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中立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北洋最新章节!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预计,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能够持续一年以上,也从来没有人想过战争一开打便是以如此血腥的场面拉开序幕——几十万士兵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命赴黄泉,而换来的只是没有人能够看到尽头的对峙。正是一切都曾未预料的情况,谭延提出的和平行动才如此深得人心,当然也有人为此表示担心,双方的军队会不会趁此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大打出手,不过很快所有人都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了保证“和平行动”切实的施行,中国政府向侨居在法国、德国、英国的中国人发出了倡议,几万侨居在欧洲的中国人积极相应了年轻总统的号召成为志愿者,这么多的中国人在战线上,若是因为任何一方不怀好意的突然袭击而死了中国人,那毫无疑问将会把这个格外强大的中立国树为自己的敌人。
在向德国出口物资方面,英国对中美两国的区别对待除了中国比美国更有威胁到战争平衡的资源之外,也是因为中国向德国出口物资比美国要规矩的多——美国虽然不像中国那样进入“战争生产状态”数年之久,因为其国内的武器装备生产厂商受订单影响普遍产能没有提高到最佳水平,更是因为资本家过于斤斤计较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其仓储存货根本没法和中国相比。
在奥匈帝国那个倒霉的师长出问题之后,谭延就已经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世界大战爆发的绝佳借口,便不等订单直接派出庞大的船队前往欧洲,甚至为了赶时间直接将爪哇共和**火库给调集一空。
中国尽可能的抓住英国尚为封锁德国港口的空挡时间向德国输送军火,德国人不要也没有关系,中国不仅在英国设立大型仓库更是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也设立了同样的仓库。等英国加强海上封锁后,中国便寻求陆路中立国通道向德国进行武器装备输出,在海上就是专门的粮食、日用产品的物资运输了,而美国人地武器装备输出才刚刚进入状态,正好撞到了英国人的海上封锁。
美国的资本家们手中都握着大笔地资源,而持续了几个月的战争又证明这是一场旷日持久地消耗战,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尽管在宣传上都在鼓吹自己可以在几个月内获得胜利,不过真正了解大局的人对此是嗤之以鼻的,可笑的是对这场持久战最为了解的莫过于参战各国的政治家和军人们,他们则是鼓吹轻易可以获得胜利的主力。正因为意识到这场战争还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各主要参战国都对于各种战略物资都是拼命的吃进,而协约国因为拥有英国强大地海上力量,使得同盟国对于战略物资的渴求远比协约国要强烈的多。
美国拥有不逊于欧洲的强大工业,现在正是发战争财的最佳时机,可是英国人却对德国实施了封锁,为了突破封锁美国商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美国商人见单纯地运送枪支弹药被扣留之后,看到中国的谷物船只可以继续同行,便在谷物船只中暗藏军火,随后这一招被曝光,继而将目光转向了在客轮中挟藏军火……目前对于美国资本家而言,最新的消息是美国货轮上就算是运输谷物和豆类这样的食品,不仅被英国皇家海军拦截登船检查,而是被视为战时违禁品被查收。
如果说德军在比利时的暴行让美国人感到惊骇不已地话,那么以英国为代表的协约国在美国资本家的眼中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毕竟发生在比利时地事情对于美国来说还是很遥远,但是英国现在已经是确确实实的在侵害美国商人地基本利益了。英国人对美国的外贸和商船地态度激怒了美国工商业,美国的金钱势力对美国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庞大?消息传来后就连一向很温和的伍德罗尔逊总统感到怒不可遏——美国在中立的道路上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关口!
