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西风压倒东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汉阙最新章节!
任弘只是来进言献策的,该他说的话说完,便只能走了,最后的决策之权,还是得交给中朝的八个人。
“这后生。”
在任弘告退后,左冯翊田广明指着门外哑然失笑:“先前分明在好好讲道理谈利益,怎么忽然说出寇能置我亦能置这种话来。匈奴有,大汉也必须有,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还有什么好谈的,这不是撒泼么。”
前将军韩增也笑道:“但西安侯说得有道理啊,大汉若想在西域与匈奴角逐,势必要面对右贤王、日逐王,彼辈能以僮仆都尉调用车师、焉耆、山国之兵马粮草,故而常能以众凌寡,正如任弘所言,岂有作战前反将自己手缚住的道理?匈奴有僮仆都尉,大汉也得有西域都护府与之争夺西域诸邦。”
太仆杜延年却摇头:“大将军,我以为没有必要设什么都护府,匈奴自十年前起已然削弱,内部纷争不断,近几年来数次入塞侵犯,却都被汉军击溃。更何况西域诸邦兵弱人少,于汉匈争战不过是杯水车薪,重点在于乌孙,经营西域的重中之重,在于拉拢乌孙。”
霍光持刑罚严,而杜延年辅之以宽,论议持平,合和朝廷,正是他首倡了盐铁之议,除了帮助大将军打败桑弘羊外,也存了让天下恢复文景之世的想法。
尽管杜延年内心是反对战争的,但能进到这间屋子的人都清楚,延续汉武之业,完成对匈奴的最后胜利,这是大将军之愿,开拓西域断匈奴右臂也是大将军定好的策略。
若谁犯了糊涂,如外面的贤良文学一般支持和亲休战,恐怕第二天就会被撤掉加官,踢出中朝。
所以现在他们争论的,只是程度的问题:对西域,究竟是一次性利用,还是设置机构长期管辖。
如今赞同设都护府的只有韩增一人,反对者却有范明友、田广明、杜延年三人。
这时候,另一个声音却响了起来:“西安侯奏疏中不也说了么,西域都护府若能设置,除了控制南北道外,还可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
却是大司农田延年,他早已按捺不住,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左冯翊言,不能重蹈当年设益州郡,却给天下带来负担的覆辙。但下吏以为,西域确实不同于西南夷,若能控制南北道,或许真有利可图。”
“西域是贫瘠广袤不假,也距离长安遥远,但它却有一点大汉所有郡国都没有的利好!那便是通外国!”
田延年道:“当年孝武之所以设益州郡,其实也是为了寻找从蜀郡通往身毒的道路,可派去的使者要么被昆明所阻,要么迷失在莽莽山林中。”
“而西域,却是博望侯早就凿空探明的道路,可沟通葱岭以西外国。”
和他同名的太仆杜延年摇头:“通外国又如何?孝武时纵征大宛,遣使诸国,给大汉带来了好处?无非是西极、汗血各种骏马充满了黄门;大象、狮子、胡犬、鸵鸟等珍禽异兽成群游食于苑囿。”
“那是孝武皇帝时的大司农桑弘羊愚蠢,只为求得珍怪讨好先帝,却不明真正的利好所在。”
田延年给众人算了一笔账:“我乃大司农,有劝课农桑之责,经过文景孝武百年倡导,如今关中几乎是家家有桑,户户养蚕,丝帛之价,已经很便宜了。过去是老人才能穿上丝衣,富人也着麻枲之服。可如今,却是富者穿缛绣罗纨,中人之家着素绨冰锦,一般的文缯薄织,坊市中根本没人买。”
“可就是这样的文缯薄织,却深受西域胡人喜爱,绿洲城郭就不说了,竟直接以汉之丝绸为钱币。又有粟特商贾聚集在玉门关以西,日夜求购绸帛,运到葱岭以西转卖给安息、大宛,其价数十倍于关中!”
