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中医学 > 第四节 艾灸法

第四节 艾灸法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灸法,古称灸焫,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燃烧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是灸法的主要内容。

    一、艾灸材料

    艾为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的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艾叶有芳香型气味,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艾叶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艾叶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但艾绒其性吸水,易于受潮,应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并于天气晴朗时暴晒,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否则影响燃烧与效用。

    二、常用灸法

    (一)艾炷灸法

    艾炷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艾绒团,称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1壮。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法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

    施术前,现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以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当艾炷燃尽,除去灰烬,再重新换一个艾炷点燃,这称为间断法,不易出现灸感循经感传;不待艾炷燃尽,当其将灭未灭之际,即在余烬上再加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可出现感传,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法。

    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灸穴疼痛灼热,患者往往不能忍受,此时可用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此法适用于某些顽固性疾患。

    本法须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及食须少停一两小时。至于生冷瓜果均忌之。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2)非化脓灸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得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因其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有轻微灼伤或发泡,不留瘢痕,故目前临床应用较多。

    为防止艾炷滚落,可在灸穴涂抹一些凡士林,使之黏附,然后将麦粒大的艾炷放置灸穴上,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患者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再施第2壮。

    根据情况,一般可用3~7壮。本法灼痛时间短,约20秒。一般以不烫伤皮肤或起泡为准。即使起泡,亦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不遗瘢痕。

    2.间接灸法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离开皮肤片刻,再放下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本法具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2)隔蒜灸 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后者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本法具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故临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疥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癥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

    (3)隔盐灸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证等。

    (4)隔附子灸 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前者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后者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做饼,大小适度,厚0.4cm,中间扎孔,置于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

    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与艾灸并用,适应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艾条灸法

    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两类。

    1.悬起灸

    (1)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此法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切灸法主治病证。

    (2)回旋灸 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

    (3)雀啄灸 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缺乳等。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2.实按灸 艾条里加入药物,因临床需要不同,又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等。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1~2秒,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可再点再按,每次每穴约按灸5~7下,至皮肤红晕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及虚寒证。

    (三)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2cm,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温针灸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

    三、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根据艾灸法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对慢性病及阳气虚寒者尤宜。

    适用于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遗尿、阳痿早泄;风寒外袭之表证;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疮疡、痈疽初起,瘰疬、疮疡溃后久不愈合;也可用于强身健体,防病保健。

    (二)艾灸法注意事项

    1.体位选择 可采取卧位或作为,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为准。

    2.施灸顺序 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施灸标准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和施灸部位决定艾炷大小或艾条熏灸时间。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大,壮数多;久病体虚者,艾炷小,壮数少。四肢末端,皮肉浅薄不宜多灸,腹背、肌肉丰厚处可多灸。妇女、儿童艾炷小,成年男性可用大炷。艾灸壮数与时间:艾炷一般3~5壮或5~7壮,艾条一般10~15分钟。

    4.注意安全 防止艾脱落烧伤非应灸腧穴部位的皮肤,并防止落火烧灼衣物而引起火灾,未用完的艾条应插入火筒灭火,以防复燃。

    (三)艾灸法的禁忌证

    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及腰骶部,睾丸、**、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本站推荐:一号红人天价小娇妻:总裁的33日索情少帅你老婆又跑了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天价宠儿:总裁的新妻蜜爱100分:不良鲜妻有点甜惹火999次:乔爷,坏!陆少的暖婚新妻总裁爹地超给力早安,总统大人!

中医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恋上你看书网只为原作者周争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争道并收藏中医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