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二章:电影节的真实面目(求月票!)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高龄巨星最新章节!
李世信这一次来参加电影节,其实匆忙的很。
前有春晚需要彩排,后有《三体》需要连载,过完年之后就进入到了入围影片重新剪辑和字幕译制的繁忙工作中。
对于这个时空的柏林电影节,李世信几乎没怎么了解。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这一波确实是犯了信息搜集不全的亏。
在从餐厅回酒店的路上,李世信利用手机在网上搜索了一番,这个时空中国际电影节的真实面貌才部分的呈现在了他的面前。
虽然说电影节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但是随着近些年国际形势的转变,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形态渗透,这个时空中的电影节早就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意识阵地。
但这不是最要命的。
要命的是不光是柏林是这样,任何的电影节几乎都是这样。在哪里发起在哪里举办,肯定就是哪里的群体掌握话语权。
自家的地盘自家说了算,这本无可厚非。
但真正让李世信难受的,还是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评审制度。
当下大部分的国际电影节,采用的小评审团制。评审团的规模很小,通常只有十个人左右。
这种评审制度有没有弊端?
分怎么说。
因为评审人数少,且评审员几乎都是行业内的大老,有自己独立的电影美学观,所以在评选作品和影人的过程中,小评审团往往会有一种反商业化的文艺逆返心理。
比如说你让十个自称是文艺青年的人,去评选一个音乐颁奖礼,这其中选秀歌手落选的比例就很有可能会是100%。因为对于许多浸淫真正音乐世界多年的人来讲,越是新闻性的歌手和音乐,就越是会造成他审美上的叛逆。
电影圈也是一样。
在小评审团制度下,越是别致,甚至是标新立异的电影作品,就越是能得到评审团的认可。
在这样的制度下,电影节的各个奖项,很明显对于那些有想法有创意,但是还没有被主流市场所认可的导演有利。
正式因为小评审团拒绝过度商业化的审美,所以各大国际电影节,往往被称为“文艺避难所”。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过于追求这种非商业化大众化的效果,也往往容易导致判断上出现偏差。甚至模湖综合性电影节应该有的宏观,客观和平衡。
每一届的电影节,竞赛单元脱颖而出的入围作品,几乎都是评审团一群评审撕逼撕出来的结果。
而最终决定大奖花落谁家的,终究还是评审团主席的品位决定。
所以圈子里有口水话——年年无标准,换人即换标准。
可不论评审团里换了谁,都还只是作品品位的事情。要知道的一点是;评审团也是举办方搞出来的,能进入评审团,意识形态肯定是个很重要的选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釜山电影节肯定不会邀卓月鱼羊导演担任评委。
这就是无形的阵线。
而在这样无形的阵线当中,不论是评审团内部怎么因为个人品味去撕逼,其实心里都是有一种默契的。
这种默契就是;只有那些附和了他们意识形态的作品,才能有值得他们撕逼的资格。
虽然晚上听比比西讲了一大堆的废话,但是这废话里面也有有用的信息。
不论是《伶》还是《入殓师》和《只要爱》,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甚至说他这一次最抱获奖希望的《入殓师》和《只要爱》根本就没有政治倾向。
这两部片子,一个是探讨“死亡”这个所有人类都要面对的问题。一个,是探讨“爱”这个不变的主题。
拔高一些来说,这是超越了政治层面的主题。
但是。
作品主题没有政治倾向,不代表作品没有倾向。
在作品主题没有政治倾向的情况下,作品的主创政治倾向,既是作品的政治倾向。
这么说可能会有些好笑,但事实就是这样。
不巧的很,刚才在饭局上,李世信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躺在自己的大床上,看着酒店客房那高高的天花板,李世信幽幽的叹了口气。
睡觉!
睡醒了努力卖片。
什么金熊银熊的,不想了!
搞钱使老头快乐!
咱老李来一趟电影节,总不能空着手回去不是?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奖项拿不到,总得赚点洋人的钱找补找补哇!
.......