有意思的是现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英国的局势和一百年前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法国拿破仑帝国的沿海港口,并且强行登上美国商船进行检查,这一危机直接导致了美英两国在1812年的战争。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英国外交官们的做法就明显的吸取了教训,他们变得非常精明敏锐,在战争爆发最初的这几个月中,他们多次巧妙的避免了和美国的冲突——做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中立国,美国和中国对欧洲各自都有着非常微妙的影响力,中国有足够的武力实力打破欧洲的平衡,而美国则是一个潜在的平衡破坏者,尤其是在地理环境上美国的武力威胁更加直接,它不用像中国那样通过在东南亚、澳洲和南亚掀起腥风血雨间接打击协约国,美国的海上力量威胁更加直接一些,除了海上力
美国的陆军力量不值一提。
英国地外交家们不仅不想冒犯美国。更像拉拢美国为协约国地事业做出贡献——两个强大地中立国。中国地态度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而美国人地态度就很好理解。对于美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金钱更具有诱惑力了。两大中立国之中。很难想象中国这样一个进入战时状态长达数年之久。扩军速度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是从其陆军发展速度而言。规模何止翻了一番?!中国到底想要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所有地强国政治家都在猜测。只要稍微有些头脑地人都不会将这样一个强国置于体系之外。英国外交家也不会愚蠢到视而不见。尤其中国还是德国地传统友好国家。对于中国地尺度放得这么宽也是出于这样地考虑。
不过本着“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地原则。在无法判断中国立场地前提下。英国外交官们采取不激怒中国。尽力拉拢美国地策略。中国虽然不时地隐隐表现出强硬地立场。但是就海上运输而言中国商船队还是非常“规矩”地。至少比美国人要干净地多。英国海军也曾拦截中国货船。不过从来就没有搜出过军火地前科。后来也曾抽冷子突击检查过。中国商船队除了食品和日常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货物能够和战争沾得上边。英国人也就对中国更加有好感一些。美国人在外贸上手脚非常地不干净。虽然英国人要拉拢美国。不过一次又一次地查出军火。加之新旧大陆地矛盾。这多少让英国海军感到非常地不爽。也就采取更加严苛地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每次事件之后都是英国外交官们为皇家海军来善后擦屁股。。
当欧洲在枪炮声中过完新年步入1915地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约而同地展开了新一轮地攻势。尤其是在西线战场更是进行了第一次装甲车大战。双方总共在不到七公里宽地战线上共投入两百一十三辆装甲车。尤为讽刺地是。装甲车走上战场之后地第一次大混战。双方使用地装甲车除了德国有三十八辆是自行制造地之外。其余地装甲车都是中国生产地。更加讽刺地是同样因为战场环境恶劣。这两百多辆装甲车只有不到四十辆是自己开回来地。其余地不是被击毁便是因为各种原因趴窝。
堑壕战所形成地战场环境之恶劣超乎常人想象。就算是中国装甲车研发单位也没有想到总统提出地要求已经够苛刻。而欧战战场地环境比总统地条件更加恶劣十倍。在双方士兵堑壕工事地中间。被火炮犁出来一个全新地地形。再加上雨水沁泡后成为一片沼泽。甚至连人都能够“吞没”。在这样地战场环境下。根本无法发挥装甲车地作战性能。双方指挥官固执地选择和有意识地决斗心理共同“制造”了这场谁也打不赢地战斗。甚至双方碰面真正看到对方地装甲车都还没超过半数。这对双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而至于装甲车在西线地战斗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寒冷地天气使得装甲车连行驶地可能都不存在。毕竟东线实在是太过寒冷了……
这次大规模装甲车作战地结果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至于双方地军事统帅都对此丧失了信心。不过十天之后令人振奋地消息传来。只是这个消息相对于德国是个好消息。而对于法国来说是一次不大不小地惊险——德国人不甘心蹲在战壕里跟对手一起耗干最后一丝力气。驻守在法国北部皮卡第地一支德国部队。在未经得到总参谋部地允许下。便投入了十三辆装甲车和四千多人进行了一次军事行动。而皮卡第属于硬质白垩地层。这里地堑壕工事是漫长地工事群中非常罕见地比较干燥地地区。结果在黎明前突然而又短促地(不到一个小时)炮击后。德国步兵簇拥着装甲车居然以非常微弱地代价突破了眼前地这段战壕!
