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中医学 > 第三节 毫针刺法

第三节 毫针刺法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故又称“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构成

    1.材料 制针的原料目前以不锈钢丝为主。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也有采用金、银、合金等金属制作的毫针,但一般很少应用。

    2.结构 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针身,是针尖和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二)规格

    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是以针身为准。其长短规格(表9-6),粗细规格(表9-7)。

    表9-6 毫针长短规格表

    寸|0.5|1|1.5|2|3|4|5|6

    毫米|13|25|40|50|75|100|125|150

    表9-7 毫针粗细规格表

    号数|24|26|28|30|32|34|36

    直径(mm)|0.45|0.40|0.35|0.30|0.25|0.22|0.20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0.30~0.40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者最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刺激强度有关,供辨证施治时选用。

    (三)毫针的选择与修藏

    1.针具治疗的选择 针尖要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应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适中,便于持针、行针。

    2.毫针的修藏 针具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进行检查和修理,如发现针身弯曲,可用手指、竹片或夹衬硬厚纸片将其捋直,针体过度弯曲或腐蚀过细的,不应再继续使用,以防意外。针具在不使用时应妥善保藏,可以存放在垫有几层纱布的针盒或两头塞有干棉球的针管里,以保护针尖不受碰撞。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这样既可以省去针具检查、修理和消毒的环节,又可避免因消毒不彻底而造成交叉感染。

    二、针刺练习

    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和协调的动作,往往会造成进针困难和针刺疼痛,不能随意进行各种手法操作,影响疗效。因此,必须在临床操作之前,进行针刺指力和手法练习。练习的材料,可用纸垫或棉纱球,前者用草纸数张,折叠成厚1~2cm,长约8cm,宽约5cm,用线作“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后者用纱布将棉花包裹,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6~7cm的棉团(图9-17)。

    


    操作练习,先选用较短毫针在纸垫或棉团上练习进针、出针、上下提插、左右捻转等基本操作方法,待短针应用自如以后,再改用长针练习。为了更好地掌握针刺方法,体验各种针刺感觉,还应进行自身练针,或相互练针法,如此反复体会,在实际临床操作时才能心中有数,运用自如。

    三、针刺前准备

    (一)患者的体位

    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所处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义。对部分重症和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畏惧针刺的患者,体位的选择尤其重要。如果患者的体位不当,会使取穴困难,施术不便,也不宜于留针,有的甚至会发生晕针。由于体位选择不当,在患者移动体位时,常会导致弯针或折针,给患者增加痛苦。因此,选择恰当的体位,对于毫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持久留针为原则。

    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图9-18)。

    


    2.俯卧位 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图9-19)。

    


    3.侧卧位 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图9-20)。

    


    4.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见图9-21)。

    5.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枕项、背部的腧穴(见图9-22)。

    6.侧伏坐位 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见图9-23)。

    (二)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灸针外,普通毫针针刺都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同时,由于不消毒或消毒不严,也容易引起感染。因此,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已经消毒好的或未经消毒过的针具,都不能隔衣针刺或以口温针。针后皮肤针孔不要立即接触水和污染物品。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1.针具器械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也可以用75%乙醇浸泡30~60分钟,或将针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待煮沸后再煮15~20分钟。此法易使锋利的金属器械变钝。

    已消毒过的毫针,应用时只能一针一穴。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

    2.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前,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施术时,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需接触时应以消毒棉球作间隔物,确保针身无菌。

    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4.室内消毒

    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用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四、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

    (一)持针法

    持针法,是术者操持毫针保持其端直坚挺的方法。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称为刺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持针之道,坚者为宝。”当全神贯注,毋左顾右盼,以免影响针刺疗效,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常用的持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两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图9-24)。

    2.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具的端直坚挺状态(图9-25)。

    3.四指持针法 用拇、食、中指捏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图9-26)。

    4.持针身法 用拇、食两指捏一棉球,裹针身近针尖的末端部分,对准穴位,用力将针迅速刺入皮肤(图9-27)。

    


