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合理搭配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大亨万岁最新章节!
唐谦笑着说道:“冯小刚不喜欢知识分子,尤其不喜欢那种假道学的知识分子,这早已在他的作品当中显露出来。早在《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由王朔和冯小刚编剧的电视剧当中,我们就可以一窥端倪。编辑部里的男一号李东宝是一名没有上过大学的摄影记者,而他心仪的对象——由吕丽萍饰演的葛玲,学历背景也颇为可疑,这两个人都不是根红苗正的大学生,因而也就被编辑部中两个老派知识分子刘淑友和牛大姐所瞧不起,牛、刘二人与李、葛二人的矛盾构成编辑部里的矛盾主线,当然牛大姐与刘淑友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葛玲和李东宝这一对巧舌如簧的年轻人的嘲讽对象。在嘲讽知识分子方面,冯小刚的良师益友王朔显然走得更远,在改编自他的小说的电影《顽主》当中,一个道貌岸然的公共知识分子被狠狠地嘲弄,并最终承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我们举《顽主》的例子是想要说明,冯小刚和王朔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很有可能非常相似,他们在同一战壕里面惺惺相惜,难免会互相影响。在姜文导演的,同样是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中,冯小刚还客串过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这个人物身上的懦弱与猥琐被冯小刚演绎得非常露骨,可见冯小刚对此类人的态度是由来已久的。1958年生于bj的冯小刚在青春期时恰逢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当中,知识分子的处境尽人皆知。那段成长的经历是否会对冯小刚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产生影响呢?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冯小刚对于某些知识分子或者文化人身上的虚伪、做作持彻底否定的态度……”
“让葛优来做一部爱情电影的男主角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实际上在主演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之前,葛优的银幕和银屏形象极为不佳。好色之徒、土匪、恐怖分子、流氓,一连串的反面角色几乎将葛优的演艺道路彻底定型。葛优的潜质恐怕只有冯小刚和王朔这一批人才能真正发掘出来,实际上从《编辑部的故事》一炮而红之后,葛优的光头就成为了冯小刚电影的最为耀眼的标志物,每一部冯小刚的电影几乎都会让这个老实与狡黠并存、诚恳与世故同在的bj男人谈上一场有趣的恋爱。更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就是,每次恋爱都会牵出一位绝色的美女。
在《甲方乙方》当中与葛优谈恋爱的是刘蓓,两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场面成了那个年代里面最温馨可人的场景之一。在《不见不散》当中,坐在葛优对面的女人换成了徐帆,两人在异国他乡的一场分分合合的爱情不由得令人唏嘘慨叹刘元的桃花运怎么那么绵长?《没完没了》里面,葛优的对象第一次换成了台湾美女吴倩莲,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葛优这个沉稳老练,风趣幽默的bj男人身上后又被赋予了对香港女性的巨大吸引力,在《大腕》当中关之琳被优优俘虏。其貌不扬的葛优搭配靓丽可人的美女,这种蹩脚的爱情方式不用过多渲染就已经足够具有喜剧效果。更何况,我们会发现在葛优饰演的人物与这些美女所饰演的人物之间,爱情的天平居然还严重地向男性一方倾斜。换句话说,男人在爱情关系当中处于一定支配地位。这无疑令绝大部分同样其貌不扬的男性电影观众如饮甘泉、心情舒爽。而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葛优的形象尽管远称不上英俊,但他却能够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
“冯小刚的电影在影像风格上面,往往略带怀旧,风格也以平实、自然为主,甚至会有些拘谨、呆板。跟我在视觉方面,电影美术出身的冯小刚显然没有多少追求,一切画面性的东西都是根据剧情去选择最稳妥的方式。这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拼命追求艺术风格的情况截然不同。然而尽管在视觉方面乏善可陈,但冯小刚的电影却无一例外全都会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从《永失我爱》开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在故事创意和剧本创作上下最大的力气,他与几位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亲密合作,就是他重视故事和剧本的最好证明。在王朔、刘震云、刘恒这三位文坛大腕的鼎力相助之下,冯小刚电影在剧作方面一直发挥稳定,并对电影的成功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而这三位作家与冯小刚在不同时期的合作,也恰恰可以将冯小刚电影的创作明确划分成为三个阶段。