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守汴梁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称霸五代十国最新章节!
陈觉来到柴荣驻跸的迎銮镇(今江苏仪征境内),陈觉这个人,让他去利国利民,他没这本事。但如果让他祸国殃民,绝对是把好手。来到迎銮后,陈觉看到周军兵甲强盛,心中打起了小算盘:“再打下去,江东必然不保,我在江东还是个人物,如果到了汴梁,我又算老几?”
为了不激怒柴荣,陈觉做了回好人,对柴荣说:“陛下神武,天人共知,我主不敢有违天命,淮南之地,已属大周。至于庐舒四州,请陛下遣臣手下去金陵,良劝我主,早割四州,以求南北安息。”
柴荣当然愿意,就打发陈觉手下刘承遇回去见李璟,把亲笔信交给李璟,劝李璟早识天命:“朕与江南国主言,但割江北,朕必撤兵。”这时的李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力保柴荣不过江是李璟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柴荣不南下,让他干什么都成。李璟再让刘承遇做与周朝谈判的代表,再辛苦一趟,赶回迎銮镇,答应柴荣的要求。
?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南唐皇帝李璟向周朝称臣,自降国格,去掉帝号,改唐交泰元年为周显德五年,并贱称江南国主,并割让庐州、舒州、蕲州、黄州,连同先前周军攻下的十州共十四州,并每年向周朝进贡财帛茶米共百万。约定以长江为界,以北属周,以南属唐。同时,李璟为避周朝祖讳(郭威爷爷的爷爷名叫郭璟),更名为景。
柴荣征服淮南的战略目的终于达到了,自然也就见好就收,说了一通客套话:“朕此来只要江北土地,拯救万民,你能屈尊如此,朕也就满足了,干戈宜休不宜兴,以后我们就是好朋友了。”和李璟互相假惺惺了一番,事已至此,李璟还有什么说的。
至此,长达近三年的南唐和后周的淮南争夺战拉下了帷幕,大周帝国的版图上从此多了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六千五百七十四户、人口百余万。这样,周朝境内的户口数增到二百三十多万,人口近千万,这时中原政权因为失去幽云十六州而造成的人口流失被柴荣补了回来。
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有了淮南做为粮食和财赋基地,柴荣的家底更足了,也就敢动大手笔了。现在也是这样,“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行走江湖,身上没钱可不行。青面兽杨志如何?吃了人家的饭不但不给钱反而打了老板娘。柴荣在长江沿岸转了转,想家了,于四月间大驾回京。
柴荣南征时,北方的契丹不老实,出兵抄掠内地,干了不少坏事。柴荣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蔑视,管你七丹八丹,惹着爷就是不行!柴荣诏命镇宁军节度使张永德带着弟兄们去修理一下契丹人,赶紧滚回去,别给脸不要脸。
自从唐末以来,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一方面土地被大量兼并,另一方面造成大面积的荒田。有地种的百姓要接受中央、地方藩镇和地主的多重压迫,负担很重,柴荣便有了改革土地制度的想法,他看了唐朝大诗人元稹的《均田表》,感觉很有价值,便亲自草画了《均田图》,先发给各级地方长官看看,心中有数,以便日后柴荣改革赋税制度时积极配合。
柴荣在实行土地改革之前,先进行了农村的行政区划改革,对县乡村镇进行合并,以每百户为一团,每团由三位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负责。(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唐末五代政局动荡,行政区划混乱程度堪比南朝的侨州,柴荣此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很值得称道的。
这时的柴荣已经有了抵制地方藩镇权力的想法,“臣强则君弱”,五代尤其如此,地方藩镇军政通吃,对中央政府是极大的威胁。赵匡胤后来削弱藩镇,实行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完成了柴荣未竟的事业而已。现在天下未定,这些事情暂时还没有条件去做,不过柴荣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改革计划,先灭了那帮军阀再说,时间还来得及。
过完残年,就是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柴荣召令精通音律的枢密使王朴修改礼乐。几十年来朝廷只顾着打仗了,哪有功夫去关心礼乐?柴荣不一样,一方面天下大势已经在他掌握之中,一方面礼乐是盛世的象征,柴荣已经对统一天下志在必得了。
随后,柴荣还嫌水路运输线不太通畅,调动民夫由韩令坤率领,将汴梁城外的汴水开渠引入蔡水。蔡水是连接汴水和颖水的重要水道,打通之后,淮河中下流的运输船队就可以直接溯蔡水北上进入汴梁,使汴梁又多了一条南方进京水道,对汴梁经济的发展大有益处。
正当柴荣雄心勃勃的准备统一天下之时,被柴荣深为倚重的后周第一重臣王朴突然没有任何先兆的病倒了,仅仅一夜,王朴去世。柴荣闻着噩耗,大惊失色,急急赶到王宅,看到前几天还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王朴此时已经魂归西去。柴荣痛不欲生,放声痛哭:“朕与尔,名称君臣,实则挚友,朕为尔心,尔为朕臂,心臂如一,天下可致太平。尔奈何舍朕先行?独忍朕寥落于世间乎?”
