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初衷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重生在顺治末年最新章节!
原本的历史上,到了康熙五十年,清廷出台了一项新的税收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它的含义是指只征收固定人头税,然后把收税的重点集中到田税上。
之所以出台这样的一条政策,是因为,一方面康熙想向天下人证明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另一方面也是要以此来安抚天下的汉人百姓,以及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可这真的是仁政吗?为何到了近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都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反而不采取此“仁政”?因为此策实际上是社会的大倒退,把人口与土地严格的绑定起来,使得官府竭力把尽可能多的人口转为耕田人口,极力压制无土之人,如工人、商人等的生存空间。这与同时代欧洲圈地运动迫使农民放弃土地恰恰是截然相反的做法。这项政策也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社会的一大根源。
发展医药卫生,鼓励生产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客观因素。制度才是根本。国家如果不能有好的政策和制度,那么淑云做的再多也只能是一时的光鲜,而不能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永远的强盛下去。这也是淑云冒险提起这个话题的初衷。
自从淑云说完,康熙一直坐在那里默默沉思着。显然淑云的话对他是有所触动的。淑云见状就悄悄起身退了出去,把空间留给康熙一个人,以便他能够安静的思考。
淑云知道,康熙是有他的顾虑的。作为皇帝,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前途和命运。这偌大的一个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必须要慎之又慎。
淑云从不怀疑康熙的能力和他想治理好这个国家的决心。可是康熙有他的局限性。就冲他能出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税收政策,他就不是一个懂经济的人。再说他站得也太高了,一个永远都高高在上的人。无论他多想,他都不可能切实体会到底层民众的真正意愿。
其实说到懂经济,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又有谁真的懂呢。都是一群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腐儒,让他们做一篇八股文章,他们可能提笔就来,并且能写得花团锦簇。可是要论起钱财,多半都会道貌岸然说一声“铜臭”吧。
皇帝不懂,大臣们也不懂,这一下就杯具了。能出现这种让社会倒退的政策,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是仁政也就不奇怪了。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财政先破产然后才亡国的。”这句话像一记闷锤击在了康熙的心上。也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怎么样也挥之不去。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一直认为的好政策,也是众观历朝历代的缺失后才出台的,怎么到了淑云这里就成了不合理。不公平了呢?是妇人之见,还是这其中真的有问题?
淑云是自己的女人,和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康熙自认为对她还是很了解的。淑云眼界开阔,见识广博,也从不会无的放矢,她每次说过的话,做过的每一件事,最后证明对自己,对大清都是有益的。而且她全都是在为朕着想。从不求什么回报,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怕触犯了禁忌。这也是一直以来自己能够纵容她谈论朝政的一个原因。
那么如果真的是有问题,那么都是那些地方有问题,要怎么改?就这个问题,康熙在心里不停的琢磨着。
淑云溜了一大圈。回来后,看到康熙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的在那思索着。
淑云走过去,坐到康熙身边,挽住他的胳膊,轻声道:“别想了,这些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理顺的,还是先吃饭吧。”
“嗯,哦,朕还不饿——唉,淑云你说这税赋少怎么还就不好了?”
淑云叹了口气道:“我不是说税赋少不好,我是说目前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不合理。”
看着老康定定的瞅着自己。得,看老康这架势,自己要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他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看来晚饭要推后了,希望今晚不会饿肚子。
和康熙说话是要讲策略的,淑云寻思了一下,才开始说道:“你们男人啊,就是不会过日子。过日子讲究的是精打细算。”
“你先等等,我问的是税收,你怎么又说到过日子上来了?这都哪跟哪啊?”康熙不满的打断淑云道。
淑云安抚的拍了拍康熙的手被,又给了他一个少安毋躁的眼神后,才道:“像我一个妇道人家,税收这样的国家大事,我通过做生意,虽然发现有些地方不合理,可是具体要怎么做我是不懂的。不是有句话叫“治大国若烹小鲜”吗?想来和管家也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大家,一个是小家罢了。管家我自认为还是精通的,你既然要我说,那我就只能从管家的角度说起了。怎么样?还要不要听?”
