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雁横塞 > 第十三章 大秦多悲事

第十三章 大秦多悲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雁横塞最新章节!

    大唐国

    金陵城是大唐国的第二都城,而为什么有这么一说?是因为在大离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唐,那时候的大唐都城还是金陵,等到昙花一现的大离分崩离析之后,大唐又复了国,定都在了逍遥津,也就是大离的国都。

    关于大离,它的历史同样的精彩。

    强盛了快一百年的大离,接连出了好几代明君,等到第六世的时候大离迎来了它们最辉煌的时刻,离武帝十年扫三国,一时间大离国土扩地数千里,军队超过了百万。

    武帝时的大离将秦国整个东线都打穿了,当时的函谷关、曲阳两地都已经归了大离。

    数年后大离的军队再次西伐。

    新城,这道大秦东线最后的一道屏障,仅不到半个月便被攻破了,都城朝歌就这样暴露在大离军队的屠刀之下,数十万大离军队兵临朝歌城!

    当时的秦哀帝狼狈西逃,完全不理百姓死活。

    秦帝都逃走了,百姓又该怎么办?

    整个秦国人心惶惶,秦国朝野也是降声一片。

    近百年了,算上哀帝大秦已经接连出了五位昏主,西面戎西部族磨刀霍霍,伺机而动。

    南面近乎一统南疆的子越国,已经屠杀了好几个秦国边境的村落,在一步步试探着秦国的底线,而最令人担忧的东线,沃野千里的河西早被大离夺取,函谷关,曲阳尽失,如今新城又破,数十万大军兵临朝歌城下。

    天空中那颗照应大秦国运的星辰早已经黯淡无光了,仿佛随时都可能要熄灭一般。

    此时谁能救秦国?

    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每逢大争之世,定有雄才辈出。

    当时的大秦北线总指挥陈川夜赴北蛮南区大将军中帐,这两位本该兵戎相见的边关镇守交谈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大秦整个北线的军队全部集结待命,五万重骑星夜南下,北线仅留下了一万余人的老弱步卒,来应对秦国最不愿看到局面:

    北蛮毁约。

    与此同时,朝歌大殿中青年秦将栗荣连斩十二言降将,而后登上朝歌城头划破手掌,鲜血祭天,誓要死守。

    说出了那句最壮军心的话。

    “离军每到一处,必定烧杀抢掠,屠城灭地,曲阳三城十六县被屠,新城城破时,满城的头颅筑的景观比城墙还高!此战若不胜,我们秦人不是要被亡国,而是要被灭种!老秦人世代尚武,怎么屈辱而死!军人死疆场,百姓护国门,大秦永不言降!”

    六万秦卒一腔热血,二十三万老秦人誓死不降!

    他们拔剑斩发,誓与秦都共存。

    哀帝九年秋,大离军队向朝歌城发起了进攻,无数朵鲜血酿成的冷艳花朵在朝歌城头绽放,一层一层的鲜血洒在了朝歌城上,就连泥土也被血液拌成了暗红色,那几个月的夜晚,每天都有成群的苍蝇乌鸦盘踞在朝歌城头,附着在死肉之上。

    冬至那天,十日奔袭了一千里的北线重骑屯兵于北凉道,与将近三十万的离军隔江对峙,离国大将军王离立刻下令停止围城,全军后退十里。

    笼罩在朝歌城上将近三个月的阴霾终于淡了一些,朝歌全城守军减员一半,阵亡三万人,而离军死了已经将近十二万!

    守城的滚木,落石,弓矢全部消耗殆尽,外城的民房也被拆了一大半,百姓们人人参战,运粮,运器械,不少青状男子都拿起了自家的刀枪登上城楼,杀敌卫国。

    其实百姓也怕,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又不想过个安生日子?

    又过了三日,大秦西线老将杨必安带着四万步卒一路风尘,屯兵朝歌城外。

    任谁都没有想到,被后世尊崇的春秋四大名将,此战便来了三位。

    大离国力之盛,让秦国不得不倾尽所有去抗衡。

    秦国北线的重骑,西线的重甲以及王幾守军,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都到了。

    大离西征统帅王离在鸿沟江畔列下军阵,北线总指挥陈川,西线总指挥杨必安,以及王幾守将栗荣合兵一处。

    厚厚的阴霾再一次落在这秦川大地上。

    两军在僵持着,无数的碟子探子在两军之间来回穿梭,他们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但却同样残忍的战争。

    十几日后,大离朝堂的一纸诏书传到大离西征部队的中军大帐里。

    武帝驾崩,献帝继位,责令西征军速回逍遥津,拱卫皇城。

    王离跪在地上迟迟不肯接诏书,传旨宦官便合上诏书,似笑非笑地问道:

    ”王将军,这道旨意您接还是不接?”

