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五章 历史的车轮(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官居一品最新章节!
随手翻了翻那厚厚的名册,沈就看出一些门道,原来它用了百科全书的编篡方式,除了书名还有纲目,分了哲学、文学、诗歌、建筑、机械、造船、美学、物理、法学、艺术、药学、数学、天文、修辞、语法……等三十多个类别,林林总总,花样繁多。
但选择起来并不难,因为沈就的目地是一鸣惊人,就不能选择建筑、物理、机械这些实用学科入手,否则必然会被士大夫们啧啧称奇之余,视为奇技淫巧,那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然后诗歌艺术美学倒是不低俗,可八成是现代人欣赏不了的。所以哲学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哲学是抽象于表象的,它不分东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与真理,而本源是朴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适用的”所以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为对哲学的追求。
且不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单说几乎同时期的华夏文明,便有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苘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对这个世界本源的认识,是对自己的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最璀璨的东方哲学。
虽然力主引进泰西的哲学,但沈就从心底里不认为,东方的哲学就比西方的差;一本《道德经》、区区五千言,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哲学……此道家乃哲学之道家,非宗教之道家……沈就读了十年,却仍然受用无穷,无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还走出世入世,都所获良多。他个人认为在完整的哲学体系中,这是最接近世界本源的学说,天下无出其右。
几乎所有的泰西哲学思想与冲突,沈就也能从先秦百家的著述中,找到相同的论述与矛盾:
比如说最关键的,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派走意识流,持‘不可知论'否定事物客观存在;西亚里士多德却走上了一条唯物派的路线,强调事物存在,可以被认识。
而先秦的诸多大能,同样对认识的来源、可能性,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同样明显地表现出了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但同时他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而知之,所以还要对外界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
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圣贤程度,是最虔诚的唯心。
而被孔子推崇的老子,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去体验无形无名的道,以达到与天道同玄的境界,便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了,是最神秘的唯心。
至于那位分不清自己是猢蝶还是庄周的庄周,直接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完全否定客观性,可谓是最彻底的唯心……
与孔孟老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子,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人‘所以知,的基础和依据,既重视五官的感觉经验,又重视心-'的辨察思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初步联系起来了。
更进一步的是荀子,他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悬想,建立了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明确分开。
而且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认为与其把天道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倒不如将其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自然而颂扬自然,为何不掌握和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自己服务,强大自身,战胜自然呢?
在彻底否定天命的基础上,他又否定了虚无的命运学说,他说‘人生的好坏,不是由先天注定的,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与其相信命运注定,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
并且对‘思想方法”即是认识的方法,荀况一样有卓绝的认议。首先,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确提出了人是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然后,他说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一一他强调应该由对事物全面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理性思维才能对各种感觉进行验证和抽象;如果感性认识都是错误和片面的,又怎能认识到正确的规律呢?所以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积累的结果,这也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正因为有如此认识论,他才能从人时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对社会研-究的起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而忽视人的根本需求,这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在两千年前,东西方的哲学如此不谋而合,就连分歧都那么相像呢?因为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会因为在东方或者西方,而有任何改变。所以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人类的思想必然会一路虔诚的追随天意,得到心灵的满足;另一路则关注自身,以强者的心态面对一切。
这两者本就是阴与阳、天与地,其实分不出高下。作为沈就来讲,二十年前,他坚定不移的唯物,再到十年前,他确信无疑的唯心。但现在他不再非此即彼了,他认为在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时「有时候要唯物,有时候要唯心…敬畏天道,但不能盲目恐惧,自强不息,但不能不计后果,这是他自己的认识论……
在这种认识论的指导下,沈就对过往的历史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抽象。追根溯源,他发现从西汉以来,华夏文明的进步便放缓下来,尤其是科学的发展,呈一种千年停滞的状态,这必然是那个时候出了大问题一一便清晰的指向了董仲舒和饱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个学术上排他,政治上的禁锢,更是哲学上的谋杀一十它以孔孟的名义,谋杀了墨荀。自此中国人的主流,便是彻底的唯心,间或有一二唯物的喊声,也激不起任何浪花。
且不论唯物唯心谁高谁下,在历史的长河中看,选择了唯心「人类的高端智慧便封闭了对天地万物的好奇心,也不会再费力去追寻事物的真相,淡化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而去穷究天道至理。一代又一代的孔孟门徒,无不坚信天道的存在,才能摸到它的门道。
他们相信,探索天道要遵循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一十唯心无物,皓首穷经,潜心研究圣贤的言行,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求,扩充自己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如此日积月累,皓首穷经,或许某一天,会得领悟天道,然后便可了解这世界上的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归于掌握!