“你说吧,朕听着呢。”康熙毫不犹豫的说道。
淑云点头道:“好的,其实从这个角度听听也有好处,起码能让你比换一个思路去考虑问题。”
“作为主妇,要想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过得舒心。除了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把下人管理好之外。无非就是要做到两点——开源和节流。
先说说开源吧,假如家里的收入来源只有一间杂货铺子。那我首先就得全心全意经营好它,这是保证衣食无忧的前提。但是杂货铺子只是一种很普通的生意,市面上很多人都在经营。那么要想让我的铺子有竞争力,让更多的人光顾,我就得有拿得出手的商品。要质量好,还要价格合理,最好能有一两样是别家没有的。
而且我还可以改变买卖方式,每天都推出一款打折销售的商品,比如醋和酱油,像这样的普通商品,哪间杂货铺都卖,大家都卖一文钱一碗,那我就可以买两碗送一碗。反正也不指望着靠它发财,这样大家都会来买我的。也吸引了顾客,那买酱油的人可能家里还需要糖,就会顺便也在我这买了。至于一些就我这独有的,比如桂皮等香料,那我就要卖得贵一些了。这也是赚钱的大头。别看买这些东西的人不多,可是卖一千碗酱油也没有卖二两桂皮挣得多。”
“没想到你还挺有生意头脑,不过你就别跟朕这儿兜圈子了,就直接说吧。”老康瞪了淑云一眼,不耐烦的打断她。
淑云也觉得自己太绕了,是不太好理解。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接着道:“其实我觉得农税就好比酱油和醋,商税就好比桂皮。如果征收合理了,那么一百个农民可能也没有一个商人交得税多。
当然在洋人那里,关税也是大头,还有一些矿产,那些东西可都是不可再生的,挖一点就少一点,当然也要多交税,最主要的是这些买卖挣得多啊。而且要想制定合理的税收比例,也不能只是光说说,或是凭感觉。要多方征询意见,还要经过严密的计算。每类商品征税的数额也应该有所区分。不过像珠宝,矿产这一类的商品,应该不低于十税一。这才是比较合理的比例。”
康熙闭目想了半晌,才道:“再说说你的节流吧。”
“节流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无非是精打细算。就拿买菜来说,当然是买又好又便宜的了。一般的大众货,外面有卖的,而且卖的人很多,可以让我货比三家,我就不用费力气自己种了。卖的人互相竞争,那我这个买家就便宜了。如果买的多,我还以选几家质量一样的,让他们送货上门,到时候我就让他们互相叫价,谁的价钱低,我就买谁的。”
淑云说完这句,康熙的眼睛不由的亮了一下。沉吟了片刻道:“漕运一直是朕头疼的问题。你说朕可不可以用你说的,互相竞争的办法,把这件事交给粮商们来做?”
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不愧是老康,领会能力还是很强的。淑云心里暗笑着,道:“应该是可以的。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招标一次,另外还要让他们缴纳保证金。而且现在征收的农税,有一部分是粮食,运起来费劲不说,花费也大。不如直接收银子方便省力。”
“招标?”