当然战斗指挥官对于大局没有太多的考虑,这段堑壕被突破后德国人随即便面临着周围的法**队的拼死抵抗和反攻,各种口径的大炮发射了海量的炮弹,铺天盖地的覆盖了刚刚夺取的阵地。德国人为这次非常冒失的行动付出了代价,伤亡一千余人,不过双方的宣传机构对这次意外的战斗事件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都不约而同的在报纸上宣传着自己的“胜利”……
宣传机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不是将军们所关心的,军官们对于这次装甲车出人意料的表现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德国人没有快速的向纵深推进,除了对战役计划安排不周之外,同样也是受装甲车的性能限制,不过这次战斗也同样说明装甲车在战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突破堑壕是至关重要的——堑壕战所布设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再配合后面不远的机枪堡垒是步兵的第一号杀手,老兵在进攻的途中不怕炮弹
对害怕自己不能短时间内找到突破铁丝网的缺口,更而来的机枪子弹,而这一切对于装甲车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装甲车“强横”的身躯开路下,德国士兵聚集在装甲车的身后,直接碾过铁丝网将正在喷射子弹的机枪阵地一炮送上天,这种进攻方式对于长时间在堑壕对峙的老兵来说堪称“惬意”……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只能让双方两败俱伤的战争……”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1915年第三次会议上谭延的发言记录,虽然战争才开始几个月,但地面战争地动能已经全面被消化干净,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处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两大集团不得不将上百万的军队填补在数百公里长地堑壕战线上,就算有局部突破,但可以想象战线背后集结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庞大炮群,可以让任何一支敢于突破地敌方军队在炮弹的反复“耕作”下变成土壤的肥料。根据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和战地记者发回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怕的炮击场面远非当年海参崴战役所能够比拟的,字里行间无不是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士兵的血肉所铸成,就算是谭延看了也未免有些心惊……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去年地十二月刚刚宣布加入同盟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意土战争之前一直都是中国海军装备的潜在客户,直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北洋级战列舰才正式成为中国的“友好伙伴”。不过显然这个“友好伙伴”被卷入了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那支访问舰队在欧洲没有一个安全的立足之地继续赖在那里不走了,在土耳其卷入战争地第一天,中国访问舰队离开了土耳其。
事实上中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卷入战争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之所以在战争爆发后还前往土耳其就是想跟土耳其做一笔交易——如果土耳其愿意,这支访问舰队中除了黑龙江号战列舰之外,中国愿意将所有的访问舰队都送给土耳其,以此来换取科威特。即便英国插手科威特,但是科威特还是做为土耳其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就如同荷兰人在婆罗洲一样手脚不干净,只要土耳其肯割让科威特,那中国海军就必然出兵科威特以武力将英国人“劝走”。
显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科威特问题上脑袋不知道犯了什么糊涂,不肯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这实在是让谭延感到惊讶——奥斯曼土耳其可能是格外坚定地相信德国会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和土耳其的青年军官有着很深地联系。如果奥斯曼帝国坚信德国会胜利,那么他们曾经失去的东西就会重新获得,毕竟这场战争地爆发原因便是在于重新分配世界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地殖民地。再者土耳其认为它的海军已经“足够强大”,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购买更多的中国战舰加重国家负担。。
对此谭延也只能表示遗憾——科威特的石油可以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全球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毕竟中国不鼓励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在获得了南洋之后国内的石油需求都是由南洋来满足的,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科威特在谭延心中的分量。不过对谭延来说控制中东石油还有很多方法和机会,而现在“中东油海”还处于云山雾罩的阶段,也不急于一时。
