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推荐阅读: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清和最新章节!
永乐四年七月辛卯,朝廷发讨逆诏,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统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
定国公沈瑄独领前军八万,先入广西。兴宁伯孟清和为参将,并率火器营,于定国公帐下听宣。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同为参将,率师征讨安南。
武将外,以兵部尚书刘俊赞军事,随大军出征。
令五军都督府及各边卫坐事将官暂复官职,从大军南整,以罪立功。
任命下到伯府,孟清和捧着敕令,送走宣旨的中官,看看沈瑄,半天没说话。
“怎么?”
沈瑄不解,孟清和仍是不语。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该如何说起。
参将是实打实的武职,仅位于副将之下。按照常理,理应率众冲锋。
可自家人知自家事,让他跟着大军捡漏尚可,带队向前冲?可行性非一般的低。
不给他官做,他烦恼。
给他官做,依旧烦恼。
孟清和垂首,捂脸。如果可以,他宁愿负责后勤,也比这样被架上高梯,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强。
话说,永乐大帝下达这份敕令时,脑袋是清醒的吗?即便是想给他立功的机会,也得综合考虑一下本人的动手能力吧?
“国公爷,你认为这事成吗?”
孟清和苦着脸,直挠头。
沈瑄眉毛一挑,嘴角一弯,笑得月朗风清。很显然,这道敕令,他早已知情。
美人展颜,本该是悦人的画面,孟清和却是愣了两秒,莫名的牙痒痒,很想扑上去咬两口。
从侯爷到国公爷,侯二代的厚黑程度直线攀升,作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孟伯爷深有体会。
无奈实力悬殊,想找回场子,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郎不必担忧。”或许是孟伯爷的磨牙声着实有些渗人,定国公拍拍他的肩膀,顺势捏了一下耳垂,安慰道,“瑄自有安排。”
“……”
“十二郎不信瑄?”
“……我……信!”
美人再次展颜,“那便好。”
温热的掌心覆上孟清和的后颈,孟清和默默无语,一脸面条泪。
谁说有压迫就反抗?有反抗就有胜利?
在定国公面前,再反抗也是被碾成渣的命。
事实上,孟清和的沉默以对算不得什么,正在奉天殿西暖阁里打滚,为随军南征做最后挣扎的朱高燧才是真的豁出去了。
看着撒泼耍赖的小儿子,朱棣深呼吸,再深呼吸,忍耐指数仍是直线下降,无限趋近于零。
这是他儿子?
xx的,真想一巴掌怕死!
“朕说不行,就是不行!”
“父皇……”
“三日后,你就给朕回开原!”
“父皇,儿臣一心为国效力,求父皇给儿臣这个机会!”
“不行!”
“父皇……”
话说不通,朱高燧作势又要打滚,可他高估了老爹的忍耐度,这一次,回给他的不是“不行”两个字,而是破空而来的鞭声。
朱棣耐心归零,终于爆了。
咻——啪!
绞着金丝的皮鞭凌空飞来。朱高燧一个鲤鱼打挺,本能的扑向最近的一根柱子。一边利落向上爬一边纳闷,西暖阁里哪来的鞭子,总不是老爹随身带着的吧?莫非,老爹早就酝酿着要-抽-他一顿?
若真如此,事情大有不妙!
咻——啪!
鞭声再至,朱高燧无暇七想八想,加快了攀爬的速度。
爬到高处,小心侧头看看,顿时吓得小心肝颤悠。
老爹的脸色,沉似锅底。
“下来!”
朱高燧摇头,傻子才下去。
“朕再说一次,下来!”
继续摇头,开玩笑,没有两个兄长分担压力,下去等着被收拾吗?
朱棣举着鞭子,虎目圆瞪,呼-呼-喘—粗-气。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老虎不发威,当他改吃素。
熊孩子,欠收拾!抽一顿才会老实!
“给朕老实听着,不必三日后,明日你就回开原!听清楚没有?”
“……”
“说话!”
“……听清楚了……”
形势比人强,朱高燧再不甘,也只能老实点头。老爹的鞭子可不是吃素的,无数次的挨揍经验告诉他,不听话,下场一定不会好,百分百被老爹收拾得金光灿烂,瑞气千条。
朱高燧老实爬下朱棣,低头认错,麻溜出宫,准备归藩。
朱棣活动了筋骨,神清气爽。收起鞭子,走回案后,翻开通政使司送上的奏疏,重新开始办公。
之前,通政使司只拣要事封存送到御前,一些被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概直接发往六科。偶然得知情况,永乐帝立即将通政使司参议贺银召到御前,一顿痛骂。
人是他越级-提-拔-的,就这么给他办事?
