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中医学 > 第三节 问诊

第三节 问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进行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疾病的一些情况,如发病时间、自觉症状、治疗情况、既往病史及生活起居情况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故问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问诊的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问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发病情况、现在症状等。问诊时,医师要抓住患者的主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全面了解。古人总结《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以供临床问诊时参考。在实际运用时,也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

    问诊时还应注意,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耐心细致,语言应通俗易懂。必要时可启发,避免诱导性询问,以免获得的资料与病情不符,影响正确的诊断。此外,对危重急证患者应扼要地询问,以便迅速进行必要的检查,及时对患者实施抢救,待病情缓解再详细地询问。

    一、问一般情况

    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职业、籍贯、现住址、生活习惯等。

    不同年龄、性别,往往体质强弱不同,患病后的表现也会各有特点。如同一种疾病,因年龄和生活习惯不同,会出现寒热虚实的差别,老年人易出现气血衰少,机能减退,而小儿脏腑娇嫩、生机蓬勃,易寒易热,患病多热证少寒证,实证多虚证少;女子有经、带、胎、产诸病,年龄与婚否对判断月经和胎孕具有重要意义;男子多有遗精、阳痿等证。某些职业病,如矽肺、铅中毒等,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长期居处潮湿、野外或水中作业者,易患痹证;瘿病多具有地方性等。

    二、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

    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对于目前疾病的辨证用药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病史往往和既往史有一定的联系。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患中风;脾胃虚弱者易发生泄泻等;此外,询问患者家族史有助于某些传染病、遗传病的诊断。

    三、问发病

    发病情况,是指从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问明发病的时间、原因、经过及诊治的情况,对于掌握目前疾病的发展规律及辨证施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问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状,是指询问患者就诊时所患疾病的现在全部情况,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指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问寒热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机体阴阳的盛衰及病属外感或内伤的重要依据。寒指患者自觉怕冷的感觉,有恶寒、畏寒之别。患者自觉寒凉怕冷,虽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解者,称为恶寒,多为外感寒邪所致;患者身感寒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减轻或缓解者,称畏寒,多为阳气虚衰所致。热即发热,是指患者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的感觉。

    问寒热,既要问明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又要问清寒热出现的时间、持续的长短、寒热的轻重及伴随的症状等。

    1.恶寒发热 指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表证。由于感受外邪的性质不同,所以寒热表现有轻重之别。一般来说,恶寒重发热轻,多是外感风寒,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多是外感风热,为表热证;寒热的轻重亦与正气强弱及感邪轻重有关,恶寒发热汗出者,为表虚证;恶寒发热无汗者,为表实证;感邪轻者,恶寒发热俱轻;感邪重者,恶寒发热俱重。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2.但寒不热 指患者只感觉怕冷而不发热,多属里寒证。新病出现此证,兼脉沉迟有力者,多为寒邪直中脏腑,郁遏阳气的实寒证;久病体弱出现此证,兼脉沉迟无力者,多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生,形体失于温煦的虚寒证。

    3.但热不寒 指患者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或恶热,多属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低热三种类型。

    (1)壮热 指患者持续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多见于里热实证,是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所致。常伴有烦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实等。

    (2)潮热 指患者发热如潮水一样,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其中,热势较高,每至日晡(申时,即下午3~5时)之时,热势更甚,兼见面赤,口渴,腹满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实等,称阳明潮热,因邪热郁结阳明,日晡为阳明经气旺盛之时,故日晡热甚;午后或夜间低热,晨起减轻,多伴有五心烦热,颧红咽干,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称阴虚潮热,多为阴虚不能制约阳气,午后及夜间阳气失敛,外散于肌肤而致;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兼见头身困重,胸闷呕恶,大便不爽,苔腻等,称为湿温潮热,多为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故身热不扬。

    (3)低热 指患者长期发热,但热势不高,或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临床多见于阴虚发热、气虚发热。