协约国对美国采取拉拢态度,更多的向美国下订单,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贸易,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的向英国、法国或是通过陆路中立国通道向交战国双方运送,美国一时还无法达到中国这样的生产水平。即便如此美国对协约国的态度已经好转了许多,在舆论上重新是“西风压倒东风”——美国也没有必要非要一根筋走到底,协约国的一部分订单就够让美国忙活了,而协约国的外交家们也是出于先稳住美国的想法,等美国的胃口越来越大的时候,战场上的形势说不定已经是协约国一边倒的压倒同盟国,就算美国有意见也是无可奈何了。
德国也看到了封锁英国周边海域用以对英国实饥饿战术迫使其投降的迫切性,在水面舰艇没有任何效果的前提下,德国向英国发动了颇具攻击力的潜艇战,进而在1915年二月德皇正式宣布德国海军将会进行无限制潜艇战——柏林宣布不列颠诸岛周围的海域都是战区,不管是哪一国的船只,只要一经发现便会被“送往海底”。最重要的是德国还宣布,在战区内活动的任何船只,德国潜艇都不会事先予以警告直接击沉——前几个月德国潜艇作战时还要浮上水面朝商船开炮警告,旅客和船员们就会驾船逃走。。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预计,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能够持续一年以上,也从来没有人想过战争一开打便是以如此血腥的场面拉开序幕——几十万士兵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命赴黄泉,而换来的只是没有人能够看到尽头的对峙。正是一切都曾未预料的情况,谭延提出的和平行动才如此深得人心,当然也有人为此表示担心,双方的军队会不会趁此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大打出手,不过很快所有人都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了保证“和平行动”切实的施行,中国政府向侨居在法国、德国、英国的中国人发出了倡议,几万侨居在欧洲的中国人积极相应了年轻总统的号召成为志愿者,这么多的中国人在战线上,若是因为任何一方不怀好意的突然袭击而死了中国人,那毫无疑问将会把这个格外强大的中立国树为自己的敌人。
在向德国出口物资方面,英国对中美两国的区别对待除了中国比美国更有威胁到战争平衡的资源之外,也是因为中国向德国出口物资比美国要规矩的多——美国虽然不像中国那样进入“战争生产状态”数年之久,因为其国内的武器装备生产厂商受订单影响普遍产能没有提高到最佳水平,更是因为资本家过于斤斤计较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其仓储存货根本没法和中国相比。
在奥匈帝国那个倒霉的师长出问题之后,谭延就已经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世界大战爆发的绝佳借口,便不等订单直接派出庞大的船队前往欧洲,甚至为了赶时间直接将爪哇共和**火库给调集一空。
中国尽可能的抓住英国尚为封锁德国港口的空挡时间向德国输送军火,德国人不要也没有关系,中国不仅在英国设立大型仓库更是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也设立了同样的仓库。等英国加强海上封锁后,中国便寻求陆路中立国通道向德国进行武器装备输出,在海上就是专门的粮食、日用产品的物资运输了,而美国人地武器装备输出才刚刚进入状态,正好撞到了英国人的海上封锁。
美国的资本家们手中都握着大笔地资源,而持续了几个月的战争又证明这是一场旷日持久地消耗战,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尽管在宣传上都在鼓吹自己可以在几个月内获得胜利,不过真正了解大局的人对此是嗤之以鼻的,可笑的是对这场持久战最为了解的莫过于参战各国的政治家和军人们,他们则是鼓吹轻易可以获得胜利的主力。正因为意识到这场战争还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各主要参战国都对于各种战略物资都是拼命的吃进,而协约国因为拥有英国强大地海上力量,使得同盟国对于战略物资的渴求远比协约国要强烈的多。
美国拥有不逊于欧洲的强大工业,现在正是发战争财的最佳时机,可是英国人却对德国实施了封锁,为了突破封锁美国商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美国商人见单纯地运送枪支弹药被扣留之后,看到中国的谷物船只可以继续同行,便在谷物船只中暗藏军火,随后这一招被曝光,继而将目光转向了在客轮中挟藏军火……目前对于美国资本家而言,最新的消息是美国货轮上就算是运输谷物和豆类这样的食品,不仅被英国皇家海军拦截登船检查,而是被视为战时违禁品被查收。
如果说德军在比利时的暴行让美国人感到惊骇不已地话,那么以英国为代表的协约国在美国资本家的眼中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毕竟发生在比利时地事情对于美国来说还是很遥远,但是英国现在已经是确确实实的在侵害美国商人地基本利益了。英国人对美国的外贸和商船地态度激怒了美国工商业,美国的金钱势力对美国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庞大?消息传来后就连一向很温和的伍德罗尔逊总统感到怒不可遏——美国在中立的道路上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关口!
