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说话到位事半功倍最新章节!
当忍则忍屋檐底下会说低头话
低头话说起来肯定不那么舒服,但事到临头该低头时能低头也是办事情的一种策略。一两句低头话便能化解剑拔弩张的争端、打消别人的怨恨。低头话不仅要能说出口,还要会说,能在缓解局面的同时,最
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尊严。因此,高明的低头话是一个人办事能力的最好体现。
1。大事不违灵活说话
——低头的说话技巧
假如你和对手或上司产生了冲突,论力量,你是鸡蛋,而对方是石头,你怎么办?是像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那样以卵击石,白白地送命呢,还是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再有所图谋呢?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就可以从中看出你是办大事还是办不成大事的人了。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官员,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张某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某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和村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某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某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张某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张某,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某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张某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某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某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度过了自己步人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人们夸奖李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大事不违,小事灵活处理。很自然地,李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张某和李某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不同命运。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张某那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一无所成;李某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中,李某的这种为办大事宁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张某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则是办不成事的。
2。低头换取同情
——对领导有所求的说话技巧
世界上所有的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难者的仁慈感情,找领导办事能否获得应允,有时恰恰是这种同情心在起作用。所以,不管你平常多么硬直自傲,这时候必须低下头来说软话,摆出一副可怜相才行。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轻易去找上级办事儿的,上级盛气凌人的“架子”和目光一般下属那里是不会被愉快接受的。一般而言,下属不到万般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提出一件事让上级烦心的。所以,对一个人情世故相对成熟的下属来说,不经过“三思”,只靠脑瓜儿忽地一热乎便去找上级办某件事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按照一般社会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属们经常要找上级出面办理和帮助解决的诱因:
一是与工作有关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或舆论。这一类事能否办到,关键在于你在上级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会把利益的平衡点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则必须借助外在的或间接的力量起作用方能把事儿办成,否则便只能充当各种利益的旁观者了。
二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包括借贷、买卖、调节各类纠纷。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类红白喜事的协调,对各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法律公断以及某些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等托办的事宜等。办这类事儿,上级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他们的间接活动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三是与家庭关系有关的利益,包括夫妻关系、儿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伤害而自己又无力自我成全,于是责无旁贷,只好间接地承揽过来找某位上级说情,恳望他能出面干预或施加影响。如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利益关系,你才有可能经常要找上级办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都可以涵盖在“困难”二字之下,如经济困难、思想困难、情感困难、地位困难等,找上级办事儿,说穿了无非是托他们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即言困难就有一些不堪负重的苦衷,要想把事情办成,最好的方法就是如何把这些苦衷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地吐出来,切人肌肤地诱使上级产生同情心,从而帮助你把恳求办的事情办好。
当忍则忍屋檐底下会说低头话
低头话说起来肯定不那么舒服,但事到临头该低头时能低头也是办事情的一种策略。一两句低头话便能化解剑拔弩张的争端、打消别人的怨恨。低头话不仅要能说出口,还要会说,能在缓解局面的同时,最
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尊严。因此,高明的低头话是一个人办事能力的最好体现。
1。大事不违灵活说话
——低头的说话技巧
假如你和对手或上司产生了冲突,论力量,你是鸡蛋,而对方是石头,你怎么办?是像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那样以卵击石,白白地送命呢,还是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再有所图谋呢?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就可以从中看出你是办大事还是办不成大事的人了。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官员,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张某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某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和村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某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某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张某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张某,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某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张某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某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某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度过了自己步人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人们夸奖李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大事不违,小事灵活处理。很自然地,李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张某和李某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不同命运。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张某那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一无所成;李某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中,李某的这种为办大事宁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张某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则是办不成事的。
2。低头换取同情
——对领导有所求的说话技巧
世界上所有的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难者的仁慈感情,找领导办事能否获得应允,有时恰恰是这种同情心在起作用。所以,不管你平常多么硬直自傲,这时候必须低下头来说软话,摆出一副可怜相才行。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轻易去找上级办事儿的,上级盛气凌人的“架子”和目光一般下属那里是不会被愉快接受的。一般而言,下属不到万般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提出一件事让上级烦心的。所以,对一个人情世故相对成熟的下属来说,不经过“三思”,只靠脑瓜儿忽地一热乎便去找上级办某件事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按照一般社会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属们经常要找上级出面办理和帮助解决的诱因:
一是与工作有关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或舆论。这一类事能否办到,关键在于你在上级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会把利益的平衡点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则必须借助外在的或间接的力量起作用方能把事儿办成,否则便只能充当各种利益的旁观者了。
二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包括借贷、买卖、调节各类纠纷。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类红白喜事的协调,对各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法律公断以及某些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等托办的事宜等。办这类事儿,上级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他们的间接活动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三是与家庭关系有关的利益,包括夫妻关系、儿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伤害而自己又无力自我成全,于是责无旁贷,只好间接地承揽过来找某位上级说情,恳望他能出面干预或施加影响。如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利益关系,你才有可能经常要找上级办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都可以涵盖在“困难”二字之下,如经济困难、思想困难、情感困难、地位困难等,找上级办事儿,说穿了无非是托他们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即言困难就有一些不堪负重的苦衷,要想把事情办成,最好的方法就是如何把这些苦衷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地吐出来,切人肌肤地诱使上级产生同情心,从而帮助你把恳求办的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