“若是设了西域都护府,南北道畅通无阻,关中多余的丝帛,便可运到玉门、阳关去高价卖与胡商!”
杜延年打断了他的话:“关中丝帛虽多,却尤有不少贫民衣不蔽体……”
田延年却哈哈大笑起来:“太仆啊太仆,丝绸价再贱,还能比葛麻便宜不成?买一匹丝衣的钱,够置办三五件粗麻布衣了。再者,彼辈在田地里耕作劳碌,哪舍得穿绣衣磨损弄污。”
“如今的情形是,关中丝已过多,尤其是少府织室,仓库中丝帛堆积如山,不少因为放了太多年,都快朽坏了。你说是如流水般当做赏赐送给蛮夷君长、诸侯列侯好呢?还是贾与胡商,为朝廷换来黄金好呢?”
汉代的黄金是朝廷规定的上币,一斤黄金能换一万钱,是真正的硬通货。每年最大的开销就是赏赐给王侯功臣,动辄数百斤。铜钱没了可以再铸,但黄金来源有限,只能从几处金矿里挖,丽水中淘。
不过任弘在奏疏的附文里,却提供了另一条黄金的渠道,他描述了葱岭以西外国如安息、大夏、条支是如何黄金成山,其货币皆以金银铸造,正面是其国王的面孔。
作为管理财政的大司农,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田延年心动了。
更何况,他昨日还收到了苏武和任弘合写的一封信,苏武早就猜到此事会在中朝集议,在他引荐下,任弘希望能得到田延年的支持,作为交换,愿给田延年一项大利好……
若非如此,无利不起早的田延年可不会据理力争。
至此,厅堂中众人皆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剩下赵充国了。
霍光目光看向后将军,赵充国也终于将奏疏连同附文看完了,颔首道:”十分详尽,若非知道这任弘才二十余,我必以为这奏疏是一个五旬老吏写的。”
那附文是任弘细心为内朝诸公提供的资料,他提前写好的西域诸邦位置、远近、估量的户口数,以及可以征召的胜兵数目。
这一点是赵充国十分欣赏的,他打仗有个特点,那就是提前算好士卒牛马用兵所需的粮谷、盐、茭藁,每日巡视仓禀,检查所剩数量,要求粮官的上报必须精确到个位数。
因为赵充国绝非那种莽一波的大将,作战方式与秦时王翦颇似,越老就越沉稳。
赵充国已经出了抉择,缓缓说起自己的看法:
“一名汉兵从敦煌城到楼兰去,要走一个月,耗米一石四斗,自己决计是扛不动的,得让马匹驮负,如此又要加上八石麦豆,没办法,沿途鲜少牧草,畜生胃口却大。如此一来,千里之路,一千军队和马匹,就要消耗一万石粮,这还不算沿途物故人畜损失。”
“若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人力便能从西域诸邦调拨,过去发兵一千人才能抵御匈奴侵犯,或许征召两千西域兵便解决了,如此便能省一万多石粮食。”
“如此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老朽不明白,为何还要争这么久,昔日孝武皇帝设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时,朝堂上可没这么多牢骚。”
这话让反对的三人有些难堪,赵充国却不管他们,继续道:“当然,经营西域的重中之重,还是屯田。去岁匈奴击渠犁围铁门,就是乘我屯田未成。只要渠犁、轮台、它乾屯粮有十万石粮食,匈奴便对西域无计可施。”
对于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利弊,除了张安世一如往常那样不发表意见外,中朝诸人已经在军事、经济、政治上都讨论完了,支持与反对,竟是三比三,只等霍光做出最后的决断。
霍光至今未发一言,目光扫在任弘奏疏的最后一句上,这是他最在意的一句话。
“九译之地羁縻为属国,辖于汉官,足以大贺,告于先帝!”