有意思的是现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英国的局势和一百年前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法国拿破仑帝国的沿海港口,并且强行登上美国商船进行检查,这一危机直接导致了美英两国在1812年的战争。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英国外交官们的做法就明显的吸取了教训,他们变得非常精明敏锐,在战争爆发最初的这几个月中,他们多次巧妙的避免了和美国的冲突——做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中立国,美国和中国对欧洲各自都有着非常微妙的影响力,中国有足够的武力实力打破欧洲的平衡,而美国则是一个潜在的平衡破坏者,尤其是在地理环境上美国的武力威胁更加直接,它不用像中国那样通过在东南亚、澳洲和南亚掀起腥风血雨间接打击协约国,美国的海上力量威胁更加直接一些,除了海上力
美国的陆军力量不值一提。
英国地外交家们不仅不想冒犯美国。更像拉拢美国为协约国地事业做出贡献——两个强大地中立国。中国地态度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而美国人地态度就很好理解。对于美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金钱更具有诱惑力了。两大中立国之中。很难想象中国这样一个进入战时状态长达数年之久。扩军速度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是从其陆军发展速度而言。规模何止翻了一番?!中国到底想要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所有地强国政治家都在猜测。只要稍微有些头脑地人都不会将这样一个强国置于体系之外。英国外交家也不会愚蠢到视而不见。尤其中国还是德国地传统友好国家。对于中国地尺度放得这么宽也是出于这样地考虑。
不过本着“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地原则。在无法判断中国立场地前提下。英国外交官们采取不激怒中国。尽力拉拢美国地策略。中国虽然不时地隐隐表现出强硬地立场。但是就海上运输而言中国商船队还是非常“规矩”地。至少比美国人要干净地多。英国海军也曾拦截中国货船。不过从来就没有搜出过军火地前科。后来也曾抽冷子突击检查过。中国商船队除了食品和日常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货物能够和战争沾得上边。英国人也就对中国更加有好感一些。美国人在外贸上手脚非常地不干净。虽然英国人要拉拢美国。不过一次又一次地查出军火。加之新旧大陆地矛盾。这多少让英国海军感到非常地不爽。也就采取更加严苛地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每次事件之后都是英国外交官们为皇家海军来善后擦屁股。。
当欧洲在枪炮声中过完新年步入1915地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约而同地展开了新一轮地攻势。尤其是在西线战场更是进行了第一次装甲车大战。双方总共在不到七公里宽地战线上共投入两百一十三辆装甲车。尤为讽刺地是。装甲车走上战场之后地第一次大混战。双方使用地装甲车除了德国有三十八辆是自行制造地之外。其余地装甲车都是中国生产地。更加讽刺地是同样因为战场环境恶劣。这两百多辆装甲车只有不到四十辆是自己开回来地。其余地不是被击毁便是因为各种原因趴窝。
堑壕战所形成地战场环境之恶劣超乎常人想象。就算是中国装甲车研发单位也没有想到总统提出地要求已经够苛刻。而欧战战场地环境比总统地条件更加恶劣十倍。在双方士兵堑壕工事地中间。被火炮犁出来一个全新地地形。再加上雨水沁泡后成为一片沼泽。甚至连人都能够“吞没”。在这样地战场环境下。根本无法发挥装甲车地作战性能。双方指挥官固执地选择和有意识地决斗心理共同“制造”了这场谁也打不赢地战斗。甚至双方碰面真正看到对方地装甲车都还没超过半数。这对双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而至于装甲车在西线地战斗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寒冷地天气使得装甲车连行驶地可能都不存在。毕竟东线实在是太过寒冷了……
这次大规模装甲车作战地结果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至于双方地军事统帅都对此丧失了信心。不过十天之后令人振奋地消息传来。只是这个消息相对于德国是个好消息。而对于法国来说是一次不大不小地惊险——德国人不甘心蹲在战壕里跟对手一起耗干最后一丝力气。驻守在法国北部皮卡第地一支德国部队。在未经得到总参谋部地允许下。便投入了十三辆装甲车和四千多人进行了一次军事行动。而皮卡第属于硬质白垩地层。这里地堑壕工事是漫长地工事群中非常罕见地比较干燥地地区。结果在黎明前突然而又短促地(不到一个小时)炮击后。德国步兵簇拥着装甲车居然以非常微弱地代价突破了眼前地这段战壕!
