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试探(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惊雷入汉最新章节!
更新时间:20-02-2
“陛下,已经确定姜伯约抱病在床,刘禅老儿更是不在中原,此乃我大晋重夺中原之良机!!”河内王司马伷收到消息后便从河内连夜赶来,虽是奔波路苦,仍是一脸兴奋之情。
晋帝司马攸愁锁眉关转身道:“不瞒叔父,朕也收到此等消息,并且还听闻中原汉室有言和之意。”
河内王司马伷有自己的眼线,那司马攸身为一国之君消息更是灵通。心知河内王司马伷从驻地连夜赶来绝非为了通知自己这个消息,而是想说服自己发兵南征,因此司马攸才是愁云罩面,旁敲侧击。
毕竟自己上位乃是因为河内王司马伷的暗中出力,如果不是司马伷煞费苦心的一番策划与维持,司马氏又怎么能够在司马炎意外遭难后仍然保持与各大世族的关系不变,没有一丝波动?
此老在司马昭时期不显山露水,尽藏锋芒,似司马氏兄弟中的泛泛之辈,实则另有一般算计。
“哦?陛下有主和之意么?”司马伷一路前来也是打探清楚了朝中形势,见晋帝司马攸颇有此态,河内王脸色一沉不悦之色毫不掩盖!
放眼朝中也不过是河内王有这个资本与能力在晋帝面前不掩神色,晋帝心中不快可面上不敢有丝毫的表露。河内王的实力有多大,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就算自己的兄弟被封为王各镇一方,但只要利益拉拢之下并非一定是站在自己这一方。
那朝中世家大族都是与司马氏有着利害关系,在司马氏中司马攸所掌控的仍是不如河内王!
“朝中群臣各执己见,朕尚未有决议,王叔有何见教不妨教朕。”晋帝司马攸眉头一挑,恢复了几分神色,望着河内王颇有几分期待之许。
见陛下用期许的眼神着自己,河内王司马伷的神态也恢复自如,心中的火气消了一些。当初自己在司马炎执政的环境下司马伷暗中操控河北之事,这自然要冒上很大的风险,其用意乃是见司马炎不足以立世,而预作准备。
司马炎遭遇意外之后,正因为河内王的精心布置,一起才临危不乱的延续了晋国之根基。建国之后,各大世家以及司马氏内部对于河内王司马伷自然是推崇有加,视若神人。
“汉人素来强势,诡计多端,前番求和不成反遭侵袭便是一例!重夺中原,保卫大晋,依靠的是我大晋强而有力的军事力量,并非那心怀叵测的汉人之心,这一点,陛下你可要清楚啊!”河内王司马伷能够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绝非寻常之辈,一旦讲起来便滔滔不绝。
“汉军之棘手在于姜伯约神机妙算,天下无敌,余者不过碌碌之辈,何足道哉?如今中原人心骚动,谣言四起,朝野之上人人惶恐不安。那刘禅老儿更是不在中原,这般好时机简直是天赋大晋!”
“前日一战汉贼败退,各处战线斩首过万,此等足以显耀我晋人之勇。想那中原乃是我大晋旧地,而今陛下一声令下万军齐发,上应天时,下合地理,中顺人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不胜者,古未有之!陛下更待何疑?”
一番话说得胡须颤抖,铿锵有力,河内王司马伷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竟是说得保守的晋帝司马攸心动起来。句句属实,句句合理,想要不认同河内王之言论都是困难。
思索片刻晋帝司马攸迎着河内王司马伷期待的目光道:“叔父言之有理,朕亦是心动。然国库吃紧,仓廪无积,大动干戈之下恐怕难以为继,届时功亏一篑,又待如何?”
河北之地始终未能恢复元气,晋国北上搬空了中原库府,其中大半钱粮都在各军掌握之中。这些军队有了足够的钱粮补给加上精兵简政之后,自然是绰绰有余。但出征南方,让各军自备钱粮显然说不过去。
况且钱粮辎重运往南岸,更要征募徭役作为人力投入使用。征十万民役,便需担负十万人之口粮,各路晋军大举南征,所征用的百姓徭役又何止十万?
若是不动,已晋国眼下的国力只需要改善生产,发展农业,必然可以逐步恢复气力。但大动筋骨之下,不仅仅消耗了前方各军的钱粮,更是拖累河北之地恢复气力的步伐,这是眼下朝中争议最大的所在!