总而言之,文学之于冯小刚的电影而言实在是最重要不过的事情。编剧的工作对于冯小刚而言再熟悉不过,他早年还在bj电视艺术中心做美工的时候,就是因为能写电影剧本而被慧眼识才的郑晓龙发掘出来。之后,冯小刚连续创作了《遭遇激情》、《大撒把》等电影剧本,《bj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等电视剧的编剧名单中也有他的大名。能写、会写是冯小刚的优势所在,但恐怕只有冯小刚自己最清楚,他的文学功力尚不足以决定一部电影的质量的好坏,在电影的主题、内涵、韵味等等方面,他终归需要拉来一座靠山。这正是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亲密合作的原因所在。班门弄斧这个词用在冯小刚这里绝无贬义,他从一开始就做了最聪明的选择……”
“王朔对冯小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显然存在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非常大。但这个答案有些含糊,究竟非常大到何种程度呢?旁人的猜测其实都不准确,当事人自己的说法或许才最能接近事实的真相。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全书第一个章节就是写他与王朔的相识,而这一节的标题则更是耸人听闻:它来自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赞歌——“抬眼望见北斗星”……”“冯小刚的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这个“流氓爱上空姐”的故事在王朔的早期文学作品当中具备一定的典型性。片中的人物在表面的玩世不恭下隐藏着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统领了冯小刚电影的精神内核。而这只是王朔对构成的巨大冯小刚影响中的很小一部分。
在这部略显稚嫩的影片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冯小刚电影那些至关重要的元素的雏形。首先是整个电影的故事结构,我们发现郭涛饰演的苏凯作为一个男性角色与其后葛优在冯小刚电影中饰演的一系列男性人物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影片的故事情节绝对围绕这个男人来展开,但却从不涉及这个男人的家庭,他如同是没有父母,独自长大的孤儿一般,在社会上历练成长,他的生存技能优秀,自我保护能力超群,他很有爱心,但绝对不会滥用自己的爱心,他貌似追求自由散漫四海为家,但骨子里却比任何人都向往家庭生活的浪漫温馨。他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内心之中却又极其敏感——这个人其实就是王朔本人。在王朔的那些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小说当中,我们与他早已相识。冯小刚和王朔是完全不同的人,他能将一个“王朔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人物”放在自己的早期的几乎所有作品当中做男主角,单这一点足以体现他对于王朔的崇敬、认同和追随。更确切地说,王朔塑造的这个睿智、幽默、玩世不恭但又极为浪漫的男人在冯小刚的精神世界里同样也是男主角……”
“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冯小刚电影尤其是他的前三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只是部分体现了王朔的文学风格。王朔小说中那些大量存在黑暗、残酷的描写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踪影皆无。在九十年代初期,冯小刚与王朔合作成立了一家名为“好梦影视策划服务公司”的机构,这个简称“好梦公司”的企业,从成立之初到关张大吉,总共拍摄了六部影视作品,除了《一地鸡毛》、《永失我爱》、《情殇》三部侥幸问世之外,其余全部夭折。好梦公司名为好梦,却噩梦不断,原因之一恐怕正是在这个公司中王朔发挥着“主体思想”的作用,而他的这个主体思想又与现实矛盾重重,而王朔又不是懂得妥协的人,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好梦公司成了票房的毒药、投资人的杀手,好梦公司信誉扫地,最终不欢而散。而也恰恰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冯小刚另起炉灶打造出了“中国贺岁片”的品牌。在与王朔合作的过程中,冯小刚只有跟着“北斗星”埋头苦干的份儿。但现实的情况却狠狠地教训了他,1996年好梦公司名存实亡之后,冯小刚有些走投无路,年关将至,眼见自己年近四十,却几乎一无所成,冯小刚自然不肯善罢,就在这一年他将王朔的一个短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为了后来家喻户晓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为了能够使得影片顺利通过审查,他甚至没有在片中提及任何王朔及原作小说的名字,当然这一切也都是在王朔的默许之下……”
“不见不散大获成功之后,连续两年的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尽管仍然延续王朔的风格,但编剧始终只是冯小刚一人。