按照评委会的安排,《伶》的展映放在了第一天。
《唯有你》和《只要爱》两部片子则放在了展映的第三天。
和一群老粉趁着空档去柏林周围的几个经典转了一圈之后,李世信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抽了回来,放到了展映这边。
经过一天的发酵,在展映首日进行播放的《伶》,已经出了几篇影评。
相比之下,其实影评人对于《伶》的口碑还算不错。
特别是对电影中的场景打造和大量的京剧元素,《影人周刊》《kino & co》和《正片》几个杂志都给了一些正面评价。但是对于片子的剧情内容,几个杂志都是一笔带过。
其中《影人》亚洲电影板块的一篇短影评,就很能代表西方主流影评人对于《伶》的观感;一个场景设置,镜头语言和故事元素很美,但角色挖掘没有深度的亚洲电影。
而在柏林电影节的线上观众评分页面,《伶》的综合得分在首映之后,只得到了6.2的分数。
可以说,在西方观众的眼里,这部去年在国内掀起了一轮京剧热的片子,也就是及格。
酒店的餐厅之中。
见李世信出神的看着手中那份杂志上关于《伶》的影评,徐潇等人不禁有些担心。
华旗的运营和发行中心,负责的就是影视公司旗下所有影视作品的运营和发行相关事宜。作为发行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去年六月份《伶》这部片子在茶豆网上线的时候,就是徐潇经手的。
“李老师不用太在意,其实这个评分已经不低了。”
“哦。”
听到徐潇的安慰,李世信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杂志。
“小徐啊,我得问你一下。国际片商在电影节上买片,主要参考的因素是什么?”
???
听到李世信的这个问题,还以为李世信是受不了《伶》的影评人和观众评分未达预期而郁闷的众人瞬间皱起了眉头。
不是、
我们以为您老这是受挫了,整个一早上都不说话。
敢情......您老这么严肃是在研究卖片子的事情呢啊!
砸了咂嘴,徐潇组织了一下语言,解释道;
“因素其实挺多的。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得奖。这是最直观的也最简单的因素,基本上能够在电影节上拿到奖项的长片,各个国际片商都会给一个很好的价钱。但是每年得奖的作品就那么几部,可是一场电影节下来,发行权的成交往往能达到一百多部片子的量。除了奖项之外,影评人和观众对影片的观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拿《伶》来说,线上评分过6,基本上就已经进入到了片商们的视线了。只是这个评分还是......稍微低一些的。如果后续没有拿到奖项,《伶》这部片子的海外发行可能卖不了几个地区,就算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片商看中,估计也拿不了太高的成交价。
估计,也就是单地区一千万人民币左右,或者打包全球发行五千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样子吧。不过后者的发生概率,不是很大。毕竟展映这一轮,已经代表了欧美观众对这部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当然了,评分其实也就只是个参考,片商代表的口味和他们自己的判断也很重要。片子本身很小众,但是被片商看重,卖出高价的也有不少,只是这个就看运气了。”
“唔。”
耐心的听徐潇说完,李世信深深地点了点头。
将手中的杂志放在了餐桌上,他站起了身来。
望着餐厅对面,商贸中心影城的电影节专题展位上,那硕大的《入殓师》宣传海报,他眯起了眼睛。
李世信这一次来参加电影节,其实匆忙的很。
前有春晚需要彩排,后有《三体》需要连载,过完年之后就进入到了入围影片重新剪辑和字幕译制的繁忙工作中。
对于这个时空的柏林电影节,李世信几乎没怎么了解。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这一波确实是犯了信息搜集不全的亏。
在从餐厅回酒店的路上,李世信利用手机在网上搜索了一番,这个时空中国际电影节的真实面貌才部分的呈现在了他的面前。
虽然说电影节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但是随着近些年国际形势的转变,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形态渗透,这个时空中的电影节早就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意识阵地。
但这不是最要命的。
要命的是不光是柏林是这样,任何的电影节几乎都是这样。在哪里发起在哪里举办,肯定就是哪里的群体掌握话语权。
自家的地盘自家说了算,这本无可厚非。
但真正让李世信难受的,还是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评审制度。
当下大部分的国际电影节,采用的小评审团制。评审团的规模很小,通常只有十个人左右。
这种评审制度有没有弊端?
分怎么说。
因为评审人数少,且评审员几乎都是行业内的大老,有自己独立的电影美学观,所以在评选作品和影人的过程中,小评审团往往会有一种反商业化的文艺逆返心理。
比如说你让十个自称是文艺青年的人,去评选一个音乐颁奖礼,这其中选秀歌手落选的比例就很有可能会是100%。因为对于许多浸淫真正音乐世界多年的人来讲,越是新闻性的歌手和音乐,就越是会造成他审美上的叛逆。
电影圈也是一样。
在小评审团制度下,越是别致,甚至是标新立异的电影作品,就越是能得到评审团的认可。
在这样的制度下,电影节的各个奖项,很明显对于那些有想法有创意,但是还没有被主流市场所认可的导演有利。
正式因为小评审团拒绝过度商业化的审美,所以各大国际电影节,往往被称为“文艺避难所”。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过于追求这种非商业化大众化的效果,也往往容易导致判断上出现偏差。甚至模湖综合性电影节应该有的宏观,客观和平衡。
每一届的电影节,竞赛单元脱颖而出的入围作品,几乎都是评审团一群评审撕逼撕出来的结果。
而最终决定大奖花落谁家的,终究还是评审团主席的品位决定。
所以圈子里有口水话——年年无标准,换人即换标准。
可不论评审团里换了谁,都还只是作品品位的事情。要知道的一点是;评审团也是举办方搞出来的,能进入评审团,意识形态肯定是个很重要的选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釜山电影节肯定不会邀卓月鱼羊导演担任评委。
这就是无形的阵线。
而在这样无形的阵线当中,不论是评审团内部怎么因为个人品味去撕逼,其实心里都是有一种默契的。
这种默契就是;只有那些附和了他们意识形态的作品,才能有值得他们撕逼的资格。
虽然晚上听比比西讲了一大堆的废话,但是这废话里面也有有用的信息。
不论是《伶》还是《入殓师》和《只要爱》,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甚至说他这一次最抱获奖希望的《入殓师》和《只要爱》根本就没有政治倾向。
这两部片子,一个是探讨“死亡”这个所有人类都要面对的问题。一个,是探讨“爱”这个不变的主题。
拔高一些来说,这是超越了政治层面的主题。
但是。
作品主题没有政治倾向,不代表作品没有倾向。
在作品主题没有政治倾向的情况下,作品的主创政治倾向,既是作品的政治倾向。
这么说可能会有些好笑,但事实就是这样。
不巧的很,刚才在饭局上,李世信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躺在自己的大床上,看着酒店客房那高高的天花板,李世信幽幽的叹了口气。
睡觉!