河内王司马伷军政皆有一番手段,闻言脸色也是一变,深知就算是自己强压陛下发兵,但若无合适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在朝堂之上也休想过群臣这一关。这倒不是晋帝司马攸有意刁难,而是必须解决之问题,更是发兵中原的前提条件!
“此事或可寻何大人商议一二,便有解决之法!”河内王司马伷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道。
“哦?”晋帝司马攸心中一动,隐然猜到了叔父的意思。朝堂上以何曾为代表的鹰派,与卫瓘为首的鸽派争论不休,而司马攸是娶何氏女,还是卫氏女仍是悬而未决。
把选后一事捆绑在政治抉择上并不是英明的办法,但如今也只有如此才能让群臣尽心尽力,俯首贴命。
一个时辰之后,大殿之上满朝文武再次齐聚,对于陛下早朝之后的紧急召见,群臣都是议论纷纷,不清楚陛下有什么事情这般急促。卫瓘与何曾各执牛耳,俨然两派首领,心中都是有所触动。
那河内王司马伷入宫不久,陛下便召集群臣,不用说与河内王此行的目的定然有关。河内王为人素来不愠不火,今番连夜入京定是有所决议。从平素的态度去判断,河内王司马伷必然是主张发兵。
文武分列左右,晋帝司马攸缓缓张口道:“王叔远道而来,说朕发兵中原,朕犹豫未决,特请诸位卿家商议。是战是和不可拖延,否则必然生变,各位卿家畅所欲言,切勿有所保留。”
群臣见陛下如此言语,心中都是一凛,这河内王之威果然不同寻常。群臣商议数天没有结果,河内王一来便如此强势的要求陛下今天有所决定,来司马氏之中掌权之人始终是河内王,而非当今的陛下。
平逆将军荣晦挺身而出道:“启禀陛下,末将等日夜期盼南征夺回故土,此事无须犹豫发兵便是!”
这朝堂之上文武高官极多,荣晦不过是小小的杂号将军而已,竟敢抢着发言,若不是背后有何曾这样的耆老支撑,如何有胆放肆?
冷哼嘈杂声此起彼伏,多是来自于主和一方的文武们。这荣晦当年本是卫瓘的帐下督,曾犯事被卫瓘责罚,如今攀上了何氏这颗大树,攻击旧主自然是不遗余力了。
朝中文武多耻其为人,见其如此嚣张早恼了一老,但见此老缓缓说道:“中原虽乱,未呈颓象,边陲之地重兵屯守非短期可以攻克。我大晋建国,根基尚薄,当修农广田,填满库府,使家有余粮,军有所需,如此休养生息方可发兵。”
“兵者,凶器也!今日中原释出善意谋求和解,正是我大晋稳步发展之良机,妄动刀兵不取其利,反使库府空虚,生灵涂炭,所求为何?”
此老乃是当朝的大司农魏舒耄耋之年德高望重,此老一出,如荣晦这般的宵小纵是满腹狡辩也不敢轻易出口,唯有噤声不出缩回人群之中。
何曾眯缝着眼睛见状暗叫可惜,这荣晦地位卑微却是狡辩成性,有此子在朝堂上一番唇舌拨弄,大可以挫败主和一派的气势。无奈大家同朝为官,谁不知道荣晦那不入流的言辞?因此对方直接派出重量级的魏舒出马,不过寥寥数言便让荣晦知难而退了。
“魏老此言差矣,想那刘禅鸠居中原不过数月光景,人心思晋,朝野动荡,如此形势下只需大兵压境,其内必然生乱,届时重夺中原光复故土大有作为,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不可以迂腐之论视之。”何曾微微张口,缓缓而谈,既然对方是大司农魏舒,想来也只有自己出手了。
魏舒展颜道:“敢问何老有何把握一击而定中原?库府钱粮全数拿出支援前线,恐怕也不过一年罢了。一年之后入不敷出,汉人届时反攻,用何对敌?”
