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南巡(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惊雷入汉最新章节!
更新时间:20-02-2
辽东,带方。
二百余名晋军斗具整齐的出现在城外,晋国大将积弩将军孟观一身便装在马上仰望这辽东边界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分。
曾几何时,这是大魏国扫平高句丽的见证,曾几何时是国家东北方的坚固要塞。然而汉军突如其来的袭击导致了带方城的沦陷,方才有了今日的因缘际会。如今这城变作了王戎的领土,想起王戎的同时也到了王戎。
“孟将军来得好快,本王恭候多时了。”王戎从城中缓步而出,脸上带有一丝笑容。
孟观翻身下马道:“贵国使者想必已传达燕王意思,国法所在不容私相授受,还望大王谅解。在下此番奉命前来一观贵国国情,也好解决燃眉之急。”
王戎眼光一扫孟观所带来之甲士皆是勇猛之士,心中微微一动道:“燕王如此关爱,本王深受感动,那便辛苦孟将军了,请!”
步入带方城中,映入眼帘的是汉民与异族老少共同杂居,人人眼中都有不安的神色。汉人畏惧异族人之欺辱,这些异族人何尝不惧怕汉人?
汉人迁走了近半数的人口,空出的土地民居足够异族百姓的安顿,这倒是让王戎省了大把的气力。民族的融合交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但在异族统治之下,只要统治者掌握尺度,和平相处并不困难。
本地的汉民乃是发展农业的核心力量,王戎麾下的汉人经过数年征讨早已折损无数,绝大多数都是异族之人。这些人尚有模仿学习的过程,一时半刻无法掌握耕种之法,这也是王戎立国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眼中,放在心里,孟观通过王戎杂居各族百姓的安排,便出了这王戎确实有不小的野心与政略。
有说有笑来到了王府之内,说是王府其实不过是带方郡守的府衙而已。这辽东之地饱经战乱,也没有什么有规模的建筑可以供给一国之君居住。这府衙已然算是不错的所在,却是少了几分威仪。
跟随孟观而来的甲士,除了十余人外,余者都被安排到其他地点安置。虽然晋国皇帝的圣旨国书还没有到,但孟观的造访却是代表着双方略有僵硬的关系开始缓和。
王戎如何不明白这一点?自然是盛情款待了。
酒宴之间曾有一面之缘的异族使者古察那也在其中作陪,其端坐位置孟观微微一笑道:“想不到使者大人竟是大王股肱之臣,倒是让孟某走眼了。”
古察那见孟观举杯,忙端起酒盅道:“将军客气了,古察那有辱使命,怎敢做我家大王之臂膀。”
听出话中有话,孟观蘸了口酒道:“贵国与我大晋既已达成共识,便是兄弟之国。眼下贵国有难,我大晋不会坐视不管。使者大人积极奔走,怎说是有辱使命呢?”
那古察那在燕王司马机面前几乎是被驱逐出府,回到带方自然如实述说。王戎虽然势力无法与晋国相提并论,但两国初交便遭如此态度自然不爽。虽说王戎害的晋国损兵折将,可这口粮问题乃是攸关十几万人的大事,如何儿戏得了?
当日王戎有足够的资本坐山观虎,今日的晋国却是没有余地隔岸观火。孟观此番前来无疑便是释出善意,但以王戎之个性,是断断不愿吃亏的。因此古察那在席间一番挑衅,也是想晋人对待异族之态度,究竟有多大的容忍限度。
孟观之才华冠盖辽东晋土,如何不知道对方的打算?连打带消的一番话倒是让古察那不好继续说下去。
“古察那还不赔礼?继续下去倒显得本王小气了!”王戎适时张口,气氛顿时有了改善。
酒过三巡,孟观见王戎仍没有发招,于是拱手道:“在下此番前来身带公务,更兼贵国粮饷之重,不敢有所耽搁,还请陛下使人引领我等体察郡内情况,也好早已解决短粮之患。”
王戎见状微微点头道:“孟将军如此有心,本王甚是欣慰。古察那,你便带孟将军前往一观吧!”
