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天生有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三国小霸王最新章节!
孙策站在远处,看到关羽和鲁肃拱着手,躬着腰,半天没动弹,不禁哑然失笑。
这是几个意思,要干架还是亲嘴?
孙策轻踢马腹。战马迈着悠闲的步子,缓缓来到鲁肃和关羽的面前。孙策翻身下马,手握着马鞭背在身后,看看关羽,又看看鲁肃,咳嗽了一声:“二位,看够了没有?”
鲁肃连忙转身施礼。“乡鄙之人鲁肃,见过将军。失礼失礼。”
孙策笑道:“听我阿舅吴九江说子敬慷慨好义,我今天不请自来,还请子敬不要嫌我冒昧。”
鲁肃眉梢微挑,笑道:“肃虽与将军初次见面,却是闻名已久。将军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将军但有所需,肃一定拱手奉上。”
孙策抬起头,看看鲁肃身后的坞堡。“子敬,这坞堡虽然坚固,却太小了些,即使称寒舍过于谦虚,也容不下子敬的鸿鹄之志。我想借子敬三十年光阴,共平天下,建万世太平,不知子敬肯赏光否?”
鲁肃心中微动。孙策开门见山,的确有些冒昧,但这些话却说到了他的心里。他读书习武,散尽家财,招揽轻侠少年,以兵法部勒,岂是为了守住这小小的坞堡。他想建功立业,他想光宗耀祖,他想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但是没人看得上他。他去过下邳、广陵,也去过阴陵、历阳,都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那些人要么见不着,见着了也是坐谈经义,说些空洞无义的废话。也有愿意招揽他的,但只是将他当武夫看待,比如吴景。游历数年,见过无数人,只有成德人刘晔与他性情相投,一见定交。
孙策不同,一见面就邀他平天下,要成就他的鸿鹄之志。看似冒失,却一下子说中了他的心思。唯非常之人,能有非常之行。怪不得他刚刚出道数年就打下如此基业。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能轻易放过。
鲁肃再次拱手。“将军谬赞,肃愧不敢当。乡野之人,坐井观天,哪知天下之大。蒙将军不弃,大驾光临,已是邀天之幸。还请将军暂住,容肃略进东道之谊,聆听将军教诲,启我茅塞。”
孙策点点头。“能与子敬一席谈,也是平生快事。只是我军务紧张,最多只能在这里停留一夜,明天清晨就必须离开。三千胡骑扰我豫州,杀我吏民,我要赶去报仇。”
鲁肃吃了一惊。“将军,胡骑进入徐州了?”
“还没有,不过随时有可能。”
鲁肃的眉毛轻扬,心中涌过一阵激动。听孙策的意思,胡骑在淮水以北,孙策却来了东城,不用说,这是特地为他而来。这一趟可不近,来回有六百多里,就算是骑兵也要走四五天。
“将军,请。”鲁肃侧身,伸手相邀。
“子敬,请。”孙策背着手,跟着鲁肃向堡门走去,没有丝毫犹豫。鲁肃看在眼里,更是钦佩。鲁家坞堡可不是普通门户,堡壁上能看到的就有近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卒,孙策却一点也不迟疑,这人要么是自信到狂妄,要么就是他心情坦荡,以君子之心度人。
鲁肃陪着孙策来到堡门口,吩咐迎上来的门客引孙策的部下进堡,安排住处。他当着孙策的面安排,以便让孙策放心。孙策能以坦诚待人,他的部下却很难说,一千多人,而且是杀气腾腾的悍卒,他不想发生任何误会,这不仅会耽误他的前程,还会带来血光之灾。
孙策看着鲁肃安排,一句话也不说,一副客随主便的模样。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如何安排客人,尤其是这种客强主弱的局面,非常考验主人的水平。既要让客人安心,又不能显得卑躬屈膝。既要考虑双方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冲突,又不能太远,显得防备心理过重,引发不必要的猜忌。
东吴四都督中,鲁肃以外交见长。他在任的时候孙刘的关系是最和睦的,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他能控制好矛盾。以刘备那德性,双方即使发生了长沙争夺战,最后还能维持结盟关系,鲁肃是功臣。他一死,吕蒙继任,孙刘就撕破脸皮开打了。