继先帝之业,完成孝武皇帝来不及做完的事,此乃霍光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是啊,曾作为尚书事孝武皇帝二十年的霍光,亲手接过那幅《周公负成王图》的霍光,是最清楚这场汉匈战争本质的人!
太初四年时,孝武皇帝力排众议,决定重新对匈奴用兵时,给出了这样的理由:“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
雪耻、复仇,灭匈奴以全武功,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下,是先帝不能为众人道哉的目的。
“关西是大汉的根基,而关西需要这场战争!”
函谷关以西本为故秦地,民俗尚武而少文。而与之对应的关东之地,文化较之关西发达。故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之谣谚。
在孝武皇帝前,关东关西的对峙是很严重的,高皇帝留下的功勋贵族集中于关西,最后一位开国功臣申屠嘉执政到了孝景年间。而关东则为诸侯王所据,关东士人聚集在吴王、梁王、淮南王身边,隐隐与中央对抗。
可到了孝武时,诸侯国已削弱,开国的军功列侯也彻底衰败。大量关东士人为了前途,纷纷涌入长安,跻身朝堂。当时的文武名臣中,七成皆来自关东,加上表彰六经,以孝廉取士,连长安的中层官吏,也渐渐多了些关东口音。
关西的六郡良家子在六经上哪里玩得过关东人,他们从小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普遍认可的是驰骋沙场,立功边疆。若非对匈奴的战争让大量关西良家子跻身庙堂,他们恐怕早就被边缘化了。
在霍光看来,武帝朝的历次争执,不止是战和之争,枝干之争,也是地域之争,东西之争。
孝武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深知关中乃是大汉根基,除了迁徙关东豪强入居五陵,使之沾染关西风俗外,还将函谷关东移,把黄河以东的太原河东上党纳入关中——三郡风气与关西颇似,而霍光便是河东人。
又给六郡良家子照顾,容许他们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不过轮台诏后十余年来,东盛西衰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关东士人的声音越来越强,最终在盐铁会议上得到了总爆发,将他们对盐铁的愤怒都宣泄在桑弘羊身上,气得桑弘羊的助手丞相史痛斥贤良文学:
“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文学皆出山东,希涉大论!”
虽然靠这群关东人打倒了桑弘羊,但霍光却在事后,维持关东盐铁专卖不变,却取消了关西的盐铁专卖!
霍光扶持关西,打压关东的态度,至此已昭然若揭。
这是为了维持大汉东西方的平衡,关东文化鼎盛,人口繁多,然太过尚文,必须以关西的尚武之风加以压制。
西风,必须压倒东风!
继承孝武遗志,重新开始对匈奴的战争,是让关西诸郡复振,继续把持朝堂话语权的唯一办法!
所以霍光心中,支持一切对巩固关西有利的提议,在河西置四郡如此,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亦如此。
更何况,控制西域,这是孝武皇帝时曾梦想却未能做到的事,而霍光执政之时,却在那设都护府管辖了。
这岂不就像是周公辅政成王,残灭东夷,完成了周武王都未能完成的事业?
霍光需要政绩,来证明自己辅政十余年的成果,想要在内政德治上叫关东儒生们满意是不可能的。开疆拓土,夺取西域反而更简单,足以让长安人欢呼雀跃,叫关西六郡良家子得到功勋好处,紧紧环绕在自己身边!
“不必再议了,我会将奏疏上表天子,请立西域都护府,都护南北道,并督察乌孙、大宛、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霍光此言一出,即便杜延年、田广明、范明友仍有疑议,却都得收起来,与其他人一样,恭恭敬敬地朝霍光长拜。
“唯大将军之命是从!”
……
谈了数个时辰的尚书台集议结束了,田延年离开未央宫后,却将一封信塞给自己的亲信。
“去告诉典属国苏公和西安侯,事成矣!”
“西安侯在给我的书信中说,开春前,会给我一种让犁田效率高上许多的新型犁,我在集议中支持设都护府之论,请他也信守承诺!”
