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大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春秋我为王最新章节!
PS:晚上还有一章,有点晚
赵无恤豪言壮语让苌弘惊讶,他从中窥见了熊熊野心,在为成周和刘氏担忧之余,“学宫”二字又让他充满好奇。
“何为学宫?”
“学宫,就是大学。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庠序又被称之为小学,务在教童子识字认数,明礼修德。至于大学,是让如同当年苌叔一样的成年士人继续进修深造的地方,入学者可尽情阅览群书,在诸位闻人指点下进学。”
在邺城建立一座崭新的学宫,让其成为赵氏、晋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这是赵无恤很早之前就产生的想法。
他并非没有施行过教育政策,但早年的赵无恤并没有现在这么成熟,他在鲁国颁布的一些举措太过理想化,比如在各地进驻灵鹊医者改善医疗条件,比如在乡中普及蒙学,在实行一段时间后都陷入了瓶颈中。
灵鹊们飞的太散,医生经验不足,导致诊治速度低下,各地药材不足,医馆也迟迟不能转亏为盈,随着扁鹊的老去,年轻一代的医者有些青黄不接。至于蒙学,也要财政部门在上计中倒贴钱,想要在鲁国每座乡普及开来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海量的识字老师,前者且不说,后者是根本无从解决的问题。所以只能在每个县和大邑设置一两所而已,乡闾中只能又回归到乡射礼里进行间歇性的教学。
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太过落后,基础人才太少。识字率较高的鲁国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地方了。所以担任晋国上卿后,针对赵氏领地内人才不足的情况,赵无恤冥思苦想,要如何才能突破以前的不足,找到一种最合适这个时代的育才择才方式呢?
在府库不充裕,识字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强行推广蒙学是行不通的。先前的招揽食客适用于封君、领主,对于赵无恤这种带甲三四千乘的有国有家者显然已不适用。
所以赵无恤便灵机一动,与其四处去寻访贤能,不如让贤人自己送上门来,这些从天下各国收集整理的万卷书籍,就是鱼饵!
在书籍缺乏,天下士人却求学若渴的先秦时代,哪里有知识,哪里就会成为文化中心!
赵无恤记得,后世日人内藤湖南有一段论述,讲先秦时期华夏文化中心的转移,先在成周守藏室,后到鲁国曲阜杏林,之后是魏国西河,在之后是齐国稷下,这几次转移,都是百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周守藏室吸引了孔丘、计然、苌弘等人来求学,是因为老子将它打理得井井有条,这里有丰富的书籍可查阅。鲁国曲阜吸引了东方士人、黎庶甚至游侠络绎不绝,则是因为孔子、少正卯等人首开私学,尤其是孔子有教无类,听过他讲课的弟子多达两三千。
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至于还未发生的事情,赵无恤也一清二楚。
在历史上,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夏来到魏国西河(河西)讲学,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原士人,如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甚至连吴起、李悝、西门豹也从中受益,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开创了魏文魏武魏惠三代霸业,将赵韩两国甩得远远的……
至于百年后田齐桓公的稷下学宫,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诸子百家荟萃于此,相互争奇斗妍,殷周的知识在那里发酵,最后酝酿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百家争鸣!
不过在赵无恤看来,这两件事只怕是不会发生了,至少不会在河西和临淄发生,因为接过老子、孔子二人传播文教使命的,将是他,是邺城的新学宫!
就让河北成为华夏新的文化中心吧!
“晋国的新绛泮宫在内战开始后便荒废了,如今晋已迁都,铜鞮狭小,不足以建立学校,故而我打算把学宫放在邺城。先建立守藏室藏天下之书,再请苌叔和遽伯玉、颜阖、史赵等闻人坐镇主持,一面整理书籍,一面也推陈出新,编篡新书,吸引晋国和诸侯士人来此求学。苌叔觉得此策可行否?”
苌弘闭上了眼,思索片刻后道:“如此一来,非但晋国,天下士人将尽归赵氏矣!”