这便是‘道”它是天下所有规律9!j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做到的人便是圣贤,所以称圣贤之道。
绝不能否认这种方法,因为真有人做到了。最早的是尧舜禹汤;最牛逼的是老子,生而知之,他便是道,道便是他,无需苦苦探寻;孔子和孟子、以及其他的子们也做到了,当然要费劲-许多……如果这些例子太远,那么几十年前还有个王阳明,他仿佛也做到了。
如果推而广之,跳出儒道硌窠臼,看所有的唯心派别,就会看到佛教的六祖慧能、德山临济,都已然▲悟,道了……佛教有自己的法门,讲究的是顿悟。
但无论是‘儒释道,中的哪一家,能得道的实在大少大少了,根本不能为普罗大众所用,甚至可以说,除了极少数天才中的天才外,普罗大众都不可能用唯心的思想,来真正认识、了解、甚至掌握这个世界。可悲的是,自从汉朝以后,华夏大地上,便只有这三家的哲学,也就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掌握裹足不前,难以存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一开始,西方被我们落得实在太远,但我们等了人家一千五百年,他们就是属乌龟的也追上来了一十因为人家没有罢黜几家独尊一家,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衣钵有后,并发扬光大,形成系统的学科,最后连教廷都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任何人质疑……虽然这本身就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精神,但只要他的学说存在,便会催生出一代代追求客观真理的勇士,最终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沈就当粜-坚信这一点。~~~~~~~~~~~~~~~~~~~~~~~~~~~~~~~~~~~~~~/j[:)c\{<]\}!1:);?7。
弄清楚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便是解决形而下的问题,按照沈就的认识论:这个世界的运行,有其巨大的惯性,短时间内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抓住要害处用力,时间久了,是会看出效果来的。
在沈就看来,现在就是那个时刻……随着王阳明以它途成圣,使朱元璋强行竖立起来的程朱理学,出现了土崩瓦解之势;其实在南宋时,主流便斥理学为伪学,只是后来朱元璋以皇权强行将其扶为正统,暨科举考试。指定教材,才树立起它的权威地位……这也从侧面证明,历史绝大多数是由少数精英创造的,我等草民在幸运的时候充当背景,不幸时候充当工具,仅此而已。
但王阳明成圣,心学大兴,对理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且理学从天理、灭人欲,的格物之法,也已经不符合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享乐社会的要求,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而心学的兴起,虽然是最纯粹的唯心主义,但它最可贵的地方,是反权威一十随心而动、随意而行,给朱元璋窒息了的华夏民族,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由的空气!
更有甚者,王学中最为激进的泰州学派,以何心隐、李贽等为代表的一群怪物,更是狂得没边,什么孔子真子,那都是假道学;什么圣人之言、那都是放屁;什么三纲五常,那都是扒灰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总而言之,打倒一切权威,藐视一切准则。
事实上,封建礼教也渐渐松弛了,十年前,女人离异再嫁,还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似乎也没什大不了的;沈就更切身的体会是,青楼妓院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各种艳情小说极其流行,涌现了许多优秀作者和忠实读者群……沈耿\就是后者中的一员。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在老道学们,大明将要礼崩乐坏,无可救药,只能一边摇头嗟叹,一边偷看』肉蒲团》;在享乐者看来,这是一场将要举行的盛会,需要做的是尽情狂欢;而在沈就看来,这是历史给予的黄金机会,要抓紧一切时间,将科学的根基楔进大明王朝,相信随着越来越宽松的社会环境,人们会有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其中必有希望之花,盛开的土壤。
而为什么会选择翻译西学为起点呢?除了西学更系统、更完善之外,还因为人们对外来的学说,总还抱着好奇的态度,不那么抵触……其实荀子的朴素唯物思想,墨子的朴素逻辑思想,已经足够用了「但真要把这两位檄出来,必会引起无谓的门派之见,然后演化为意气之争,最后只剩下吵架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只是因为他山的石头硬,还因为本山的石头,会把玉敲碎了。
虽然说不难,但从这么厚厚的一本目录中,找出需要的那一本,还是费了沈就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才在第二百五十页上,找到了那个名字。指头在上面点点头:“就是这本!”