    


    


    


    5.两手持针法 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左手拇、食两指握固针体末端,稍留出针尖1~2分(见图9-28)。适用于长针、芒针操持。双手配合持针,可防止长针弯曲,减少进针疼痛。

    持针时必须端正安静,正指直刺。

    (二)进针法

    又称下针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技术方法。临床常用的进针法有双手、单手、管针三类,从进针速度而言,又有快速进针和缓慢进针的区别。无论哪一种进针法,都要达到无痛或微痛的进针。

    1.双手进针法 即左手按压爪切,右手持针刺入,双手配合进针的操作方法。

    (1)爪切进针法 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针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穴位(见图9-29)。

    (2)夹持进针法 多用于3寸以上长针。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见图9-30)。

    (3)舒张进针法 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行针时,左手中、食指可夹持针体,防止弯曲(见图9-31)。此法适于长针深刺。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多用于腹部穴位的进针(图9-32)。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见图9-33)。此法多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的进针。

    2.单手进针法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见图9-34)。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3.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三)针刺角度与深度

    1.进针角度 指进针时可根据腧穴部位特点与针刺要求,合理选择针体与表皮所形成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图9-35)。

    


    


    


    (1)直刺法 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2)斜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如需避开血管、肌腱时也可用此法。

    (3)横刺法 又称沿皮刺、平刺或卧针法。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2.针刺深度 是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情需要,在针刺得气取得疗效的前提下,结合患者体质、针刺时令等因素,正确掌握针刺深度的方法。必须指出,针刺深浅应该正确掌握,以确保安全而取得针感为原则。

    (1)依据腧穴部位定深浅 一般肌肉浅薄,内有重要脏器处宜浅刺;肌肉丰厚之处宜深刺。如头面、胸背部及四肢末端腧穴当浅刺,腰背、四肢、腹部穴位可适当深刺。即“穴浅则浅刺,穴深则深刺”之谓。

    (2)依据证候性质定深浅 热证、虚证宜浅刺,寒证、实证宜深刺。表证,可浅刺以宣散;里证,宜深刺以调气。

    (3)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 一般病在表、在肌肤宜浅刺,在里、在筋骨、脏腑宜深刺。

    (4)依据体质定深浅 一般肥胖、强壮、肌肉发达者,宜深刺;消瘦、虚弱、肌肉脆薄者,宜浅刺。成人深刺,婴儿浅刺。

    (5)依据时令定深浅 一般是“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

    (6)依据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 针刺后浅部不得气,宜插针至深部以催气;深部不得气,宜提针至浅部以引气。

    针刺深浅应确保安全,在各穴深浅分寸的标准范围内掌握,防止损伤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等组织。

    (四)行针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的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的基本手法有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是针刺过程中行针的一种基本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动作,即针体在腧穴空间上下的运动。

    进针后,将针从浅层插至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前者为下插,又为按、推;后者为上提,又称伸、引。下插与上提的幅度、速度相同,均不分层操作,如此一上一下均匀的提插动作,是为提插法。提插幅度大(3~5分),频率快(120~160次/min),针感即强;反之,提插幅度小(1~2分),频率慢(60~80次/min),针感相对较弱。

    提插作为基本手法,指力要均匀,提插幅度一般以3~5分为宜,不可过大。同时频率也不可过大。肌肉浅薄的穴位,用提插宜慎,一般用捻转法代替。

    2.捻转法 捻转是拇、食指持针,捻动针体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

    作为基本手法的捻转,即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以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针,并用中指微抵针体,通过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而使针体转动。

    捻转时,拇指与食指必须均匀用力,其幅度与频率可因人而异。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小(180°),频率慢(60~80次/min);患者体强,对针刺不太敏感者,捻转幅度大(360°),频率快(120~160次/min)。