王朴可是柴荣的无价之宝,王朴在后周的地位就象刘备的诸葛亮、苻坚的王猛。一代奇才说没就没了,柴荣如何能平静的下来?任凭众人苦劝,柴荣无动于衷,哭累了,休息一会,接着再哭,凄声哀念,让人揪心不已。
王朴为人刚毅,长于辩才,非常投柴荣的脾气,所以君臣关系极佳。每次柴荣亲征,总是留下王朴坐镇后方,王朴有才,忠心不二,柴荣非常的放心。后来赵匡胤即位,有次来到功臣阁中,看到王朴的画像,赵匡胤急整好衣冠,朝王朴像鞠躬。侍从劝止:“王朴是前朝臣下,陛下不应该行此重礼。”赵匡胤用手指了自己身上的龙袍:“王朴不早死,朕根本就没有可能穿上这个。”
宋太宗赵光义也知道王朴的份量,经常对臣下称赞王朴大才,由此可见,王朴早死对柴荣的打击有多大。只是不知道那位“千古名相”赵则平听到赵氏兄弟如此美誉王朴,心中会不会打翻醋瓶子。
还有一种假设,如果王朴死在柴荣之后,辅佐柴宗训,赵匡胤还有没有可能兵变即位?可能性不会很大,柴荣是皇帝中的王朴,王朴则是群臣中的柴荣,王朴若在,柴荣可为不死矣。范质、王溥那帮书生哪是赵匡胤的对手,如果换了王朴就不一样了。
现在王朴死了,放眼四望,除了那班纠纠武夫,就是唯唯诺诺的狗尾貂冠诸君子,赵简子哭周舍之死:“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柴荣此时正是这样的心情。但人死不能复生,哭罢多时,柴荣下诏厚葬王朴,追赠侍中。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下诏北伐契丹,准备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的中原屏障幽云十六州。关于柴荣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北伐,而不是之前王朴制定好的先南后北战略。个人认为如果柴荣在征淮南之前进行北伐,那么南方的几个政权就有可能趁乱来抄柴荣的后院,柴荣将腹背受敌。
而先征淮南,除了扩大土地和人口,更重要的是严重打击了南方各政权(尤其是南唐和后蜀)对中原的窥视野心,这等于实际上解除了南方的边患。而且柴荣此次北伐并不是要消灭契丹,只是收复十六州,也没有顺道攻取北汉,这并不违背王朴《平边策》的总体战略思想。
柴荣留宣徽南院使吴廷祚守东京,主政开封事务。飞诏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遏西山路,防备北汉。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九日,柴荣奖率三军,离开东京,大军行至沧州(今河北沧州),用左谏议大夫薛居正为刑部侍郎,安抚沧州百姓(如果柴荣不早死,那么薛居正著的就不是五代史而是三代史了,后周不承认朱梁)。柴荣继续北进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驻守于此的契丹宁州刺史王洪见周军来势汹汹,知道柴荣不是来旅游的,干脆投降。
柴荣在淮南养成了坐船的习惯,让归德军节度使韩通率马步军沿河北上,自己率周军水师直进。镇守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的契丹守将终廷晖头脑灵活,王洪都降了,自己何必为耶律璟卖命,摇了白旗。前面水路狭窄,大舰过不去,柴荣弃舟上马,周军直扑瓦桥关而来,赵匡胤部当前扫路。为契丹卖命的姚内赟学习王洪好榜样,成了“大周义民”。
柴荣大军兵临莫州(今河北莫县),给契丹莫州刺史刘楚信一首选择题:a,投降、b,还是投降。刘楚信同学反应迅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答案a。柴荣又把同样一道选择题出给了契丹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高前辈没说的,不用选了,让我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周军以未伤一人、未发一矢的代价,夺回了三州、三关、十七县。周边的契丹军寨早就听说了柴荣的大名,没人愿意和柴荣单挑,纷纷投降。柴荣改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不愧是柴荣,起的名字也这么霸气!)。
陈觉来到柴荣驻跸的迎銮镇(今江苏仪征境内),陈觉这个人,让他去利国利民,他没这本事。但如果让他祸国殃民,绝对是把好手。来到迎銮后,陈觉看到周军兵甲强盛,心中打起了小算盘:“再打下去,江东必然不保,我在江东还是个人物,如果到了汴梁,我又算老几?”