冯小刚通过三部成功的商业片,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第一号的商业导演的地位。丰厚的商业利润使得他取得了更大的发言权,因为一旦冯小刚失去发言权,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会危及冯小刚一人。他明白只有立足于此,才具备与人谈判的筹码与资格。因而在《没完没了》之后的2000年,冯小刚将好梦公司时代被迫夭折的一个项目拿出来要求重新拍摄,对于他而言,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底线,是他必须拍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是后来为冯小刚收获了从影以来最高荣誉的《一声叹息》,这个剧本的原名叫《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而编剧正是王朔……”
“对于一个1957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经历的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这句话是影片《一声叹息》的第一句旁白。也是影片故事最主要的出发点所在,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它始终弥漫在整部影片当中,让人挥之不去。这《一声叹息》来自王朔,也同样来自冯小刚,在这部极为少见的,几乎没有耍贫嘴的冯小刚电影当中,现代人在情感——尤其是爱情方面的尴尬处境被毫无保留地抖露出来,几乎没有半点的保留。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对王朔和冯小刚二人的个性做一比较。两人相比,王朔的才情显然居上,文学艺术的标准在王朔这里只有一个,而在冯小刚那里却可以有相当的变通。他们两个也不完全是实用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区别。而是互相影响,兼而有之。他们两人的关系当中,王朔永远会占有那个主要的位置,即便他离开了,那个位置空下来,也无人可以取代……”
“冯小刚与刘震云的合作是从《一地鸡毛》开始的。如今我们越来越会觉得,这部1995年登陆荧屏的十集电视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中国的所有影视作品当中显得如此卓尔不群。因为直到如今,都没有哪部作品像《一地鸡毛》一样能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来面对我们那无比复杂的现实生活。它的视角看似平和朴实,但在这朴实平和的背后,是能够涵盖一个时代的巨大的悲悯的情怀。片中的八部七局六处所体现的体制内图景,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都会具有那样强烈磁石般的吸引力,它们让我们深切地明白了“影像再现真实”会具备怎样的力量。而片中陈道明饰演的小林以及小林的家庭生活则能够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当代中国最普通、最平凡的小公务员的精神世界,然后一同目睹那个世界是怎样在貌似平淡无聊之下拥有了一种丰富而离奇的魔幻图景。《一地鸡毛》的剧本冯小刚基本上没做任何的修改,拍摄出来的影像完整地体现了刘震云的文学构思和作品内涵,这正是冯小刚聪明之处,他或许不具备刘震云和王朔那样的飞扬的文采和直逼事实本质的思想,但毫无疑问的是,冯小刚对于他们的作品具备超凡的理解力和恰当有效的影视再现能力,这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影视和文学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之间,在深如万丈的峡谷上空架设沟通之桥……”
“在我们中国内地的电影导演中,提了冯小刚,就不能不提陈凯歌,”唐谦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陈凯歌导演曾说过一句话: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造梦者,陈凯歌始终顶着一颗有很多文学和思想成分的巨大头颅,将他的文化思辨、忧患意识、才华激情,统统浇铸进电影这门在一些人看来容量有限的艺术当中。在他的光影世界里,电影不再是单纯地再现生活的手段,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借助这种工具,他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我们常常可以在他寓意复杂和精心营造的视觉造型和声音造型中,体会到他那种尖锐的批判锋芒。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综观陈凯歌所有的电影,无论是具有寓意象征的《黄土地》、《边走边唱》,具有较强反思的《大阅兵》、《孩子王》,还是影像华丽的《霸王别姬》、《无极》,以及他近年的《梅兰芳》、《赵氏孤儿》,其影片都有着他思想的反映。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一直是陈凯歌电影的灵魂。他一贯的艺术目标就是在史诗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达到超验的理性和哲学的意味。他的创作活动也有一条连贯的主线,就是透过电影阐述中国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沉浮。这种居高临下的创作态度固然有雕琢之气,但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感性……”