“就是让他们相互竞价。”
......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大清朝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好奇不已的事。康熙皇帝从全国各地征招了很多人进京。有商人,农民,工匠,学子...天南海北,各行各业互不同属。
百姓们十分好奇,皇上这是要做什么?朝中的大臣们也是好奇不已,纷纷的打探着,可是全都没打听出个所以然来。只有裕亲王和几个康熙身边的近臣知道康熙这么做的原因。可是事关重大,大家都不约而同的三缄其口。
感谢书友,清泉0901182318赠送了礼物100起点币
感谢书友,110204170044457赠送了礼物1888起点币
感谢书友,│°寶寶*..,y燕妮y,书友13133962,Ж猪蓝蓝Ж,大游侠沙里飞,红妮.投了1票粉红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原本的历史上,到了康熙五十年,清廷出台了一项新的税收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它的含义是指只征收固定人头税,然后把收税的重点集中到田税上。
之所以出台这样的一条政策,是因为,一方面康熙想向天下人证明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另一方面也是要以此来安抚天下的汉人百姓,以及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可这真的是仁政吗?为何到了近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都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反而不采取此“仁政”?因为此策实际上是社会的大倒退,把人口与土地严格的绑定起来,使得官府竭力把尽可能多的人口转为耕田人口,极力压制无土之人,如工人、商人等的生存空间。这与同时代欧洲圈地运动迫使农民放弃土地恰恰是截然相反的做法。这项政策也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社会的一大根源。
发展医药卫生,鼓励生产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客观因素。制度才是根本。国家如果不能有好的政策和制度,那么淑云做的再多也只能是一时的光鲜,而不能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永远的强盛下去。这也是淑云冒险提起这个话题的初衷。
自从淑云说完,康熙一直坐在那里默默沉思着。显然淑云的话对他是有所触动的。淑云见状就悄悄起身退了出去,把空间留给康熙一个人,以便他能够安静的思考。
淑云知道,康熙是有他的顾虑的。作为皇帝,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前途和命运。这偌大的一个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必须要慎之又慎。
淑云从不怀疑康熙的能力和他想治理好这个国家的决心。可是康熙有他的局限性。就冲他能出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税收政策,他就不是一个懂经济的人。再说他站得也太高了,一个永远都高高在上的人。无论他多想,他都不可能切实体会到底层民众的真正意愿。
其实说到懂经济,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又有谁真的懂呢。都是一群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腐儒,让他们做一篇八股文章,他们可能提笔就来,并且能写得花团锦簇。可是要论起钱财,多半都会道貌岸然说一声“铜臭”吧。
皇帝不懂,大臣们也不懂,这一下就杯具了。能出现这种让社会倒退的政策,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是仁政也就不奇怪了。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财政先破产然后才亡国的。”这句话像一记闷锤击在了康熙的心上。也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怎么样也挥之不去。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一直认为的好政策,也是众观历朝历代的缺失后才出台的,怎么到了淑云这里就成了不合理。不公平了呢?是妇人之见,还是这其中真的有问题?
淑云是自己的女人,和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康熙自认为对她还是很了解的。淑云眼界开阔,见识广博,也从不会无的放矢,她每次说过的话,做过的每一件事,最后证明对自己,对大清都是有益的。而且她全都是在为朕着想。从不求什么回报,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怕触犯了禁忌。这也是一直以来自己能够纵容她谈论朝政的一个原因。
那么如果真的是有问题,那么都是那些地方有问题,要怎么改?就这个问题,康熙在心里不停的琢磨着。
淑云溜了一大圈。回来后,看到康熙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的在那思索着。
淑云走过去,坐到康熙身边,挽住他的胳膊,轻声道:“别想了,这些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理顺的,还是先吃饭吧。”
“嗯,哦,朕还不饿——唉,淑云你说这税赋少怎么还就不好了?”
淑云叹了口气道:“我不是说税赋少不好,我是说目前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不合理。”
看着老康定定的瞅着自己。得,看老康这架势,自己要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他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看来晚饭要推后了,希望今晚不会饿肚子。
和康熙说话是要讲策略的,淑云寻思了一下,才开始说道:“你们男人啊,就是不会过日子。过日子讲究的是精打细算。”
“你先等等,我问的是税收,你怎么又说到过日子上来了?这都哪跟哪啊?”康熙不满的打断淑云道。
淑云安抚的拍了拍康熙的手被,又给了他一个少安毋躁的眼神后,才道:“像我一个妇道人家,税收这样的国家大事,我通过做生意,虽然发现有些地方不合理,可是具体要怎么做我是不懂的。不是有句话叫“治大国若烹小鲜”吗?想来和管家也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大家,一个是小家罢了。管家我自认为还是精通的,你既然要我说,那我就只能从管家的角度说起了。怎么样?还要不要听?”