拱手为礼孟观带人跟随古察那除了府邸,心中暗叹王戎做事神速,不可不防。酒宴不过方进行半个时辰,便以安排好了一切,这等速度倒是让自己追随古察那之脚步火速前来的意愿扑空。
未必窥探到异族的机密,不过郡内仔细观察一番自然也有所得。隐藏得了关键的线索,王戎麾下几座城池的民生却是无法掩盖的。民生乃是国之根本,汉人釜底抽薪的策略让王戎顺利的抢城成功,却也背上了一个甩不掉的负担。
不能自给自足的异族人就算建立了国家,与晋国达成了同盟的协议,可在根儿上还是依靠晋国养活着。受人衣食,自然要听命于人,否则无衣无食岂非自寻死路?
晋国摸清王戎麾下几座城池的民生,便知道应当如何控制这桀骜不驯,心怀叵测之人了,这比给予王戎任何好处都重要,更来得顺手。身为异族之主的王戎也是知道事实如此,就算隐藏些许实力,可局面没有改变之前,只能掩人鼻息了。这也是为何王戎急于派遣使者示弱求好的关键所在,没有晋国,王戎只能依靠烧杀抢夺,那等于和晋国开战!
送走了孟观,燕王司马机便着手准备相关的事宜。钱粮要有统一的分拨与调配,更要有所准备才是。
准确的了解到异族的钱粮缺口有多大,才好在数量上做文章,牵着这群异族人鼻子走。这也算是报仇雪恨的一个好机会,谁让王戎二话不说见死不救呢?依照常理推断,王戎必然在钱粮数目上做文章。
索取的钱粮一定是大于国内的缺口,这样可以积攒钱粮做不时之需。而燕王司马机要做的便是杜绝对方的虚假数字,如此才能让王戎仰人鼻息,不得不被晋国驱策。
到了这个时候燕王司马机心中倒是有些懊悔,早知道那王戎不过是外强中干,何必急于对汉军发动攻势?
假如没有进行前几天的那一战,现在王戎要仰仗晋国的钱粮才能生存,自然是打头阵与汉军死磕。就算你王戎有一百个不愿意,可口粮在晋人手中,又怎敢反抗?
真要是这样,晋军就无须折损如此多的兵马了,还平白被那王戎抢占了带方等几座城池……
便在此时,有人来报,前往邺都的使者带着圣旨国书赶回!
……
百济,新罗之地,犹如荒野之处少有开发。本地的民众并不算多,占据的土地也是极少,因此汉人四处观察地势绘制地图,同时寻找矿产等物。
几天之后郑绰已然了解了辽东的局势,在分析得当之后,连夜赶了文书派人送往徐州,经过徐州送往许昌以及成都,争取让陛下尽快到辽东的局势早下决定。
那王戎身兼数万人马,在塞外就算不能叱咤风云,可也足以保守一方。如今毫无战心的投身晋国一方甘愿俯首称臣,不说辽东局势如何,那塞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由此地往塞外派遣耳目,沿途并非顺利,一时半刻消息是不能传回。但将未知的塞外情况算进来,发兵倭国的日子是越早越好。那征讨倭国的兵力,随后会用在辽东之战上,从倭国返回还要休整一番,如此一来,发兵便迫在眉睫!
汉将阴缭也是同感,于是率领汉军一万五千人分前后两路扬帆而去。有了征讨百济,新罗的经验,开拓一个陌生的国度不再变得困难。汉人早已准备好了向导,翻译等人员,并且对倭国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
海面上汉军的大海船每过三五天便会前抵达一次,运送来大量的补给物资。单单凭借本地的百姓一时还是没法供给四万汉军的消耗与补给。只是这一次海船前来却是带来非同寻常的消息。
晋国卫将军马隆派遣晋国水师出海,在北海附近的海面上寻找汉军船只的航道,加以拦截攻击。编排战船日夜巡视,防止汉军再次将手伸向辽东地区。按照晋人的情报,辽东的汉军已经撤回了徐州,汉人运送兵卒还可以理解,但只是补给便不可理喻了。
唯恐暴露了行踪,汉朝水师此番前来之后,便无法保证连续的补给运输。开辟新的航道等于加大行船海上的危险,而且还要面对许多的未知,并非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晋人从北海发船,手可以伸的很远,足够拦截汉人战船。因此在新罗,百济的汉军不得不开始面临自给自足的困难。
占据中原之后,刘禅致力于恢复民生,因此各地征募兵将都是有限。在政局动荡,民间不稳的状况下过多的征兵必然造成百姓恐慌,更不利于中原大地的经济复苏。
因此刘禅意图占据朝鲜半岛,甚至倭国,不惜花大把的精力征服这些小国,用这些小国的人补充兵员,同时能否有所收获。与晋国的争斗是长期的,自然不用急于一时。
在中原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若是有朝鲜半岛和倭国本地的军队来攻打晋国后方,这绝对是一支奇兵!
