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 第八章 佛门好修行1
第八章 佛门好修行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最新章节!
讲经听课
既然当了和尚,就得学习佛教典籍,钻研佛法,也就是修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寺院又是一座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当“学生”的僧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听讲经”,也就是“听课”。
中国的寺院修学往往是师徒传承的,这种习惯自魏晋时代就已形成。东晋高僧道安的师傅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和尚,法号佛图澄,能背诵经文数十万字,学识非常渊博。他的门徒也相当之多,前后差不多有l万人,难得的是质量也相当高,其中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当然,最出名的就是道安。道安在佛图澄去世后,带领弟子400多人来到襄阳,后建立檀溪寺,一住10多年。道安除了自己注释佛经、写一些阐释佛经义理的著作外,还经常登堂讲经。他讲经的水平很高,虽然还不像佛祖那样能“天花乱坠”,但也吸引了四方的僧俗老少。
其实在道安之前,讲经已经是传授佛学的重要方法,但那时候讲经大都是说说经文的大概意思,听讲者没有太多收获。而道安既是精通佛教义理的高僧,又是位出色的教师。他讲经之前,要“穷览经典”,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讲经时,对每一部经都要讲明其来龙去脉,作详细的注解。可以想象,听了这样的课程,一定有茅塞顿开之感。
自道安以后,讲经的制度逐步走上正轨。寺院在讲经时形成了一种“都讲”的方法。
什么是“都讲”呢?就是一问一答的讲经方法。讲经时,法师升座,坐在法师对面的就称为“都讲”。他的任务就是提问发难。法师则通过都讲的提问和疑难,来讲解经文,阐发经文的佛理。这种讲经方法可以使讲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也更有益于启发听众的思考。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提问式”的教学方法。
与“都讲”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复讲”的讲经方法。复讲,就是法师在讲完经后,让一位得意弟子重新讲一遍。这种复述中包含着复讲人对经文的理解,并可及时提出疑难问题,把讲经引向更深的层次。
这种讲经法的创始人可能是道安的师傅佛图澄。据记载:道安生得很丑,黑漆漆的,所以被人叫做“漆道人”。但他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深得师傅的信任。师傅每次讲经后,都要道安复讲一遍。开始,众僧不服气,说我们听师傅的讲经理所当然,你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弟子,长的又那么难看,怎么有资格在我们面前讲经说法?于是故意在道安讲经时提出疑难问题。但是没有一个问题能难住道安。众僧这才心服口服。
南北朝时,讲经的制度受到佛门弟子的普遍重视,十分盛行。当时有位年仅二十几岁的和尚僧昊,他举办的讲经法会人山人海,在听众中,有名标当世的先辈法师,有山野都市各寺的僧众,还有俗家名士学子,等等。为了听经,寺院关门停止其他活动。四方前来听讲的僧人听众,一个挨一个坐着,终日而不知疲倦。其盛况可以想象。僧吴过了而立之年,讲经的水平更炉火纯青,俨然是一代宗师。
僧昊和法云、法藏并称为“南朝三大家”,另两位高僧也是讲经的高手。每讲一次经也都是听者云集,这里就不多说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征选天下高僧会集京城,选出其中25人,每人担任一门课程的法师,组成教化众僧的机构,听任众僧选择其中的一名高僧就学。这就是早期的佛学院了。除了这25位“国家级”佛学教授外,隋文帝还在京城的寺院中专门开设5门功课:涅榘众、地论众、大论众、讲律众、禅门众,安排精通这些学问的大师教授众僧。当时,僧人法应在实际寺有300多弟子,分别修学这5门功课,他们生活方面的供给则有官府保证。
讲经授学、师徒传承的修学方法发展到隋唐时代,逐渐演化成佛教宗派。中国的佛教宗派都是与师徒相承传习某种经典有关。比如天台宗,就是专门研习和发挥《妙法莲华经》的;而三论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等无不如此。就连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禅宗也不例外。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就是以对《楞伽经》的研习确立禅宗理论;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都以《楞伽经》相互传承。发展到五祖弘忍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为祖师,继续以《楞伽经》传宗。而南宗以六祖惠能为祖师,改以《金刚经》为传宗的基本经典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六祖惠能本来是岭南新州的百姓,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以打柴为生。一天,惠能在街上卖柴,偶然看见有一位客人在街上诵经。惠能听见经中的一些话,心里有所省悟,于是问那位客人:“你诵读的什么经?”客人回答说:“《金刚经》。”惠能又问:“你是从何处得到这部经书的?”客人告诉惠能:“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五祖弘忍大师主持该寺,门下弟子干余人。大师常劝导弟子,只要依《金刚经》修行,就可以成就佛道。”惠能听见这话,立即辞别老母,上黄梅参拜五祖弘忍。弘忍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得什么?”