    4.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之象,见于少阳证或疟疾。寒热往来,若发无定时,伴口苦咽干,目眩者,为少阳证,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邪正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若发有定时,兼剧烈头痛,口渴汗出者,常见于疟疾,由于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二)问汗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外出体表的代谢产物。正常汗出有滋润皮肤,调和营卫,协调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问汗应重点了解有无汗出、出汗的时间、多少、性状、出汗的部位及兼症等。问汗出,可诊察病邪性质、正邪盛衰、气血盈亏,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1.表证辨汗 可了解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等情况。表证无汗,兼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脉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因寒性收引,致腠理闭塞,故无汗。表证有汗,兼恶寒发热,脉浮无力,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因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有汗出;若兼发热重,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脉浮数,为外感风热的表热证,风性开泄,热性升散,使腠理开张,津液外泄而汗出。

    2.里证辨汗 可了解病性的寒热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变化,里证辨汗主要有四种情况。

    (1)自汗 指日间经常汗出,动则加重,常伴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等,多属气虚、阳虚证,因阳气虚弱,失于固摄,津液外泄所致。

    (2)盗汗 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常兼有潮热、颧红等,属阴虚证,由阴虚生内热,虚热迫津外泄所致。

    (3)大汗 指全身大量汗出,兼面赤、烦渴、脉洪大者,属里实热证,因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所致;若冷汗淋漓,兼见面白肢冷,脉微欲绝者,为亡阳证;若汗热味咸而黏,兼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者,为亡阴证,均属危重证候。

    (4)战汗 指患者先恶寒战栗,继而汗出者,多见于急性热病,是邪正相争剧烈,疾病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象;若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3.局部辨汗

    (1)头汗 仅头部汗出,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元阳离散,虚阳上越之危象;头汗伴面红,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者,为上焦邪热郁蒸;头汗伴头身困重,脘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者,为中焦湿热上蒸。

    (2)半身汗出 患者仅半侧身体汗出,多因风痰、风湿或瘀血阻络,营卫失和所致,可见于中风、痿证、偏瘫患者。

    (3)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出,多与中焦湿热或阴虚内热有关,由于脾主四肢,手足心又为阴经所布,故阴虚内热或脾胃湿热则可循经熏蒸于手足心而见多汗。

    (三)问疼痛

    疼痛是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其形成机理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外感邪气、气滞血瘀、痰湿阻滞、食滞虫积等阻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属实证,多见于新病,痛势较剧且拒按;阴阳气血不足,使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即“不荣则痛”,属虚证,多见于久病,痛势缓且喜按。问疼痛,主要问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加剧或缓解的因素及兼证,可以了解病变所在脏腑和经络以及疾病的寒热虚实等情况。

    1.问疼痛部位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上循头面,厥阴经上行至巅顶,故根据头痛发生部位,可以判断病属何经。枕部头痛,痛连项背者,属太阳经头痛;头痛位于前额及眉棱骨等处,属阳明经头痛;头痛多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连及耳部,属少阳经头痛;头痛在巅顶部位,或痛连目系,属厥阴经头痛。另外,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头,外感邪气、内伤诸证,均可导致头痛。根据头痛的不同情况及兼证,可辨别外感内伤及病性的寒热虚实变化。凡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者,多见于外感头痛,属实证;凡发病缓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者,多见于内伤头痛,属虚证。

    (2)胸痛 胸为心肺所居之处,故胸痛多见于心肺病变。胸痛而憋闷,痛引肩臂者,为胸痹,多因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或气滞血瘀,导致心脉瘀阻不畅所致;若胸痛彻背,痛势剧烈,面色青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真心痛,多为心脉骤然痹阻不通所致;胸痛发热,咳吐黄痰者,为肺实热证;胸痛,潮热盗汗,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者,为肺阴虚证;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为肺痈;两胁肋胀痛走窜,善太息,急躁易怒者,多为肝郁气滞。

    (3)腹痛 腹部分为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脐以上为大腹,亦称上腹,上腹疼痛多属脾胃病变,疼痛喜温喜按,为脾胃虚寒或寒客腹中;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属胃火炽盛;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为宿食阻滞;脐以下为小腹,小腹疼痛多属大小肠、膀胱、胞宫病变,小腹胀痛,小便不利者,多为膀胱气化不利;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所过之处,少腹疼痛多属肝胆病变,少腹冷痛,牵引阴部,为寒滞肝脉;脐周疼痛,有块状物或条状物,按之可移者,多为虫积。