    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最大限度也应该控制在360°以内。具体情况根据治疗目的、患者体质及耐受度而定。捻转时,切忌单向连续转动,否则针体容易牵缠肌纤维,使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时的困难。手法也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左转与右转之间有停顿。

    (五)得气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就是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这种针刺的感应就是得气。现代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

    1.得气的指征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自觉指征,是指接受针刺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主要有酸、麻、胀、重、凉、热、触电感、跳跃感、蚁走感、气流感、水波感和不自主的肢体活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疼痛感觉。

    他觉指征,是施针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原来的轻松虚滑,慢慢变为沉紧,出现如鱼吞钩、饵等手感;用手触摸腧穴周围,可感到肌肉由原来的松弛变为紧张,有的还会感到肌肉跳跃或蠕动,某些原来因病而痉挛的肌肉可由紧张变为松弛等。得气后患者常会感到舒适,由痛苦表情转为平静,有的患者局部皮肤还会出现出汗、红晕、汗毛竖立、起鸡皮疙瘩等现象。

    2.得气的意义 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毫针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调整经气是毫针治疗的主要目的,因此不得气就无效,不得气就不利于用毫针治疗,所谓“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针下气至的速迟,对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的变化以及针刺取效的快慢,都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一般而论,针后得气迅速,多为正气充沛、经气旺盛的表现,机体反应敏捷,取效相应也快,疾病易愈。若针后经气迟迟不至,多因正气虚损、经气衰弱,机体反应迟缓,收效则相对缓慢,疾病缠绵难愈。

    3.影响得气的因素 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取穴失准、浅深失宜、手法失当、用心失专、反应失灵、辨证失当,以及环境也会对得气有一定影响,相对而言,晴天、气候较温暖时,易得气;阴天,天气较寒冷时,则得气较慢或不易得气。

    4.辅助手法 为了加速患者产生针刺感应,除了提插和捻转法外,还常用一些辅助手法:

    (1)弹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产生得气作用。

    (2)刮柄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右手拇指指腹抵住针尾,食指上下频频刮动针柄,激发针感,促使得气。

    (3)震颤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右手拇、食、中三指夹住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增强针感。

    (六)针刺的补泻手法

    补泻是提高针刺疗效的一种手法,是根据《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如表9-8所示。

    表9-8 针刺主要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补法|泻法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较轻|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重

    徐疾补泻|缓慢进针,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疾速进针,缓慢出针,不按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

    开阖补泻|出针后揉按针孔|出针时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同补法

    (七)留针法

    留针法,是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可分为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另外,还有的患者并不适宜留针,有的留针反而会影响疗效。

    1.静留针法 针刺入穴内,让其安静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又有短时间静留针和长时间静留针法。短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20~30分钟;长时间静留针法,可静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现代大多用皮内针埋植代替。

    2.动留针法 将针刺入穴内,得气后仍留置一段时间,其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短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1~3次;长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几小时,甚而几十小时,每10~30分钟行针1次。

    (八)出针法

    施行补泻与留针完毕后,便可出针。

    《金针赋》说:“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强调指出,出针不可草率从事,否则容易耗伤气血,影响疗效。

    出针前,稍捻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出针时,左手持一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出针后,一般宜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一般而言,出针应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即先取上部的针,后取下部的针,先取医师一侧的针,后取另一侧的针。出针后应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出针后不必急于让患者离去,应稍事休息,待气息调匀、情绪稳定后方可离去。有的患者出针不久后会出现晕针,有的患者出针后无局部出血或血肿,片刻后,可能出血、血肿,因此出针后令患者休息,并严密观察,可防止意外发生。

    五、针刺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宜针刺。

    2.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3.妊娠3个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妊娠3个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肩井等,均不宜针刺。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一)晕针

    1.现象 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昏迷,猝然仆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2.原因 多见于初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素体虚弱、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也有的是因为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或因诊室内空气闷热、过于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患者发生此症。