惠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到这里不为别的,只求成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是个未开化的蛮夷,怎么能成佛呢?”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未开化的蛮夷身体与大师不同,但佛性没有差别。”惠能这番回答,显示了高人一筹的见解,被弘忍选为传法人。为避人耳目,让他做一些劈柴挑水之类的杂事。8个月后,惠能做出了一首名传后世的偈语: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饱含禅理的偈语使弘忍下定决心立惠能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夜深人静时,他密召惠能入室,为他讲说《金刚经》。终于惠能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
总之,在隋唐时,讲经是中国佛门弟子的必修功课。因此,讲经的仪式也日益完善,据日本来大唐求法的高僧圆仁记载,这个仪式程序如下:
(1)“打讲经钟,打惊众钟。”这是集众讲经的信号,听钟后,僧众上堂。
(2)讲经法师登座。在登座期间,僧众同声称赞佛名。坐定后,僧众用歌咏的方式赞颂佛。
(3)开题。法师先唱经题,然后总述经题大意。
(4)由“论义者”举问发难,法9币只回答而不反问。
(5)法师入文说经。
(6)法师讲经完毕,大众同时“长音赞叹”;法师下座出堂。
(7)复讲。
讲经过程比较特别的是,现场有“乐队”伴奏。这就是“赞呗”,一批专职僧人以鼓乐和歌咏相配合的方式唱诵赞词。这就是佛教音乐。在寺院里,“赞呗”也是僧人的必修课之一。
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称为“俗讲”的讲经方法,顾名思义,俗讲就是用一种普通僧人及信徒容易接受的通俗的形式讲说佛经。它兴起于唐朝初年,据《续高僧传》记载,唐贞观年间,就有一位名善伏的僧人,就是因为在常州听俗讲而皈依佛门。它一般分为三类,首先是一种称为“押座文”的引子,是七言或八言的押韵短文,用赞呗的形式唱念,以此引起听众的注意。第二类称“讲经文”,分散文和韵文两部分,即以又说又唱的形式讲解经文,如(《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等。第三类称“俗文”,也称“变文”、“唱文”、“讲唱文”等。这是一种以佛经内容为主题、使佛教教义通俗化的说唱文学作品,是小说话本甚至戏曲的前身。
禅机奥秘
禅宗佛教兴起后,僧人的修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就是参禅。参,是参问、参学的意思,即禅宗僧人谒见师长,询问佛法的修学方法。禅,又名“静虑”,达到止息一切杂念的修行方法,也称“坐禅”。在禅宗寺院中,参禅是禅师指引弟子、传授佛法的主要教学手段,而不再以讲经说法为主。
禅宗寺院的住持,每隔5日要上堂一次,为众僧开示说法或接受参问,称“五参”,即是每月一、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共6天。后来因初一、十五为祝圣上堂日,故每月五参实际上上堂日只有4天。
讲经听课
既然当了和尚,就得学习佛教典籍,钻研佛法,也就是修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寺院又是一座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当“学生”的僧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听讲经”,也就是“听课”。
中国的寺院修学往往是师徒传承的,这种习惯自魏晋时代就已形成。东晋高僧道安的师傅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和尚,法号佛图澄,能背诵经文数十万字,学识非常渊博。他的门徒也相当之多,前后差不多有l万人,难得的是质量也相当高,其中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当然,最出名的就是道安。道安在佛图澄去世后,带领弟子400多人来到襄阳,后建立檀溪寺,一住10多年。道安除了自己注释佛经、写一些阐释佛经义理的著作外,还经常登堂讲经。他讲经的水平很高,虽然还不像佛祖那样能“天花乱坠”,但也吸引了四方的僧俗老少。
其实在道安之前,讲经已经是传授佛学的重要方法,但那时候讲经大都是说说经文的大概意思,听讲者没有太多收获。而道安既是精通佛教义理的高僧,又是位出色的教师。他讲经之前,要“穷览经典”,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讲经时,对每一部经都要讲明其来龙去脉,作详细的注解。可以想象,听了这样的课程,一定有茅塞顿开之感。
自道安以后,讲经的制度逐步走上正轨。寺院在讲经时形成了一种“都讲”的方法。
什么是“都讲”呢?就是一问一答的讲经方法。讲经时,法师升座,坐在法师对面的就称为“都讲”。他的任务就是提问发难。法师则通过都讲的提问和疑难,来讲解经文,阐发经文的佛理。这种讲经方法可以使讲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也更有益于启发听众的思考。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提问式”的教学方法。
与“都讲”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复讲”的讲经方法。复讲,就是法师在讲完经后,让一位得意弟子重新讲一遍。这种复述中包含着复讲人对经文的理解,并可及时提出疑难问题,把讲经引向更深的层次。
这种讲经法的创始人可能是道安的师傅佛图澄。据记载:道安生得很丑,黑漆漆的,所以被人叫做“漆道人”。但他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深得师傅的信任。师傅每次讲经后,都要道安复讲一遍。开始,众僧不服气,说我们听师傅的讲经理所当然,你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弟子,长的又那么难看,怎么有资格在我们面前讲经说法?于是故意在道安讲经时提出疑难问题。但是没有一个问题能难住道安。众僧这才心服口服。