“l6gtca?”陈鹤轻声道。
“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沈就斩钉截铁道:“它可以补充我们东方哲学的缺陷,而且本身的噱头也好。“好在哪?”众人好奇问道。
“稍一修饰,便可以将其包装为格物穷理的工具书。”沈就笑道:“我要是说,这本书讲述号韶-物致知的基本原则,你说会不会引起轰动呢?”
“当然了,都格了一辈子物了,还没点头绪,当然希望有指路明灯了。”陈鹤常年参加各种文人聚会,知道大家的兴奋点在邵-里:“不过,逻辑学,这个名字不太像理学方面的书。”“那就改。”沈就想想道:“叫』名理探》如何?”“名理探?”几个靠他进的同时出声道。
“对!”沈就点头道:“宣传词我都想好了一十世人皆欲得圣贤之道,然多侈谈虚无,诧为神奇,是致知不必格物,希顿悟为宗旨,而流于荒唐幽谬,其去真实之大道,不亦远乎?今有西哲亚里氏』名理探》若干卷,可使世人明此真实之理,而于明悟为用,推论为梯。读之其旨似奥,而味之其理皆真,铖为格物穷理之大原本哉!”----'-------------------------------------------
这章似乎有点枯燥,不过确实是我太想表达的东西,而且已经反复直白化了,大家就原谅我任性这一次,保准精彩的故事马上开始。
随手翻了翻那厚厚的名册,沈就看出一些门道,原来它用了百科全书的编篡方式,除了书名还有纲目,分了哲学、文学、诗歌、建筑、机械、造船、美学、物理、法学、艺术、药学、数学、天文、修辞、语法……等三十多个类别,林林总总,花样繁多。
但选择起来并不难,因为沈就的目地是一鸣惊人,就不能选择建筑、物理、机械这些实用学科入手,否则必然会被士大夫们啧啧称奇之余,视为奇技淫巧,那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然后诗歌艺术美学倒是不低俗,可八成是现代人欣赏不了的。所以哲学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哲学是抽象于表象的,它不分东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与真理,而本源是朴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适用的”所以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为对哲学的追求。
且不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单说几乎同时期的华夏文明,便有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苘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对这个世界本源的认识,是对自己的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最璀璨的东方哲学。
虽然力主引进泰西的哲学,但沈就从心底里不认为,东方的哲学就比西方的差;一本《道德经》、区区五千言,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哲学……此道家乃哲学之道家,非宗教之道家……沈就读了十年,却仍然受用无穷,无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还走出世入世,都所获良多。他个人认为在完整的哲学体系中,这是最接近世界本源的学说,天下无出其右。
几乎所有的泰西哲学思想与冲突,沈就也能从先秦百家的著述中,找到相同的论述与矛盾:
比如说最关键的,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派走意识流,持‘不可知论'否定事物客观存在;西亚里士多德却走上了一条唯物派的路线,强调事物存在,可以被认识。
而先秦的诸多大能,同样对认识的来源、可能性,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同样明显地表现出了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但同时他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而知之,所以还要对外界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
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圣贤程度,是最虔诚的唯心。
而被孔子推崇的老子,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去体验无形无名的道,以达到与天道同玄的境界,便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了,是最神秘的唯心。
至于那位分不清自己是猢蝶还是庄周的庄周,直接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完全否定客观性,可谓是最彻底的唯心……
与孔孟老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子,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人‘所以知,的基础和依据,既重视五官的感觉经验,又重视心-'的辨察思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初步联系起来了。
更进一步的是荀子,他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悬想,建立了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明确分开。
而且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认为与其把天道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倒不如将其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自然而颂扬自然,为何不掌握和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自己服务,强大自身,战胜自然呢?
