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节 集体葬礼
推荐阅读: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回到明末当军阀最新章节!
朐阳门瓮城,如同一个圆环一样,从南城门往城中凸起,围出了一个大大的空场。
此时在这空场上,杨潮的士兵,包括哪些民壮,全都排成整齐的队列,站在这里。
在他们身前,则是一块块被白布包裹,躺在门板上的战友尸首。
在这些战友尸体前方,则是放着一具具还带着木料味道的棺木。
棺木前面,则是站满了一群群悲伤的妇人。
杨潮带着两个亲兵,海州典史宋濂带着一群老人,就站在这些战士和烈士遗体中间。
两人正面面对活着的这些战士,从动到西,慢慢的走过。
宋濂身旁跟着的都是海州有头有脸的名望士绅,他们跟着宋濂慢慢走过战士面前,每走一段距离就停下来,然后朝着这些战士鞠躬拜谢。
“吾等替海州十万百姓感谢诸位勇士!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城!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民!”
他们的拜谢,让这些战士脸上升起一种吸了du品一样的潮红,这是一种极度被肯定,自我认知得到高度满足的亢奋!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拼命厮杀收到了结果,他们拯救了十万人,拯救了这座城市。
以前他们迷茫过,他们畏惧过,他们迷茫是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战斗的意义,他们畏惧是怕他们白白死去,人都是有尊严的,哪怕是一个卑微的军户,也不愿意像一只蟑螂一样,在一个没人知道的角落里悄无声息的死掉。
现在他们拼命了,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还没有死,还得到了认可。得到了整个城市,得到了十万人的感激,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在他们心中悄然升起。突如其来却极为强烈,让他们有一种迷醉般的享受。
其实他们心中没有这种概念。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荣誉!
显然这种仪式般的感谢程序,是杨潮设计出来的,就是为了激发士兵心里的荣誉感,同时告诉他们是为何而战!
当然,杨潮自己心中其实也充满了一种激烈的荣誉感,他也有自我认知:
“是的,我救了这座城市,救了这座城市里的十万人!”
其实海州并没有十万人。平时这里登记在册的人口不过四万上下,但是明朝有严重的隐匿人口情况,那些大户人家的家丁、仆役未必都登记在贱籍上,甚至很多田里耕作的百姓,都是没有户籍的。
原因很简单,明朝纳税是按照田亩和人丁的,直到满清时期采取了摊丁入亩政策后,取消了人头税,人口登记在大规模暴涨,几乎几年间人口数量就增长了一倍。后世的专家学者把这种情况戴在了盛世的帽子上,其实用他们的狗脑子想一想就该明白,除非拥有蟑螂的繁殖力。否则中国的人口怎么能够几年就翻一倍?
因此海州城的人口肯定是比官府黄册上的多一些,在加上虏兵在附近出没后,很多附近的乡村百姓都逃进了城,因此这里人口暴涨到了十万人上下,这次粮食统管后,宋濂基本上是掌握了这个具体数字的,因此他说十万人,也并没有号称的意思,而是实际数量。
不过宋濂答应带着海州耆宿来感谢这些战士。杨潮还有点意外,担心宋濂碍于文人的傲慢。不肯向这些地位低贱的军户鞠躬,现在看到宋濂脸上的神情。杨潮感觉宋濂似乎很享受这种代替民众向战士致谢的行为。
细想一下发现哪怕是天子,也有向出征归来的将士表示感激的传统,当然天子接下来还会告慰上苍,献祭太庙报告他的先祖的。
只是宋濂虽然现在对这些将士诚恳致谢,但是对待杨潮依然有一些不太在意,除了那天刚刚从城楼上下来外,宋濂再次见到杨潮后,又重新恢复了他文人的那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杨潮不太理解宋濂这种感情,但是突然感觉到,宋濂在自己面前似乎有种自备感,是因为懦弱的文人对勇敢的武将的自卑吗?或者说,是一个生性软弱的男人,对另一个勇猛刚强的男人的自卑!
杨潮倒是不太在乎宋濂的心态,反正大明朝有的是这种既敏感又自卑的文人,而且因为敏感自卑往往表现的格外激烈,这显然证明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已经生出了极其严重的病态。
杨潮也跟着宋濂慢慢从军前走过,不过他却不是代表海州百姓感谢将士们,他还没有资格代表海州百姓,杨潮只是将一条条白布,一个一个的替战士们绑在头上。
这些战士都很配合,因为他们知道,很快他们就要给死去的战友服丧了。
杨潮的五百精兵,还有海州的三千民壮。
没错杨潮只剩下了五百人了,海州的民壮也死了两千多,只剩下了三千。
大部分都是在前夜那场激战中伤亡的,那些烈士就静静躺在战士们前方。
几千人,用了两个时辰,宋濂才一一感谢完,杨潮也一一给他们戴上了孝带。
接着杨潮给自己也带上了一条孝带。
宋濂跟那些耆老更是穿上了孝衫。
杨潮此时已经到了军列另一边,大声喊道:“战士们,给我们的兄弟入殓!”
