚集和调动。陆炳也曾想着主动出击,但是每次的出动都在华州军面前碰的头破血流,后来也是不敢动弹。
只是希望山西和陕西的边军过来,增强自己的力量,最起码要等到占优势,或者说自以为占优势的局面的时候,才开始决战。
华州军的后勤系统在理论上还是很出色的,不过却也受限于这个时代的运输条件,所以华州用了个笨方法,刘十三率领的大军一路击破滦州,扫清了山海关和滦州前后的明军残余部队。
然后通过海运,陆运各种方式,在渤海还没有封冻之前把关外各个农垦区和牧区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粮食和牲畜集中到关内去,以滦州为中心,已经是变成一个大的仓库群,巨量后勤物资都是存放在这里。
江峰身为中军主帅,做的却是司粟校尉的活计,也就是后勤总管的工作,他率领的大军到达滦州之后,直到这里的所有完备,这才继续的南进。
这也是为什么华州军虽然是一直在胜利,可是却没有什么推进速度的原因,士兵们要吃饭的,战马要吃草的,军队不是机器,后世有军事家说,打仗靠的是后勤,到明朝也可以说,打仗依靠的是粮草。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后勤供应,所以刘十三的部队才毫无后顾之忧的在战斗,即便是这样。这支军队的推进速度也称不上迅速。
历史上有些近乎奇迹的军队存在,什么日行百里,神速行进,横扫大江南北,但是这些军队的给养都是依靠在本地的抢掠来维持,固然是行进速度快了,可是所过之处,却一片焦土。
华州军入关,都是汉家天下,本族相争,如果说下手太狠,不留余地,恐怕将来的统治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所以司马从事和亲兵营也算是绞尽脑汁,要削弱大明的统治,却不能让地方上太乱。
本来这样的大军之战,到处起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出现唐末五代那种天下焦土,有如地狱的景象。可到了现在,各地混乱不断,可是每处都是大族和官府明争暗斗,地上的黎民百姓最多是日子难过些,提心吊胆一点而已。
既然日子还勉强过得去,那么百姓和基层文人的舆论就很容易受到某些动向的左右了,比如说开始的时候,除了沿海和关外某些地方的人,一概是痛骂华州是乱臣贼子,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随着华州军不断的胜利,在江南北方占据大片的地盘,民间开始有什么嘉靖本不是成祖朱棣的直系子孙,得位不正,上天排天兵天将来匡扶正位,等等,其中有一条传闻最为靠谱,是说在临沂消失的泾王就是华州的大王,他是弘治皇帝的亲生子孙,这次要来取回王位的。
如果这个消息让在华州本岛做个小地主的泾王一家看到,非得吓个半死,泾王似乎对这种没有从前富贵,可是比从前自由许多的生活十分的喜欢,曾经是委托三十三卫的民官给刘顺骅和江峰带信,说是自己只是希望在这里终老一生,不愿意再和朱家有什么瓜葛,这封信到了刘芳蕊的手中,当时苏观月的一个孩子正在得病,全家都是忧心忡忡,刘芳蕊也是动了慈悲之心,让司马从事和亲兵营不再理会这泾王一家老小了。
整个的草原除了陕西三边负责防御的部分,已经是没有什么蛮族骑兵的踪迹,所以各地的边军都可以被调动,只有陕西和山西的边军不能动,要是动了,西边的蒙古人顺着这些关隘趁虚而入可就是灾难。
山陕各地的官府和军兵,尽管对于华州也是深恶痛绝,但是心里面却也是知道一件事情,对方是汉人,不管怎么打,还要给黎民百姓留些活路,要是草原上的这些野兽进来,那做的可就是斩尽杀绝,丧尽天良的事情。
所以在接到朝廷的调动山西和陕西边关军马的命令,先前调走的那些人还不算是伤筋动骨,可是接下来再要调动,可就是把最基础的防卫都是抽空了,蒙古人进来怎么办,那还不如华州军得胜呢?
