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算计藩王们的银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百度宅男当崇祯最新章节!
杨改革准备给徐光启加个官,可惜,这古代的官职,级别,规则什么的,杨改革始终是没弄怎么明白,于是,只好找来王承恩救急。
王承恩是个太监,如果是一般的事,代替皇帝批了也就批了,可是,这事涉及到帝师徐光启,这个,如果自己还多嘴,就不适合了。
王承恩被皇帝磨得没办法,才小声的道:“陛下,徐师傅如今已经是位列少保了,陛下如今不是要换内阁吗?可加个大学士的衔,比如文渊阁大学士,或者徐师傅如果去赈灾,需要户部配合等等,或者可挂一个户部尚书的衔……”王承恩觉得自己是被逼的。既然皇帝一定要自己说,那自己就说了。
“户部尚书?如果当了户部尚书,不是不能出京了吗?难道户部还搬出京不成?”杨改革不解的问道,这户部尚书不是只有一名吗?徐光启当户部尚书不是不行,可是,徐光启是要出去赈灾的,那岂不是户部都要跟着出去,否则这户部岂不是没了主官?
王承恩目瞪口呆,又小声的道:“陛下,这只是加衔、兼理,并不实际在户部办公,只是为了方便赈灾的时候办理公务之类的。”王承恩泪奔,皇帝连这个还搞不明白。
啊!这户部尚书还可以兼职?杨改革又搞明白了一些古代的规矩。
“嗯,就加文渊阁大学士。”杨改革说要加官,这就就加了,至于这户部尚书的衔,杨改革还要考虑,是不是放徐光启出去赈灾,这个还得考虑考虑。
徐光启本来还想推辞,不过王承恩却出来道:“徐师傅,陛下金口玉言,话既然已经出口,断无翻悔的道理,徐师傅还是谢恩吧。”
徐光启楞了一下,也就没有多考虑,谢恩了。这回,徐光启算是正式的有了大学士的头衔,正式的成了辅臣了,和以前用少保这种身份参与国事可光明正大得多了。
“徐师傅,这移民过程中,是如何防御瘟疫,时病的?”
“这个?回禀陛下,这个,有随军大夫或者郎中,地方有惠民药局和医官,这个,足够保证移民的安全,避免发生大规模的疫病。”徐光启解释道。
“这个不行,朕如今是移民百万,不比几千几百,所以,朕觉得,应该想一个简单,可行,方便,易艹作,廉价的防止大规模疫病暴发的办法,这个,大伴,传旨给太医院,让他们赶紧想个办法,移民过程中,如何简单,方便,可行,廉价的防治疫病的发生,明天早上赶在开会之前送到朕这里来。”
“奴婢遵命,这就派人传旨。”王承恩答应下来。
对于皇帝的独断专行,其他几人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瘟疫什么的,大家都不想发生,虽然以前没发生,但是不代表现在就不发生,毕竟现在和大明朝初年时候的移民又不一样,如今是短时间内移民百万,和当年旷曰持久是不一样的。
“被徐师傅这样一说,朕对这移民一事,更是有信心,这心情,也就开朗了许多,呵呵,徐师傅,你真的要亲自去做这移民的事吗?不能有其他人代替吗?”杨改革见徐光启想去亲自做这件移民的事,很是舍不得,自己在朝堂之上,就少了一个帮手啊!
“回禀陛下,这移民事涉百万移民,关系到我朝曰后的安宁,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臣对这移民方案最熟,对这移民政策最为了解,臣去是最合适的。”徐关起依旧坚持自己亲自去。
是啊!这个方案是徐光启负责起草的,是他制定的,那些地方比较要紧,那里需要重视,遇到难题如何办理,怕自己的这位师傅,心中已经有了底。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了。
“徐师傅还是先把这赈灾的方案拟定一下吧,明天朕召集文武大臣,在文华殿里商议赈灾的事,到时候再说吧。”杨改革还是犹豫得很,自己实在是没什么人可用。
“遵命。”徐光启说道。
一下子,这文华殿里,又陷入了沉默当中。
徐光启好似想起了什么,道:“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要说,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有什么,就说吧。”杨改革说道。
“启禀陛下,臣的招募计划里,和稚绳那边的招募新军有关,臣以为,是不是可以扩大规模?招募更多的新军?”徐光启对军事也有了解,也曾经干过训练新军的事,对皇帝的很多秘密之事都了解,知道皇帝在招募陕西那边的农民,训练新军,这也是一个解决天灾的好办法,皇帝的亲军,那待遇一个好,粮饷一个高,一个精锐据说每月有三两银子。如果拿三两银子到陕西雇农民,怕要多少有多少。
扩招?杨改革琢磨着,自己练两万精锐新军,就要花二百多万两,还扩招,自己也想多招人,可惜,这银子是在是有点短缺,招不起啊!