问到这里,群臣皆是竖耳倾听何曾接下来的答复,包括晋帝司马攸在内皆是清楚钱粮辎重乃是攸关国家兴亡的关键。若是无法一年内攻克中原,晋国来年此时恐怕便是饿殍遍野,尸积如山了。
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即便主战一方对此也是抱有担忧,虽然立场不同,但大家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
何曾扫了一眼群臣,再了魏舒不由得笑道:“此次征伐何须一年之久?想我大晋兵将精锐,刚刚击退汉军士气正盛。反观彼方人心不安,顾此失彼,大军压境之下不占自乱奕!况且那姜伯约苟延残喘之辈,刘禅陷身川中一时难以抽身,中原还有何人是我大晋对手?”
这回答颇有鼓动人心之味道,却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何曾等主战派的自信。中原的局势不堪一击,内部的变化会导致汉军在边陲之战的败亡。对方从钱粮入手提出难题,何曾却是回答可以短时间达到军事目的,似不冲突的回答实则暗藏玄机。
久不开口的卫瓘此时道:“事关重大,攸关国家兴衰,不可轻易而论。战者,不虑胜,先思败也!倘若事有万一,出师不利,反倒是激怒了汉人,失去了和平相处之机,岂非弄巧成拙,那时我大晋又凭借什么自处呢!?”
晋国的名将大都是汉军的手下败将,甚至公认的没有人可以达到杜预,羊祜,司马昭的水准。而汉军一方姜维与刘禅都是足智多谋之辈,就算病体缠身,就算不在中原,但留下作战韬略并非难事儿。
何曾提出了最好的结果,对于最差的结果却是只字未提。假如事情偏离了预计的轨道,晋国又要如何面对那时新的形势?卫瓘出对方是想鼓动群臣,鼓动陛下,因此一针见血的指出弊端,使众人认识到事情一旦失败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面临的后果。
晋帝司马攸听得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河内王司马伷在一旁却是微微摇头,脸色不佳。
何曾闻言笑道:“卫大人何以如此糊涂?谁不知汉人遇到麻烦,需要与我晋国言和平定内患,此乃缓兵之计也!待汉人内部稳定之后,这和平盟约又能保护我大晋多久?而那时交锋没了内患之汉军卫大人你又要凭借什么来抵抗呢!?”
谁都知道汉人本是没有言和之意的,否则就不会在裴秀出使中原之后发兵作战,袭击河北多处。
因此何曾所言附和眼下的形势,汉人之所以有和谈的意思,实际上不过是因为其内部遇到了麻烦,忌惮晋人此时发兵,所以才散布此等言论,借此来获取时间尽快的弭平内患。
晋人若是答应了,大可获得喘息之机,可来日一战是在所难免的,那个时候晋人的作战环境比起现在可就要艰苦的多了。
卫瓘胸有成竹的道:“汉人兵力远众于我大晋,不知何老有什么良策能够击败汉人?凡事皆有万一,假若战事不顺,又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我大晋不受战火波及?”
两国相斗自分高下,能够压制汉人进军中原是好事儿,但打不过人家反被汉人欺负到了河北,事情恐怕便向另一个极端而去了。
何曾不过儒生,哪里懂得韬略?被卫瓘问及此处只能回避话锋,可大家都听得出何曾只是准了形势,并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若是战,必然要有行之有效,成功率甚高的作战计划,这样才可以让人放心的支持开战;若是和,便是要趁着汉人还没有平定内患之前,迅速的做出反应,如此可结盟安心发展国力。
事情其实只有两个选择,拖延时间谁都不想,可卡在这关键之处,又正是晋帝择后之时,各方关系十分微妙,便不好解决了。
……
辽东带方,数万异族欢呼不断,王戎在接受了大晋国书之后正是建国登基,并非称帝,而是称王!王国比起帝国自然是差上一级,但能够与晋国达成兄弟之邦,这已经是超乎预想了。
换做往日,这般的异族势力都是要委身晋国奉其为主才行,哪有称王自成一国的道理?
时过境迁,晋国利索的分出一城交给了王戎,这也算是彻底履行了两国的协议。从晋土运送来的物资钱粮也可以保证王戎这一波人稳定的生存与发展,这更是让人欣喜。
来而不往非礼也,王戎也是知机的人,当下派出了一支五千人的异族军队交给晋国掌控,算是表达自己的忠心,也是弥补晋军遭受的损失。毕竟辽东一战晋人出力,王戎得利,这事情若不解决,那燕王司马机早晚还是要借题发挥的。
拿了好处,王戎自然懂得化解利害,燕王得了好处虽然不多,但心中的怨气也就消了。
这王戎所建立的“戎”国,取其戎马之意,不减好斗之性,有此便知王戎心中杀伐之意。
积弩将军孟观得亲切心中不由得暗自生疑,庇护于大晋统治之下,汉人也是早已撤走,这王国称号如此激烈,难道接下来辽东仍有用兵之处?!