他是从穷士一步步起来的,所以知道这些人的做派,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后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渴望足以让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行走数国,只为求观一卷竹书……
后世的孟子、墨子尚能依靠几车竹简吸引许多弟子,更何况赵无恤的学宫。
不费劲寻找人才,而是让人才主动找上门来!赵无恤这一招,便胜过当世效仿赵鞅养食客的魏、韩、陈氏,以及后世各种在四野里到处寻找隐士的君王无数倍!
老子的守藏室是个场所,爱来来爱走走,孔门是纯粹的私学,唯一的老师教授许多学生,西河学派则是官私结合,稷下则是官办高等学府,但是学术氛围宽松。
至于正在肇基中的新学宫,赵无恤预想中,它应该和稷下类似,是一个官方出资主持,混杂部分私学的大学。
思想方面,他手下儒、道、法已经齐全,赵无恤感受得到,他们正摩拳擦掌准备争夺话语权,三方无不希望自己成为受赵卿重视的治国理论。除了创始人尚未出生的墨家外,战国显学差不多齐全了。
赵无恤亲自干预影响的理科方面,计侨的数、樊迟的农、公输班的工,也都逐渐成型,只需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指点,就能不断推陈出新。
这个大学,应该是兼容并包的,应该是积极入世,不但能让学术深入振兴,还能政府随时咨询,更能源源不断地为赵氏输送高等人才!
无恤想的太多太远,无法一一对苌弘明说,但光是收天下之书整理出新,就足以让老者心动了。
所以在威胁和引诱下,苌弘还是同意了,他将随赵无恤去邺城,成为入驻学宫的第一批名士,也是吸引天下士人趋之若鹜的招牌。
……
此次南下盟津,赵无恤成功逼迫周室亲赵派上台,单公取代刘公成为执政。
带着苌弘和一船古籍竹书回到温县时,这里的搬迁准备已经基本就绪,作为临时主邑,温县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只剩下祖宗灵位和庙宇的作用了。
侯马之盟后,赵无恤又和韩虎签署了一项换地密约,原本属于韩氏的河内之地雍、宁等划给赵氏,赵氏在河阳以西的几个小邑苗、樊等则划给韩氏,如此一来,赵氏的河内便能向南扩展,韩氏也终于能从南阳地直达河外领地。
所以温地的赵兵也基本调拨殆尽,赵氏未来数年的战略,不是局促于天下中心一隅,而是看向了广阔的边疆:夏屋山以北的代,还有盘踞河北肩脊的中山国,取之能得十倍之利,又不会让中原诸侯惊恐,来个五国伐赵。
这也是赵无恤北迁邺城的重要原因!
最先过去邺城的一批人中,有两位怀胎四月,小腹微微隆起的产妇。也真是三喜临门,赵无恤的夫人乐灵子和媵妾孔姣是在赵无恤西征前双双受孕的,归来后被告知自己连中两元,让赵无恤喜出望外,子嗣稀少一直是他的心病。
无恤准备送她们到邺城待产,在那里诞下迁都后的第一批新生儿,他们的名字,赵无恤决定由自己好好取。
而他的阿姊季嬴,还在灵堂为赵鞅守孝,她会呆到夏七月,赵鞅三年丧期过后才走。而赵无恤去安排好邺城事务后也会再度归来,与季嬴一起,陪着父亲走完最后一程。他可是有许多许多话要与赵鞅说呢,包括自己的由来身世,包括自己的遗憾无奈,包括自己的梦想……
等到七月份父亲孝期结束,赵无恤还将向天下公布一段鲜有人知的往事,并迎娶一位新的夫人,他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太久……
分晋国,挟国君,逼天子,再加上娶姊,赵无恤这几年做过和将要做的事情在正统礼法眼中,无不是大逆不道之举,他有时候不由会想,道德君子孔夫子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大概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吧!”在带着大半家当启程北去邺城的路上,赵无恤骑在马上,自嘲地笑了起来……
(未完待续。)
PS:晚上还有一章,有点晚
赵无恤豪言壮语让苌弘惊讶,他从中窥见了熊熊野心,在为成周和刘氏担忧之余,“学宫”二字又让他充满好奇。
“何为学宫?”