……
PS:晚上还有两章。
任弘只是来进言献策的,该他说的话说完,便只能走了,最后的决策之权,还是得交给中朝的八个人。
“这后生。”
在任弘告退后,左冯翊田广明指着门外哑然失笑:“先前分明在好好讲道理谈利益,怎么忽然说出寇能置我亦能置这种话来。匈奴有,大汉也必须有,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那还有什么好谈的,这不是撒泼么。”
前将军韩增也笑道:“但西安侯说得有道理啊,大汉若想在西域与匈奴角逐,势必要面对右贤王、日逐王,彼辈能以僮仆都尉调用车师、焉耆、山国之兵马粮草,故而常能以众凌寡,正如任弘所言,岂有作战前反将自己手缚住的道理?匈奴有僮仆都尉,大汉也得有西域都护府与之争夺西域诸邦。”
太仆杜延年却摇头:“大将军,我以为没有必要设什么都护府,匈奴自十年前起已然削弱,内部纷争不断,近几年来数次入塞侵犯,却都被汉军击溃。更何况西域诸邦兵弱人少,于汉匈争战不过是杯水车薪,重点在于乌孙,经营西域的重中之重,在于拉拢乌孙。”
霍光持刑罚严,而杜延年辅之以宽,论议持平,合和朝廷,正是他首倡了盐铁之议,除了帮助大将军打败桑弘羊外,也存了让天下恢复文景之世的想法。
尽管杜延年内心是反对战争的,但能进到这间屋子的人都清楚,延续汉武之业,完成对匈奴的最后胜利,这是大将军之愿,开拓西域断匈奴右臂也是大将军定好的策略。
若谁犯了糊涂,如外面的贤良文学一般支持和亲休战,恐怕第二天就会被撤掉加官,踢出中朝。
所以现在他们争论的,只是程度的问题:对西域,究竟是一次性利用,还是设置机构长期管辖。
如今赞同设都护府的只有韩增一人,反对者却有范明友、田广明、杜延年三人。
这时候,另一个声音却响了起来:“西安侯奏疏中不也说了么,西域都护府若能设置,除了控制南北道外,还可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
却是大司农田延年,他早已按捺不住,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左冯翊言,不能重蹈当年设益州郡,却给天下带来负担的覆辙。但下吏以为,西域确实不同于西南夷,若能控制南北道,或许真有利可图。”
“西域是贫瘠广袤不假,也距离长安遥远,但它却有一点大汉所有郡国都没有的利好!那便是通外国!”
田延年道:“当年孝武之所以设益州郡,其实也是为了寻找从蜀郡通往身毒的道路,可派去的使者要么被昆明所阻,要么迷失在莽莽山林中。”
“而西域,却是博望侯早就凿空探明的道路,可沟通葱岭以西外国。”
和他同名的太仆杜延年摇头:“通外国又如何?孝武时纵征大宛,遣使诸国,给大汉带来了好处?无非是西极、汗血各种骏马充满了黄门;大象、狮子、胡犬、鸵鸟等珍禽异兽成群游食于苑囿。”
“那是孝武皇帝时的大司农桑弘羊愚蠢,只为求得珍怪讨好先帝,却不明真正的利好所在。”
田延年给众人算了一笔账:“我乃大司农,有劝课农桑之责,经过文景孝武百年倡导,如今关中几乎是家家有桑,户户养蚕,丝帛之价,已经很便宜了。过去是老人才能穿上丝衣,富人也着麻枲之服。可如今,却是富者穿缛绣罗纨,中人之家着素绨冰锦,一般的文缯薄织,坊市中根本没人买。”
“可就是这样的文缯薄织,却深受西域胡人喜爱,绿洲城郭就不说了,竟直接以汉之丝绸为钱币。又有粟特商贾聚集在玉门关以西,日夜求购绸帛,运到葱岭以西转卖给安息、大宛,其价数十倍于关中!”