为了不激怒柴荣,陈觉做了回好人,对柴荣说:“陛下神武,天人共知,我主不敢有违天命,淮南之地,已属大周。至于庐舒四州,请陛下遣臣手下去金陵,良劝我主,早割四州,以求南北安息。”
柴荣当然愿意,就打发陈觉手下刘承遇回去见李璟,把亲笔信交给李璟,劝李璟早识天命:“朕与江南国主言,但割江北,朕必撤兵。”这时的李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力保柴荣不过江是李璟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柴荣不南下,让他干什么都成。李璟再让刘承遇做与周朝谈判的代表,再辛苦一趟,赶回迎銮镇,答应柴荣的要求。
?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南唐皇帝李璟向周朝称臣,自降国格,去掉帝号,改唐交泰元年为周显德五年,并贱称江南国主,并割让庐州、舒州、蕲州、黄州,连同先前周军攻下的十州共十四州,并每年向周朝进贡财帛茶米共百万。约定以长江为界,以北属周,以南属唐。同时,李璟为避周朝祖讳(郭威爷爷的爷爷名叫郭璟),更名为景。
柴荣征服淮南的战略目的终于达到了,自然也就见好就收,说了一通客套话:“朕此来只要江北土地,拯救万民,你能屈尊如此,朕也就满足了,干戈宜休不宜兴,以后我们就是好朋友了。”和李璟互相假惺惺了一番,事已至此,李璟还有什么说的。
至此,长达近三年的南唐和后周的淮南争夺战拉下了帷幕,大周帝国的版图上从此多了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六千五百七十四户、人口百余万。这样,周朝境内的户口数增到二百三十多万,人口近千万,这时中原政权因为失去幽云十六州而造成的人口流失被柴荣补了回来。
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有了淮南做为粮食和财赋基地,柴荣的家底更足了,也就敢动大手笔了。现在也是这样,“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行走江湖,身上没钱可不行。青面兽杨志如何?吃了人家的饭不但不给钱反而打了老板娘。柴荣在长江沿岸转了转,想家了,于四月间大驾回京。
柴荣南征时,北方的契丹不老实,出兵抄掠内地,干了不少坏事。柴荣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蔑视,管你七丹八丹,惹着爷就是不行!柴荣诏命镇宁军节度使张永德带着弟兄们去修理一下契丹人,赶紧滚回去,别给脸不要脸。
自从唐末以来,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一方面土地被大量兼并,另一方面造成大面积的荒田。有地种的百姓要接受中央、地方藩镇和地主的多重压迫,负担很重,柴荣便有了改革土地制度的想法,他看了唐朝大诗人元稹的《均田表》,感觉很有价值,便亲自草画了《均田图》,先发给各级地方长官看看,心中有数,以便日后柴荣改革赋税制度时积极配合。
柴荣在实行土地改革之前,先进行了农村的行政区划改革,对县乡村镇进行合并,以每百户为一团,每团由三位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负责。(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唐末五代政局动荡,行政区划混乱程度堪比南朝的侨州,柴荣此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很值得称道的。
这时的柴荣已经有了抵制地方藩镇权力的想法,“臣强则君弱”,五代尤其如此,地方藩镇军政通吃,对中央政府是极大的威胁。赵匡胤后来削弱藩镇,实行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完成了柴荣未竟的事业而已。现在天下未定,这些事情暂时还没有条件去做,不过柴荣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改革计划,先灭了那帮军阀再说,时间还来得及。
过完残年,就是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柴荣召令精通音律的枢密使王朴修改礼乐。几十年来朝廷只顾着打仗了,哪有功夫去关心礼乐?柴荣不一样,一方面天下大势已经在他掌握之中,一方面礼乐是盛世的象征,柴荣已经对统一天下志在必得了。
随后,柴荣还嫌水路运输线不太通畅,调动民夫由韩令坤率领,将汴梁城外的汴水开渠引入蔡水。蔡水是连接汴水和颖水的重要水道,打通之后,淮河中下流的运输船队就可以直接溯蔡水北上进入汴梁,使汴梁又多了一条南方进京水道,对汴梁经济的发展大有益处。
正当柴荣雄心勃勃的准备统一天下之时,被柴荣深为倚重的后周第一重臣王朴突然没有任何先兆的病倒了,仅仅一夜,王朴去世。柴荣闻着噩耗,大惊失色,急急赶到王宅,看到前几天还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王朴此时已经魂归西去。柴荣痛不欲生,放声痛哭:“朕与尔,名称君臣,实则挚友,朕为尔心,尔为朕臂,心臂如一,天下可致太平。尔奈何舍朕先行?独忍朕寥落于世间乎?”