唐谦笑着说道:“冯小刚不喜欢知识分子,尤其不喜欢那种假道学的知识分子,这早已在他的作品当中显露出来。早在《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由王朔和冯小刚编剧的电视剧当中,我们就可以一窥端倪。编辑部里的男一号李东宝是一名没有上过大学的摄影记者,而他心仪的对象——由吕丽萍饰演的葛玲,学历背景也颇为可疑,这两个人都不是根红苗正的大学生,因而也就被编辑部中两个老派知识分子刘淑友和牛大姐所瞧不起,牛、刘二人与李、葛二人的矛盾构成编辑部里的矛盾主线,当然牛大姐与刘淑友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葛玲和李东宝这一对巧舌如簧的年轻人的嘲讽对象。在嘲讽知识分子方面,冯小刚的良师益友王朔显然走得更远,在改编自他的小说的电影《顽主》当中,一个道貌岸然的公共知识分子被狠狠地嘲弄,并最终承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我们举《顽主》的例子是想要说明,冯小刚和王朔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很有可能非常相似,他们在同一战壕里面惺惺相惜,难免会互相影响。在姜文导演的,同样是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中,冯小刚还客串过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这个人物身上的懦弱与猥琐被冯小刚演绎得非常露骨,可见冯小刚对此类人的态度是由来已久的。1958年生于bj的冯小刚在青春期时恰逢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当中,知识分子的处境尽人皆知。那段成长的经历是否会对冯小刚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产生影响呢?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冯小刚对于某些知识分子或者文化人身上的虚伪、做作持彻底否定的态度……”
“让葛优来做一部爱情电影的男主角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实际上在主演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之前,葛优的银幕和银屏形象极为不佳。好色之徒、土匪、恐怖分子、流氓,一连串的反面角色几乎将葛优的演艺道路彻底定型。葛优的潜质恐怕只有冯小刚和王朔这一批人才能真正发掘出来,实际上从《编辑部的故事》一炮而红之后,葛优的光头就成为了冯小刚电影的最为耀眼的标志物,每一部冯小刚的电影几乎都会让这个老实与狡黠并存、诚恳与世故同在的bj男人谈上一场有趣的恋爱。更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就是,每次恋爱都会牵出一位绝色的美女。
在《甲方乙方》当中与葛优谈恋爱的是刘蓓,两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场面成了那个年代里面最温馨可人的场景之一。在《不见不散》当中,坐在葛优对面的女人换成了徐帆,两人在异国他乡的一场分分合合的爱情不由得令人唏嘘慨叹刘元的桃花运怎么那么绵长?《没完没了》里面,葛优的对象第一次换成了台湾美女吴倩莲,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葛优这个沉稳老练,风趣幽默的bj男人身上后又被赋予了对香港女性的巨大吸引力,在《大腕》当中关之琳被优优俘虏。其貌不扬的葛优搭配靓丽可人的美女,这种蹩脚的爱情方式不用过多渲染就已经足够具有喜剧效果。更何况,我们会发现在葛优饰演的人物与这些美女所饰演的人物之间,爱情的天平居然还严重地向男性一方倾斜。换句话说,男人在爱情关系当中处于一定支配地位。这无疑令绝大部分同样其貌不扬的男性电影观众如饮甘泉、心情舒爽。而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葛优的形象尽管远称不上英俊,但他却能够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
“冯小刚的电影在影像风格上面,往往略带怀旧,风格也以平实、自然为主,甚至会有些拘谨、呆板。跟我在视觉方面,电影美术出身的冯小刚显然没有多少追求,一切画面性的东西都是根据剧情去选择最稳妥的方式。这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拼命追求艺术风格的情况截然不同。然而尽管在视觉方面乏善可陈,但冯小刚的电影却无一例外全都会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从《永失我爱》开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在故事创意和剧本创作上下最大的力气,他与几位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亲密合作,就是他重视故事和剧本的最好证明。在王朔、刘震云、刘恒这三位文坛大腕的鼎力相助之下,冯小刚电影在剧作方面一直发挥稳定,并对电影的成功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而这三位作家与冯小刚在不同时期的合作,也恰恰可以将冯小刚电影的创作明确划分成为三个阶段。总而言之,文学之于冯小刚的电影而言实在是最重要不过的事情。编剧的工作对于冯小刚而言再熟悉不过,他早年还在bj电视艺术中心做美工的时候,就是因为能写电影剧本而被慧眼识才的郑晓龙发掘出来。之后,冯小刚连续创作了《遭遇激情》、《大撒把》等电影剧本,《bj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等电视剧的编剧名单中也有他的大名。能写、会写是冯小刚的优势所在,但恐怕只有冯小刚自己最清楚,他的文学功力尚不足以决定一部电影的质量的好坏,在电影的主题、内涵、韵味等等方面,他终归需要拉来一座靠山。这正是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亲密合作的原因所在。班门弄斧这个词用在冯小刚这里绝无贬义,他从一开始就做了最聪明的选择……”
