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小棉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汉阙最新章节!
本始三年秋,随着气候一天比一天冷,作为都护府最大的生产基地,楼兰道的庄稼也陆续成熟。
过去两年间陆续从内郡迁到这的数千汉人迁虏移民,和上万楼兰农夫一起,在孔雀河三角洲的肥沃土地上种植粟、麦。
他们大多穿着野生罗布麻纺织而成的衣物,干完活则披上一件臭烘烘的羊皮裘抵御寒冷的秋风,西域的白天往往酷热,夜晚却极其寒冷。随着人口增长,原本供过于求的罗布麻布告罄,光靠采野生麻纺织已然不够了。
布料是区分阶级最好的办法,贵族们当然不会穿平民的粗劣衣服,他们身上披着来自大汉的丝绸,手里捧着精美的漆器耳杯,以之为贵。
楼兰没有于阗、莎车的玉石矿,葡萄也不若车师那般出名,能用来交换的货物不多,除了地里的粮食外,就只有另一种楼兰道官府分发种子给贵族们种植,扬言可以用来换钱的东西了。
那是长着簇茸白色小铃的作物,不能用来吃,却是楼兰最有价值的东西,西域称之为“白叠子”,都护称之为“棉花”。此物来自葱岭以西的河中,六年前被引入鄯善。任都护赴任后,鄯善棉种已多,便扩种到了楼兰,作为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眼下正值棉花成熟之季,楼兰人收割完粮食作物后,会从这些齐腰高的作物上摘下柔软的棉球,真是累人的活,干一天腰好似要断掉,得在贵族鞭子逼迫下才能做完。
而后将这些棉铃放在篮子里,带回泥土和荆条建造的小屋中,在那儿,他们的妻女会就着白天的阳光,费力地把棉籽用手捋下来,然后把棉花放芦苇席子上拍软装筐,上交给贵人们作为赋税。
贵族再将这些棉纱转交给楼兰道长黄霸,自有官府的小吏提着秤一一称量,当场喊出重量,给予他们五铢钱。五铢钱已经取代了丝帛,成了新颖的货币,可购买各种来自汉地的奢侈品。
就这样,棉花作为媒介,在楼兰农夫、贵族、汉官手里完成了一个循环。
黄道长则在仔细检查各家棉花的质量,只自嘲道:“衣食农之本也,在内郡时地方官鼓励桑麻,可桑蚕乃是禁物,不得出玉门关。本地的麻又不足以抵御寒冬,只能鼓励制皮和此物了。”
任都护是将楼兰当成后方农业、手工业基地打造的,大筐大筐的棉花收上来后区分开来。质量好的那一批,会被送到孔雀河畔的露天工坊里。
这里有一群来自身毒的织奴,是任都护托粟特人买来的。身毒便是印度,乃是棉花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世上最早开始纺织棉布的文明。身毒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毗湿奴用阳光和棉花,为自己编制了第一件衣服。
身毒棉布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和清洗,如今早已在安息、犁靬、大秦流行,只是在汉朝的丝绸流入后,从顶级奢侈品的行列跌落,成了稍贵的消费品。
倒是在中原,此物更加稀少,珠崖郡的白叠布一直是名贵的贡品。在长安,穿一件身毒花纹的棉布衣上街,可比穿貂戴绒拉风多了。
而在任都护的设想中,楼兰的棉布,将作为当地的拳头产品,制作细布入贡长安,再冒充身毒棉布,在市场上赚取利润,如此便能让西域与南方试种棉花的南海郡一起,成为大汉推广棉花的两个源头。
但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黄霸来工坊巡视时,却见身毒织工们熟练地将棉纱捻成细细的白线,然后用一种背带式织布机织布。这是简单的工具,由两根绑着经纱的木棍组成,一根挂在树上,另一根挂在织工身上,织工用身体重量将经纱拉直,然后在经纱之间不断地来回编制纬纱,如同永不休止的舞蹈——这些面容黑褐的身毒人确实也很爱跳舞,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蹦,拦都拦不住。
他们十分卖力,可织出来的布,总是不尽人意,相较于粟特人贩来的正宗身毒棉布,楼兰棉布质量粗糙得让人害臊。
身毒织工叽叽咕咕地解释,译者禀报黄霸:“身毒织工说,这棉与身毒棉不同,身毒棉是高大的树木,而这种河中棉(非洲草棉)却是草,虽然长得快还耐旱,但棉铃小,且脱籽不易。棉丝短,故只能织出粗布。且天气干燥,织布时棉纱易断。”
“汝等织不好布就怪天气太干?”