“朕主天下,当知民情,虽微细不敢忽。盖上知民情则泰,不知则否。自古以昏君不知民而亡国者少乎?民饥馁,却言何不食肉糜!尔-欲-朕效之乎?民无小事,尔以何判,竟直送六科,不报于朕?”
话音未落,贺银已出了一身冷汗,跪地请罪不止。
“臣有罪,定当改过!”
永乐帝斥责了贺银,并未罢免他的官职。自此,通政使司封存各地奏疏时,再不敢擅做评判,妄自徇私。
先是司礼监换了掌印太监,紧接着是贺参议吃了挂落,朝臣很快意识到,天子分明是借此敲打六部六科和文渊阁!讲人情走关系,私底下如何,天子不计较,敢在国家大事上玩这套,休怪朕不讲情面!
建文旧臣不必说,洪武老臣,靖难功臣,全无例外,一旦坐事,照贬不误。
北边正缺人,朝廷发兵攻打安南也缺少运力伙夫,想上山下乡,体验一下军中生活,尽可以-徇-私-枉-法,违-法-乱-纪。
通政使司一改往日做风,从掌印官到文书小吏,全部铁面无私,两袖清风,不收-贿-赂,不讲人情。
内廷司礼监也是如履薄冰,上一任首领太监,只因换了奏疏的次序,就被发落进了诏狱,燕王府的老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提-拔-上来的新人。
小心驶得万年船,认真干活才是正道。
六部六科绷紧了神经,自保尚且来不及,谁还有闲心去找别人的麻烦。
由此,在南京期间,孟清和过到还算清闲,除了仍对大宁不死心的一干人等偶尔找点麻烦,只有宁王世子朱盘烒让他提心。不过,朝廷大军马上就要出发南下,朱盘烒想找他麻烦也没多少机会。
至于想对大宁伸手的,他相信,哪怕为了钱袋子着想,永乐帝也不会坐视不理。
换下他,由另一个人主掌大宁,钱袋子是否会缩水,大宁的局面是否能够维持下去,都是未知数。
以朱棣的为人,百分百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做亏本生意。
唯一让他担忧的,只剩下参将肩负的职责。
担忧归担忧,船到桥头自然直,又有沈瑄的保证,这次南下,生命安全应当无虞。有战功当然好,没战功,随大军走一趟也能捞到相当的政-治-资-本,将来朝廷设立大宁布政使司,他依旧会有最高的发言权。
永乐四年七月癸卯,征讨安南总兵官成国公朱能率师启行。
大军结兵二十余万,战车在前,马步卒及火器营齐备,并有北疆兀良哈,野人女真等鞑官率众同行。
朱能与沈瑄,张辅等共登点将台。
银甲大氅,头盔上的角旗赫然醒目。
由于资格不够,孟清和只能同陈旭等站在台下,随三军一同振臂高呼。
永乐帝着衮冕,举酒注,临江祭祀,亲送大军南下。
战鼓声起,恰逢云开日朗,顺风扬帆,舟师及岸上军旗皆随鼓角之声烈烈作响。
阳光映于中军大纛,泛五彩,晴日响雷,有偌大江豚跃出水面,逐舟师而行,并徘徊不去,众人皆异,不知为何。
孟清和第一个回神,下意识想提醒沈瑄,无奈距离过远,声音过大很容易引起旁人注意。扔腰牌也不是好主意,万一砸到朱能张辅怎么办?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容不得多想,干脆拽了一□边站着的陈旭,硬是拉起对方的胳膊,大呼:“此乃天降吉兆!大军南下,安南必平!”
陈旭起初有些莫名,听到孟清和这一嗓子,顿悟,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一起喊,“吉兆!安南必平!”
两人的声音随风声传出,朱能沈瑄等人立刻会意,纷纷举起佩刀,“天降吉兆,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被气氛所感染,三军齐声高呼:“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战马嘶鸣,刀鞘击打着盾牌,长枪和长矛用力击打着地面,盔甲摩擦声,刀剑撞击声,军汉们锤击胸膛的声音,伴随着-炽-烈-的战意,激-荡-着江面,撕-扯-开江风。
“好!”朱棣大喜,高声道,“朕为尔等壮行!”