    3.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退出全部已刺之针,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或温开水,即可恢复。不能缓解者,在上述处理后,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可采取现代急救措施。

    4.预防 主要针对原因进行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做好解释工作,缓解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或年迈者应采取卧位,且体位适当、舒适,少留针。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过累、过饥、过饱的患者,推迟针刺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在整个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

    (二)滞针

    1.现象 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在穴内捻转不动,发现捻转、提插和退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

    2.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或因疼痛或当刺入腧穴后,引起局部肌肉强烈痉挛;或行针手法不当,捻针朝一个方向角度过大,肌纤维缠绕于针体;或针后患者移动体位所致。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3.处理 如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需做耐心解释,消除紧张情绪,延长留针时间,或用手在邻近部位作按摩,以求松解,或在邻近部位再刺一针,或弹动针柄,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如因单向捻转过度,需向反方向捻转;如因患者体位移动,需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切忌强力硬拔。

    4.预防 对初次接受针治者和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不可捻转角度过大,切忌单方向捻转。选择较舒适体位,避免留针时移动体位。

    (三)弯针

    1.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时的方向和角度,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提插、捻转、退针滞涩而困难,患者自觉疼痛或酸胀。

    2.原因 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且不正;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进针后病者体位有移动;或外力碰撞、压迫针柄;或因滞针处理不当,而造成弯针。

    3.处理 弯针后,不要再行任何手法。弯曲度较小的,可以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拔出;针身弯曲度较大的,可顺着弯曲方向慢慢将针退出;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先协助患者恢复进针时的体位,之后始可退出;针体弯曲不止一处者,须结合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次分段引出。总之,切忌强拔猛抽而引起折针、出血。

    4.预防 术者手法要轻巧,用力适当,不偏不倚。患者体位适当,留针过程中不可移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要防止受外物碰压。

    (四)折针

    1.现象 在行针或退针过程中,突然针体折断,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有时针身部分露在皮肤之外,有时全部没于皮肤之内。

    2.原因 主要是针前检查工作遗漏,用了质量低劣或有隐伤之针具。其次进针后病者体位有移动;或外力碰撞、压迫针柄;再次是遇有弯针、滞针等异常,处理不当,强力抽拔;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强力提插、捻转,引起肌肉痉挛。

    3.处理 术者应头脑冷静,态度沉着。交待患者不要恐惧,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段隐陷。如皮肤尚露有残端,可用镊子钳出。若残端与皮肤相平,折面仍可看见,可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之下陷,相应地使残端露出皮肤,右手持镊子轻巧地拔出。如残端没于皮内,须视所在部位,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寻取。

    4.预防 针前必须仔细检查针具,特别是针根部分,更应认真刮拭。凡接过电针机的毫针,应定期更换淘汰。针刺时不应将针体全部进入腧穴,绝对不能进至针根,体外应留一定的长度。行针和退针时,如果发现有弯针、滞针等情况,应按上述方法处理,不可强力硬拔。

    (五)针后异常感

    1.现象 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遗留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感;或原症状加重。

    2.原因 多半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

    3.处理 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

    4.预防 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一般病证,出针后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避免出现针后异常感。

    (六)出血和皮下血肿

    1.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出血;针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继而皮肤呈现青紫、结节等。

    2.原因 出血、青紫多是刺伤血管所致,有的则为凝血机能障碍。

    3.处理 出血者,可用棉球按压较长的时间和少施按摩。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引起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4.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病位,避开血管针刺。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并嘱咐患者不可随意改变体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患者。

本站推荐:一号红人天价小娇妻:总裁的33日索情少帅你老婆又跑了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天价宠儿:总裁的新妻蜜爱100分:不良鲜妻有点甜惹火999次:乔爷,坏!陆少的暖婚新妻总裁爹地超给力早安,总统大人!

中医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恋上你看书网只为原作者周争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争道并收藏中医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