黄霸愠怒,让人惩罚了身毒织工,看她们以后还敢不敢说谎找借口。
直到晚上回了家说及此事,黄霸的妻子笑得不行:“良人居然真不知道天气太干,确实会让布丝经纬易断么?”
黄霸愕然,他虽然起于基层,但家境富庶,从来没织过布啊!且所治的地方都是依山傍水的富饶地,也没有楼兰这般极端的气候。
“总不能将工坊移到牢兰海里织罢?就算如此,棉绒太短只能织出粗布又如何解决?”
黄霸抱怨着,任都护交给他推广棉花这个任务太难了。
也怪这该死的气候,身毒棉是更好的纺织材料,但它只适合温暖湿润的珠崖和南海郡,是无法在西域生长的,农官们曾试过,都长得蔫蔫的,直接花都不开,更无棉铃,真是一点面子不给。
不过好在收来的棉花,还有一种用途。
……
到了次日,黄霸去了另一个工坊,敦煌郡奉朝廷之命,每年夏末都会送来大量衣物,有袍、绔,还有温襦。
襦,暖也,此衣大襟、窄袖,分成内外两层,层间可以加填充物,这种葛麻质地的粗糙複襦便是最普遍的冬衣,已很接后世的棉袄。
至于填充物,富人用蚕丝质地的绵絮,多是缫丝的下脚料,这种充绒轻薄而保暖,但即便是废料也十分昂贵。
穷人则要塞芦花了,黄霸好儒术,知道一则关于孔子之徒闵子骞的故事,叫做“单衣顺母”,讲的是闵子骞受后母虐待,被迫在冬天穿用芦花填充的冬衣,几乎冻死,而后母的亲生孩子却穿丝绵填充的冬衣,芦花的御寒效果可见一斑——反正黄霸从来没穿过。
可现在,楼兰有了一种比芦花保暖更佳,在西域较绵絮更便宜的选择。
工坊中,在奴婢和汉人雇工的劳作下,洁白柔软的棉花被一点点塞进温襦里,塞实缝好后,便成了棉襦。
因为襦比较短,还有棉绔,绔管以粗麻为面料,衬里是葛布,层间填以棉花,看上去有点臃肿。
于是乎,当来奉任都护之命,来楼兰押送冬衣的文忠穿上一整套后,原本瘦瘦小小的他顿时变得臃肿起来。
但没人笑,如何在冬天御寒是让人苦恼的事,汉人一入冬,要么就躲屋子里,若是外出,有狐裘貂裘还好,羊皮裘已经不太御寒了。还有人则在身上套无数层单薄的衣服,最夸张的能裹二十层。
但对穷人而言,夏天都不一定有足够穿出门的衣物,冬天能要了很多人的命。前几年支援乌孙的战争,即便朝天提前发了冬衣,仍有许多士卒冻死冻伤,亏得俘虏了匈奴大批牛羊,杀了几万头剥皮晒干了凑合。
任都护事后十分懊恼,认为这些伤亡本可以避免,这在赴任后大力推广棉花,又请敦煌郡输送襦、绔、鞋履,在楼兰加工成保暖的新式冬衣。
文忠试穿起来走了一圈,一会就冒了汗。
“果然,穿上就热了。”
再在这棉衣棉裤外加一层羊皮裘,就算大晚上在寒冷的户外,也十分保暖。
“这个冬天,士卒们不用再挨冻了。”
文忠十分满意,楼兰去年已经送了一批冬衣,主要供应东且弥城守军,因为都护预测,一旦与匈奴开战,孤悬北庭的东且弥会陷入围困。
今年这一趟,他要从楼兰拉走五千套冬衣,渠犁也能产两千多套,基本能满足达坂城塞的汉军需求。
黄霸与之完成了交割,大批牲畜会拉着粮食和冬衣随文忠北上,黄道长也很关心前线战事。
“不知这一仗何时能打完?”