南北朝时,讲经的制度受到佛门弟子的普遍重视,十分盛行。当时有位年仅二十几岁的和尚僧昊,他举办的讲经法会人山人海,在听众中,有名标当世的先辈法师,有山野都市各寺的僧众,还有俗家名士学子,等等。为了听经,寺院关门停止其他活动。四方前来听讲的僧人听众,一个挨一个坐着,终日而不知疲倦。其盛况可以想象。僧吴过了而立之年,讲经的水平更炉火纯青,俨然是一代宗师。
僧昊和法云、法藏并称为“南朝三大家”,另两位高僧也是讲经的高手。每讲一次经也都是听者云集,这里就不多说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征选天下高僧会集京城,选出其中25人,每人担任一门课程的法师,组成教化众僧的机构,听任众僧选择其中的一名高僧就学。这就是早期的佛学院了。除了这25位“国家级”佛学教授外,隋文帝还在京城的寺院中专门开设5门功课:涅榘众、地论众、大论众、讲律众、禅门众,安排精通这些学问的大师教授众僧。当时,僧人法应在实际寺有300多弟子,分别修学这5门功课,他们生活方面的供给则有官府保证。
讲经授学、师徒传承的修学方法发展到隋唐时代,逐渐演化成佛教宗派。中国的佛教宗派都是与师徒相承传习某种经典有关。比如天台宗,就是专门研习和发挥《妙法莲华经》的;而三论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等无不如此。就连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禅宗也不例外。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就是以对《楞伽经》的研习确立禅宗理论;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都以《楞伽经》相互传承。发展到五祖弘忍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为祖师,继续以《楞伽经》传宗。而南宗以六祖惠能为祖师,改以《金刚经》为传宗的基本经典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六祖惠能本来是岭南新州的百姓,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以打柴为生。一天,惠能在街上卖柴,偶然看见有一位客人在街上诵经。惠能听见经中的一些话,心里有所省悟,于是问那位客人:“你诵读的什么经?”客人回答说:“《金刚经》。”惠能又问:“你是从何处得到这部经书的?”客人告诉惠能:“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五祖弘忍大师主持该寺,门下弟子干余人。大师常劝导弟子,只要依《金刚经》修行,就可以成就佛道。”惠能听见这话,立即辞别老母,上黄梅参拜五祖弘忍。弘忍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得什么?”惠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到这里不为别的,只求成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是个未开化的蛮夷,怎么能成佛呢?”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未开化的蛮夷身体与大师不同,但佛性没有差别。”惠能这番回答,显示了高人一筹的见解,被弘忍选为传法人。为避人耳目,让他做一些劈柴挑水之类的杂事。8个月后,惠能做出了一首名传后世的偈语: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饱含禅理的偈语使弘忍下定决心立惠能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夜深人静时,他密召惠能入室,为他讲说《金刚经》。终于惠能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
总之,在隋唐时,讲经是中国佛门弟子的必修功课。因此,讲经的仪式也日益完善,据日本来大唐求法的高僧圆仁记载,这个仪式程序如下:
(1)“打讲经钟,打惊众钟。”这是集众讲经的信号,听钟后,僧众上堂。
(2)讲经法师登座。在登座期间,僧众同声称赞佛名。坐定后,僧众用歌咏的方式赞颂佛。
(3)开题。法师先唱经题,然后总述经题大意。
(4)由“论义者”举问发难,法9币只回答而不反问。
(5)法师入文说经。
(6)法师讲经完毕,大众同时“长音赞叹”;法师下座出堂。
(7)复讲。
讲经过程比较特别的是,现场有“乐队”伴奏。这就是“赞呗”,一批专职僧人以鼓乐和歌咏相配合的方式唱诵赞词。这就是佛教音乐。在寺院里,“赞呗”也是僧人的必修课之一。
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称为“俗讲”的讲经方法,顾名思义,俗讲就是用一种普通僧人及信徒容易接受的通俗的形式讲说佛经。它兴起于唐朝初年,据《续高僧传》记载,唐贞观年间,就有一位名善伏的僧人,就是因为在常州听俗讲而皈依佛门。它一般分为三类,首先是一种称为“押座文”的引子,是七言或八言的押韵短文,用赞呗的形式唱念,以此引起听众的注意。第二类称“讲经文”,分散文和韵文两部分,即以又说又唱的形式讲解经文,如(《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等。第三类称“俗文”,也称“变文”、“唱文”、“讲唱文”等。这是一种以佛经内容为主题、使佛教教义通俗化的说唱文学作品,是小说话本甚至戏曲的前身。
禅机奥秘
禅宗佛教兴起后,僧人的修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就是参禅。参,是参问、参学的意思,即禅宗僧人谒见师长,询问佛法的修学方法。禅,又名“静虑”,达到止息一切杂念的修行方法,也称“坐禅”。在禅宗寺院中,参禅是禅师指引弟子、传授佛法的主要教学手段,而不再以讲经说法为主。
禅宗寺院的住持,每隔5日要上堂一次,为众僧开示说法或接受参问,称“五参”,即是每月一、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共6天。后来因初一、十五为祝圣上堂日,故每月五参实际上上堂日只有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