……
有再大的梦想,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实现。
南方印州的暴、乱发生许久,襄王刘动的处理并非得当,这让刘禅忧心忡忡。把襄王刘动调回川中,派遣施政能人前往印州这是刘禅的应对。可是刘动并不认同父皇的做法,这本是自己的领地,为何要换人治理?
太子刘谌的事件是最大的因素,可襄王刘动却是想留在印州,处理好了事情再行返回川中。
父子就不想见,此时想法背道而驰,刘禅身为人君,又是人父,如何不怒?
国家正在动荡之时,许昌的大将军姜维一时坐镇,可病体在榻又能支撑多久?眼下汉朝急需刘禅返回中原平复形势,偏偏是襄王不愿意留守川中,这要如何是好?
逆着性子的襄王刘动执意留在印州,也知道此举乃是忤逆,必然会惹父皇龙颜不悦。然天性如此,襄王刘动可不想扔下一片烂摊子撒手不管,于是更加击破的扫平印州之乱。
汉帝刘禅在川中听到这般结果,不由得暗自苦笑。这帝王家最怕的是子嗣之争,夺位之乱。同时也怕后继无人,或是子嗣不济被他人得了大权做了傀儡。以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与机心,今时今日这个时代,又有几人能够在自己眼皮底下篡位,夺位?
若是没人能够超越自己,自己又只剩下刘动一个后人,难道还把这唯一的儿子杀了?
破怒为笑,得一众文武心惊肉跳,汉家皇帝不仅仅是下手狠辣,更是深不可测,而今遇到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笑,这是什么情况?
“朕仅此一子,即为诸卿他日之主。南方有乱不可不定,然襄王以身犯险未免不智。朕欲往南方一行,江南有羊祜,吾彦统之,荆州有杜预镇守,此两处朕皆不忧。唯有中原与川中尚须人统筹其事,应对变故,何人可担之?”
刘禅打定了注意,决意南行自己的爱子成长的如何,面对群臣没了丝毫怒意,反倒是开始着手安排后续事宜。
川中之事素来是樊建与司马胜之为主心骨,可樊建已然高龄经过太子之乱后已显不堪,老态尽显,难堪大任。而司马胜之久持宫中之事,乃是皇室之守护,如今皇室继承者仅有襄王一人,必是离不开司马胜之的教导。
听闻陛下询问,樊建以目视郤正,司马胜之也是同样。见此状况刘禅如何不明白?当下便使郤正统领川中诸事,樊建,司马胜之,高玩等人辅之。
郤正领命之后,群臣开始商议下一名人选。大将军姜维卧病许昌的事情知晓的人不多,但时间这么久了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前方战略要地边陲关隘都有汉之名将精兵镇守,不足为虑。
但中原的整体形势以及军事调度还是需要有人坐镇的,姜维就算迟暮之年仍是威震天下。
只要姜维在许昌,晋人便不敢轻举妄动,但凡是都有万一,若真是不在了,又有谁能够震慑晋人呢?
“此距许昌千里之途,中原形势刻不容缓,川中之臣多不熟中原之事,陛下可从中原众将中择人代之,如此大将军也可安心养病早日痊愈。”郤正既然成为了川中群臣之首,此时也是当仁不让的提出自己的法。
此语一出,群臣皆是认可郤正所言。川中文武调往中原,必然有熟悉中原情况的过程,如此一来倒是效率不高。不如就地取材,拔中原文武暂代姜维之位,方可让姜维的病体有所缓和,安心养病。
刘禅微微颔首道:“依众卿所见,何人可暂代伯约之位?”