“天子-龙-威,武皇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大军开始登舟。
沈瑄率领的前军以骑兵为和火器营为主,携有百余改装后的武刚战车,以驮马拉动,专为运送火炮及火器营布阵所用。
边军不习惯坐船,登上晃动的江舟,都有些眼晕。
好在孟清和请教过道衍,用治疗疟疾的药材同赵院判交换了大量的药丸。实在不够分,有太医告知,可以生姜贴在-脐-下--穴-位暂缓症状。
“大军南征不比船队出海,无需过多用药,一贴生姜即可。”
孟清和没听过这样的土方,不晓得是否管用,但太医言之凿凿,秉持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出发前大量购买生姜。
治不了晕船,火头军也能用来煮菜。
广西云南正值多雨时节,安南的气候,边军更不适应,白日闷热多雨,夜间气温骤降,定要水土不服。喝一碗姜汤,总能驱驱潮气和寒气。
孟清和大批收购生姜的举动,很快引来了户部和兵部的注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误会,也有很多不愉快,孟清和仍未藏私,将实情全部告知。
很快,负责大军后勤的部门也开始大量收购生姜,生姜不够,蒜也可以。
一时间,应天十八府,姜蒜价格飞涨,经户部一番运作,各地布政司调控,又有各地商人运送药品和生姜入京,才将价格稳定下来。饶是如此,消息灵通的商户也是大赚了一笔。
经此一事,孟清和意外同户部尚书夏元吉交上了朋友。听闻孟清和关于税收的一番理论之后,夏尚书更将兴宁伯引为知己,直言,“兴宁伯弃文从武,着实是可惜了。”
对夏尚书的厚赞,孟清和淡然道:“夏司徒过誉。”
回到伯府,一个人坐在厢房里,控制不住的嘴角上翘,连连蹦高。
人品好,当真没办法啊!
正蹦高时,定国公推门而入。
四目相对,沉默半晌,沈瑄果断关上房门,捞人,堵嘴。
寻上这样一位,即便是脑袋发昏,他也认了!
定国公昏不昏暂且不论,太医给孟清和出的主意当真有效。
一身生姜味的边军壮汉们,大部分没有晕船。少数对生姜免疫的,服了药丸,也平安登船。
目送大军远去,永乐帝才起驾回宫。想起祭江时的情形,连声感叹,“到底是大师的徒弟。”
当年,道衍能将屋顶落瓦忽悠成吉兆,如今,孟清和承其衣钵,借言天兆以壮军心,理应厚赏!
回到宫内,永乐帝召人拟旨,以靖难功,赐北疆镇守,都指挥,指挥妻诰命并封赠父母。父母已封赠者,封赠其祖父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单独封赏孟清和目标太大,永乐帝大笔一挥,全面撒网,有一个算一个,恩赏均分。
此举也多少平息了北疆镇守和都指挥使不能南征的憾意。
之前奏请入京参拜的甘肃镇守宋晟,宁夏镇守何福立刻上疏,天子英明,定为国戍卫边境,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赏赐的旨意送达孟家屯,孟王氏接旨,族人顿时开了锅。
“万岁爷的意思是追赠十二郎的祖父母?”
族老们向孟王氏确认,得到肯定的答案,都是一脸的激动。
“即是追赠十二郎的祖父母,四郎那里也要遣人知会一声。开祠堂时,务必要回来一趟。”
孟广智追赠伯爵,孟王氏封伯太夫人,荣耀的只是孟清和一支。但追赠孟广智的父母,孟清和的祖父母,就不是一家之事。
孟广孝,孟广顺,孟广发等,都要一同到祠堂祭拜。
孟清海犯下大错,被族人厌恶,孟清江却同孟清和关系莫逆。单是看在孟清江的面子上,也不能把孟广孝一家拦在祠堂之外。
“听说四郎又做官了。”
“这事我清楚,北京司牧局新划了牧场,四郎任了大使,品级比不上军中,却是在光禄寺下任职,比做个百户还强。”
“要我说,多亏了十二郎。”
“是这个理。不说顺天八府,独是北京城里,多少伤卒不能再上战场,能到行太仆寺就是了不得了。四郎有今日,不知羡煞多少人。”
“四郎还没成亲吧?”