当然这个话不能乱说,京师来的使者手持天子剑和全套的符节,带着锦衣卫,对于调兵的命令稍有疑虑就要以谋反勾结贼兵的罪名下狱问斩,这时候,各省对于中枢还是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尽管是满心的不情愿,还是调兵朝着京师进发。
陕西山西兵力空虚,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是提心吊胆,生怕蒙古人就这么打进来,在西边的亦利巴里部虽然不比鞑靼和瓦刺的强盛,但是在西域盘踞已经是接近百年,也有很强的势力,就是依靠着陕西边军的死抗才没有让他们进入山陕,这时候,边军主力都是被抽调到京师北直隶一带,岂不是被对方抓住机会。
不过他们的担心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蒙古的亦利巴里部此时正在遭遇灭顶之灾,这支部落能够动员两万左右的骑马青壮,现在却有被灭掉的危险,恐怖的华州军队过来了,据说这就是那支让鞑靼和瓦刺覆灭的部队。
这支军队只有五千人,其中还有三千人左右的非汉人,但是亦利巴里部没有一点抵抗的能力,火器,披甲骑兵,高昂的士气,久经训练的部队,这些就足够扫平亦利巴里这些武装牧民。
草原上平静了许久之后,又是鸡飞狗跳……
第六百三十一章 之前
京师城内此时是如火如荼的局面,倒不是为了备战抓丁摊派,而是朝中的大臣们掀起了一场清算的运动,要追究如今颓败局势的责任人,矛头直指城内的太监们,奸党的名称扣在阉党身上最为简单不过。
可怜这些太监,嘉靖十年之后,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权的时候,那里作过奸邪之事,可这些罪名通通的落在了他们身上。
实话说,这些年作为中枢运转的明廷太监们,所做的都还是中规中矩的,他们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行政人员,做政务工作,是专业做专业,最起码不会有什么错误,反倒是很多文官,科举走上来的。
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实务,做事往往都是依赖师爷小吏,可是这世界的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掌握了真理。
嘉靖皇帝心里面还是知道怎么回事的,但目前的这个局面,他必须要顺从文官一些,江南的形势尽管断绝了消息,显然已经是崩坏了,滦州周林殉国,十几万明军溃散,早就是让京师震动惶恐。
也就是皇帝和西党的众臣对于新训练的威武大营的军队,有一种盲目的迷信和相信,认为这支军队已经是天下强军,精锐程度天下少见,而且足饷发放,装备精良,这样的军队不会有什么敌手。
现在的京师中枢已经是不管不顾了,陕西和山西的边军丝毫不留防御的力量,大批的调拨到京师这边来。
朝中百官慷慨激昂,六部郎官堂官撰文若干,一来是申斥宦官误国,二来是说华州妖魔必将天怒人怨,三来是自己愿意为国捐躯,要上前线去督军参战。
对于大明中枢的大部分大臣和官员来说,华州,这个莫名其妙出来的政权体系,就好像是在石头里面蹦出来一样,不合常理,便便又是异乎寻常的强大,这不是妖魔又是什么,既然是妖魔,那就必然天诛地灭。
宦官误国,嘉靖皇帝也是同意这个态度,邓化率领的御马监大营在城内四处出击,到处的抄拿宦官产业,抄没的钱财都是被作为军资押送前线,不过这个措施也就是文官们拍手成快。
这些年工商兴盛,宦官们在京师城内开设了许多商铺工场,很多京师城内的平民都是靠在里面做工为生,虽然因为城外的战乱,这些产业本就是开工不足,可是这一抄拿,平民百姓们却觉得自己今后的生路就这么断了,人人怨愤,可是也不敢说些什么,因为京师的锦衣卫,东厂,刑部,顺天府各个衙门都是全城戒严,谁要是对朝政有非议,或者是妄议战事,立刻就是被捉拿下狱,或者作为炮灰送到前线去。
江南战事一起,北方所依赖的漕运供应时断时续,到了十一月下旬差不多完全的断绝,陆炳的大军供应让户部的那些官员伤透了脑筋,但是完全不遮蔽自己行动的华州军马还是在不断的增加。
陆炳在京师和蓟县一带构筑了防线,和他对峙的华州军马也不着急发动攻击,就是在聚集和调动。陆炳也曾想着主动出击,但是每次的出动都在华州军面前碰的头破血流,后来也是不敢动弹。
只是希望山西和陕西的边军过来,增强自己的力量,最起码要等到占优势,或者说自以为占优势的局面的时候,才开始决战。
华州军的后勤系统在理论上还是很出色的,不过却也受限于这个时代的运输条件,所以华州用了个笨方法,刘十三率领的大军一路击破滦州,扫清了山海关和滦州前后的明军残余部队。