司马胜之沉吟道:“诸葛思远才智过人,声名卓著,或可代之。”
身为诸葛武侯后人的诸葛瞻在川中便是名声在外,沉淀磨砺之后征讨南海,江东,北上江淮,立下战功无数。无论是声望还是战绩都足以接替姜维,暂时成为中原地区汉军的总指挥。
“诸葛思远确是上佳人选,不过尚需一人为辅。”刘禅思考片刻道。
郤正等人闻言便知刘禅一定是另有动作。眼下许昌诸事都是由何攀代为掌握,加上诸葛瞻正好可以弥补何攀军事上的不足。但陛下偏偏还要挑选一人作为诸葛瞻的副手,由此可见何攀恐怕另有事情处理,无法继续留在许昌了。
众人纷纷推荐人选,刘禅思量半刻还是决定调拨川中的黄崇前往许昌辅佐诸葛瞻。原因无他,黄崇为人谨慎细致,在一旁不至于有权力之争,更增辅佐之效。况且黄崇同样是遍布天下,对于中原形势并不陌生。
除了黄崇,刘禅还钦点了江统,刘汴等一众魏国降臣委以重任,可谓是用心良苦。
局势动荡,凭借川人之力绝难回天,此时此刻正是用人之时。江统等人久居中原,又是魏国名臣,正好可以发挥作用。是包藏祸心,有所筹划还是兢兢业业为大汉江山出力,得便是这一遭。
聪明都知道汉帝刘禅敢于如此安排重用魏臣,必然是有了万全准备,这个时候就算是有心搞小动作也是不敢动弹,唯有听命行事尽心尽力的工作才能得到信任与重用。
朝堂之上似官阶无数,实则是各大世家在政坛的博弈结果。因为此事而被削弱了权势或是官职,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人一家之祸端,暗中牵扯之广令人发指。没了价值,又怎在名利场上讨生活?
身为一国之君,刘禅早已洞悉内中利害,此举一处正是对症下药,让这些人通过这一次的动荡世局与汉朝荣辱与共,成为真正的汉家臣民!
安排就绪,汉帝刘禅以何越为参谋,文鸯为先锋,点兵一万五千人离开成都一路南下,准备深入印州处理南方之乱,更借此机会海外诸国打得究竟是何主意!
更新时间:20-02-2
辽东,带方。
二百余名晋军斗具整齐的出现在城外,晋国大将积弩将军孟观一身便装在马上仰望这辽东边界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分。
曾几何时,这是大魏国扫平高句丽的见证,曾几何时是国家东北方的坚固要塞。然而汉军突如其来的袭击导致了带方城的沦陷,方才有了今日的因缘际会。如今这城变作了王戎的领土,想起王戎的同时也到了王戎。
“孟将军来得好快,本王恭候多时了。”王戎从城中缓步而出,脸上带有一丝笑容。
孟观翻身下马道:“贵国使者想必已传达燕王意思,国法所在不容私相授受,还望大王谅解。在下此番奉命前来一观贵国国情,也好解决燃眉之急。”
王戎眼光一扫孟观所带来之甲士皆是勇猛之士,心中微微一动道:“燕王如此关爱,本王深受感动,那便辛苦孟将军了,请!”
步入带方城中,映入眼帘的是汉民与异族老少共同杂居,人人眼中都有不安的神色。汉人畏惧异族人之欺辱,这些异族人何尝不惧怕汉人?
汉人迁走了近半数的人口,空出的土地民居足够异族百姓的安顿,这倒是让王戎省了大把的气力。民族的融合交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但在异族统治之下,只要统治者掌握尺度,和平相处并不困难。
本地的汉民乃是发展农业的核心力量,王戎麾下的汉人经过数年征讨早已折损无数,绝大多数都是异族之人。这些人尚有模仿学习的过程,一时半刻无法掌握耕种之法,这也是王戎立国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眼中,放在心里,孟观通过王戎杂居各族百姓的安排,便出了这王戎确实有不小的野心与政略。
有说有笑来到了王府之内,说是王府其实不过是带方郡守的府衙而已。这辽东之地饱经战乱,也没有什么有规模的建筑可以供给一国之君居住。这府衙已然算是不错的所在,却是少了几分威仪。
跟随孟观而来的甲士,除了十余人外,余者都被安排到其他地点安置。虽然晋国皇帝的圣旨国书还没有到,但孟观的造访却是代表着双方略有僵硬的关系开始缓和。
王戎如何不明白这一点?自然是盛情款待了。
酒宴之间曾有一面之缘的异族使者古察那也在其中作陪,其端坐位置孟观微微一笑道:“想不到使者大人竟是大王股肱之臣,倒是让孟某走眼了。”
古察那见孟观举杯,忙端起酒盅道:“将军客气了,古察那有辱使命,怎敢做我家大王之臂膀。”
听出话中有话,孟观蘸了口酒道:“贵国与我大晋既已达成共识,便是兄弟之国。眼下贵国有难,我大晋不会坐视不管。使者大人积极奔走,怎说是有辱使命呢?”