“可是。”有族老讶然道,“你不提,我倒是忘了,十二郎也没定亲。”
“十二郎可是被天子赐姓,哪里是咱们能巴望的。要我说,还是四郎要紧些。就算脸上落了疤,破了相,也是一等一的好儿郎。也不知广孝两口子想些什么,至今也没给四郎定下。实在不成,族里可不能坐视”
“是啊。”
话到这里,有人顺口提了一句,“五郎那里……“
话到一半,立刻被旁边的人推了一下,示意他看看场合,孟重九的两个儿子可都在哪,提五郎不是认真找不自在?
说话的族老脸上闪过一抹尴尬之色,好在孟平孟根都是厚道人,只当没听到,免去了说话人的尴尬。
族人喜气洋洋的商量着开祠堂的吉日,孟王氏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朝廷调兵远征安南,十二郎再次随军出征,孟王氏得了信,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恩赏诰命都是身外物,她只希望儿子能平安的去,平安的回来。便是减了自己的寿,也甘愿。
永乐四年八月丁亥,孟氏开祠堂,祭祀先祖,供奉圣旨。
同月辛巳,远征安南的大军-进-入广西境内。
如历史上一般,到广西之后,因雨水不停,水土不适,边军陆续病倒,总兵官朱能也未能幸免。
随军的医官试过多种草药,状况略有缓解,仍无法根治、
孟清和不是医生,却知道救人如救火,同沈瑄商量,给病倒的军卒试用新药。
“长此下去不是办法,总要试试看。”
沈瑄请来张辅等将领商议,最终决定,试用新药。
有随军良医反对,“番邦之物,未经验证,焉知无害!当以汤药调理为主,徐徐图之,方为完全之策。”
良医的话不无道理,但军情紧急,若是一个两个还好,大军病倒上千人,岂容慢慢调理,徐徐图之?
病中的成国公也同意试用新药。
“我已病重,无力带兵,帅印交由定国公,三军听其号令,不得有误!”
朱能于军中下令,并由参军李俊代笔奏疏,递送南京。
至此,沈瑄以前军副将暂代总兵官之职,征讨安南的大军继续前行,于八月下旬抵达了广西同安南的交界处,凭祥。
永乐四年七月辛卯,朝廷发讨逆诏,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统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
定国公沈瑄独领前军八万,先入广西。兴宁伯孟清和为参将,并率火器营,于定国公帐下听宣。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同为参将,率师征讨安南。
武将外,以兵部尚书刘俊赞军事,随大军出征。
令五军都督府及各边卫坐事将官暂复官职,从大军南整,以罪立功。
任命下到伯府,孟清和捧着敕令,送走宣旨的中官,看看沈瑄,半天没说话。
“怎么?”
沈瑄不解,孟清和仍是不语。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该如何说起。
参将是实打实的武职,仅位于副将之下。按照常理,理应率众冲锋。
可自家人知自家事,让他跟着大军捡漏尚可,带队向前冲?可行性非一般的低。
不给他官做,他烦恼。
给他官做,依旧烦恼。
孟清和垂首,捂脸。如果可以,他宁愿负责后勤,也比这样被架上高梯,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强。
话说,永乐大帝下达这份敕令时,脑袋是清醒的吗?即便是想给他立功的机会,也得综合考虑一下本人的动手能力吧?
“国公爷,你认为这事成吗?”
孟清和苦着脸,直挠头。
沈瑄眉毛一挑,嘴角一弯,笑得月朗风清。很显然,这道敕令,他早已知情。
美人展颜,本该是悦人的画面,孟清和却是愣了两秒,莫名的牙痒痒,很想扑上去咬两口。
从侯爷到国公爷,侯二代的厚黑程度直线攀升,作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孟伯爷深有体会。
无奈实力悬殊,想找回场子,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郎不必担忧。”或许是孟伯爷的磨牙声着实有些渗人,定国公拍拍他的肩膀,顺势捏了一下耳垂,安慰道,“瑄自有安排。”
“……”
“十二郎不信瑄?”
“……我……信!”
美人再次展颜,“那便好。”
温热的掌心覆上孟清和的后颈,孟清和默默无语,一脸面条泪。
谁说有压迫就反抗?有反抗就有胜利?