然后通过海运,陆运各种方式,在渤海还没有封冻之前把关外各个农垦区和牧区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粮食和牲畜集中到关内去,以滦州为中心,已经是变成一个大的仓库群,巨量后勤物资都是存放在这里。
江峰身为中军主帅,做的却是司粟校尉的活计,也就是后勤总管的工作,他率领的大军到达滦州之后,直到这里的所有完备,这才继续的南进。
这也是为什么华州军虽然是一直在胜利,可是却没有什么推进速度的原因,士兵们要吃饭的,战马要吃草的,军队不是机器,后世有军事家说,打仗靠的是后勤,到明朝也可以说,打仗依靠的是粮草。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后勤供应,所以刘十三的部队才毫无后顾之忧的在战斗,即便是这样。这支军队的推进速度也称不上迅速。
历史上有些近乎奇迹的军队存在,什么日行百里,神速行进,横扫大江南北,但是这些军队的给养都是依靠在本地的抢掠来维持,固然是行进速度快了,可是所过之处,却一片焦土。
华州军入关,都是汉家天下,本族相争,如果说下手太狠,不留余地,恐怕将来的统治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所以司马从事和亲兵营也算是绞尽脑汁,要削弱大明的统治,却不能让地方上太乱。
本来这样的大军之战,到处起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出现唐末五代那种天下焦土,有如地狱的景象。可到了现在,各地混乱不断,可是每处都是大族和官府明争暗斗,地上的黎民百姓最多是日子难过些,提心吊胆一点而已。
既然日子还勉强过得去,那么百姓和基层文人的舆论就很容易受到某些动向的左右了,比如说开始的时候,除了沿海和关外某些地方的人,一概是痛骂华州是乱臣贼子,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随着华州军不断的胜利,在江南北方占据大片的地盘,民间开始有什么嘉靖本不是成祖朱棣的直系子孙,得位不正,上天排天兵天将来匡扶正位,等等,其中有一条传闻最为靠谱,是说在临沂消失的泾王就是华州的大王,他是弘治皇帝的亲生子孙,这次要来取回王位的。
如果这个消息让在华州本岛做个小地主的泾王一家看到,非得吓个半死,泾王似乎对这种没有从前富贵,可是比从前自由许多的生活十分的喜欢,曾经是委托三十三卫的民官给刘顺骅和江峰带信,说是自己只是希望在这里终老一生,不愿意再和朱家有什么瓜葛,这封信到了刘芳蕊的手中,当时苏观月的一个孩子正在得病,全家都是忧心忡忡,刘芳蕊也是动了慈悲之心,让司马从事和亲兵营不再理会这泾王一家老小了。
整个的草原除了陕西三边负责防御的部分,已经是没有什么蛮族骑兵的踪迹,所以各地的边军都可以被调动,只有陕西和山西的边军不能动,要是动了,西边的蒙古人顺着这些关隘趁虚而入可就是灾难。
山陕各地的官府和军兵,尽管对于华州也是深恶痛绝,但是心里面却也是知道一件事情,对方是汉人,不管怎么打,还要给黎民百姓留些活路,要是草原上的这些野兽进来,那做的可就是斩尽杀绝,丧尽天良的事情。
所以在接到朝廷的调动山西和陕西边关军马的命令,先前调走的那些人还不算是伤筋动骨,可是接下来再要调动,可就是把最基础的防卫都是抽空了,蒙古人进来怎么办,那还不如华州军得胜呢?
当然这个话不能乱说,京师来的使者手持天子剑和全套的符节,带着锦衣卫,对于调兵的命令稍有疑虑就要以谋反勾结贼兵的罪名下狱问斩,这时候,各省对于中枢还是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尽管是满心的不情愿,还是调兵朝着京师进发。
陕西山西兵力空虚,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是提心吊胆,生怕蒙古人就这么打进来,在西边的亦利巴里部虽然不比鞑靼和瓦刺的强盛,但是在西域盘踞已经是接近百年,也有很强的势力,就是依靠着陕西边军的死抗才没有让他们进入山陕,这时候,边军主力都是被抽调到京师北直隶一带,岂不是被对方抓住机会。
不过他们的担心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蒙古的亦利巴里部此时正在遭遇灭顶之灾,这支部落能够动员两万左右的骑马青壮,现在却有被灭掉的危险,恐怖的华州军队过来了,据说这就是那支让鞑靼和瓦刺覆灭的部队。
这支军队只有五千人,其中还有三千人左右的非汉人,但是亦利巴里部没有一点抵抗的能力,火器,披甲骑兵,高昂的士气,久经训练的部队,这些就足够扫平亦利巴里这些武装牧民。
草原上平静了许久之后,又是鸡飞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