在彻底否定天命的基础上,他又否定了虚无的命运学说,他说‘人生的好坏,不是由先天注定的,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与其相信命运注定,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
并且对‘思想方法”即是认识的方法,荀况一样有卓绝的认议。首先,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确提出了人是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然后,他说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一一他强调应该由对事物全面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理性思维才能对各种感觉进行验证和抽象;如果感性认识都是错误和片面的,又怎能认识到正确的规律呢?所以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积累的结果,这也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正因为有如此认识论,他才能从人时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对社会研-究的起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而忽视人的根本需求,这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在两千年前,东西方的哲学如此不谋而合,就连分歧都那么相像呢?因为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会因为在东方或者西方,而有任何改变。所以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人类的思想必然会一路虔诚的追随天意,得到心灵的满足;另一路则关注自身,以强者的心态面对一切。
这两者本就是阴与阳、天与地,其实分不出高下。作为沈就来讲,二十年前,他坚定不移的唯物,再到十年前,他确信无疑的唯心。但现在他不再非此即彼了,他认为在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时「有时候要唯物,有时候要唯心…敬畏天道,但不能盲目恐惧,自强不息,但不能不计后果,这是他自己的认识论……
在这种认识论的指导下,沈就对过往的历史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抽象。追根溯源,他发现从西汉以来,华夏文明的进步便放缓下来,尤其是科学的发展,呈一种千年停滞的状态,这必然是那个时候出了大问题一一便清晰的指向了董仲舒和饱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个学术上排他,政治上的禁锢,更是哲学上的谋杀一十它以孔孟的名义,谋杀了墨荀。自此中国人的主流,便是彻底的唯心,间或有一二唯物的喊声,也激不起任何浪花。
且不论唯物唯心谁高谁下,在历史的长河中看,选择了唯心「人类的高端智慧便封闭了对天地万物的好奇心,也不会再费力去追寻事物的真相,淡化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而去穷究天道至理。一代又一代的孔孟门徒,无不坚信天道的存在,才能摸到它的门道。
他们相信,探索天道要遵循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一十唯心无物,皓首穷经,潜心研究圣贤的言行,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求,扩充自己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如此日积月累,皓首穷经,或许某一天,会得领悟天道,然后便可了解这世界上的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归于掌握!
这便是‘道”它是天下所有规律9!j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做到的人便是圣贤,所以称圣贤之道。
绝不能否认这种方法,因为真有人做到了。最早的是尧舜禹汤;最牛逼的是老子,生而知之,他便是道,道便是他,无需苦苦探寻;孔子和孟子、以及其他的子们也做到了,当然要费劲-许多……如果这些例子太远,那么几十年前还有个王阳明,他仿佛也做到了。
如果推而广之,跳出儒道硌窠臼,看所有的唯心派别,就会看到佛教的六祖慧能、德山临济,都已然▲悟,道了……佛教有自己的法门,讲究的是顿悟。
但无论是‘儒释道,中的哪一家,能得道的实在大少大少了,根本不能为普罗大众所用,甚至可以说,除了极少数天才中的天才外,普罗大众都不可能用唯心的思想,来真正认识、了解、甚至掌握这个世界。可悲的是,自从汉朝以后,华夏大地上,便只有这三家的哲学,也就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掌握裹足不前,难以存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一开始,西方被我们落得实在太远,但我们等了人家一千五百年,他们就是属乌龟的也追上来了一十因为人家没有罢黜几家独尊一家,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衣钵有后,并发扬光大,形成系统的学科,最后连教廷都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任何人质疑……虽然这本身就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精神,但只要他的学说存在,便会催生出一代代追求客观真理的勇士,最终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沈就当粜-坚信这一点。~~~~~~~~~~~~~~~~~~~~~~~~~~~~~~~~~~~~~~/j[:)c\{<]\}!1:);?7。
弄清楚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便是解决形而下的问题,按照沈就的认识论:这个世界的运行,有其巨大的惯性,短时间内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抓住要害处用力,时间久了,是会看出效果来的。
在沈就看来,现在就是那个时刻……随着王阳明以它途成圣,使朱元璋强行竖立起来的程朱理学,出现了土崩瓦解之势;其实在南宋时,主流便斥理学为伪学,只是后来朱元璋以皇权强行将其扶为正统,暨科举考试。指定教材,才树立起它的权威地位……这也从侧面证明,历史绝大多数是由少数精英创造的,我等草民在幸运的时候充当背景,不幸时候充当工具,仅此而已。
但王阳明成圣,心学大兴,对理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且理学从天理、灭人欲,的格物之法,也已经不符合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享乐社会的要求,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而心学的兴起,虽然是最纯粹的唯心主义,但它最可贵的地方,是反权威一十随心而动、随意而行,给朱元璋窒息了的华夏民族,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由的空气!