刚刚喊完,棺木前面,那一个个悲伤的妇人一个个跪下甚至立刻瘫倒在地,痛苦起来,悲哭之声在翁城里回荡。
本来站成一排的士兵们,也立刻行动起来,向前走到那一个个躺在门板上的兄弟旁边,一群人合力慢慢将兄弟的遗体抬起来,慢慢走向棺木,将裹着白布的遗体放进去,然后将门板,准确的说是棺材盖子抬起来盖到棺木桑,用旁边的钉子钉起来。
妇人们的悲哭持续着,这些钉完棺材的士兵,则一个个站在棺材旁边,脸上是一片肃穆。
杨潮这时候也用带着悲痛的声音高喊道:“起灵!”
刚刚喊完,旁边一群群乐手就吹起唢呐,哀乐声响起,唢呐手则一个跟一个往瓮城关门走去。
士兵们立刻抬起棺材,一个一个跟着乐手指引,踏上给烈士送行之路。
从朐阳门起,乐手在前,杨潮跟宋濂等海州耆宿跟在后面,后面则是战士们抬着的一具具棺材。
送葬的队伍排成一条长龙,经过南关城门进入海州城南正街,沿着大街一直往前走。
大街两边有不少百姓跟随,他们都是自发的,有人在前面抛洒着白色的买路纸钱,有人就是静静的跟着缓慢行走的队伍,一直默默的送行。
长龙最后还是那些妇人,他们痛苦着跟随着,这些妇人却不是自发的,是官府找来的,但是却都是有亲人死难的家属,没有亲人战死的,还没有资格跟来哭丧。
杨潮默默跟着,他心里也一阵阵悲壮,可想而知那些抬棺的士兵心里,此时肯定也非常沉重。
在大街上行走了百丈的样子,乐手们带着往西拐向另一条大街。
一直往西走,几乎走到了城西,终于在一座大庙前停下。
城西关帝庙!
杨潮坚持要把他战死的兄弟安放在忠义无双的官老爷庙里,宋濂同意了,庙祝哪里敢反对。
而且只是临时安放而已,杨潮回去的时候,还是要把这些他带出来的人带回去的,让他们落叶归根,安葬在故土祖坟之中。
是庙就有庙市,因此古代的庙宇前往往都有一大片空地。
送葬的队伍就将烈士的棺木抬过了高大的写着‘关帝庙’三个大字的汉白玉牌坊,然后在后面的广场上依次放置下来。
官府早在这里请来了一群和尚,他们念起经来,还拨弄着带有神秘音调的佛门乐器,做起法事。
士兵们静静的站立在前面,默默的等待和尚们做完法事。
这时候杨潮才下令集合。
五百多人集合在一起,都是身披铁甲,上面还带着殷红的血迹,就是扶棺他们也不曾脱下。
此时这五百人非常沉静,可是就在昨天夜里,他们有的人还临近崩溃。
经过那夜的血战,对许多士兵心理都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有的是被惨烈的战场洗礼,精神意志升华到了古代戚家军、岳家军的程度,有的则是被血腥惊吓到了,深深的恐怖爆发出来。
可是现在,经过给自己兄弟送行后,在肃穆的关帝庙前,每一个人却都沉静下来。
谁不怕死,皇帝都怕死,更何况这些出身贫苦的军户了。
杨潮不怪他们,更没有道理怪他们,过着天下最苦的日子,受着世人深深的歧视,让他们杀敌报国?凭什么!国给了他们他们,他们是最没有理由去报国的那一群人,虽然他们身上背着‘军户’二字,却跟奴隶一样。
最该以身报国的是那些国家荣华富贵养了几百年的勋贵们,是那些国家宠幸着,百姓尊敬着的文人,可是勋贵们只知道醉生梦死,文人们只懂得风花雪月,国运衰颓的时候,他们也只是用几句长吁短叹无病shen吟的诗句,就算是给国家的厚待做了回报。
这些权贵,这些精英,全都指望着底层的百姓去杀敌,去为国家拼却性命淤浴血奋战。
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杨潮知道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将这些士兵带到了战场上,公理上来说,对他们不公平。
于是杨潮带着一股深深歉疚的心情,对自己的士兵们做起保证来。(未完待续)
回到明末当军阀
朐阳门瓮城,如同一个圆环一样,从南城门往城中凸起,围出了一个大大的空场。
此时在这空场上,杨潮的士兵,包括哪些民壮,全都排成整齐的队列,站在这里。
在他们身前,则是一块块被白布包裹,躺在门板上的战友尸首。
在这些战友尸体前方,则是放着一具具还带着木料味道的棺木。
棺木前面,则是站满了一群群悲伤的妇人。
杨潮带着两个亲兵,海州典史宋濂带着一群老人,就站在这些战士和烈士遗体中间。
两人正面面对活着的这些战士,从动到西,慢慢的走过。
宋濂身旁跟着的都是海州有头有脸的名望士绅,他们跟着宋濂慢慢走过战士面前,每走一段距离就停下来,然后朝着这些战士鞠躬拜谢。
“吾等替海州十万百姓感谢诸位勇士!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城!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民!”
