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黑土地的故事 第五十七章 扔掉锄头捧书本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最新章节!
1977年的7月,在万物生长的季节,李思明终于获准离开了劳改农场,踏上了返回大兴的路途。可在李思明及千万知青看来,这依然是个万物复苏的春天。
回首看了看劳改农场,李思明恍然如隔世,要不是进了劳改,自己的小命说不准就完了。但这段牢狱里的日子只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注角而已,属于自己的春天终于到来了,这个比大兴还要偏僻的地方,也许在自己的未来的生命轨迹中将不会再出现。
李思明转过身来,爬上返回大兴的汽车,再也没有回头。
大兴还是那个样子,不同的是人们的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服饰的样式多了些,以前随处可见的标语如今只剩下写着“两个凡事”标语,在空中孤伶伶地随风摆动,只是在建筑物斑痕累累的墙上,还可以很容易找到过去用石灰刷的标语。
1营5连的知青们听说李思明要回来,早就在通往团部的十字路口等着。看到李思明那在阳光下高大挺拔的身影,人群中早就有人在欢呼,如迎接英雄凯旋般欢呼。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徐大帅张华等人则激动地抱在一起。食堂老李早就张罗着做一顿好吃得慰劳慰劳他。先是洗了个澡,去掉晦气,然后吃上一大碗面条,居然还有肉丝?
“兄弟们最近过得怎么样?”安顿下来,李思明问道。
“怎么样?以前都偷偷摸摸的走门路返城,现在大家都公开的找门路离开这鬼地方。”张华说道。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徐大帅感叹道,看着李思明诧异的表情,接着说道,“这是连长说的。”
“现在连里已经走了十来个人了。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有的是因为患了重病干不了重活,不过大多数是走了后门托关系。”猴子分析道。
“反正我是不想呆在这里了,早走早好。”曾智发着牢骚。从这76年开始关于知青的政策,正越来越公开的受到无数人的指责,十年中陆续因招工、参军、上学、病退、顶替、落实政策和开后门等公开或非公开的渠道回城约1000万人,尚在农村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000万。像兵团战士这样的,过着半军事化集体生活,享受着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城,也不招干,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
“曾智,过去我说的不要放弃复习功课,还记得吗?”李思明问道。
曾智一愣:“你是说过,不过那有用吗。现在又不高考!再说了还要看出身,看了也白看。”
“你不是想回城吗,从现在起,抓紧时间复习,我估计,今年可能要恢复高考。”
“不会?”徐大帅怀疑道。
“是啊,你从哪知道的小道消息?”张华也不信。在文革中,高考早就被“扔进垃圾堆里”,文革前17年的教育战线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中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稍后冠以“两个估计”闻名),因此要废除高考制度,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上大学。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四个字“领导批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
“这个嘛,我听说的。难道你们不知道邓小平同志又复出了吗?而且管的就是科教工作。”学过历史的李思明当然知道这一年,恢复高考是最重要的大事,但并没有人能够相信,所以他只能编这个理由来说服他们。
“这个到是有可能!”徐大帅点头道。
“你们觉得呢?”李思明问其他几人。
“暂且相信你一次!不过出身问题还是硬指标。”曾智等人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就在李思明等人还在议论高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消息让千万知青们看到了希望曙的光。
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复出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抓住机会,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
此前,已有很多细节表现出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的决心。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针对十一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说,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7年8月4日,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教授说,推荐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课程。邓小平说,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清华小学好了。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举手发言,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赞同。有新华社的记者称他在会议上扔了一个重磅炸弹。
