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中医学 >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学习目标

    1.了解中药的采收、贮藏与炮制。

    2.理解中药的性能。

    3.掌握中药配伍禁忌、煎服法、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中药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

    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与方法,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药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中药采收和贮藏

    中药的采收和贮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与疗效,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采收原则和科学的贮藏方法。

    (一)采收

    中药的采收时节与方法对保证药物质量关系密切。一般而言,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植物药的采收,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可归纳为:叶、全草或全株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期采收;花在含苞待放时采收;花粉在花盛开时采收;果实及种子大都在成熟时采摘;根及根茎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皮类通常在春夏之间采剥。动物药应在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集。矿物类药,全年皆可采挖,只需注意方法,择优采用。

    (二)贮藏

    药物的贮藏主要是为了避免霉烂、虫蛀、变色等变质现象。——般造成药物变质的因素是潮湿、温度、光照和氧化,为了确保疗效,必须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干燥、低光、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熏杀等方法处理贮存。一般药物与剧毒药物必须分别贮存。对剧毒药物,宜写明“剧毒药”标签并由专人保管,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所进行的特殊加工过程。

    (一)炮制目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

    2.减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如乌头、半夏生用有毒,炮制后可消除或降低毒性。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而泻火、凉血,酒蒸成熟地黄则性微温而补血;延胡索醋制后止痛作用增强等。

    4.矫臭矫味,便于服用。有的生用具有腥臭难闻怪味,如醋炒五灵脂及麸炒白僵蚕,可避免因服药引起的恶心、呕吐而利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制法 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切制三种方法,为进一步加工、储存、调剂、制剂做准备。

    2.水制法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主要目的是使药物清洁、软化、减低毒性,祛除腥臭。常用方法有淋、洗、泡、漂、浸、润、飞等。

    3.火制法 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称火制法。常用方法有炒、炙、烫、煅、煨、烘、焙等。

    4.水火共制法 水火共制是既用水又用火加工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煮、蒸、淬等。

    5.其他制法 主要有制霜、发芽、发酵、药拌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就是药物的药性理论。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

    1.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药物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其中凉次于寒,温次于热。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是与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讲,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温性或热性。此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称平性药。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此外,尚有淡味和涩味,通常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仍称五味。药物的作用与五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味有着不同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解表药、理气药、活血药,大多具有辛味,故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

    (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补益药、调和药及止痛药多具有甘味,故甘味药多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

    (3)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故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泄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4)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润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疬、瘿瘤等病证。

    此外,还有“淡”味药,该类药物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大多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出血等病证。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四种不同趋向。升是上升提举;降是下达降逆;浮是向外发散;沉是向内收敛。

    一般而言,凡味辛、甘,性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性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质地轻的药物多主升浮;质地重的药物多主沉降。但有少数药品特殊,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蔓荆子主升。炮制中用酒炒的药物主升,醋炒的药物主收敛,姜汁炒的药物主发散,盐炒的药物主下行。配伍中,少数升浮药在多数沉降药中可随之下降,少数沉降药在多数升浮药中则随之上升。但也有少数药物可引多数药物上升或下降,如桔梗能载药上浮,牛膝可引药下行。可见药物所具升降浮沉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人为地使之改变,正如李时珍所指出:“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降在物,也在人也”。

    总之,四气、五味、归经与升降浮沉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只有全面掌握药物的性能,才能准确地选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4.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对某经或某几经起主要作用,而对其他经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归经指出了药物的作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如咳喘、胸痛多见于肺经,胁痛、抽搐多见于肝经病变,那么,川贝、杏仁能治咳喘就归纳为归肺经,全蝎、蜈蚣能止抽搐则归纳为归肝经等。掌握归经理论,既有利于临床选药,也有助于把功效相似的药物区别开来。但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相结合,才能做到全面准确。

    5.毒性 自古以来“毒”的含义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在西汉以前,“毒”的概念是广义的,一般“毒”、“药”连称,“毒”即是“药”,“药”就是“毒”。“毒药”一词,常指药物的总称。《神农本草经》中,将祛邪治病的药物称为“有毒”,而将能补益身体的上品药称为“无毒”。后世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所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所以“毒”的含义已由广义演化为狭义的“毒性”,成为药物的一种性能。

    现今“毒性”当指药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了解各种药物的有毒、无毒、大毒、小毒等性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其作用之峻烈或和缓,从而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的轻重来决定药物的选用和确定当用的剂量。并可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害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

    四、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用量及煎服方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充分发挥药效、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在长期临床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

    1.单行 用一味药治疗疾病,不需他药配伍。如独参汤治气虚欲脱证。

    2.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配伍方法称为相须,如石膏配知母能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热结的作用等。

    3.相使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如黄芪与茯苓同用,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石膏配牛膝,牛膝能提高石膏清泻胃火的作用。