在定国公面前,再反抗也是被碾成渣的命。
事实上,孟清和的沉默以对算不得什么,正在奉天殿西暖阁里打滚,为随军南征做最后挣扎的朱高燧才是真的豁出去了。
看着撒泼耍赖的小儿子,朱棣深呼吸,再深呼吸,忍耐指数仍是直线下降,无限趋近于零。
这是他儿子?
xx的,真想一巴掌怕死!
“朕说不行,就是不行!”
“父皇……”
“三日后,你就给朕回开原!”
“父皇,儿臣一心为国效力,求父皇给儿臣这个机会!”
“不行!”
“父皇……”
话说不通,朱高燧作势又要打滚,可他高估了老爹的忍耐度,这一次,回给他的不是“不行”两个字,而是破空而来的鞭声。
朱棣耐心归零,终于爆了。
咻——啪!
绞着金丝的皮鞭凌空飞来。朱高燧一个鲤鱼打挺,本能的扑向最近的一根柱子。一边利落向上爬一边纳闷,西暖阁里哪来的鞭子,总不是老爹随身带着的吧?莫非,老爹早就酝酿着要-抽-他一顿?
若真如此,事情大有不妙!
咻——啪!
鞭声再至,朱高燧无暇七想八想,加快了攀爬的速度。
爬到高处,小心侧头看看,顿时吓得小心肝颤悠。
老爹的脸色,沉似锅底。
“下来!”
朱高燧摇头,傻子才下去。
“朕再说一次,下来!”
继续摇头,开玩笑,没有两个兄长分担压力,下去等着被收拾吗?
朱棣举着鞭子,虎目圆瞪,呼-呼-喘—粗-气。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老虎不发威,当他改吃素。
熊孩子,欠收拾!抽一顿才会老实!
“给朕老实听着,不必三日后,明日你就回开原!听清楚没有?”
“……”
“说话!”
“……听清楚了……”
形势比人强,朱高燧再不甘,也只能老实点头。老爹的鞭子可不是吃素的,无数次的挨揍经验告诉他,不听话,下场一定不会好,百分百被老爹收拾得金光灿烂,瑞气千条。
朱高燧老实爬下朱棣,低头认错,麻溜出宫,准备归藩。
朱棣活动了筋骨,神清气爽。收起鞭子,走回案后,翻开通政使司送上的奏疏,重新开始办公。
之前,通政使司只拣要事封存送到御前,一些被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概直接发往六科。偶然得知情况,永乐帝立即将通政使司参议贺银召到御前,一顿痛骂。
人是他越级-提-拔-的,就这么给他办事?
“朕主天下,当知民情,虽微细不敢忽。盖上知民情则泰,不知则否。自古以昏君不知民而亡国者少乎?民饥馁,却言何不食肉糜!尔-欲-朕效之乎?民无小事,尔以何判,竟直送六科,不报于朕?”
话音未落,贺银已出了一身冷汗,跪地请罪不止。
“臣有罪,定当改过!”
永乐帝斥责了贺银,并未罢免他的官职。自此,通政使司封存各地奏疏时,再不敢擅做评判,妄自徇私。
先是司礼监换了掌印太监,紧接着是贺参议吃了挂落,朝臣很快意识到,天子分明是借此敲打六部六科和文渊阁!讲人情走关系,私底下如何,天子不计较,敢在国家大事上玩这套,休怪朕不讲情面!