他们的拜谢,让这些战士脸上升起一种吸了du品一样的潮红,这是一种极度被肯定,自我认知得到高度满足的亢奋!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拼命厮杀收到了结果,他们拯救了十万人,拯救了这座城市。
以前他们迷茫过,他们畏惧过,他们迷茫是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战斗的意义,他们畏惧是怕他们白白死去,人都是有尊严的,哪怕是一个卑微的军户,也不愿意像一只蟑螂一样,在一个没人知道的角落里悄无声息的死掉。
现在他们拼命了,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还没有死,还得到了认可。得到了整个城市,得到了十万人的感激,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在他们心中悄然升起。突如其来却极为强烈,让他们有一种迷醉般的享受。
其实他们心中没有这种概念。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荣誉!
显然这种仪式般的感谢程序,是杨潮设计出来的,就是为了激发士兵心里的荣誉感,同时告诉他们是为何而战!
当然,杨潮自己心中其实也充满了一种激烈的荣誉感,他也有自我认知:
“是的,我救了这座城市,救了这座城市里的十万人!”
其实海州并没有十万人。平时这里登记在册的人口不过四万上下,但是明朝有严重的隐匿人口情况,那些大户人家的家丁、仆役未必都登记在贱籍上,甚至很多田里耕作的百姓,都是没有户籍的。
原因很简单,明朝纳税是按照田亩和人丁的,直到满清时期采取了摊丁入亩政策后,取消了人头税,人口登记在大规模暴涨,几乎几年间人口数量就增长了一倍。后世的专家学者把这种情况戴在了盛世的帽子上,其实用他们的狗脑子想一想就该明白,除非拥有蟑螂的繁殖力。否则中国的人口怎么能够几年就翻一倍?
因此海州城的人口肯定是比官府黄册上的多一些,在加上虏兵在附近出没后,很多附近的乡村百姓都逃进了城,因此这里人口暴涨到了十万人上下,这次粮食统管后,宋濂基本上是掌握了这个具体数字的,因此他说十万人,也并没有号称的意思,而是实际数量。
不过宋濂答应带着海州耆宿来感谢这些战士。杨潮还有点意外,担心宋濂碍于文人的傲慢。不肯向这些地位低贱的军户鞠躬,现在看到宋濂脸上的神情。杨潮感觉宋濂似乎很享受这种代替民众向战士致谢的行为。
细想一下发现哪怕是天子,也有向出征归来的将士表示感激的传统,当然天子接下来还会告慰上苍,献祭太庙报告他的先祖的。
只是宋濂虽然现在对这些将士诚恳致谢,但是对待杨潮依然有一些不太在意,除了那天刚刚从城楼上下来外,宋濂再次见到杨潮后,又重新恢复了他文人的那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杨潮不太理解宋濂这种感情,但是突然感觉到,宋濂在自己面前似乎有种自备感,是因为懦弱的文人对勇敢的武将的自卑吗?或者说,是一个生性软弱的男人,对另一个勇猛刚强的男人的自卑!
杨潮倒是不太在乎宋濂的心态,反正大明朝有的是这种既敏感又自卑的文人,而且因为敏感自卑往往表现的格外激烈,这显然证明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已经生出了极其严重的病态。
杨潮也跟着宋濂慢慢从军前走过,不过他却不是代表海州百姓感谢将士们,他还没有资格代表海州百姓,杨潮只是将一条条白布,一个一个的替战士们绑在头上。
这些战士都很配合,因为他们知道,很快他们就要给死去的战友服丧了。
杨潮的五百精兵,还有海州的三千民壮。
没错杨潮只剩下了五百人了,海州的民壮也死了两千多,只剩下了三千。
大部分都是在前夜那场激战中伤亡的,那些烈士就静静躺在战士们前方。
几千人,用了两个时辰,宋濂才一一感谢完,杨潮也一一给他们戴上了孝带。
接着杨潮给自己也带上了一条孝带。
宋濂跟那些耆老更是穿上了孝衫。
杨潮此时已经到了军列另一边,大声喊道:“战士们,给我们的兄弟入殓!”