以王戎之性格,绝不会无的放矢,不过此时也不是询问的机会,因此孟观做到心中有数便陪着燕王司马机返回辽东驻地。少了后顾之忧,多了强而有力的臂助,燕王的心情也是不差。
把王戎所赠与的五千异族兵马带到校场上几番操练,更是乐得心花怒放。这五千人步骑皆有,而且人人精壮,好勇斗狠丝毫不逊色于辽东本地征募的精兵。如此趁手的战力,燕王司马机简直是爱不释手,当下大肆封赏厚待,以图收抚人心。
便在此时,朝中使者又至,却是从辽东简拔兵将前往邺都。燕王司马机闻讯一怔道:“难道是皇兄要对中原开战?!”
好不容扫平了辽东,正是养精蓄锐的时候,朝廷征调各处兵马显然是要有大动作。燕王心中有些感慨,却是不敢多言,朝中事情自己多少也有耳闻,尤其是有河内王司马伷插手,自己身为晚辈如何敢多嘴?
这不仅仅是朝廷的决定,更是河北世家大族的决定,也是司马氏家族内部的决定,任何一处,都没有燕王插嘴的余地!
燕王颇为机灵的把到手的五千异族人马交付给了积弩将军孟观,使其带往邺都,如此也可显示自己对于南征一事的支持力度。那孟观是朝中指名点姓要前往之人,如此一来这辽东之事也就都落在了燕王一人肩上。
不止是辽东,晋国各处的兵马都在统一调动之中。在何曾与河内王联手之下,晋帝最终还是被说服了。由何曾带头出资赞助军中,各大世家臣属都是响应此举自掏腰包。
如此一来国库的负担减轻,也将对国内发展之影响减到最小,若无这般妥协那卫瓘自然也不会默许。
大肆聚集兵力是准备开战,也是试探之举。汉人收到消息做何种反应,中原朝野得知消息做何种反应,都决定着两国未来的走向!
更新时间:20-02-2
“陛下,已经确定姜伯约抱病在床,刘禅老儿更是不在中原,此乃我大晋重夺中原之良机!!”河内王司马伷收到消息后便从河内连夜赶来,虽是奔波路苦,仍是一脸兴奋之情。
晋帝司马攸愁锁眉关转身道:“不瞒叔父,朕也收到此等消息,并且还听闻中原汉室有言和之意。”
河内王司马伷有自己的眼线,那司马攸身为一国之君消息更是灵通。心知河内王司马伷从驻地连夜赶来绝非为了通知自己这个消息,而是想说服自己发兵南征,因此司马攸才是愁云罩面,旁敲侧击。
毕竟自己上位乃是因为河内王司马伷的暗中出力,如果不是司马伷煞费苦心的一番策划与维持,司马氏又怎么能够在司马炎意外遭难后仍然保持与各大世族的关系不变,没有一丝波动?
此老在司马昭时期不显山露水,尽藏锋芒,似司马氏兄弟中的泛泛之辈,实则另有一般算计。
“哦?陛下有主和之意么?”司马伷一路前来也是打探清楚了朝中形势,见晋帝司马攸颇有此态,河内王脸色一沉不悦之色毫不掩盖!
放眼朝中也不过是河内王有这个资本与能力在晋帝面前不掩神色,晋帝心中不快可面上不敢有丝毫的表露。河内王的实力有多大,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就算自己的兄弟被封为王各镇一方,但只要利益拉拢之下并非一定是站在自己这一方。
那朝中世家大族都是与司马氏有着利害关系,在司马氏中司马攸所掌控的仍是不如河内王!