“王朔对冯小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显然存在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非常大。但这个答案有些含糊,究竟非常大到何种程度呢?旁人的猜测其实都不准确,当事人自己的说法或许才最能接近事实的真相。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全书第一个章节就是写他与王朔的相识,而这一节的标题则更是耸人听闻:它来自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赞歌——“抬眼望见北斗星”……”“冯小刚的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这个“流氓爱上空姐”的故事在王朔的早期文学作品当中具备一定的典型性。片中的人物在表面的玩世不恭下隐藏着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统领了冯小刚电影的精神内核。而这只是王朔对构成的巨大冯小刚影响中的很小一部分。
在这部略显稚嫩的影片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冯小刚电影那些至关重要的元素的雏形。首先是整个电影的故事结构,我们发现郭涛饰演的苏凯作为一个男性角色与其后葛优在冯小刚电影中饰演的一系列男性人物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影片的故事情节绝对围绕这个男人来展开,但却从不涉及这个男人的家庭,他如同是没有父母,独自长大的孤儿一般,在社会上历练成长,他的生存技能优秀,自我保护能力超群,他很有爱心,但绝对不会滥用自己的爱心,他貌似追求自由散漫四海为家,但骨子里却比任何人都向往家庭生活的浪漫温馨。他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内心之中却又极其敏感——这个人其实就是王朔本人。在王朔的那些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小说当中,我们与他早已相识。冯小刚和王朔是完全不同的人,他能将一个“王朔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人物”放在自己的早期的几乎所有作品当中做男主角,单这一点足以体现他对于王朔的崇敬、认同和追随。更确切地说,王朔塑造的这个睿智、幽默、玩世不恭但又极为浪漫的男人在冯小刚的精神世界里同样也是男主角……”
“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冯小刚电影尤其是他的前三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只是部分体现了王朔的文学风格。王朔小说中那些大量存在黑暗、残酷的描写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踪影皆无。在九十年代初期,冯小刚与王朔合作成立了一家名为“好梦影视策划服务公司”的机构,这个简称“好梦公司”的企业,从成立之初到关张大吉,总共拍摄了六部影视作品,除了《一地鸡毛》、《永失我爱》、《情殇》三部侥幸问世之外,其余全部夭折。好梦公司名为好梦,却噩梦不断,原因之一恐怕正是在这个公司中王朔发挥着“主体思想”的作用,而他的这个主体思想又与现实矛盾重重,而王朔又不是懂得妥协的人,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好梦公司成了票房的毒药、投资人的杀手,好梦公司信誉扫地,最终不欢而散。而也恰恰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冯小刚另起炉灶打造出了“中国贺岁片”的品牌。在与王朔合作的过程中,冯小刚只有跟着“北斗星”埋头苦干的份儿。但现实的情况却狠狠地教训了他,1996年好梦公司名存实亡之后,冯小刚有些走投无路,年关将至,眼见自己年近四十,却几乎一无所成,冯小刚自然不肯善罢,就在这一年他将王朔的一个短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为了后来家喻户晓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为了能够使得影片顺利通过审查,他甚至没有在片中提及任何王朔及原作小说的名字,当然这一切也都是在王朔的默许之下……”
“不见不散大获成功之后,连续两年的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尽管仍然延续王朔的风格,但编剧始终只是冯小刚一人。