鲁肃安排得很妥当。他安排孙策住在主宅,典韦、许褚率领的义从营就在身边,保证孙策的安全无虞。骑兵安排在城外。人数太多,坞堡里实在住不下,但是他提供了足够的粮草酒食,还安排了人专门侍候,并约定了联络方式,以便突发情况下能及时沟通,不会引发误会。
一切安排妥当,鲁肃设宴为孙策接风。部曲中的主要人物都来作陪,以示不会有任何行动。
孙策很满意。这种才能是天生的。鲁肃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受过的家族教育非常有限,换作一个普通人,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地主,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就算家里有钱,能招揽游侠儿,也未必能控制得住。看到一千多人突然登门拜访,也不会如此镇定从容。
即使是在平舆,这也是一般世家几辈子都未必能遇到的事,更何况是东城这么偏僻的地方。
孙策对鲁肃越看越赏识。两人推杯换盏,酒过三巡,孙策便开门见山,问起鲁肃对当前形势的见解。
历史上的鲁肃有著名的榻上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张纮的江都对并称。其实细说起来,鲁肃的榻上对最为难得,因为他获得信息的来源最少。张纮年轻时曾游历洛阳,交往的都是名士,见多识广。诸葛亮虽说在隆中隐居,可他是半隐居,与他交往的庞德公、水镜先生、他的丈人黄承彦、两个姊夫都是荆州名士,是当地的精英阶层,还有机会参加刘表举办的聚会,有很多信息来源。而鲁肃困居东城,能接触到的人非常少,他能提出榻上对的构想,更多是出于自己的悟性。
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榻上对得以实现,隆中对连面世的机会都没有。
说起来,这件事的根源还在孙策。如果孙策没有遇刺身亡,鲁肃就有机会向他而不是孙权提出榻上对,以他的用兵能力,可以分担大部分战事,周瑜也不用那么拼命。
现在,弥补这个遗憾的机会来了。虽然形势与原本的历史大相径庭,但鲁肃不知道这些,他会按照他的惯性提出属于他自己的见解,只是不知道会与郭嘉、张纮等人的建议有什么不同。
孙策站在远处,看到关羽和鲁肃拱着手,躬着腰,半天没动弹,不禁哑然失笑。
这是几个意思,要干架还是亲嘴?
孙策轻踢马腹。战马迈着悠闲的步子,缓缓来到鲁肃和关羽的面前。孙策翻身下马,手握着马鞭背在身后,看看关羽,又看看鲁肃,咳嗽了一声:“二位,看够了没有?”
鲁肃连忙转身施礼。“乡鄙之人鲁肃,见过将军。失礼失礼。”
孙策笑道:“听我阿舅吴九江说子敬慷慨好义,我今天不请自来,还请子敬不要嫌我冒昧。”
鲁肃眉梢微挑,笑道:“肃虽与将军初次见面,却是闻名已久。将军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将军但有所需,肃一定拱手奉上。”
孙策抬起头,看看鲁肃身后的坞堡。“子敬,这坞堡虽然坚固,却太小了些,即使称寒舍过于谦虚,也容不下子敬的鸿鹄之志。我想借子敬三十年光阴,共平天下,建万世太平,不知子敬肯赏光否?”
鲁肃心中微动。孙策开门见山,的确有些冒昧,但这些话却说到了他的心里。他读书习武,散尽家财,招揽轻侠少年,以兵法部勒,岂是为了守住这小小的坞堡。他想建功立业,他想光宗耀祖,他想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但是没人看得上他。他去过下邳、广陵,也去过阴陵、历阳,都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那些人要么见不着,见着了也是坐谈经义,说些空洞无义的废话。也有愿意招揽他的,但只是将他当武夫看待,比如吴景。游历数年,见过无数人,只有成德人刘晔与他性情相投,一见定交。
孙策不同,一见面就邀他平天下,要成就他的鸿鹄之志。看似冒失,却一下子说中了他的心思。唯非常之人,能有非常之行。怪不得他刚刚出道数年就打下如此基业。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能轻易放过。
鲁肃再次拱手。“将军谬赞,肃愧不敢当。乡野之人,坐井观天,哪知天下之大。蒙将军不弃,大驾光临,已是邀天之幸。还请将军暂住,容肃略进东道之谊,聆听将军教诲,启我茅塞。”
孙策点点头。“能与子敬一席谈,也是平生快事。只是我军务紧张,最多只能在这里停留一夜,明天清晨就必须离开。三千胡骑扰我豫州,杀我吏民,我要赶去报仇。”
鲁肃吃了一惊。“将军,胡骑进入徐州了?”