“学宫,就是大学。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庠序又被称之为小学,务在教童子识字认数,明礼修德。至于大学,是让如同当年苌叔一样的成年士人继续进修深造的地方,入学者可尽情阅览群书,在诸位闻人指点下进学。”
在邺城建立一座崭新的学宫,让其成为赵氏、晋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这是赵无恤很早之前就产生的想法。
他并非没有施行过教育政策,但早年的赵无恤并没有现在这么成熟,他在鲁国颁布的一些举措太过理想化,比如在各地进驻灵鹊医者改善医疗条件,比如在乡中普及蒙学,在实行一段时间后都陷入了瓶颈中。
灵鹊们飞的太散,医生经验不足,导致诊治速度低下,各地药材不足,医馆也迟迟不能转亏为盈,随着扁鹊的老去,年轻一代的医者有些青黄不接。至于蒙学,也要财政部门在上计中倒贴钱,想要在鲁国每座乡普及开来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海量的识字老师,前者且不说,后者是根本无从解决的问题。所以只能在每个县和大邑设置一两所而已,乡闾中只能又回归到乡射礼里进行间歇性的教学。
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太过落后,基础人才太少。识字率较高的鲁国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地方了。所以担任晋国上卿后,针对赵氏领地内人才不足的情况,赵无恤冥思苦想,要如何才能突破以前的不足,找到一种最合适这个时代的育才择才方式呢?
在府库不充裕,识字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强行推广蒙学是行不通的。先前的招揽食客适用于封君、领主,对于赵无恤这种带甲三四千乘的有国有家者显然已不适用。
所以赵无恤便灵机一动,与其四处去寻访贤能,不如让贤人自己送上门来,这些从天下各国收集整理的万卷书籍,就是鱼饵!
在书籍缺乏,天下士人却求学若渴的先秦时代,哪里有知识,哪里就会成为文化中心!
赵无恤记得,后世日人内藤湖南有一段论述,讲先秦时期华夏文化中心的转移,先在成周守藏室,后到鲁国曲阜杏林,之后是魏国西河,在之后是齐国稷下,这几次转移,都是百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周守藏室吸引了孔丘、计然、苌弘等人来求学,是因为老子将它打理得井井有条,这里有丰富的书籍可查阅。鲁国曲阜吸引了东方士人、黎庶甚至游侠络绎不绝,则是因为孔子、少正卯等人首开私学,尤其是孔子有教无类,听过他讲课的弟子多达两三千。
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至于还未发生的事情,赵无恤也一清二楚。
在历史上,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夏来到魏国西河(河西)讲学,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原士人,如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甚至连吴起、李悝、西门豹也从中受益,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开创了魏文魏武魏惠三代霸业,将赵韩两国甩得远远的……
至于百年后田齐桓公的稷下学宫,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诸子百家荟萃于此,相互争奇斗妍,殷周的知识在那里发酵,最后酝酿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百家争鸣!
不过在赵无恤看来,这两件事只怕是不会发生了,至少不会在河西和临淄发生,因为接过老子、孔子二人传播文教使命的,将是他,是邺城的新学宫!
就让河北成为华夏新的文化中心吧!
“晋国的新绛泮宫在内战开始后便荒废了,如今晋已迁都,铜鞮狭小,不足以建立学校,故而我打算把学宫放在邺城。先建立守藏室藏天下之书,再请苌叔和遽伯玉、颜阖、史赵等闻人坐镇主持,一面整理书籍,一面也推陈出新,编篡新书,吸引晋国和诸侯士人来此求学。苌叔觉得此策可行否?”
苌弘闭上了眼,思索片刻后道:“如此一来,非但晋国,天下士人将尽归赵氏矣!”