更有甚者,王学中最为激进的泰州学派,以何心隐、李贽等为代表的一群怪物,更是狂得没边,什么孔子真子,那都是假道学;什么圣人之言、那都是放屁;什么三纲五常,那都是扒灰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总而言之,打倒一切权威,藐视一切准则。
事实上,封建礼教也渐渐松弛了,十年前,女人离异再嫁,还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似乎也没什大不了的;沈就更切身的体会是,青楼妓院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各种艳情小说极其流行,涌现了许多优秀作者和忠实读者群……沈耿\就是后者中的一员。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在老道学们,大明将要礼崩乐坏,无可救药,只能一边摇头嗟叹,一边偷看』肉蒲团》;在享乐者看来,这是一场将要举行的盛会,需要做的是尽情狂欢;而在沈就看来,这是历史给予的黄金机会,要抓紧一切时间,将科学的根基楔进大明王朝,相信随着越来越宽松的社会环境,人们会有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其中必有希望之花,盛开的土壤。
而为什么会选择翻译西学为起点呢?除了西学更系统、更完善之外,还因为人们对外来的学说,总还抱着好奇的态度,不那么抵触……其实荀子的朴素唯物思想,墨子的朴素逻辑思想,已经足够用了「但真要把这两位檄出来,必会引起无谓的门派之见,然后演化为意气之争,最后只剩下吵架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只是因为他山的石头硬,还因为本山的石头,会把玉敲碎了。
虽然说不难,但从这么厚厚的一本目录中,找出需要的那一本,还是费了沈就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才在第二百五十页上,找到了那个名字。指头在上面点点头:“就是这本!”
“l6gtca?”陈鹤轻声道。
“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沈就斩钉截铁道:“它可以补充我们东方哲学的缺陷,而且本身的噱头也好。“好在哪?”众人好奇问道。
“稍一修饰,便可以将其包装为格物穷理的工具书。”沈就笑道:“我要是说,这本书讲述号韶-物致知的基本原则,你说会不会引起轰动呢?”
“当然了,都格了一辈子物了,还没点头绪,当然希望有指路明灯了。”陈鹤常年参加各种文人聚会,知道大家的兴奋点在邵-里:“不过,逻辑学,这个名字不太像理学方面的书。”“那就改。”沈就想想道:“叫』名理探》如何?”“名理探?”几个靠他进的同时出声道。
“对!”沈就点头道:“宣传词我都想好了一十世人皆欲得圣贤之道,然多侈谈虚无,诧为神奇,是致知不必格物,希顿悟为宗旨,而流于荒唐幽谬,其去真实之大道,不亦远乎?今有西哲亚里氏』名理探》若干卷,可使世人明此真实之理,而于明悟为用,推论为梯。读之其旨似奥,而味之其理皆真,铖为格物穷理之大原本哉!”----'-------------------------------------------
这章似乎有点枯燥,不过确实是我太想表达的东西,而且已经反复直白化了,大家就原谅我任性这一次,保准精彩的故事马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