1977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头绪太多,会议创造了一项开会时间的纪录——历时44天。会议的主要争论点,还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对此,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摘自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明确的消息,正如平地一声雷,让千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们喜出望外,尤其是突破了上学看出身的政治歧视,更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纷纷奔走相告。
于是,拿惯了锄头镰刀的手操起了笔杆,挥惯了铁锤板斧的手捧起了书本,扛惯了犁耙石头的肩膀背起了书包,背惯了语录口号的嘴巴读出来是“”,在田间地头机器马达旁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在牧场工厂宿舍茅屋里的夜灯下留下长长的背影。
李思明所在的五连也一样,一时间高中教材甚至初中教材成了抢手货,没有教材,油印手抄;老三届的毕业生成了临时教师,毕竟他们受过完整的教育,功底还是比较深厚的,而大多数的人只有初中水平甚至小学水平,几年甚至长达十年的劳动把本来并不完整的知识又统统还给了老师。实在没有实力自学的,也捧起了课本装模作样,最起码也要向别人看齐?人们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感叹,或带着“临时抱佛脚,不快也光”的侥幸心理。
李思明也捧起了课本,这是杨月千里迢迢寄过来,还一再叮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周要写信汇报学习进度。杨月这几年来,特别是自己在劳改农场这两年多以来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远远超过了普通朋友的程度,让打定主意晚婚晚育为国作贡献的李思明虽感到一丝窃喜和期待,但觉得还要提高警惕。
看着手上的课本,李思明心里想道:“想不到我堂堂双博士还有今天!”可是不参加高考,是进不了大学的,李思明不想以后自己在写简历时,顶着一个“高中学历”的帽子,更何况未来大学毕业生如过江之鲫。花钱买文凭的事情,自己是做不来的。
10月正是秋收的季节,往常这时是连队里最忙的季节。眼下知青们的心思早散了,以往热火朝天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连长和指导员不止一次的感叹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可是生产任务还是要完成的,强扭的瓜不甜,知青们干活时不卖力,一边干活,一边心里还在想着数学课本上的那一个公式。这样一来,连部领导和知青都不满意。连长和指导员也不想耽误知青们的前程,但是工作是第一要务,总不能看着粮食烂在田里?软硬兼施加政治动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往的手段全用上但又纷纷失效,丁指导员没辙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连长和指导员又一次感叹道。
“把李思明叫来!”连长吩咐道,他透过窗户看到李思明正蹲在地上看一些小孩子玩蚂蚁搬家。
“连长有什么事,请领导吩咐。”李思明看两位领导一副沮丧的表情。
“这眼下秋收正忙着,同志们又想抓紧时间复习,这考试机会难得,我们也知道,也很理解,可是这粮食不能放在地里烂掉。我们也不想耽误大家的前程,也不想搞以前家长制那一套。”连长叹气道。
“这可不关我事,恢复高考又不是我决定的,再说了我想决定咱还没这个能耐不是?”李思明笑道。
“别打岔,叫你来,就是让你想个办法,既要能按时秋收,又不耽误大家的复习备考。”丁指导员解释道。
“这是好事啊,两位领导有什么好办法?”李思明很想知道他们的办法。
“废话,有好主意,还叫你来干嘛。”连长一瞪眼。
“你小子别看笑话,在咱们五连谁不知道就你鬼主意多。当年你们刚来的那一年冬天修国防电话线时,不是你出的主意,还有那个文艺演出,最近的还有那大棚蔬菜,这不都是你想出来。”指导员说道。原来自己还真是“多才多艺”啊。
“你今天要是想不出办法,你今天就别想着回去了,呆在这办公室里,直到你想出办法。”连长“恐吓”道。
“别忘了,你刚从那里出来,现在还是观察教育期,这报告可是我来写的哦。”丁指导员也“意味深长”地说道。
~~~~~~~~~~~~~~~~~~~~~~~~~~~~~~~~~~~~~~~~~~~~~~~~~~~~~~~~~~
1、“两个凡是”:1977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叫做《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文章指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
2、查全性: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教授、博导。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留学。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
。
1977年的7月,在万物生长的季节,李思明终于获准离开了劳改农场,踏上了返回大兴的路途。可在李思明及千万知青看来,这依然是个万物复苏的春天。
回首看了看劳改农场,李思明恍然如隔世,要不是进了劳改,自己的小命说不准就完了。但这段牢狱里的日子只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注角而已,属于自己的春天终于到来了,这个比大兴还要偏僻的地方,也许在自己的未来的生命轨迹中将不会再出现。
李思明转过身来,爬上返回大兴的汽车,再也没有回头。
大兴还是那个样子,不同的是人们的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服饰的样式多了些,以前随处可见的标语如今只剩下写着“两个凡事”标语,在空中孤伶伶地随风摆动,只是在建筑物斑痕累累的墙上,还可以很容易找到过去用石灰刷的标语。
1营5连的知青们听说李思明要回来,早就在通往团部的十字路口等着。看到李思明那在阳光下高大挺拔的身影,人群中早就有人在欢呼,如迎接英雄凯旋般欢呼。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徐大帅张华等人则激动地抱在一起。食堂老李早就张罗着做一顿好吃得慰劳慰劳他。先是洗了个澡,去掉晦气,然后吃上一大碗面条,居然还有肉丝?