“若是设了西域都护府,南北道畅通无阻,关中多余的丝帛,便可运到玉门、阳关去高价卖与胡商!”
杜延年打断了他的话:“关中丝帛虽多,却尤有不少贫民衣不蔽体……”
田延年却哈哈大笑起来:“太仆啊太仆,丝绸价再贱,还能比葛麻便宜不成?买一匹丝衣的钱,够置办三五件粗麻布衣了。再者,彼辈在田地里耕作劳碌,哪舍得穿绣衣磨损弄污。”
“如今的情形是,关中丝已过多,尤其是少府织室,仓库中丝帛堆积如山,不少因为放了太多年,都快朽坏了。你说是如流水般当做赏赐送给蛮夷君长、诸侯列侯好呢?还是贾与胡商,为朝廷换来黄金好呢?”
汉代的黄金是朝廷规定的上币,一斤黄金能换一万钱,是真正的硬通货。每年最大的开销就是赏赐给王侯功臣,动辄数百斤。铜钱没了可以再铸,但黄金来源有限,只能从几处金矿里挖,丽水中淘。
不过任弘在奏疏的附文里,却提供了另一条黄金的渠道,他描述了葱岭以西外国如安息、大夏、条支是如何黄金成山,其货币皆以金银铸造,正面是其国王的面孔。
作为管理财政的大司农,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田延年心动了。
更何况,他昨日还收到了苏武和任弘合写的一封信,苏武早就猜到此事会在中朝集议,在他引荐下,任弘希望能得到田延年的支持,作为交换,愿给田延年一项大利好……
若非如此,无利不起早的田延年可不会据理力争。
至此,厅堂中众人皆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剩下赵充国了。
霍光目光看向后将军,赵充国也终于将奏疏连同附文看完了,颔首道:”十分详尽,若非知道这任弘才二十余,我必以为这奏疏是一个五旬老吏写的。”
那附文是任弘细心为内朝诸公提供的资料,他提前写好的西域诸邦位置、远近、估量的户口数,以及可以征召的胜兵数目。
这一点是赵充国十分欣赏的,他打仗有个特点,那就是提前算好士卒牛马用兵所需的粮谷、盐、茭藁,每日巡视仓禀,检查所剩数量,要求粮官的上报必须精确到个位数。
因为赵充国绝非那种莽一波的大将,作战方式与秦时王翦颇似,越老就越沉稳。
赵充国已经出了抉择,缓缓说起自己的看法:
“一名汉兵从敦煌城到楼兰去,要走一个月,耗米一石四斗,自己决计是扛不动的,得让马匹驮负,如此又要加上八石麦豆,没办法,沿途鲜少牧草,畜生胃口却大。如此一来,千里之路,一千军队和马匹,就要消耗一万石粮,这还不算沿途物故人畜损失。”
“若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人力便能从西域诸邦调拨,过去发兵一千人才能抵御匈奴侵犯,或许征召两千西域兵便解决了,如此便能省一万多石粮食。”
“如此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老朽不明白,为何还要争这么久,昔日孝武皇帝设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时,朝堂上可没这么多牢骚。”
这话让反对的三人有些难堪,赵充国却不管他们,继续道:“当然,经营西域的重中之重,还是屯田。去岁匈奴击渠犁围铁门,就是乘我屯田未成。只要渠犁、轮台、它乾屯粮有十万石粮食,匈奴便对西域无计可施。”
对于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利弊,除了张安世一如往常那样不发表意见外,中朝诸人已经在军事、经济、政治上都讨论完了,支持与反对,竟是三比三,只等霍光做出最后的决断。
霍光至今未发一言,目光扫在任弘奏疏的最后一句上,这是他最在意的一句话。
“九译之地羁縻为属国,辖于汉官,足以大贺,告于先帝!”