    (4)腰痛 腰为肾之府,腰痛是肾病的主要表现。若腰部隐隐作痛,反复发作,酸软无力者,为肾虚腰痛;若腰部冷痛重着,阴雨天加剧者,为寒湿腰痛;若急性腰痛,疼痛较剧,位置固定,难于转侧俯仰者,为瘀血腰痛,多因跌仆扭伤所致。

    (5)四肢痛 四肢关节疼痛,多见于痹证。常因风寒湿邪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致。其中疼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感受风邪为主所致;疼痛剧烈,得温痛缓者,为“痛痹”,感受寒邪为主所致;疼痛重着者,为“着痹”,感受湿邪为主所致;灼热疼痛,伴关节红肿者,为“热痹”,感受热邪为主,或寒湿郁而化热所致;独见足跟疼痛,或痛掣腰背,或腰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2.问疼痛性质 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其性质和特点也各异。问疼痛的性质,可以帮助辨析疼痛的病因与病机。疼痛伴胀闷,称胀痛,是气滞疼痛的特点,多由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致,以胁肋、胃脘、胸腹胀痛多见;疼痛如刺如锥,称刺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各种原因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所致;疼痛伴有重着感,为重痛,多为湿邪阻滞气血所致;疼痛伴有灼热感,为灼痛,多为邪热亢盛窜入经络所致;疼痛有冷感而喜暖,为冷痛,多为寒邪阻络或阳虚失于温煦所致;痛处游走不定,称窜痛,多为气滞或风胜所致;痛势不剧,但绵绵不休,为隐痛,隐痛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多因精血亏虚,脏腑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四)问饮食与口味

    问饮食与口味,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脏腑的虚实以及病性的寒热等情况,判断疾病的预后与转归,主要包括问食欲与食量、口渴与饮水及口味等情况。

    1.食欲与食量 问食欲与食量,可以了解患者的食欲状况,进食多少,对判断脾胃的功能状况有重要意义。食欲缺乏,伴体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多为脾胃虚弱,伴脘闷纳呆,头身困重,苔腻,多为湿邪困脾;若厌食,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则为宿食停留;厌食油腻,伴呕恶胁痛,身目发黄,为黄疸;喜热食或食后常有饱胀感,多为脾胃虚寒;消谷善饥,为胃火炽盛,若伴形体消瘦,多饮,多尿者,为消渴证;饥不欲食,舌红少津,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久病重病,厌食日久,突然思食、多食,为脾胃之气将绝,属“回光返照”之象;小儿嗜食异物,如煤渣、泥土等,多为虫积。

    2.口渴与饮水 问口渴与饮水,常能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从而了解病性的寒热。口不渴,表示津液未伤,常见于寒证;口渴多饮,表示津液已伤。若口渴喜冷饮,伴高热,多汗,舌红苔黄,脉洪大者,为热盛伤津;口渴引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消瘦者,为消渴病;口渴不多饮,为津伤不重,或津液输布障碍之象。口渴喜热饮,饮水量少,或水入即吐者,为痰饮水湿内停;口干但漱口不欲咽者,为瘀血内停;渴不欲饮,伴颧红咽干,潮热盗汗者,为阴虚证。

    3.口味 问口味,即询问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借此了解脏腑尤其是脾胃病变的情况。如口淡无味,为脾胃虚弱;口甜或黏腻,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不和,或肝胃郁热;口味酸腐,多为食积内停;口苦,多为热证;口咸,多属肾病。

    (五)问二便

    问二便的排泄,可以了解脾胃、大肠、肺、肾及膀胱的功能状况,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性的寒热虚实变化。主要询问排便的次数和时间,以及二便的量、色、质、气味的变化,排便时的异常感觉和伴随的症状等。

    1.问大便 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便出通畅,为黄褐色成形软便,粪内无脓血、黏液及未消化食物等。

    (1)便秘 指大便燥结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甚则多日不行。久病、年老体弱、产后便秘,多为津亏血少,或气阴两虚,属虚证便秘;新病便秘,腹满胀痛或发热者,多为邪热亢盛、实邪壅滞,属实证便秘。

    (2)泄泻 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或如水样下注。泄泻有寒热虚实之分,大便溏泻,伴食少神疲,腹胀隐痛,多属脾胃虚弱;泻下急迫,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为湿热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味腥臭,为寒湿泄泻;若兼见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痢疾;泻下酸腐臭秽,腹胀肠鸣,泻后痛减,为伤食泻;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脾不调;黎明腹痛即泻,泄后则安,多为脾肾阳虚所致五更泻。