“还没有,不过随时有可能。”
鲁肃的眉毛轻扬,心中涌过一阵激动。听孙策的意思,胡骑在淮水以北,孙策却来了东城,不用说,这是特地为他而来。这一趟可不近,来回有六百多里,就算是骑兵也要走四五天。
“将军,请。”鲁肃侧身,伸手相邀。
“子敬,请。”孙策背着手,跟着鲁肃向堡门走去,没有丝毫犹豫。鲁肃看在眼里,更是钦佩。鲁家坞堡可不是普通门户,堡壁上能看到的就有近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卒,孙策却一点也不迟疑,这人要么是自信到狂妄,要么就是他心情坦荡,以君子之心度人。
鲁肃陪着孙策来到堡门口,吩咐迎上来的门客引孙策的部下进堡,安排住处。他当着孙策的面安排,以便让孙策放心。孙策能以坦诚待人,他的部下却很难说,一千多人,而且是杀气腾腾的悍卒,他不想发生任何误会,这不仅会耽误他的前程,还会带来血光之灾。
孙策看着鲁肃安排,一句话也不说,一副客随主便的模样。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如何安排客人,尤其是这种客强主弱的局面,非常考验主人的水平。既要让客人安心,又不能显得卑躬屈膝。既要考虑双方的安全距离,避免发生冲突,又不能太远,显得防备心理过重,引发不必要的猜忌。
东吴四都督中,鲁肃以外交见长。他在任的时候孙刘的关系是最和睦的,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他能控制好矛盾。以刘备那德性,双方即使发生了长沙争夺战,最后还能维持结盟关系,鲁肃是功臣。他一死,吕蒙继任,孙刘就撕破脸皮开打了。
鲁肃安排得很妥当。他安排孙策住在主宅,典韦、许褚率领的义从营就在身边,保证孙策的安全无虞。骑兵安排在城外。人数太多,坞堡里实在住不下,但是他提供了足够的粮草酒食,还安排了人专门侍候,并约定了联络方式,以便突发情况下能及时沟通,不会引发误会。
一切安排妥当,鲁肃设宴为孙策接风。部曲中的主要人物都来作陪,以示不会有任何行动。
孙策很满意。这种才能是天生的。鲁肃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受过的家族教育非常有限,换作一个普通人,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地主,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就算家里有钱,能招揽游侠儿,也未必能控制得住。看到一千多人突然登门拜访,也不会如此镇定从容。
即使是在平舆,这也是一般世家几辈子都未必能遇到的事,更何况是东城这么偏僻的地方。
孙策对鲁肃越看越赏识。两人推杯换盏,酒过三巡,孙策便开门见山,问起鲁肃对当前形势的见解。
历史上的鲁肃有著名的榻上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张纮的江都对并称。其实细说起来,鲁肃的榻上对最为难得,因为他获得信息的来源最少。张纮年轻时曾游历洛阳,交往的都是名士,见多识广。诸葛亮虽说在隆中隐居,可他是半隐居,与他交往的庞德公、水镜先生、他的丈人黄承彦、两个姊夫都是荆州名士,是当地的精英阶层,还有机会参加刘表举办的聚会,有很多信息来源。而鲁肃困居东城,能接触到的人非常少,他能提出榻上对的构想,更多是出于自己的悟性。
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榻上对得以实现,隆中对连面世的机会都没有。
说起来,这件事的根源还在孙策。如果孙策没有遇刺身亡,鲁肃就有机会向他而不是孙权提出榻上对,以他的用兵能力,可以分担大部分战事,周瑜也不用那么拼命。
现在,弥补这个遗憾的机会来了。虽然形势与原本的历史大相径庭,但鲁肃不知道这些,他会按照他的惯性提出属于他自己的见解,只是不知道会与郭嘉、张纮等人的建议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