当然战斗指挥官对于大局没有太多的考虑,这段堑壕被突破后德国人随即便面临着周围的法**队的拼死抵抗和反攻,各种口径的大炮发射了海量的炮弹,铺天盖地的覆盖了刚刚夺取的阵地。德国人为这次非常冒失的行动付出了代价,伤亡一千余人,不过双方的宣传机构对这次意外的战斗事件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都不约而同的在报纸上宣传着自己的“胜利”……
宣传机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不是将军们所关心的,军官们对于这次装甲车出人意料的表现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德国人没有快速的向纵深推进,除了对战役计划安排不周之外,同样也是受装甲车的性能限制,不过这次战斗也同样说明装甲车在战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突破堑壕是至关重要的——堑壕战所布设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再配合后面不远的机枪堡垒是步兵的第一号杀手,老兵在进攻的途中不怕炮弹
对害怕自己不能短时间内找到突破铁丝网的缺口,更而来的机枪子弹,而这一切对于装甲车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装甲车“强横”的身躯开路下,德国士兵聚集在装甲车的身后,直接碾过铁丝网将正在喷射子弹的机枪阵地一炮送上天,这种进攻方式对于长时间在堑壕对峙的老兵来说堪称“惬意”……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只能让双方两败俱伤的战争……”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1915年第三次会议上谭延的发言记录,虽然战争才开始几个月,但地面战争地动能已经全面被消化干净,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处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两大集团不得不将上百万的军队填补在数百公里长地堑壕战线上,就算有局部突破,但可以想象战线背后集结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庞大炮群,可以让任何一支敢于突破地敌方军队在炮弹的反复“耕作”下变成土壤的肥料。根据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和战地记者发回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怕的炮击场面远非当年海参崴战役所能够比拟的,字里行间无不是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士兵的血肉所铸成,就算是谭延看了也未免有些心惊……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去年地十二月刚刚宣布加入同盟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意土战争之前一直都是中国海军装备的潜在客户,直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北洋级战列舰才正式成为中国的“友好伙伴”。不过显然这个“友好伙伴”被卷入了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那支访问舰队在欧洲没有一个安全的立足之地继续赖在那里不走了,在土耳其卷入战争地第一天,中国访问舰队离开了土耳其。
事实上中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卷入战争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之所以在战争爆发后还前往土耳其就是想跟土耳其做一笔交易——如果土耳其愿意,这支访问舰队中除了黑龙江号战列舰之外,中国愿意将所有的访问舰队都送给土耳其,以此来换取科威特。即便英国插手科威特,但是科威特还是做为土耳其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就如同荷兰人在婆罗洲一样手脚不干净,只要土耳其肯割让科威特,那中国海军就必然出兵科威特以武力将英国人“劝走”。
显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科威特问题上脑袋不知道犯了什么糊涂,不肯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这实在是让谭延感到惊讶——奥斯曼土耳其可能是格外坚定地相信德国会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和土耳其的青年军官有着很深地联系。如果奥斯曼帝国坚信德国会胜利,那么他们曾经失去的东西就会重新获得,毕竟这场战争地爆发原因便是在于重新分配世界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地殖民地。再者土耳其认为它的海军已经“足够强大”,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购买更多的中国战舰加重国家负担。。
对此谭延也只能表示遗憾——科威特的石油可以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全球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毕竟中国不鼓励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在获得了南洋之后国内的石油需求都是由南洋来满足的,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科威特在谭延心中的分量。不过对谭延来说控制中东石油还有很多方法和机会,而现在“中东油海”还处于云山雾罩的阶段,也不急于一时。
协约国对美国采取拉拢态度,更多的向美国下订单,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贸易,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的向英国、法国或是通过陆路中立国通道向交战国双方运送,美国一时还无法达到中国这样的生产水平。即便如此美国对协约国的态度已经好转了许多,在舆论上重新是“西风压倒东风”——美国也没有必要非要一根筋走到底,协约国的一部分订单就够让美国忙活了,而协约国的外交家们也是出于先稳住美国的想法,等美国的胃口越来越大的时候,战场上的形势说不定已经是协约国一边倒的压倒同盟国,就算美国有意见也是无可奈何了。
德国也看到了封锁英国周边海域用以对英国实饥饿战术迫使其投降的迫切性,在水面舰艇没有任何效果的前提下,德国向英国发动了颇具攻击力的潜艇战,进而在1915年二月德皇正式宣布德国海军将会进行无限制潜艇战——柏林宣布不列颠诸岛周围的海域都是战区,不管是哪一国的船只,只要一经发现便会被“送往海底”。最重要的是德国还宣布,在战区内活动的任何船只,德国潜艇都不会事先予以警告直接击沉——前几个月德国潜艇作战时还要浮上水面朝商船开炮警告,旅客和船员们就会驾船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