睡醒了努力卖片。
什么金熊银熊的,不想了!
搞钱使老头快乐!
咱老李来一趟电影节,总不能空着手回去不是?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奖项拿不到,总得赚点洋人的钱找补找补哇!
.......
按照评委会的安排,《伶》的展映放在了第一天。
《唯有你》和《只要爱》两部片子则放在了展映的第三天。
和一群老粉趁着空档去柏林周围的几个经典转了一圈之后,李世信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抽了回来,放到了展映这边。
经过一天的发酵,在展映首日进行播放的《伶》,已经出了几篇影评。
相比之下,其实影评人对于《伶》的口碑还算不错。
特别是对电影中的场景打造和大量的京剧元素,《影人周刊》《kino & co》和《正片》几个杂志都给了一些正面评价。但是对于片子的剧情内容,几个杂志都是一笔带过。
其中《影人》亚洲电影板块的一篇短影评,就很能代表西方主流影评人对于《伶》的观感;一个场景设置,镜头语言和故事元素很美,但角色挖掘没有深度的亚洲电影。
而在柏林电影节的线上观众评分页面,《伶》的综合得分在首映之后,只得到了6.2的分数。
可以说,在西方观众的眼里,这部去年在国内掀起了一轮京剧热的片子,也就是及格。
酒店的餐厅之中。
见李世信出神的看着手中那份杂志上关于《伶》的影评,徐潇等人不禁有些担心。
华旗的运营和发行中心,负责的就是影视公司旗下所有影视作品的运营和发行相关事宜。作为发行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去年六月份《伶》这部片子在茶豆网上线的时候,就是徐潇经手的。
“李老师不用太在意,其实这个评分已经不低了。”
“哦。”
听到徐潇的安慰,李世信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杂志。
“小徐啊,我得问你一下。国际片商在电影节上买片,主要参考的因素是什么?”
???
听到李世信的这个问题,还以为李世信是受不了《伶》的影评人和观众评分未达预期而郁闷的众人瞬间皱起了眉头。
不是、
我们以为您老这是受挫了,整个一早上都不说话。
敢情......您老这么严肃是在研究卖片子的事情呢啊!
砸了咂嘴,徐潇组织了一下语言,解释道;
“因素其实挺多的。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得奖。这是最直观的也最简单的因素,基本上能够在电影节上拿到奖项的长片,各个国际片商都会给一个很好的价钱。但是每年得奖的作品就那么几部,可是一场电影节下来,发行权的成交往往能达到一百多部片子的量。除了奖项之外,影评人和观众对影片的观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拿《伶》来说,线上评分过6,基本上就已经进入到了片商们的视线了。只是这个评分还是......稍微低一些的。如果后续没有拿到奖项,《伶》这部片子的海外发行可能卖不了几个地区,就算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片商看中,估计也拿不了太高的成交价。
估计,也就是单地区一千万人民币左右,或者打包全球发行五千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样子吧。不过后者的发生概率,不是很大。毕竟展映这一轮,已经代表了欧美观众对这部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当然了,评分其实也就只是个参考,片商代表的口味和他们自己的判断也很重要。片子本身很小众,但是被片商看重,卖出高价的也有不少,只是这个就看运气了。”
“唔。”
耐心的听徐潇说完,李世信深深地点了点头。
将手中的杂志放在了餐桌上,他站起了身来。
望着餐厅对面,商贸中心影城的电影节专题展位上,那硕大的《入殓师》宣传海报,他眯起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