“朝中群臣各执己见,朕尚未有决议,王叔有何见教不妨教朕。”晋帝司马攸眉头一挑,恢复了几分神色,望着河内王颇有几分期待之许。
见陛下用期许的眼神着自己,河内王司马伷的神态也恢复自如,心中的火气消了一些。当初自己在司马炎执政的环境下司马伷暗中操控河北之事,这自然要冒上很大的风险,其用意乃是见司马炎不足以立世,而预作准备。
司马炎遭遇意外之后,正因为河内王的精心布置,一起才临危不乱的延续了晋国之根基。建国之后,各大世家以及司马氏内部对于河内王司马伷自然是推崇有加,视若神人。
“汉人素来强势,诡计多端,前番求和不成反遭侵袭便是一例!重夺中原,保卫大晋,依靠的是我大晋强而有力的军事力量,并非那心怀叵测的汉人之心,这一点,陛下你可要清楚啊!”河内王司马伷能够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绝非寻常之辈,一旦讲起来便滔滔不绝。
“汉军之棘手在于姜伯约神机妙算,天下无敌,余者不过碌碌之辈,何足道哉?如今中原人心骚动,谣言四起,朝野之上人人惶恐不安。那刘禅老儿更是不在中原,这般好时机简直是天赋大晋!”
“前日一战汉贼败退,各处战线斩首过万,此等足以显耀我晋人之勇。想那中原乃是我大晋旧地,而今陛下一声令下万军齐发,上应天时,下合地理,中顺人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不胜者,古未有之!陛下更待何疑?”
一番话说得胡须颤抖,铿锵有力,河内王司马伷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竟是说得保守的晋帝司马攸心动起来。句句属实,句句合理,想要不认同河内王之言论都是困难。
思索片刻晋帝司马攸迎着河内王司马伷期待的目光道:“叔父言之有理,朕亦是心动。然国库吃紧,仓廪无积,大动干戈之下恐怕难以为继,届时功亏一篑,又待如何?”
河北之地始终未能恢复元气,晋国北上搬空了中原库府,其中大半钱粮都在各军掌握之中。这些军队有了足够的钱粮补给加上精兵简政之后,自然是绰绰有余。但出征南方,让各军自备钱粮显然说不过去。
况且钱粮辎重运往南岸,更要征募徭役作为人力投入使用。征十万民役,便需担负十万人之口粮,各路晋军大举南征,所征用的百姓徭役又何止十万?
若是不动,已晋国眼下的国力只需要改善生产,发展农业,必然可以逐步恢复气力。但大动筋骨之下,不仅仅消耗了前方各军的钱粮,更是拖累河北之地恢复气力的步伐,这是眼下朝中争议最大的所在!
河内王司马伷军政皆有一番手段,闻言脸色也是一变,深知就算是自己强压陛下发兵,但若无合适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在朝堂之上也休想过群臣这一关。这倒不是晋帝司马攸有意刁难,而是必须解决之问题,更是发兵中原的前提条件!
“此事或可寻何大人商议一二,便有解决之法!”河内王司马伷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道。
“哦?”晋帝司马攸心中一动,隐然猜到了叔父的意思。朝堂上以何曾为代表的鹰派,与卫瓘为首的鸽派争论不休,而司马攸是娶何氏女,还是卫氏女仍是悬而未决。
把选后一事捆绑在政治抉择上并不是英明的办法,但如今也只有如此才能让群臣尽心尽力,俯首贴命。
一个时辰之后,大殿之上满朝文武再次齐聚,对于陛下早朝之后的紧急召见,群臣都是议论纷纷,不清楚陛下有什么事情这般急促。卫瓘与何曾各执牛耳,俨然两派首领,心中都是有所触动。
那河内王司马伷入宫不久,陛下便召集群臣,不用说与河内王此行的目的定然有关。河内王为人素来不愠不火,今番连夜入京定是有所决议。从平素的态度去判断,河内王司马伷必然是主张发兵。
文武分列左右,晋帝司马攸缓缓张口道:“王叔远道而来,说朕发兵中原,朕犹豫未决,特请诸位卿家商议。是战是和不可拖延,否则必然生变,各位卿家畅所欲言,切勿有所保留。”
群臣见陛下如此言语,心中都是一凛,这河内王之威果然不同寻常。群臣商议数天没有结果,河内王一来便如此强势的要求陛下今天有所决定,来司马氏之中掌权之人始终是河内王,而非当今的陛下。
平逆将军荣晦挺身而出道:“启禀陛下,末将等日夜期盼南征夺回故土,此事无须犹豫发兵便是!”
这朝堂之上文武高官极多,荣晦不过是小小的杂号将军而已,竟敢抢着发言,若不是背后有何曾这样的耆老支撑,如何有胆放肆?