继先帝之业,完成孝武皇帝来不及做完的事,此乃霍光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是啊,曾作为尚书事孝武皇帝二十年的霍光,亲手接过那幅《周公负成王图》的霍光,是最清楚这场汉匈战争本质的人!
太初四年时,孝武皇帝力排众议,决定重新对匈奴用兵时,给出了这样的理由:“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
雪耻、复仇,灭匈奴以全武功,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下,是先帝不能为众人道哉的目的。
“关西是大汉的根基,而关西需要这场战争!”
函谷关以西本为故秦地,民俗尚武而少文。而与之对应的关东之地,文化较之关西发达。故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之谣谚。
在孝武皇帝前,关东关西的对峙是很严重的,高皇帝留下的功勋贵族集中于关西,最后一位开国功臣申屠嘉执政到了孝景年间。而关东则为诸侯王所据,关东士人聚集在吴王、梁王、淮南王身边,隐隐与中央对抗。
可到了孝武时,诸侯国已削弱,开国的军功列侯也彻底衰败。大量关东士人为了前途,纷纷涌入长安,跻身朝堂。当时的文武名臣中,七成皆来自关东,加上表彰六经,以孝廉取士,连长安的中层官吏,也渐渐多了些关东口音。
关西的六郡良家子在六经上哪里玩得过关东人,他们从小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普遍认可的是驰骋沙场,立功边疆。若非对匈奴的战争让大量关西良家子跻身庙堂,他们恐怕早就被边缘化了。
在霍光看来,武帝朝的历次争执,不止是战和之争,枝干之争,也是地域之争,东西之争。
孝武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深知关中乃是大汉根基,除了迁徙关东豪强入居五陵,使之沾染关西风俗外,还将函谷关东移,把黄河以东的太原河东上党纳入关中——三郡风气与关西颇似,而霍光便是河东人。
又给六郡良家子照顾,容许他们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不过轮台诏后十余年来,东盛西衰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关东士人的声音越来越强,最终在盐铁会议上得到了总爆发,将他们对盐铁的愤怒都宣泄在桑弘羊身上,气得桑弘羊的助手丞相史痛斥贤良文学:
“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文学皆出山东,希涉大论!”
虽然靠这群关东人打倒了桑弘羊,但霍光却在事后,维持关东盐铁专卖不变,却取消了关西的盐铁专卖!
霍光扶持关西,打压关东的态度,至此已昭然若揭。
这是为了维持大汉东西方的平衡,关东文化鼎盛,人口繁多,然太过尚文,必须以关西的尚武之风加以压制。
西风,必须压倒东风!
继承孝武遗志,重新开始对匈奴的战争,是让关西诸郡复振,继续把持朝堂话语权的唯一办法!
所以霍光心中,支持一切对巩固关西有利的提议,在河西置四郡如此,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亦如此。
更何况,控制西域,这是孝武皇帝时曾梦想却未能做到的事,而霍光执政之时,却在那设都护府管辖了。
这岂不就像是周公辅政成王,残灭东夷,完成了周武王都未能完成的事业?
霍光需要政绩,来证明自己辅政十余年的成果,想要在内政德治上叫关东儒生们满意是不可能的。开疆拓土,夺取西域反而更简单,足以让长安人欢呼雀跃,叫关西六郡良家子得到功勋好处,紧紧环绕在自己身边!
“不必再议了,我会将奏疏上表天子,请立西域都护府,都护南北道,并督察乌孙、大宛、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霍光此言一出,即便杜延年、田广明、范明友仍有疑议,却都得收起来,与其他人一样,恭恭敬敬地朝霍光长拜。
“唯大将军之命是从!”
……
谈了数个时辰的尚书台集议结束了,田延年离开未央宫后,却将一封信塞给自己的亲信。
“去告诉典属国苏公和西安侯,事成矣!”
“西安侯在给我的书信中说,开春前,会给我一种让犁田效率高上许多的新型犁,我在集议中支持设都护府之论,请他也信守承诺!”
……
PS:晚上还有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