“兄弟们最近过得怎么样?”安顿下来,李思明问道。
“怎么样?以前都偷偷摸摸的走门路返城,现在大家都公开的找门路离开这鬼地方。”张华说道。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徐大帅感叹道,看着李思明诧异的表情,接着说道,“这是连长说的。”
“现在连里已经走了十来个人了。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有的是因为患了重病干不了重活,不过大多数是走了后门托关系。”猴子分析道。
“反正我是不想呆在这里了,早走早好。”曾智发着牢骚。从这76年开始关于知青的政策,正越来越公开的受到无数人的指责,十年中陆续因招工、参军、上学、病退、顶替、落实政策和开后门等公开或非公开的渠道回城约1000万人,尚在农村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000万。像兵团战士这样的,过着半军事化集体生活,享受着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城,也不招干,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
“曾智,过去我说的不要放弃复习功课,还记得吗?”李思明问道。
曾智一愣:“你是说过,不过那有用吗。现在又不高考!再说了还要看出身,看了也白看。”
“你不是想回城吗,从现在起,抓紧时间复习,我估计,今年可能要恢复高考。”
“不会?”徐大帅怀疑道。
“是啊,你从哪知道的小道消息?”张华也不信。在文革中,高考早就被“扔进垃圾堆里”,文革前17年的教育战线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中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稍后冠以“两个估计”闻名),因此要废除高考制度,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上大学。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四个字“领导批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
“这个嘛,我听说的。难道你们不知道邓小平同志又复出了吗?而且管的就是科教工作。”学过历史的李思明当然知道这一年,恢复高考是最重要的大事,但并没有人能够相信,所以他只能编这个理由来说服他们。
“这个到是有可能!”徐大帅点头道。
“你们觉得呢?”李思明问其他几人。
“暂且相信你一次!不过出身问题还是硬指标。”曾智等人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就在李思明等人还在议论高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消息让千万知青们看到了希望曙的光。
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复出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抓住机会,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
此前,已有很多细节表现出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的决心。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针对十一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说,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7年8月4日,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教授说,推荐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课程。邓小平说,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清华小学好了。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举手发言,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赞同。有新华社的记者称他在会议上扔了一个重磅炸弹。
1977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头绪太多,会议创造了一项开会时间的纪录——历时44天。会议的主要争论点,还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对此,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摘自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明确的消息,正如平地一声雷,让千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们喜出望外,尤其是突破了上学看出身的政治歧视,更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纷纷奔走相告。
于是,拿惯了锄头镰刀的手操起了笔杆,挥惯了铁锤板斧的手捧起了书本,扛惯了犁耙石头的肩膀背起了书包,背惯了语录口号的嘴巴读出来是“”,在田间地头机器马达旁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在牧场工厂宿舍茅屋里的夜灯下留下长长的背影。
李思明所在的五连也一样,一时间高中教材甚至初中教材成了抢手货,没有教材,油印手抄;老三届的毕业生成了临时教师,毕竟他们受过完整的教育,功底还是比较深厚的,而大多数的人只有初中水平甚至小学水平,几年甚至长达十年的劳动把本来并不完整的知识又统统还给了老师。实在没有实力自学的,也捧起了课本装模作样,最起码也要向别人看齐?人们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感叹,或带着“临时抱佛脚,不快也光”的侥幸心理。
李思明也捧起了课本,这是杨月千里迢迢寄过来,还一再叮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周要写信汇报学习进度。杨月这几年来,特别是自己在劳改农场这两年多以来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远远超过了普通朋友的程度,让打定主意晚婚晚育为国作贡献的李思明虽感到一丝窃喜和期待,但觉得还要提高警惕。
看着手上的课本,李思明心里想道:“想不到我堂堂双博士还有今天!”可是不参加高考,是进不了大学的,李思明不想以后自己在写简历时,顶着一个“高中学历”的帽子,更何况未来大学毕业生如过江之鲫。花钱买文凭的事情,自己是做不来的。
10月正是秋收的季节,往常这时是连队里最忙的季节。眼下知青们的心思早散了,以往热火朝天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连长和指导员不止一次的感叹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可是生产任务还是要完成的,强扭的瓜不甜,知青们干活时不卖力,一边干活,一边心里还在想着数学课本上的那一个公式。这样一来,连部领导和知青都不满意。连长和指导员也不想耽误知青们的前程,但是工作是第一要务,总不能看着粮食烂在田里?软硬兼施加政治动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往的手段全用上但又纷纷失效,丁指导员没辙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连长和指导员又一次感叹道。
“把李思明叫来!”连长吩咐道,他透过窗户看到李思明正蹲在地上看一些小孩子玩蚂蚁搬家。
“连长有什么事,请领导吩咐。”李思明看两位领导一副沮丧的表情。
“这眼下秋收正忙着,同志们又想抓紧时间复习,这考试机会难得,我们也知道,也很理解,可是这粮食不能放在地里烂掉。我们也不想耽误大家的前程,也不想搞以前家长制那一套。”连长叹气道。
“这可不关我事,恢复高考又不是我决定的,再说了我想决定咱还没这个能耐不是?”李思明笑道。
“别打岔,叫你来,就是让你想个办法,既要能按时秋收,又不耽误大家的复习备考。”丁指导员解释道。
“这是好事啊,两位领导有什么好办法?”李思明很想知道他们的办法。
“废话,有好主意,还叫你来干嘛。”连长一瞪眼。
“你小子别看笑话,在咱们五连谁不知道就你鬼主意多。当年你们刚来的那一年冬天修国防电话线时,不是你出的主意,还有那个文艺演出,最近的还有那大棚蔬菜,这不都是你想出来。”指导员说道。原来自己还真是“多才多艺”啊。
“你今天要是想不出办法,你今天就别想着回去了,呆在这办公室里,直到你想出办法。”连长“恐吓”道。
“别忘了,你刚从那里出来,现在还是观察教育期,这报告可是我来写的哦。”丁指导员也“意味深长”地说道。
~~~~~~~~~~~~~~~~~~~~~~~~~~~~~~~~~~~~~~~~~~~~~~~~~~~~~~~~~~
1、“两个凡是”:1977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叫做《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文章指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
2、查全性: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教授、博导。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留学。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