那古察那在燕王司马机面前几乎是被驱逐出府,回到带方自然如实述说。王戎虽然势力无法与晋国相提并论,但两国初交便遭如此态度自然不爽。虽说王戎害的晋国损兵折将,可这口粮问题乃是攸关十几万人的大事,如何儿戏得了?
当日王戎有足够的资本坐山观虎,今日的晋国却是没有余地隔岸观火。孟观此番前来无疑便是释出善意,但以王戎之个性,是断断不愿吃亏的。因此古察那在席间一番挑衅,也是想晋人对待异族之态度,究竟有多大的容忍限度。
孟观之才华冠盖辽东晋土,如何不知道对方的打算?连打带消的一番话倒是让古察那不好继续说下去。
“古察那还不赔礼?继续下去倒显得本王小气了!”王戎适时张口,气氛顿时有了改善。
酒过三巡,孟观见王戎仍没有发招,于是拱手道:“在下此番前来身带公务,更兼贵国粮饷之重,不敢有所耽搁,还请陛下使人引领我等体察郡内情况,也好早已解决短粮之患。”
王戎见状微微点头道:“孟将军如此有心,本王甚是欣慰。古察那,你便带孟将军前往一观吧!”
拱手为礼孟观带人跟随古察那除了府邸,心中暗叹王戎做事神速,不可不防。酒宴不过方进行半个时辰,便以安排好了一切,这等速度倒是让自己追随古察那之脚步火速前来的意愿扑空。
未必窥探到异族的机密,不过郡内仔细观察一番自然也有所得。隐藏得了关键的线索,王戎麾下几座城池的民生却是无法掩盖的。民生乃是国之根本,汉人釜底抽薪的策略让王戎顺利的抢城成功,却也背上了一个甩不掉的负担。
不能自给自足的异族人就算建立了国家,与晋国达成了同盟的协议,可在根儿上还是依靠晋国养活着。受人衣食,自然要听命于人,否则无衣无食岂非自寻死路?
晋国摸清王戎麾下几座城池的民生,便知道应当如何控制这桀骜不驯,心怀叵测之人了,这比给予王戎任何好处都重要,更来得顺手。身为异族之主的王戎也是知道事实如此,就算隐藏些许实力,可局面没有改变之前,只能掩人鼻息了。这也是为何王戎急于派遣使者示弱求好的关键所在,没有晋国,王戎只能依靠烧杀抢夺,那等于和晋国开战!
送走了孟观,燕王司马机便着手准备相关的事宜。钱粮要有统一的分拨与调配,更要有所准备才是。
准确的了解到异族的钱粮缺口有多大,才好在数量上做文章,牵着这群异族人鼻子走。这也算是报仇雪恨的一个好机会,谁让王戎二话不说见死不救呢?依照常理推断,王戎必然在钱粮数目上做文章。
索取的钱粮一定是大于国内的缺口,这样可以积攒钱粮做不时之需。而燕王司马机要做的便是杜绝对方的虚假数字,如此才能让王戎仰人鼻息,不得不被晋国驱策。
到了这个时候燕王司马机心中倒是有些懊悔,早知道那王戎不过是外强中干,何必急于对汉军发动攻势?
假如没有进行前几天的那一战,现在王戎要仰仗晋国的钱粮才能生存,自然是打头阵与汉军死磕。就算你王戎有一百个不愿意,可口粮在晋人手中,又怎敢反抗?
真要是这样,晋军就无须折损如此多的兵马了,还平白被那王戎抢占了带方等几座城池……
便在此时,有人来报,前往邺都的使者带着圣旨国书赶回!
