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说话到位事半功倍最新章节!
面对无礼的冲撞,要掌握这样的应变技巧:
(1)探求出口伤人背后的原因。出言不逊的人,内心往往有许多痛苦要发泄。如果你猜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烦恼,不妨问问。记住,对方说的尖酸话不一定都是冲着你而来的,因此,不妨退一步,想想他这样做是否有其他原因。
(2)分析说话本身是否真的含有恶意,抑或是自己神经过敏。
(3)勇敢面对口出恶言者,不要回避。
(4)一笑了之,开点儿玩笑对付侮辱你的人。
(5)通过某一举动来警告对方,令他自动停止恶言。
(6)不予理会,人家说什么,你不要马上动怒,可以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令他的话落空。
(7)假装懒得理会。人最怕别人认为他无聊讨厌,你可以假装不感兴趣,眨眨眼,打个哈欠,然后用一副“懒得理会”的表情望向别处。
(8)你不可能完全避免受到尖酸话的攻击,试试把一些伤人的话当做是人们失意时的正常发泄,而失意是人人都会有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尽量不去侮辱人,不过偶尔也会犯错。
失言,是容易被人谅解的,因为有很多是出于无意的。正所谓:“马有漏蹄,人有失言。”在日常交谈中,难免说滑了嘴,因出现纰漏而使自己陷入窘境。
我的一位好友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一次会议上和一位要人谈话,为了使谈话活泼轻松,于是很随意地说道:“看那一位穿圆点花衣服的女人,看到她我就反胃!”
没想到对方这样说:“那是我的太太。”
可想而知,当时我的朋友听到这话时的处境是多么无地自容。后来他跟我提起,表示他一回想起来心头上就有点儿发毛。
这也难怪,这样的窘境总是特别地难以补救,但并不是所有的困境都是这样。
果戈理有一句话:“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如果说,我们在遇到尴尬的局面时都是心慌意乱,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话,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自然会穷于应付。这时,我们不妨来个将错就错。
清史上有这样一个传说。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机智过人。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为难纪晓岚,便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
纪晓岚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
乾隆立即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
“这……”纪晓岚没料到他竟然会这么说,“臣领旨!”
“你打算怎样死?”
“跳河。”
“好,去吧!”
但纪晓岚走了一会儿,又跑回来了。
乾隆问:“纪卿,你怎么没死?”
纪晓岚答:“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大夫从水里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初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你应该先问问当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也不迟啊!”’
就凭这一句,不仅抑制了皇帝的“圣旨”,也化解了困境。
或许人人都有好奇心,他们有时会问一些根本就不适合问的东西,也许他们是无意的,但你却可以不答。比如说,一些很私人化的问题,一些涉及到某方面的机密问题等。
但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假如你较重地伤害了别人,应立即承认并向别人道歉,作自我批评,希望得到宽恕,然后闭口不语,不要在其余时间再去谈论这件事。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冒失,也应表示不在意,并迅速和尽可能地使他感到自然。
3。消除障碍解争端
——以变应变的说话技巧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争端,这些争端以常法去对待往往不那么能轻易解决,这时候换一种思路,找到能消除障碍的法宝,让他想争也争不起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刘复才为江夏县知事,为人极为敏捷,常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一两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设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到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大家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不好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两位先生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旁座的客人也为刘复才的片语解纷的机敏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佬”。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事。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顾及脸面,谁也不愿作个高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双方争吵或处于尴尬境地时,由“和事佬”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进行调解。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联络感情,消除误会,缓和矛盾,平息事端,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打圆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佬”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佬”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明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
(3)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佬”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所谓“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样乱批一气不利于解决问题,不可取。
(4)调虎离山,暂熄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佬”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调走支开,让他暂时脱离争论,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面对无礼的冲撞,要掌握这样的应变技巧:
(1)探求出口伤人背后的原因。出言不逊的人,内心往往有许多痛苦要发泄。如果你猜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烦恼,不妨问问。记住,对方说的尖酸话不一定都是冲着你而来的,因此,不妨退一步,想想他这样做是否有其他原因。
(2)分析说话本身是否真的含有恶意,抑或是自己神经过敏。
(3)勇敢面对口出恶言者,不要回避。
(4)一笑了之,开点儿玩笑对付侮辱你的人。
(5)通过某一举动来警告对方,令他自动停止恶言。
(6)不予理会,人家说什么,你不要马上动怒,可以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令他的话落空。
(7)假装懒得理会。人最怕别人认为他无聊讨厌,你可以假装不感兴趣,眨眨眼,打个哈欠,然后用一副“懒得理会”的表情望向别处。
(8)你不可能完全避免受到尖酸话的攻击,试试把一些伤人的话当做是人们失意时的正常发泄,而失意是人人都会有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尽量不去侮辱人,不过偶尔也会犯错。
失言,是容易被人谅解的,因为有很多是出于无意的。正所谓:“马有漏蹄,人有失言。”在日常交谈中,难免说滑了嘴,因出现纰漏而使自己陷入窘境。
我的一位好友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一次会议上和一位要人谈话,为了使谈话活泼轻松,于是很随意地说道:“看那一位穿圆点花衣服的女人,看到她我就反胃!”
没想到对方这样说:“那是我的太太。”
可想而知,当时我的朋友听到这话时的处境是多么无地自容。后来他跟我提起,表示他一回想起来心头上就有点儿发毛。
这也难怪,这样的窘境总是特别地难以补救,但并不是所有的困境都是这样。
果戈理有一句话:“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如果说,我们在遇到尴尬的局面时都是心慌意乱,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话,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自然会穷于应付。这时,我们不妨来个将错就错。
清史上有这样一个传说。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机智过人。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为难纪晓岚,便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
纪晓岚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
乾隆立即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
“这……”纪晓岚没料到他竟然会这么说,“臣领旨!”
“你打算怎样死?”
“跳河。”
“好,去吧!”
但纪晓岚走了一会儿,又跑回来了。
乾隆问:“纪卿,你怎么没死?”
纪晓岚答:“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大夫从水里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初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你应该先问问当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也不迟啊!”’
就凭这一句,不仅抑制了皇帝的“圣旨”,也化解了困境。
或许人人都有好奇心,他们有时会问一些根本就不适合问的东西,也许他们是无意的,但你却可以不答。比如说,一些很私人化的问题,一些涉及到某方面的机密问题等。
但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假如你较重地伤害了别人,应立即承认并向别人道歉,作自我批评,希望得到宽恕,然后闭口不语,不要在其余时间再去谈论这件事。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冒失,也应表示不在意,并迅速和尽可能地使他感到自然。
3。消除障碍解争端
——以变应变的说话技巧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争端,这些争端以常法去对待往往不那么能轻易解决,这时候换一种思路,找到能消除障碍的法宝,让他想争也争不起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刘复才为江夏县知事,为人极为敏捷,常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一两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设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到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大家一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不好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两位先生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旁座的客人也为刘复才的片语解纷的机敏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佬”。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事。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顾及脸面,谁也不愿作个高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双方争吵或处于尴尬境地时,由“和事佬”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进行调解。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联络感情,消除误会,缓和矛盾,平息事端,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打圆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佬”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佬”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明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
(3)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佬”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所谓“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样乱批一气不利于解决问题,不可取。
(4)调虎离山,暂熄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佬”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调走支开,让他暂时脱离争论,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