冷哼嘈杂声此起彼伏,多是来自于主和一方的文武们。这荣晦当年本是卫瓘的帐下督,曾犯事被卫瓘责罚,如今攀上了何氏这颗大树,攻击旧主自然是不遗余力了。
朝中文武多耻其为人,见其如此嚣张早恼了一老,但见此老缓缓说道:“中原虽乱,未呈颓象,边陲之地重兵屯守非短期可以攻克。我大晋建国,根基尚薄,当修农广田,填满库府,使家有余粮,军有所需,如此休养生息方可发兵。”
“兵者,凶器也!今日中原释出善意谋求和解,正是我大晋稳步发展之良机,妄动刀兵不取其利,反使库府空虚,生灵涂炭,所求为何?”
此老乃是当朝的大司农魏舒耄耋之年德高望重,此老一出,如荣晦这般的宵小纵是满腹狡辩也不敢轻易出口,唯有噤声不出缩回人群之中。
何曾眯缝着眼睛见状暗叫可惜,这荣晦地位卑微却是狡辩成性,有此子在朝堂上一番唇舌拨弄,大可以挫败主和一派的气势。无奈大家同朝为官,谁不知道荣晦那不入流的言辞?因此对方直接派出重量级的魏舒出马,不过寥寥数言便让荣晦知难而退了。
“魏老此言差矣,想那刘禅鸠居中原不过数月光景,人心思晋,朝野动荡,如此形势下只需大兵压境,其内必然生乱,届时重夺中原光复故土大有作为,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不可以迂腐之论视之。”何曾微微张口,缓缓而谈,既然对方是大司农魏舒,想来也只有自己出手了。
魏舒展颜道:“敢问何老有何把握一击而定中原?库府钱粮全数拿出支援前线,恐怕也不过一年罢了。一年之后入不敷出,汉人届时反攻,用何对敌?”
问到这里,群臣皆是竖耳倾听何曾接下来的答复,包括晋帝司马攸在内皆是清楚钱粮辎重乃是攸关国家兴亡的关键。若是无法一年内攻克中原,晋国来年此时恐怕便是饿殍遍野,尸积如山了。
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即便主战一方对此也是抱有担忧,虽然立场不同,但大家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
何曾扫了一眼群臣,再了魏舒不由得笑道:“此次征伐何须一年之久?想我大晋兵将精锐,刚刚击退汉军士气正盛。反观彼方人心不安,顾此失彼,大军压境之下不占自乱奕!况且那姜伯约苟延残喘之辈,刘禅陷身川中一时难以抽身,中原还有何人是我大晋对手?”
这回答颇有鼓动人心之味道,却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何曾等主战派的自信。中原的局势不堪一击,内部的变化会导致汉军在边陲之战的败亡。对方从钱粮入手提出难题,何曾却是回答可以短时间达到军事目的,似不冲突的回答实则暗藏玄机。
久不开口的卫瓘此时道:“事关重大,攸关国家兴衰,不可轻易而论。战者,不虑胜,先思败也!倘若事有万一,出师不利,反倒是激怒了汉人,失去了和平相处之机,岂非弄巧成拙,那时我大晋又凭借什么自处呢!?”
晋国的名将大都是汉军的手下败将,甚至公认的没有人可以达到杜预,羊祜,司马昭的水准。而汉军一方姜维与刘禅都是足智多谋之辈,就算病体缠身,就算不在中原,但留下作战韬略并非难事儿。
何曾提出了最好的结果,对于最差的结果却是只字未提。假如事情偏离了预计的轨道,晋国又要如何面对那时新的形势?卫瓘出对方是想鼓动群臣,鼓动陛下,因此一针见血的指出弊端,使众人认识到事情一旦失败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面临的后果。
晋帝司马攸听得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河内王司马伷在一旁却是微微摇头,脸色不佳。
何曾闻言笑道:“卫大人何以如此糊涂?谁不知汉人遇到麻烦,需要与我晋国言和平定内患,此乃缓兵之计也!待汉人内部稳定之后,这和平盟约又能保护我大晋多久?而那时交锋没了内患之汉军卫大人你又要凭借什么来抵抗呢!?”