“你说吧,朕听着呢。”康熙毫不犹豫的说道。
淑云点头道:“好的,其实从这个角度听听也有好处,起码能让你比换一个思路去考虑问题。”
“作为主妇,要想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过得舒心。除了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把下人管理好之外。无非就是要做到两点——开源和节流。
先说说开源吧,假如家里的收入来源只有一间杂货铺子。那我首先就得全心全意经营好它,这是保证衣食无忧的前提。但是杂货铺子只是一种很普通的生意,市面上很多人都在经营。那么要想让我的铺子有竞争力,让更多的人光顾,我就得有拿得出手的商品。要质量好,还要价格合理,最好能有一两样是别家没有的。
而且我还可以改变买卖方式,每天都推出一款打折销售的商品,比如醋和酱油,像这样的普通商品,哪间杂货铺都卖,大家都卖一文钱一碗,那我就可以买两碗送一碗。反正也不指望着靠它发财,这样大家都会来买我的。也吸引了顾客,那买酱油的人可能家里还需要糖,就会顺便也在我这买了。至于一些就我这独有的,比如桂皮等香料,那我就要卖得贵一些了。这也是赚钱的大头。别看买这些东西的人不多,可是卖一千碗酱油也没有卖二两桂皮挣得多。”
“没想到你还挺有生意头脑,不过你就别跟朕这儿兜圈子了,就直接说吧。”老康瞪了淑云一眼,不耐烦的打断她。
淑云也觉得自己太绕了,是不太好理解。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接着道:“其实我觉得农税就好比酱油和醋,商税就好比桂皮。如果征收合理了,那么一百个农民可能也没有一个商人交得税多。
当然在洋人那里,关税也是大头,还有一些矿产,那些东西可都是不可再生的,挖一点就少一点,当然也要多交税,最主要的是这些买卖挣得多啊。而且要想制定合理的税收比例,也不能只是光说说,或是凭感觉。要多方征询意见,还要经过严密的计算。每类商品征税的数额也应该有所区分。不过像珠宝,矿产这一类的商品,应该不低于十税一。这才是比较合理的比例。”
康熙闭目想了半晌,才道:“再说说你的节流吧。”
“节流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无非是精打细算。就拿买菜来说,当然是买又好又便宜的了。一般的大众货,外面有卖的,而且卖的人很多,可以让我货比三家,我就不用费力气自己种了。卖的人互相竞争,那我这个买家就便宜了。如果买的多,我还以选几家质量一样的,让他们送货上门,到时候我就让他们互相叫价,谁的价钱低,我就买谁的。”
淑云说完这句,康熙的眼睛不由的亮了一下。沉吟了片刻道:“漕运一直是朕头疼的问题。你说朕可不可以用你说的,互相竞争的办法,把这件事交给粮商们来做?”
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不愧是老康,领会能力还是很强的。淑云心里暗笑着,道:“应该是可以的。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招标一次,另外还要让他们缴纳保证金。而且现在征收的农税,有一部分是粮食,运起来费劲不说,花费也大。不如直接收银子方便省力。”
“招标?”
“就是让他们相互竞价。”
......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大清朝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好奇不已的事。康熙皇帝从全国各地征招了很多人进京。有商人,农民,工匠,学子...天南海北,各行各业互不同属。
百姓们十分好奇,皇上这是要做什么?朝中的大臣们也是好奇不已,纷纷的打探着,可是全都没打听出个所以然来。只有裕亲王和几个康熙身边的近臣知道康熙这么做的原因。可是事关重大,大家都不约而同的三缄其口。
感谢书友,清泉0901182318赠送了礼物100起点币
感谢书友,110204170044457赠送了礼物1888起点币
感谢书友,│°寶寶*..,y燕妮y,书友13133962,Ж猪蓝蓝Ж,大游侠沙里飞,红妮.投了1票粉红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