冯小刚通过三部成功的商业片,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第一号的商业导演的地位。丰厚的商业利润使得他取得了更大的发言权,因为一旦冯小刚失去发言权,所带来的结果不仅仅会危及冯小刚一人。他明白只有立足于此,才具备与人谈判的筹码与资格。因而在《没完没了》之后的2000年,冯小刚将好梦公司时代被迫夭折的一个项目拿出来要求重新拍摄,对于他而言,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底线,是他必须拍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是后来为冯小刚收获了从影以来最高荣誉的《一声叹息》,这个剧本的原名叫《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而编剧正是王朔……”
“对于一个1957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经历的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这句话是影片《一声叹息》的第一句旁白。也是影片故事最主要的出发点所在,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它始终弥漫在整部影片当中,让人挥之不去。这《一声叹息》来自王朔,也同样来自冯小刚,在这部极为少见的,几乎没有耍贫嘴的冯小刚电影当中,现代人在情感——尤其是爱情方面的尴尬处境被毫无保留地抖露出来,几乎没有半点的保留。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对王朔和冯小刚二人的个性做一比较。两人相比,王朔的才情显然居上,文学艺术的标准在王朔这里只有一个,而在冯小刚那里却可以有相当的变通。他们两个也不完全是实用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区别。而是互相影响,兼而有之。他们两人的关系当中,王朔永远会占有那个主要的位置,即便他离开了,那个位置空下来,也无人可以取代……”
“冯小刚与刘震云的合作是从《一地鸡毛》开始的。如今我们越来越会觉得,这部1995年登陆荧屏的十集电视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中国的所有影视作品当中显得如此卓尔不群。因为直到如今,都没有哪部作品像《一地鸡毛》一样能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来面对我们那无比复杂的现实生活。它的视角看似平和朴实,但在这朴实平和的背后,是能够涵盖一个时代的巨大的悲悯的情怀。片中的八部七局六处所体现的体制内图景,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都会具有那样强烈磁石般的吸引力,它们让我们深切地明白了“影像再现真实”会具备怎样的力量。而片中陈道明饰演的小林以及小林的家庭生活则能够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当代中国最普通、最平凡的小公务员的精神世界,然后一同目睹那个世界是怎样在貌似平淡无聊之下拥有了一种丰富而离奇的魔幻图景。《一地鸡毛》的剧本冯小刚基本上没做任何的修改,拍摄出来的影像完整地体现了刘震云的文学构思和作品内涵,这正是冯小刚聪明之处,他或许不具备刘震云和王朔那样的飞扬的文采和直逼事实本质的思想,但毫无疑问的是,冯小刚对于他们的作品具备超凡的理解力和恰当有效的影视再现能力,这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影视和文学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之间,在深如万丈的峡谷上空架设沟通之桥……”
“在我们中国内地的电影导演中,提了冯小刚,就不能不提陈凯歌,”唐谦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陈凯歌导演曾说过一句话: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造梦者,陈凯歌始终顶着一颗有很多文学和思想成分的巨大头颅,将他的文化思辨、忧患意识、才华激情,统统浇铸进电影这门在一些人看来容量有限的艺术当中。在他的光影世界里,电影不再是单纯地再现生活的手段,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借助这种工具,他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我们常常可以在他寓意复杂和精心营造的视觉造型和声音造型中,体会到他那种尖锐的批判锋芒。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综观陈凯歌所有的电影,无论是具有寓意象征的《黄土地》、《边走边唱》,具有较强反思的《大阅兵》、《孩子王》,还是影像华丽的《霸王别姬》、《无极》,以及他近年的《梅兰芳》、《赵氏孤儿》,其影片都有着他思想的反映。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一直是陈凯歌电影的灵魂。他一贯的艺术目标就是在史诗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达到超验的理性和哲学的意味。他的创作活动也有一条连贯的主线,就是透过电影阐述中国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沉浮。这种居高临下的创作态度固然有雕琢之气,但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