    2.问小便 小便量多色淡,兼畏寒肢冷者,属肾阳虚证;尿量频多,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小便短赤,多属热盛伤津,或汗、吐、下后伤津所致;尿少水肿,属水湿内停、气化不利的水肿病;小便癃闭,多见于湿热蕴结膀胱,或瘀血、结石阻滞所致;小便频数、遗尿、失禁,多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小便频数,排便急迫,涩滞疼痛,为淋证,伴小便短赤,为热淋,伴尿有砂石者为石淋,伴尿血者,为血淋,伴尿有脂膏者,为膏淋。

    (六)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昼夜变化,维持体内阴阳平衡而进行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觉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睡寐。睡眠的异常变化,是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问睡眠应注意睡眠的多少,睡眠的情况及伴有症状,睡眠异常有失眠和嗜睡两种。

    1.失眠 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失眠伴面色苍白、心悸、健忘、多梦,多属心血不足;伴心烦、潮热、盗汗,多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伴烦躁、口苦、呕吐痰涎,多为痰火扰心;伴纳呆、嗳气酸腐,为食滞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

    2.嗜唾 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睡后不易醒,精神不振,头沉困倦。多由阳虚阴盛或痰湿困脾,心神被蒙蔽所致。嗜睡伴头昏蒙,身重脘闷者,为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多为脾失健运所致;大病、久病,精神疲乏而嗜睡,是正气虚衰的表现;外感热病,出现高热昏睡,是热入心包,蒙蔽心神所致。

    (七)问经带

    女性患者在问诊时,除了解一般情况外,还应当注意询问经、带、胎、产情况,以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及诊察妇科疾病。

    1.问月经 正常女性,一般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称为初潮。至49岁左右,月经停止,称为绝经。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经期为3~7天,量适中,色正红。询问月经应注意了解初潮、末次月经、绝经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以及有无痛经、闭经等情况。

    (1)周期异常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质稠,伴口干口苦,多为实热证;量少,色鲜红,质稠,伴潮热盗汗,多为虚热证;量少,色淡,质稀,伴面色不华,多属气血不足。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色暗有血块,兼经前或经期腹痛,多为瘀血、实寒证;色淡量少,兼经后或经期腹痛,多为血虚、虚寒证。月经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周期错乱不定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多见于肝郁气滞,肾虚冲任失调,疏泄封藏失司所致。

    (2)经量异常 健康女子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为50~100ml。月经量多,色红质稠者,为实证、热证,量多,色淡质稀者,为气虚证;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者,为精血亏虚;量少,色紫暗有块者,为瘀血阻滞、经脉不畅所致。

    (3)闭经 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3月以上者,排除妊娠、哺乳、绝经,称为闭经。虚证多因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导致;实证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导致。

    (4)崩漏 指经血非时忽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者,谓之“崩漏”,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因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又相互兼见,故崩漏并提。崩漏,色红质稠有块者,多属实证、热证;色淡质稀无块者,为冲任不固、脾不统血所致,属虚证。

    2.问带下 正常情况下,妇女**分泌少量白色黏液,无色无味,起滋润作用。问带下,应注意带下的量、色、质、味等的异常变化。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臭味者,为脾虚,寒湿下注所致;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味臭秽,为湿热下注所致;带下有血,赤白夹杂,多属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另外,绝经后妇女出现赤白带下,须考虑恶性病变引起,应及时诊治,以防延误病情。

    (八)问小儿

    询问小儿的病情,主要由亲属提供。除一般问诊外,还应根据小儿的特点,询问出生前后情况,发育状况,喂养方法,预防接种及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史,有无遗传性疾病等。问起病,应注意有无惊吓、受寒、伤食等情况。

本站推荐:一号红人天价小娇妻:总裁的33日索情少帅你老婆又跑了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天价宠儿:总裁的新妻蜜爱100分:不良鲜妻有点甜惹火999次:乔爷,坏!陆少的暖婚新妻总裁爹地超给力早安,总统大人!

中医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恋上你看书网只为原作者周争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争道并收藏中医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