    王离缓缓直起身子伸出了双手,一字一顿道:

    “臣接旨!”

    秦国不想打,离国不能打,秦川上空笼罩了数月的阴霾终于散去了,这场无论输赢都很有可能导致秦国灭国的战争,最终没有打起来.....

    数十万的大离兵马缓缓地离开秦川大地,秦国没派人追,也没有能力追。

    临走时,王离引弓一箭射向朝歌城头,箭身绑着一封信。

    字迹潦草,歪斜不正。

    “秦不国,应为王。”

    这封信,秦哀帝没看。

    但陈川却记了一辈子。

    ......

    ......

    大唐金陵城,

    此次五国会盟的地点就在金陵。

    除去北边的蛮子,唐明楚晋四国,就连半游牧的狄国都来了,唯独缺了个秦国。

    秦国与东方列国中间隔着层层山脉,不够重视儒学,因为秦人尚武,平时比的都是刀枪骑射,自然觉得读书这些事不太适合农民家的孩子,所以中原的儒生常常贬斥秦国是没有开化的蛮夷之地。

    这几百年来,各地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由根基深厚的士族儒生主导撰写的,可想而知,当各个国家的读书人接触到的书籍,总会若有若无地提上一句:

    “秦人蛮族也,喜饮烈酒,厌学好斗。”

    天下人对秦还有好印象吗?

    即便秦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书院,有日渐完善筛选人才的考试制度,也有逐渐完备的官员功绩评估途径......

    而且政策上和东方列国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民风尚武了一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中原读书人手中的书终归不是秦人写的。

    自然而然,很多别国的儒生遇见秦国求学的人总是远远地离开,唯恐自降身份。

    而秦国儒生虽崇尚儒道,但每当读到这类书籍的时候,总是痛心疾首,大呼对秦国有误解,几乎每次中原儒生的宴会总是不请秦国的人,而这些宴会也常常是谓之曰:以茶会友、以诗会友。

    中原五国历来民风开放,各国君主也鼓励儒生大胆地说出自己见解,于是这便出现了一个去有趣的现象,五国的儒生常常作一些诗来讽刺抨击一些地方的陋习和国策,美名曰:问政天下事。

    可他们是否明了,这人世间到底有几人才够资格问政天下?

    显而易见,早就被其他国家诟病的秦国也没有避免被嘲讽的命运。

    虽然人数不多的秦儒也不打算和别国的儒生为伍,但若是听到有人作诗讽刺秦国,便大呼这还了得,纷纷写诗反击。

    就像一位秦儒写得:“兵家主杀伐,释家善开导,而腐儒更喜倒酸水。”

    虽然不够押韵,但胜在解气。

    读书人的争执要有趣的多。

    ......

    秦国和中原五国最大的不同还是在官员的选拔上,中原诸国已经开始实行了科举考试,只是每个国家普及的程度不同罢了,就科举考试而言以楚国兴得最早,也最完善。

    中原五国那些原本的门阀士族势力因为科举考试,也得到了很大的削弱,一些寒门子弟已经有机会能进朝为官了,朝廷也因此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

    秦国却不同,除了秦国八百里秦川实行了科举制度外,其他地方还是古老的察举制选拔官员,这也意味着经过近百年的运作,秦川外的人才的选拔完全被那些士族门阀控制着,寒门子弟很难有机会入朝为官,一展心中的抱负。

    但秦国终归是有儒生的,比如八百里秦川下的那些儒生。

本站推荐:美女总裁爱上小保安:绝世高手神医弃女:鬼帝的驭兽狂妃斗罗大陆3龙王传说修仙狂少逆天九小姐:帝尊,别跑!伏天氏爆宠狂妻:神医五小姐圣墟绝色妖娆:鬼医至尊另类保镖:龙潜都市

雁横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恋上你看书网只为原作者一路百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路百道并收藏雁横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