……
百济,新罗之地,犹如荒野之处少有开发。本地的民众并不算多,占据的土地也是极少,因此汉人四处观察地势绘制地图,同时寻找矿产等物。
几天之后郑绰已然了解了辽东的局势,在分析得当之后,连夜赶了文书派人送往徐州,经过徐州送往许昌以及成都,争取让陛下尽快到辽东的局势早下决定。
那王戎身兼数万人马,在塞外就算不能叱咤风云,可也足以保守一方。如今毫无战心的投身晋国一方甘愿俯首称臣,不说辽东局势如何,那塞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由此地往塞外派遣耳目,沿途并非顺利,一时半刻消息是不能传回。但将未知的塞外情况算进来,发兵倭国的日子是越早越好。那征讨倭国的兵力,随后会用在辽东之战上,从倭国返回还要休整一番,如此一来,发兵便迫在眉睫!
汉将阴缭也是同感,于是率领汉军一万五千人分前后两路扬帆而去。有了征讨百济,新罗的经验,开拓一个陌生的国度不再变得困难。汉人早已准备好了向导,翻译等人员,并且对倭国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
海面上汉军的大海船每过三五天便会前抵达一次,运送来大量的补给物资。单单凭借本地的百姓一时还是没法供给四万汉军的消耗与补给。只是这一次海船前来却是带来非同寻常的消息。
晋国卫将军马隆派遣晋国水师出海,在北海附近的海面上寻找汉军船只的航道,加以拦截攻击。编排战船日夜巡视,防止汉军再次将手伸向辽东地区。按照晋人的情报,辽东的汉军已经撤回了徐州,汉人运送兵卒还可以理解,但只是补给便不可理喻了。
唯恐暴露了行踪,汉朝水师此番前来之后,便无法保证连续的补给运输。开辟新的航道等于加大行船海上的危险,而且还要面对许多的未知,并非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晋人从北海发船,手可以伸的很远,足够拦截汉人战船。因此在新罗,百济的汉军不得不开始面临自给自足的困难。
占据中原之后,刘禅致力于恢复民生,因此各地征募兵将都是有限。在政局动荡,民间不稳的状况下过多的征兵必然造成百姓恐慌,更不利于中原大地的经济复苏。
因此刘禅意图占据朝鲜半岛,甚至倭国,不惜花大把的精力征服这些小国,用这些小国的人补充兵员,同时能否有所收获。与晋国的争斗是长期的,自然不用急于一时。
在中原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若是有朝鲜半岛和倭国本地的军队来攻打晋国后方,这绝对是一支奇兵!
……
有再大的梦想,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实现。
南方印州的暴、乱发生许久,襄王刘动的处理并非得当,这让刘禅忧心忡忡。把襄王刘动调回川中,派遣施政能人前往印州这是刘禅的应对。可是刘动并不认同父皇的做法,这本是自己的领地,为何要换人治理?
太子刘谌的事件是最大的因素,可襄王刘动却是想留在印州,处理好了事情再行返回川中。
父子就不想见,此时想法背道而驰,刘禅身为人君,又是人父,如何不怒?
国家正在动荡之时,许昌的大将军姜维一时坐镇,可病体在榻又能支撑多久?眼下汉朝急需刘禅返回中原平复形势,偏偏是襄王不愿意留守川中,这要如何是好?
逆着性子的襄王刘动执意留在印州,也知道此举乃是忤逆,必然会惹父皇龙颜不悦。然天性如此,襄王刘动可不想扔下一片烂摊子撒手不管,于是更加击破的扫平印州之乱。
汉帝刘禅在川中听到这般结果,不由得暗自苦笑。这帝王家最怕的是子嗣之争,夺位之乱。同时也怕后继无人,或是子嗣不济被他人得了大权做了傀儡。以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与机心,今时今日这个时代,又有几人能够在自己眼皮底下篡位,夺位?
若是没人能够超越自己,自己又只剩下刘动一个后人,难道还把这唯一的儿子杀了?
破怒为笑,得一众文武心惊肉跳,汉家皇帝不仅仅是下手狠辣,更是深不可测,而今遇到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笑,这是什么情况?