“快了。”前线有都护和夫人亲自坐镇,稳得很,文忠倒是不愁,笑道。
“匈奴单于为都护所辱,本来夏天就要撤走,如今熬到了秋末,因为攻城伤亡太大,又不敢强攻达坂城塞,只去围东且弥。东且弥城高池深,更有两架绞车连弩,常副都护与郑校尉守着,每天都用烽燧与达坂城塞通讯,无虞也。”
“倒是匈奴人,被斩了一王,折损数千人后,早已士气低落,身后畜群产的奶快不够数万人吃。再过月余,北庭也没有足够的牧草让马匹保膘,彼辈必退!”
任都护已向国内发去奏疏,现在就看大汉援军何时抵达,北庭成了拴住匈奴单于的套索,若朝中能派两三万骑来,说不定就能将后撤的单于堵个正着,毕其功于一役呢!
可就在文忠离开楼兰前,来自长安的人终于到了。
来的却是被任弘派回长安请援的冯奉世,他不但是傅介子的旧部,还与朝中张安世半引退后,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二把手韩增有交情,但这一次,冯奉世带回的却不是好消息。
“长安不会派兵到北庭堵截单于,只会让赵翁孙将军勒兵两万骑于朔方,进至受降城,威胁单于退兵解北庭之困。”
“这是为何?”文忠急了,连他都看得出来,这可是都护创造的难得战机啊。
“国中出大事了。”冯奉世想了想,还是给文忠和黄霸交了底。
“出了何事?”
“莫非是……”
文忠大惊,而黄霸也惊愕不已,还记得元霆元年朝廷支援乌孙的计划,也是被一件“大事”耽搁的。
总不会是天子忽然驾崩,或者大将军又双叒叕换皇帝了罢!
“这次不是因为人祸。”
冯奉世朝头顶指了指,也十分无奈:
“是天灾!”
本始三年秋,随着气候一天比一天冷,作为都护府最大的生产基地,楼兰道的庄稼也陆续成熟。
过去两年间陆续从内郡迁到这的数千汉人迁虏移民,和上万楼兰农夫一起,在孔雀河三角洲的肥沃土地上种植粟、麦。
他们大多穿着野生罗布麻纺织而成的衣物,干完活则披上一件臭烘烘的羊皮裘抵御寒冷的秋风,西域的白天往往酷热,夜晚却极其寒冷。随着人口增长,原本供过于求的罗布麻布告罄,光靠采野生麻纺织已然不够了。
布料是区分阶级最好的办法,贵族们当然不会穿平民的粗劣衣服,他们身上披着来自大汉的丝绸,手里捧着精美的漆器耳杯,以之为贵。
楼兰没有于阗、莎车的玉石矿,葡萄也不若车师那般出名,能用来交换的货物不多,除了地里的粮食外,就只有另一种楼兰道官府分发种子给贵族们种植,扬言可以用来换钱的东西了。
那是长着簇茸白色小铃的作物,不能用来吃,却是楼兰最有价值的东西,西域称之为“白叠子”,都护称之为“棉花”。此物来自葱岭以西的河中,六年前被引入鄯善。任都护赴任后,鄯善棉种已多,便扩种到了楼兰,作为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眼下正值棉花成熟之季,楼兰人收割完粮食作物后,会从这些齐腰高的作物上摘下柔软的棉球,真是累人的活,干一天腰好似要断掉,得在贵族鞭子逼迫下才能做完。
而后将这些棉铃放在篮子里,带回泥土和荆条建造的小屋中,在那儿,他们的妻女会就着白天的阳光,费力地把棉籽用手捋下来,然后把棉花放芦苇席子上拍软装筐,上交给贵人们作为赋税。