谁都知道汉人本是没有言和之意的,否则就不会在裴秀出使中原之后发兵作战,袭击河北多处。
因此何曾所言附和眼下的形势,汉人之所以有和谈的意思,实际上不过是因为其内部遇到了麻烦,忌惮晋人此时发兵,所以才散布此等言论,借此来获取时间尽快的弭平内患。
晋人若是答应了,大可获得喘息之机,可来日一战是在所难免的,那个时候晋人的作战环境比起现在可就要艰苦的多了。
卫瓘胸有成竹的道:“汉人兵力远众于我大晋,不知何老有什么良策能够击败汉人?凡事皆有万一,假若战事不顺,又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我大晋不受战火波及?”
两国相斗自分高下,能够压制汉人进军中原是好事儿,但打不过人家反被汉人欺负到了河北,事情恐怕便向另一个极端而去了。
何曾不过儒生,哪里懂得韬略?被卫瓘问及此处只能回避话锋,可大家都听得出何曾只是准了形势,并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若是战,必然要有行之有效,成功率甚高的作战计划,这样才可以让人放心的支持开战;若是和,便是要趁着汉人还没有平定内患之前,迅速的做出反应,如此可结盟安心发展国力。
事情其实只有两个选择,拖延时间谁都不想,可卡在这关键之处,又正是晋帝择后之时,各方关系十分微妙,便不好解决了。
……
辽东带方,数万异族欢呼不断,王戎在接受了大晋国书之后正是建国登基,并非称帝,而是称王!王国比起帝国自然是差上一级,但能够与晋国达成兄弟之邦,这已经是超乎预想了。
换做往日,这般的异族势力都是要委身晋国奉其为主才行,哪有称王自成一国的道理?
时过境迁,晋国利索的分出一城交给了王戎,这也算是彻底履行了两国的协议。从晋土运送来的物资钱粮也可以保证王戎这一波人稳定的生存与发展,这更是让人欣喜。
来而不往非礼也,王戎也是知机的人,当下派出了一支五千人的异族军队交给晋国掌控,算是表达自己的忠心,也是弥补晋军遭受的损失。毕竟辽东一战晋人出力,王戎得利,这事情若不解决,那燕王司马机早晚还是要借题发挥的。
拿了好处,王戎自然懂得化解利害,燕王得了好处虽然不多,但心中的怨气也就消了。
这王戎所建立的“戎”国,取其戎马之意,不减好斗之性,有此便知王戎心中杀伐之意。
积弩将军孟观得亲切心中不由得暗自生疑,庇护于大晋统治之下,汉人也是早已撤走,这王国称号如此激烈,难道接下来辽东仍有用兵之处?!
以王戎之性格,绝不会无的放矢,不过此时也不是询问的机会,因此孟观做到心中有数便陪着燕王司马机返回辽东驻地。少了后顾之忧,多了强而有力的臂助,燕王的心情也是不差。
把王戎所赠与的五千异族兵马带到校场上几番操练,更是乐得心花怒放。这五千人步骑皆有,而且人人精壮,好勇斗狠丝毫不逊色于辽东本地征募的精兵。如此趁手的战力,燕王司马机简直是爱不释手,当下大肆封赏厚待,以图收抚人心。
便在此时,朝中使者又至,却是从辽东简拔兵将前往邺都。燕王司马机闻讯一怔道:“难道是皇兄要对中原开战?!”
好不容扫平了辽东,正是养精蓄锐的时候,朝廷征调各处兵马显然是要有大动作。燕王心中有些感慨,却是不敢多言,朝中事情自己多少也有耳闻,尤其是有河内王司马伷插手,自己身为晚辈如何敢多嘴?
这不仅仅是朝廷的决定,更是河北世家大族的决定,也是司马氏家族内部的决定,任何一处,都没有燕王插嘴的余地!
燕王颇为机灵的把到手的五千异族人马交付给了积弩将军孟观,使其带往邺都,如此也可显示自己对于南征一事的支持力度。那孟观是朝中指名点姓要前往之人,如此一来这辽东之事也就都落在了燕王一人肩上。
不止是辽东,晋国各处的兵马都在统一调动之中。在何曾与河内王联手之下,晋帝最终还是被说服了。由何曾带头出资赞助军中,各大世家臣属都是响应此举自掏腰包。
如此一来国库的负担减轻,也将对国内发展之影响减到最小,若无这般妥协那卫瓘自然也不会默许。
大肆聚集兵力是准备开战,也是试探之举。汉人收到消息做何种反应,中原朝野得知消息做何种反应,都决定着两国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