他是从穷士一步步起来的,所以知道这些人的做派,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后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渴望足以让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行走数国,只为求观一卷竹书……
后世的孟子、墨子尚能依靠几车竹简吸引许多弟子,更何况赵无恤的学宫。
不费劲寻找人才,而是让人才主动找上门来!赵无恤这一招,便胜过当世效仿赵鞅养食客的魏、韩、陈氏,以及后世各种在四野里到处寻找隐士的君王无数倍!
老子的守藏室是个场所,爱来来爱走走,孔门是纯粹的私学,唯一的老师教授许多学生,西河学派则是官私结合,稷下则是官办高等学府,但是学术氛围宽松。
至于正在肇基中的新学宫,赵无恤预想中,它应该和稷下类似,是一个官方出资主持,混杂部分私学的大学。
思想方面,他手下儒、道、法已经齐全,赵无恤感受得到,他们正摩拳擦掌准备争夺话语权,三方无不希望自己成为受赵卿重视的治国理论。除了创始人尚未出生的墨家外,战国显学差不多齐全了。
赵无恤亲自干预影响的理科方面,计侨的数、樊迟的农、公输班的工,也都逐渐成型,只需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指点,就能不断推陈出新。
这个大学,应该是兼容并包的,应该是积极入世,不但能让学术深入振兴,还能政府随时咨询,更能源源不断地为赵氏输送高等人才!
无恤想的太多太远,无法一一对苌弘明说,但光是收天下之书整理出新,就足以让老者心动了。
所以在威胁和引诱下,苌弘还是同意了,他将随赵无恤去邺城,成为入驻学宫的第一批名士,也是吸引天下士人趋之若鹜的招牌。
……
此次南下盟津,赵无恤成功逼迫周室亲赵派上台,单公取代刘公成为执政。
带着苌弘和一船古籍竹书回到温县时,这里的搬迁准备已经基本就绪,作为临时主邑,温县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只剩下祖宗灵位和庙宇的作用了。
侯马之盟后,赵无恤又和韩虎签署了一项换地密约,原本属于韩氏的河内之地雍、宁等划给赵氏,赵氏在河阳以西的几个小邑苗、樊等则划给韩氏,如此一来,赵氏的河内便能向南扩展,韩氏也终于能从南阳地直达河外领地。
所以温地的赵兵也基本调拨殆尽,赵氏未来数年的战略,不是局促于天下中心一隅,而是看向了广阔的边疆:夏屋山以北的代,还有盘踞河北肩脊的中山国,取之能得十倍之利,又不会让中原诸侯惊恐,来个五国伐赵。
这也是赵无恤北迁邺城的重要原因!
最先过去邺城的一批人中,有两位怀胎四月,小腹微微隆起的产妇。也真是三喜临门,赵无恤的夫人乐灵子和媵妾孔姣是在赵无恤西征前双双受孕的,归来后被告知自己连中两元,让赵无恤喜出望外,子嗣稀少一直是他的心病。
无恤准备送她们到邺城待产,在那里诞下迁都后的第一批新生儿,他们的名字,赵无恤决定由自己好好取。
而他的阿姊季嬴,还在灵堂为赵鞅守孝,她会呆到夏七月,赵鞅三年丧期过后才走。而赵无恤去安排好邺城事务后也会再度归来,与季嬴一起,陪着父亲走完最后一程。他可是有许多许多话要与赵鞅说呢,包括自己的由来身世,包括自己的遗憾无奈,包括自己的梦想……
等到七月份父亲孝期结束,赵无恤还将向天下公布一段鲜有人知的往事,并迎娶一位新的夫人,他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太久……
分晋国,挟国君,逼天子,再加上娶姊,赵无恤这几年做过和将要做的事情在正统礼法眼中,无不是大逆不道之举,他有时候不由会想,道德君子孔夫子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大概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吧!”在带着大半家当启程北去邺城的路上,赵无恤骑在马上,自嘲地笑了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