贵族再将这些棉纱转交给楼兰道长黄霸,自有官府的小吏提着秤一一称量,当场喊出重量,给予他们五铢钱。五铢钱已经取代了丝帛,成了新颖的货币,可购买各种来自汉地的奢侈品。
就这样,棉花作为媒介,在楼兰农夫、贵族、汉官手里完成了一个循环。
黄道长则在仔细检查各家棉花的质量,只自嘲道:“衣食农之本也,在内郡时地方官鼓励桑麻,可桑蚕乃是禁物,不得出玉门关。本地的麻又不足以抵御寒冬,只能鼓励制皮和此物了。”
任都护是将楼兰当成后方农业、手工业基地打造的,大筐大筐的棉花收上来后区分开来。质量好的那一批,会被送到孔雀河畔的露天工坊里。
这里有一群来自身毒的织奴,是任都护托粟特人买来的。身毒便是印度,乃是棉花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世上最早开始纺织棉布的文明。身毒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毗湿奴用阳光和棉花,为自己编制了第一件衣服。
身毒棉布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和清洗,如今早已在安息、犁靬、大秦流行,只是在汉朝的丝绸流入后,从顶级奢侈品的行列跌落,成了稍贵的消费品。
倒是在中原,此物更加稀少,珠崖郡的白叠布一直是名贵的贡品。在长安,穿一件身毒花纹的棉布衣上街,可比穿貂戴绒拉风多了。
而在任都护的设想中,楼兰的棉布,将作为当地的拳头产品,制作细布入贡长安,再冒充身毒棉布,在市场上赚取利润,如此便能让西域与南方试种棉花的南海郡一起,成为大汉推广棉花的两个源头。
但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黄霸来工坊巡视时,却见身毒织工们熟练地将棉纱捻成细细的白线,然后用一种背带式织布机织布。这是简单的工具,由两根绑着经纱的木棍组成,一根挂在树上,另一根挂在织工身上,织工用身体重量将经纱拉直,然后在经纱之间不断地来回编制纬纱,如同永不休止的舞蹈——这些面容黑褐的身毒人确实也很爱跳舞,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蹦,拦都拦不住。
他们十分卖力,可织出来的布,总是不尽人意,相较于粟特人贩来的正宗身毒棉布,楼兰棉布质量粗糙得让人害臊。
身毒织工叽叽咕咕地解释,译者禀报黄霸:“身毒织工说,这棉与身毒棉不同,身毒棉是高大的树木,而这种河中棉(非洲草棉)却是草,虽然长得快还耐旱,但棉铃小,且脱籽不易。棉丝短,故只能织出粗布。且天气干燥,织布时棉纱易断。”
“汝等织不好布就怪天气太干?”
黄霸愠怒,让人惩罚了身毒织工,看她们以后还敢不敢说谎找借口。
直到晚上回了家说及此事,黄霸的妻子笑得不行:“良人居然真不知道天气太干,确实会让布丝经纬易断么?”
黄霸愕然,他虽然起于基层,但家境富庶,从来没织过布啊!且所治的地方都是依山傍水的富饶地,也没有楼兰这般极端的气候。
“总不能将工坊移到牢兰海里织罢?就算如此,棉绒太短只能织出粗布又如何解决?”