王朴可是柴荣的无价之宝,王朴在后周的地位就象刘备的诸葛亮、苻坚的王猛。一代奇才说没就没了,柴荣如何能平静的下来?任凭众人苦劝,柴荣无动于衷,哭累了,休息一会,接着再哭,凄声哀念,让人揪心不已。
王朴为人刚毅,长于辩才,非常投柴荣的脾气,所以君臣关系极佳。每次柴荣亲征,总是留下王朴坐镇后方,王朴有才,忠心不二,柴荣非常的放心。后来赵匡胤即位,有次来到功臣阁中,看到王朴的画像,赵匡胤急整好衣冠,朝王朴像鞠躬。侍从劝止:“王朴是前朝臣下,陛下不应该行此重礼。”赵匡胤用手指了自己身上的龙袍:“王朴不早死,朕根本就没有可能穿上这个。”
宋太宗赵光义也知道王朴的份量,经常对臣下称赞王朴大才,由此可见,王朴早死对柴荣的打击有多大。只是不知道那位“千古名相”赵则平听到赵氏兄弟如此美誉王朴,心中会不会打翻醋瓶子。
还有一种假设,如果王朴死在柴荣之后,辅佐柴宗训,赵匡胤还有没有可能兵变即位?可能性不会很大,柴荣是皇帝中的王朴,王朴则是群臣中的柴荣,王朴若在,柴荣可为不死矣。范质、王溥那帮书生哪是赵匡胤的对手,如果换了王朴就不一样了。
现在王朴死了,放眼四望,除了那班纠纠武夫,就是唯唯诺诺的狗尾貂冠诸君子,赵简子哭周舍之死:“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柴荣此时正是这样的心情。但人死不能复生,哭罢多时,柴荣下诏厚葬王朴,追赠侍中。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下诏北伐契丹,准备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的中原屏障幽云十六州。关于柴荣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北伐,而不是之前王朴制定好的先南后北战略。个人认为如果柴荣在征淮南之前进行北伐,那么南方的几个政权就有可能趁乱来抄柴荣的后院,柴荣将腹背受敌。
而先征淮南,除了扩大土地和人口,更重要的是严重打击了南方各政权(尤其是南唐和后蜀)对中原的窥视野心,这等于实际上解除了南方的边患。而且柴荣此次北伐并不是要消灭契丹,只是收复十六州,也没有顺道攻取北汉,这并不违背王朴《平边策》的总体战略思想。
柴荣留宣徽南院使吴廷祚守东京,主政开封事务。飞诏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遏西山路,防备北汉。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九日,柴荣奖率三军,离开东京,大军行至沧州(今河北沧州),用左谏议大夫薛居正为刑部侍郎,安抚沧州百姓(如果柴荣不早死,那么薛居正著的就不是五代史而是三代史了,后周不承认朱梁)。柴荣继续北进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驻守于此的契丹宁州刺史王洪见周军来势汹汹,知道柴荣不是来旅游的,干脆投降。
柴荣在淮南养成了坐船的习惯,让归德军节度使韩通率马步军沿河北上,自己率周军水师直进。镇守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的契丹守将终廷晖头脑灵活,王洪都降了,自己何必为耶律璟卖命,摇了白旗。前面水路狭窄,大舰过不去,柴荣弃舟上马,周军直扑瓦桥关而来,赵匡胤部当前扫路。为契丹卖命的姚内赟学习王洪好榜样,成了“大周义民”。
柴荣大军兵临莫州(今河北莫县),给契丹莫州刺史刘楚信一首选择题:a,投降、b,还是投降。刘楚信同学反应迅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答案a。柴荣又把同样一道选择题出给了契丹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高前辈没说的,不用选了,让我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周军以未伤一人、未发一矢的代价,夺回了三州、三关、十七县。周边的契丹军寨早就听说了柴荣的大名,没人愿意和柴荣单挑,纷纷投降。柴荣改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不愧是柴荣,起的名字也这么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