建文旧臣不必说,洪武老臣,靖难功臣,全无例外,一旦坐事,照贬不误。
北边正缺人,朝廷发兵攻打安南也缺少运力伙夫,想上山下乡,体验一下军中生活,尽可以-徇-私-枉-法,违-法-乱-纪。
通政使司一改往日做风,从掌印官到文书小吏,全部铁面无私,两袖清风,不收-贿-赂,不讲人情。
内廷司礼监也是如履薄冰,上一任首领太监,只因换了奏疏的次序,就被发落进了诏狱,燕王府的老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提-拔-上来的新人。
小心驶得万年船,认真干活才是正道。
六部六科绷紧了神经,自保尚且来不及,谁还有闲心去找别人的麻烦。
由此,在南京期间,孟清和过到还算清闲,除了仍对大宁不死心的一干人等偶尔找点麻烦,只有宁王世子朱盘烒让他提心。不过,朝廷大军马上就要出发南下,朱盘烒想找他麻烦也没多少机会。
至于想对大宁伸手的,他相信,哪怕为了钱袋子着想,永乐帝也不会坐视不理。
换下他,由另一个人主掌大宁,钱袋子是否会缩水,大宁的局面是否能够维持下去,都是未知数。
以朱棣的为人,百分百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做亏本生意。
唯一让他担忧的,只剩下参将肩负的职责。
担忧归担忧,船到桥头自然直,又有沈瑄的保证,这次南下,生命安全应当无虞。有战功当然好,没战功,随大军走一趟也能捞到相当的政-治-资-本,将来朝廷设立大宁布政使司,他依旧会有最高的发言权。
永乐四年七月癸卯,征讨安南总兵官成国公朱能率师启行。
大军结兵二十余万,战车在前,马步卒及火器营齐备,并有北疆兀良哈,野人女真等鞑官率众同行。
朱能与沈瑄,张辅等共登点将台。
银甲大氅,头盔上的角旗赫然醒目。
由于资格不够,孟清和只能同陈旭等站在台下,随三军一同振臂高呼。
永乐帝着衮冕,举酒注,临江祭祀,亲送大军南下。
战鼓声起,恰逢云开日朗,顺风扬帆,舟师及岸上军旗皆随鼓角之声烈烈作响。
阳光映于中军大纛,泛五彩,晴日响雷,有偌大江豚跃出水面,逐舟师而行,并徘徊不去,众人皆异,不知为何。
孟清和第一个回神,下意识想提醒沈瑄,无奈距离过远,声音过大很容易引起旁人注意。扔腰牌也不是好主意,万一砸到朱能张辅怎么办?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容不得多想,干脆拽了一□边站着的陈旭,硬是拉起对方的胳膊,大呼:“此乃天降吉兆!大军南下,安南必平!”
陈旭起初有些莫名,听到孟清和这一嗓子,顿悟,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一起喊,“吉兆!安南必平!”
两人的声音随风声传出,朱能沈瑄等人立刻会意,纷纷举起佩刀,“天降吉兆,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被气氛所感染,三军齐声高呼:“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战马嘶鸣,刀鞘击打着盾牌,长枪和长矛用力击打着地面,盔甲摩擦声,刀剑撞击声,军汉们锤击胸膛的声音,伴随着-炽-烈-的战意,激-荡-着江面,撕-扯-开江风。
“好!”朱棣大喜,高声道,“朕为尔等壮行!”
“天子-龙-威,武皇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大军开始登舟。
沈瑄率领的前军以骑兵为和火器营为主,携有百余改装后的武刚战车,以驮马拉动,专为运送火炮及火器营布阵所用。
边军不习惯坐船,登上晃动的江舟,都有些眼晕。
好在孟清和请教过道衍,用治疗疟疾的药材同赵院判交换了大量的药丸。实在不够分,有太医告知,可以生姜贴在-脐-下--穴-位暂缓症状。
“大军南征不比船队出海,无需过多用药,一贴生姜即可。”
孟清和没听过这样的土方,不晓得是否管用,但太医言之凿凿,秉持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出发前大量购买生姜。
治不了晕船,火头军也能用来煮菜。
广西云南正值多雨时节,安南的气候,边军更不适应,白日闷热多雨,夜间气温骤降,定要水土不服。喝一碗姜汤,总能驱驱潮气和寒气。
孟清和大批收购生姜的举动,很快引来了户部和兵部的注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误会,也有很多不愉快,孟清和仍未藏私,将实情全部告知。
很快,负责大军后勤的部门也开始大量收购生姜,生姜不够,蒜也可以。
一时间,应天十八府,姜蒜价格飞涨,经户部一番运作,各地布政司调控,又有各地商人运送药品和生姜入京,才将价格稳定下来。饶是如此,消息灵通的商户也是大赚了一笔。
经此一事,孟清和意外同户部尚书夏元吉交上了朋友。听闻孟清和关于税收的一番理论之后,夏尚书更将兴宁伯引为知己,直言,“兴宁伯弃文从武,着实是可惜了。”
对夏尚书的厚赞,孟清和淡然道:“夏司徒过誉。”
回到伯府,一个人坐在厢房里,控制不住的嘴角上翘,连连蹦高。
人品好,当真没办法啊!
正蹦高时,定国公推门而入。
四目相对,沉默半晌,沈瑄果断关上房门,捞人,堵嘴。
寻上这样一位,即便是脑袋发昏,他也认了!