“朕仅此一子,即为诸卿他日之主。南方有乱不可不定,然襄王以身犯险未免不智。朕欲往南方一行,江南有羊祜,吾彦统之,荆州有杜预镇守,此两处朕皆不忧。唯有中原与川中尚须人统筹其事,应对变故,何人可担之?”
刘禅打定了注意,决意南行自己的爱子成长的如何,面对群臣没了丝毫怒意,反倒是开始着手安排后续事宜。
川中之事素来是樊建与司马胜之为主心骨,可樊建已然高龄经过太子之乱后已显不堪,老态尽显,难堪大任。而司马胜之久持宫中之事,乃是皇室之守护,如今皇室继承者仅有襄王一人,必是离不开司马胜之的教导。
听闻陛下询问,樊建以目视郤正,司马胜之也是同样。见此状况刘禅如何不明白?当下便使郤正统领川中诸事,樊建,司马胜之,高玩等人辅之。
郤正领命之后,群臣开始商议下一名人选。大将军姜维卧病许昌的事情知晓的人不多,但时间这么久了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前方战略要地边陲关隘都有汉之名将精兵镇守,不足为虑。
但中原的整体形势以及军事调度还是需要有人坐镇的,姜维就算迟暮之年仍是威震天下。
只要姜维在许昌,晋人便不敢轻举妄动,但凡是都有万一,若真是不在了,又有谁能够震慑晋人呢?
“此距许昌千里之途,中原形势刻不容缓,川中之臣多不熟中原之事,陛下可从中原众将中择人代之,如此大将军也可安心养病早日痊愈。”郤正既然成为了川中群臣之首,此时也是当仁不让的提出自己的法。
此语一出,群臣皆是认可郤正所言。川中文武调往中原,必然有熟悉中原情况的过程,如此一来倒是效率不高。不如就地取材,拔中原文武暂代姜维之位,方可让姜维的病体有所缓和,安心养病。
刘禅微微颔首道:“依众卿所见,何人可暂代伯约之位?”
司马胜之沉吟道:“诸葛思远才智过人,声名卓著,或可代之。”
身为诸葛武侯后人的诸葛瞻在川中便是名声在外,沉淀磨砺之后征讨南海,江东,北上江淮,立下战功无数。无论是声望还是战绩都足以接替姜维,暂时成为中原地区汉军的总指挥。
“诸葛思远确是上佳人选,不过尚需一人为辅。”刘禅思考片刻道。
郤正等人闻言便知刘禅一定是另有动作。眼下许昌诸事都是由何攀代为掌握,加上诸葛瞻正好可以弥补何攀军事上的不足。但陛下偏偏还要挑选一人作为诸葛瞻的副手,由此可见何攀恐怕另有事情处理,无法继续留在许昌了。
众人纷纷推荐人选,刘禅思量半刻还是决定调拨川中的黄崇前往许昌辅佐诸葛瞻。原因无他,黄崇为人谨慎细致,在一旁不至于有权力之争,更增辅佐之效。况且黄崇同样是遍布天下,对于中原形势并不陌生。
除了黄崇,刘禅还钦点了江统,刘汴等一众魏国降臣委以重任,可谓是用心良苦。
局势动荡,凭借川人之力绝难回天,此时此刻正是用人之时。江统等人久居中原,又是魏国名臣,正好可以发挥作用。是包藏祸心,有所筹划还是兢兢业业为大汉江山出力,得便是这一遭。
聪明都知道汉帝刘禅敢于如此安排重用魏臣,必然是有了万全准备,这个时候就算是有心搞小动作也是不敢动弹,唯有听命行事尽心尽力的工作才能得到信任与重用。
朝堂之上似官阶无数,实则是各大世家在政坛的博弈结果。因为此事而被削弱了权势或是官职,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人一家之祸端,暗中牵扯之广令人发指。没了价值,又怎在名利场上讨生活?
身为一国之君,刘禅早已洞悉内中利害,此举一处正是对症下药,让这些人通过这一次的动荡世局与汉朝荣辱与共,成为真正的汉家臣民!
安排就绪,汉帝刘禅以何越为参谋,文鸯为先锋,点兵一万五千人离开成都一路南下,准备深入印州处理南方之乱,更借此机会海外诸国打得究竟是何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