    4.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姜配生半夏可减弱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熟地黄配砂仁以降低熟地腻胃之弊。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如防风可解除砒霜之毒;绿豆能杀巴豆毒等。

    6.相恶 一种药物可使另一种药物的某些功效降低或丧失。如莱菔子与人参同用,莱菔子可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生姜与黄芩同用则生姜之辛温与黄芩之寒凉均被消弱等。

    7.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如“十八反”与“十九畏”中所列药物等。

    总之,相须、相使可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用毒性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药物的炮制及中毒解救;相恶、相反可互相削弱或抵消原有功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原则上不能同用,属配伍用药的禁忌。

    (二)用药禁忌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和提高疗效,应当注意用药禁忌。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4个方面的内容。

    1.配伍禁忌 在配伍中提到的“相恶”、“相反”原则上应当禁忌。金元时期已将配伍禁忌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并编成歌诀,以宜习诵,摘录如下。

    十八反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2.妊娠禁忌 凡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作为妊娠用药的禁忌。近代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的程度将其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药物大多数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水蛭、虻虫、麝香、三棱、莪术、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慎用药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等药物,如桃仁、红花、**、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凡属禁用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物可根据孕妇的病情慎重选用,做到有效而安全。

    3.证候禁忌 指由于药性不同使临床用药有所禁忌。其内容多见于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如麻黄的“表虚自汗者”忌用;黄精的“脾虚湿盛,中寒便溏者”忌用等。

    4.服药禁忌 俗称“忌口”,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在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荤腥及有刺激性的食物;热证患者忌辛辣、油腻、煎炸食品;虚寒证者不宜食生冷瓜果;麻疹表证不宜食油腻酸涩之物;疮疖肿毒、皮肤瘙痒当忌鱼、虾、牛肉、羊肉等腥膻发物;胸痹忌食肥甘厚味等。此外,文献还记载有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甘草忌鲢鱼;茯苓忌醋;使君子忌茶;鳖甲忌苋菜;薄荷忌鳖鱼;蜂蜜反生葱等。

    (三)剂量

    剂量是指药物在汤剂中的成人一日内服量。尽管中药的安全范围较大,但用药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个别药性猛烈及有毒的药物,更须十分注意,不能过量。确定用量的一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药物性能、质地定量 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不要过量。质重的药物用量宜大,如牡蛎、石决明之类。质轻的药物宜用小量,如蝉蜕、灯心草之类。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较小,性味淡薄或作用较温和的药物,可用较大量。芳香走散的药物宜小量,厚味滋腻药物用量稍大。

    2.根据配伍、剂型定量 单药治疗用量宜重;在复方中,药物配伍应用,药量宜轻。汤剂用量宜重,丸、散剂用量宜轻。

    3.根据病情需要定量 病情轻浅或慢性久病者用量宜轻,而病情深重顽固或新感病邪者用量可重。

    4.按患者情况不同定量 患者平素体质壮实者用量可重,年老体弱,妇女儿童患者用量宜轻。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1/4,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四)煎法与服法

    1.煎药法 煎药器皿以砂罐、搪瓷为宜,忌用铁器等。用水以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为宜,加冷水浸泡30~60min,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每剂煎煮两次,第2煎加水量和煎煮时间均应适当减少。火候取决于药物的不同性质和质地,通常解表药宜用武火,不宜久煎,沸后10~15min即可;补益药宜文火久煎,沸后煎40~60min。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药物宜后下;质地坚硬的矿石、骨角、贝壳类宜打碎先下久煎;某些贵重药品则另煎,以免他药干扰或吸收其有效成分。总之,各种不同煎法目的均为尽量使其有效成分煎出,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常用的不同煎法列举如下,先煎:龙骨、牡蛎、石膏、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鳖甲、龟甲等,宜先煎15min后再入他药。包煎:旋覆花、车前子、海金沙等应用纱布包好。另煎:人参、西洋参、藏红花等宜单独煎。后下:薄荷、钩藤、藿香、佩兰、小茴香、砂仁、豆蔻等,待他药煎至一定时间后放入,再煎5~10min。烊化: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需单独加温溶化或隔水炖使之溶化。冲服:朱砂、琥珀、芒硝、三七、竹沥、姜汁等。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肉桂等。

    2.服药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散寒药热服;治疗呕吐或药食中毒宜小量频服。寒性药治热证宜凉服;温热药治寒证宜热服。滋补宜饭前服;驱虫或泻下药宜空腹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一般每天1剂,可分2~3次服,病缓者早晚各一次,病情危急者,每隔4小时一次,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祛邪扶正。

本站推荐:一号红人天价小娇妻:总裁的33日索情少帅你老婆又跑了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天价宠儿:总裁的新妻蜜爱100分:不良鲜妻有点甜惹火999次:乔爷,坏!陆少的暖婚新妻总裁爹地超给力早安,总统大人!

中医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恋上你看书网只为原作者周争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争道并收藏中医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