定国公昏不昏暂且不论,太医给孟清和出的主意当真有效。
一身生姜味的边军壮汉们,大部分没有晕船。少数对生姜免疫的,服了药丸,也平安登船。
目送大军远去,永乐帝才起驾回宫。想起祭江时的情形,连声感叹,“到底是大师的徒弟。”
当年,道衍能将屋顶落瓦忽悠成吉兆,如今,孟清和承其衣钵,借言天兆以壮军心,理应厚赏!
回到宫内,永乐帝召人拟旨,以靖难功,赐北疆镇守,都指挥,指挥妻诰命并封赠父母。父母已封赠者,封赠其祖父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单独封赏孟清和目标太大,永乐帝大笔一挥,全面撒网,有一个算一个,恩赏均分。
此举也多少平息了北疆镇守和都指挥使不能南征的憾意。
之前奏请入京参拜的甘肃镇守宋晟,宁夏镇守何福立刻上疏,天子英明,定为国戍卫边境,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赏赐的旨意送达孟家屯,孟王氏接旨,族人顿时开了锅。
“万岁爷的意思是追赠十二郎的祖父母?”
族老们向孟王氏确认,得到肯定的答案,都是一脸的激动。
“即是追赠十二郎的祖父母,四郎那里也要遣人知会一声。开祠堂时,务必要回来一趟。”
孟广智追赠伯爵,孟王氏封伯太夫人,荣耀的只是孟清和一支。但追赠孟广智的父母,孟清和的祖父母,就不是一家之事。
孟广孝,孟广顺,孟广发等,都要一同到祠堂祭拜。
孟清海犯下大错,被族人厌恶,孟清江却同孟清和关系莫逆。单是看在孟清江的面子上,也不能把孟广孝一家拦在祠堂之外。
“听说四郎又做官了。”
“这事我清楚,北京司牧局新划了牧场,四郎任了大使,品级比不上军中,却是在光禄寺下任职,比做个百户还强。”
“要我说,多亏了十二郎。”
“是这个理。不说顺天八府,独是北京城里,多少伤卒不能再上战场,能到行太仆寺就是了不得了。四郎有今日,不知羡煞多少人。”
“四郎还没成亲吧?”
“可是。”有族老讶然道,“你不提,我倒是忘了,十二郎也没定亲。”
“十二郎可是被天子赐姓,哪里是咱们能巴望的。要我说,还是四郎要紧些。就算脸上落了疤,破了相,也是一等一的好儿郎。也不知广孝两口子想些什么,至今也没给四郎定下。实在不成,族里可不能坐视”
“是啊。”
话到这里,有人顺口提了一句,“五郎那里……“
话到一半,立刻被旁边的人推了一下,示意他看看场合,孟重九的两个儿子可都在哪,提五郎不是认真找不自在?
说话的族老脸上闪过一抹尴尬之色,好在孟平孟根都是厚道人,只当没听到,免去了说话人的尴尬。
族人喜气洋洋的商量着开祠堂的吉日,孟王氏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朝廷调兵远征安南,十二郎再次随军出征,孟王氏得了信,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恩赏诰命都是身外物,她只希望儿子能平安的去,平安的回来。便是减了自己的寿,也甘愿。
永乐四年八月丁亥,孟氏开祠堂,祭祀先祖,供奉圣旨。
同月辛巳,远征安南的大军-进-入广西境内。
如历史上一般,到广西之后,因雨水不停,水土不适,边军陆续病倒,总兵官朱能也未能幸免。
随军的医官试过多种草药,状况略有缓解,仍无法根治、
孟清和不是医生,却知道救人如救火,同沈瑄商量,给病倒的军卒试用新药。
“长此下去不是办法,总要试试看。”
沈瑄请来张辅等将领商议,最终决定,试用新药。
有随军良医反对,“番邦之物,未经验证,焉知无害!当以汤药调理为主,徐徐图之,方为完全之策。”
良医的话不无道理,但军情紧急,若是一个两个还好,大军病倒上千人,岂容慢慢调理,徐徐图之?
病中的成国公也同意试用新药。
“我已病重,无力带兵,帅印交由定国公,三军听其号令,不得有误!”
朱能于军中下令,并由参军李俊代笔奏疏,递送南京。
至此,沈瑄以前军副将暂代总兵官之职,征讨安南的大军继续前行,于八月下旬抵达了广西同安南的交界处,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