刚刚喊完,棺木前面,那一个个悲伤的妇人一个个跪下甚至立刻瘫倒在地,痛苦起来,悲哭之声在翁城里回荡。
本来站成一排的士兵们,也立刻行动起来,向前走到那一个个躺在门板上的兄弟旁边,一群人合力慢慢将兄弟的遗体抬起来,慢慢走向棺木,将裹着白布的遗体放进去,然后将门板,准确的说是棺材盖子抬起来盖到棺木桑,用旁边的钉子钉起来。
妇人们的悲哭持续着,这些钉完棺材的士兵,则一个个站在棺材旁边,脸上是一片肃穆。
杨潮这时候也用带着悲痛的声音高喊道:“起灵!”
刚刚喊完,旁边一群群乐手就吹起唢呐,哀乐声响起,唢呐手则一个跟一个往瓮城关门走去。
士兵们立刻抬起棺材,一个一个跟着乐手指引,踏上给烈士送行之路。
从朐阳门起,乐手在前,杨潮跟宋濂等海州耆宿跟在后面,后面则是战士们抬着的一具具棺材。
送葬的队伍排成一条长龙,经过南关城门进入海州城南正街,沿着大街一直往前走。
大街两边有不少百姓跟随,他们都是自发的,有人在前面抛洒着白色的买路纸钱,有人就是静静的跟着缓慢行走的队伍,一直默默的送行。
长龙最后还是那些妇人,他们痛苦着跟随着,这些妇人却不是自发的,是官府找来的,但是却都是有亲人死难的家属,没有亲人战死的,还没有资格跟来哭丧。
杨潮默默跟着,他心里也一阵阵悲壮,可想而知那些抬棺的士兵心里,此时肯定也非常沉重。
在大街上行走了百丈的样子,乐手们带着往西拐向另一条大街。
一直往西走,几乎走到了城西,终于在一座大庙前停下。
城西关帝庙!
杨潮坚持要把他战死的兄弟安放在忠义无双的官老爷庙里,宋濂同意了,庙祝哪里敢反对。
而且只是临时安放而已,杨潮回去的时候,还是要把这些他带出来的人带回去的,让他们落叶归根,安葬在故土祖坟之中。
是庙就有庙市,因此古代的庙宇前往往都有一大片空地。
送葬的队伍就将烈士的棺木抬过了高大的写着‘关帝庙’三个大字的汉白玉牌坊,然后在后面的广场上依次放置下来。
官府早在这里请来了一群和尚,他们念起经来,还拨弄着带有神秘音调的佛门乐器,做起法事。
士兵们静静的站立在前面,默默的等待和尚们做完法事。
这时候杨潮才下令集合。
五百多人集合在一起,都是身披铁甲,上面还带着殷红的血迹,就是扶棺他们也不曾脱下。
此时这五百人非常沉静,可是就在昨天夜里,他们有的人还临近崩溃。
经过那夜的血战,对许多士兵心理都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有的是被惨烈的战场洗礼,精神意志升华到了古代戚家军、岳家军的程度,有的则是被血腥惊吓到了,深深的恐怖爆发出来。
可是现在,经过给自己兄弟送行后,在肃穆的关帝庙前,每一个人却都沉静下来。
谁不怕死,皇帝都怕死,更何况这些出身贫苦的军户了。
杨潮不怪他们,更没有道理怪他们,过着天下最苦的日子,受着世人深深的歧视,让他们杀敌报国?凭什么!国给了他们他们,他们是最没有理由去报国的那一群人,虽然他们身上背着‘军户’二字,却跟奴隶一样。
最该以身报国的是那些国家荣华富贵养了几百年的勋贵们,是那些国家宠幸着,百姓尊敬着的文人,可是勋贵们只知道醉生梦死,文人们只懂得风花雪月,国运衰颓的时候,他们也只是用几句长吁短叹无病shen吟的诗句,就算是给国家的厚待做了回报。
这些权贵,这些精英,全都指望着底层的百姓去杀敌,去为国家拼却性命淤浴血奋战。
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杨潮知道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将这些士兵带到了战场上,公理上来说,对他们不公平。
于是杨潮带着一股深深歉疚的心情,对自己的士兵们做起保证来。(未完待续)
回到明末当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