黄霸抱怨着,任都护交给他推广棉花这个任务太难了。
也怪这该死的气候,身毒棉是更好的纺织材料,但它只适合温暖湿润的珠崖和南海郡,是无法在西域生长的,农官们曾试过,都长得蔫蔫的,直接花都不开,更无棉铃,真是一点面子不给。
不过好在收来的棉花,还有一种用途。
……
到了次日,黄霸去了另一个工坊,敦煌郡奉朝廷之命,每年夏末都会送来大量衣物,有袍、绔,还有温襦。
襦,暖也,此衣大襟、窄袖,分成内外两层,层间可以加填充物,这种葛麻质地的粗糙複襦便是最普遍的冬衣,已很接后世的棉袄。
至于填充物,富人用蚕丝质地的绵絮,多是缫丝的下脚料,这种充绒轻薄而保暖,但即便是废料也十分昂贵。
穷人则要塞芦花了,黄霸好儒术,知道一则关于孔子之徒闵子骞的故事,叫做“单衣顺母”,讲的是闵子骞受后母虐待,被迫在冬天穿用芦花填充的冬衣,几乎冻死,而后母的亲生孩子却穿丝绵填充的冬衣,芦花的御寒效果可见一斑——反正黄霸从来没穿过。
可现在,楼兰有了一种比芦花保暖更佳,在西域较绵絮更便宜的选择。
工坊中,在奴婢和汉人雇工的劳作下,洁白柔软的棉花被一点点塞进温襦里,塞实缝好后,便成了棉襦。
因为襦比较短,还有棉绔,绔管以粗麻为面料,衬里是葛布,层间填以棉花,看上去有点臃肿。
于是乎,当来奉任都护之命,来楼兰押送冬衣的文忠穿上一整套后,原本瘦瘦小小的他顿时变得臃肿起来。
但没人笑,如何在冬天御寒是让人苦恼的事,汉人一入冬,要么就躲屋子里,若是外出,有狐裘貂裘还好,羊皮裘已经不太御寒了。还有人则在身上套无数层单薄的衣服,最夸张的能裹二十层。
但对穷人而言,夏天都不一定有足够穿出门的衣物,冬天能要了很多人的命。前几年支援乌孙的战争,即便朝天提前发了冬衣,仍有许多士卒冻死冻伤,亏得俘虏了匈奴大批牛羊,杀了几万头剥皮晒干了凑合。
任都护事后十分懊恼,认为这些伤亡本可以避免,这在赴任后大力推广棉花,又请敦煌郡输送襦、绔、鞋履,在楼兰加工成保暖的新式冬衣。
文忠试穿起来走了一圈,一会就冒了汗。
“果然,穿上就热了。”
再在这棉衣棉裤外加一层羊皮裘,就算大晚上在寒冷的户外,也十分保暖。
“这个冬天,士卒们不用再挨冻了。”
文忠十分满意,楼兰去年已经送了一批冬衣,主要供应东且弥城守军,因为都护预测,一旦与匈奴开战,孤悬北庭的东且弥会陷入围困。
今年这一趟,他要从楼兰拉走五千套冬衣,渠犁也能产两千多套,基本能满足达坂城塞的汉军需求。
黄霸与之完成了交割,大批牲畜会拉着粮食和冬衣随文忠北上,黄道长也很关心前线战事。
“不知这一仗何时能打完?”
“快了。”前线有都护和夫人亲自坐镇,稳得很,文忠倒是不愁,笑道。
“匈奴单于为都护所辱,本来夏天就要撤走,如今熬到了秋末,因为攻城伤亡太大,又不敢强攻达坂城塞,只去围东且弥。东且弥城高池深,更有两架绞车连弩,常副都护与郑校尉守着,每天都用烽燧与达坂城塞通讯,无虞也。”
“倒是匈奴人,被斩了一王,折损数千人后,早已士气低落,身后畜群产的奶快不够数万人吃。再过月余,北庭也没有足够的牧草让马匹保膘,彼辈必退!”
任都护已向国内发去奏疏,现在就看大汉援军何时抵达,北庭成了拴住匈奴单于的套索,若朝中能派两三万骑来,说不定就能将后撤的单于堵个正着,毕其功于一役呢!
可就在文忠离开楼兰前,来自长安的人终于到了。
来的却是被任弘派回长安请援的冯奉世,他不但是傅介子的旧部,还与朝中张安世半引退后,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二把手韩增有交情,但这一次,冯奉世带回的却不是好消息。
“长安不会派兵到北庭堵截单于,只会让赵翁孙将军勒兵两万骑于朔方,进至受降城,威胁单于退兵解北庭之困。”
“这是为何?”文忠急了,连他都看得出来,这可是都护创造的难得战机啊。
“国中出大事了。”冯奉世想了想,还是给文忠和黄霸交了底。
“出了何事?”
“莫非是……”
文忠大惊,而黄霸也惊愕不已,还记得元霆元年朝廷支援乌孙的计划,也是被一件“大事”耽搁的。
总不会是天子忽然驾崩,或者大将军又双叒叕换皇帝了罢!
“这次不是因为人祸。”
冯奉世朝头顶指了指,也十分无奈:
“是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