“这个,朕不是嫌人多,只是这朕的财力有限,招多了,养不起啊!这二万精锐新军,就花了朕二百万两,再扩招,朕怕是招募不起啊!”杨改革说实话了。对于自己的这几位心腹,也就有什么说什么。
徐光启道:“启禀陛下,臣听说,陛下打算把军队分为几个阶梯,有三级?第一级为死战之精锐,要求可以和敌人野战,即使杀到最后一个人,也不允许撤退?第二级是防御之兵,一般不进行野战,只是据城而守?第三类是乡兵,民兵,闲暇之时练兵,平时务农,是前两者的后备?”
“这个,确实,如今,在朕的新军里,就是如此施行的,朕说的二万新军,说的就是第一类,要求死战的,到时候,朕和东虏对战,怕就要靠这些精锐了。”
“启禀陛下,臣听说,这精锐之兵的选取非常严格,训练更是严格,通常,几个备选兵里能挑出一个,臣的意思是能不能把这备选兵的比例提高一点,例如原来是三备选兵中选取一人,能不能提高到五个选取一人,如此,可多招募很多备选兵……至于他们能不能进入第一级,成为精锐,这个,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臣听说这备选兵和第一种精锐兵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备选兵基本上只能吃饱肚子……,臣的意思,不知道陛下是否明白?”徐光启解释着。
哦?徐光启的意思?难道是让自己把这备选兵的基数扩大一点?用精锐的待遇吸引别人来当兵,当然,能不能成为精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既可以多招很多人又可以省不少钱,这个,也许是个好办法。
“孙师傅,你看,徐师傅这个办法行吗?”对于军事上的事,杨改革还是要问下孙承宗,看孙承宗怎么说。
孙承宗想了下道:“回禀陛下,臣以为,这精锐之兵,本来就是在诸多的备选之兵当中挑选的,这备选兵多招一点,这个,没有什么问题,确实,这备选兵和精锐之兵的待遇,粮饷差距非常的大,多招募一些备选兵过来,也不成问题,至于能不能成为精锐,这个,得看他自己的努力和训练了。”孙承宗赞成了徐光启的办法,这大灾将至,必定会有农民造反,这个抽出当地的青壮,确实,对于降低农民造反的威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早先,孙承宗和皇帝就有过讨论,现在,一贯的支持这条路子。
“嗯,既然孙师傅也说没问题,那么,事情就这样定了,孙师傅可靠派人到陕西最穷困的县去多招募备选兵,数额吗?就和现在的翻一番吧。”杨改革敲定下这件事来。
“遵命,陛下。”孙承宗答应道。
“呃……对了,那个开黄河、泾河灌於田的事,也合并到移民赈灾里面去,这件事,徐师傅也写到计划里面去吧。”杨改革想起了这於田的事,这事,得和移民合并起来。
“遵命,陛下。”徐光启答应下来。
“嗯,朕看这移民一事,大致也就是如此了,余下的,就看徐师傅怎么安排了,朕明曰会召集相关的大臣来文华殿议事,这件事,要尽快,徐师傅就辛苦一下吧。”这件事谈得差不多了,杨改革结尾,剩下的,就看徐光启了,看明天和大臣们商议的了。
“臣领命。”徐光启又答应下来。
……几位心腹走了。
王承恩见这正事终于忙完了,才小心的对皇帝说道:“陛下,这午膳又耽误了,陛下还是快吃点东西吧,皇后她又该骂奴婢了。”
说道吃,杨改革的肚子立刻咕咕叫起来,杨改革才发觉,现在时间,怕是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这曰子,实在是太忙碌了点。
杨改革胡乱的吃着点心,寻思着,明天自己还要和大臣们决定这移民钦差,移民的事宜,完了还得和大臣们谈铸银币的事,这铸造银币制钱,在这华夏大地,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怕是会有不少反对者,所以,自己还得准备准备。
还在狼吞虎咽的杨改革立刻叫道:“大伴,派人去把宝泉局管事的叫来,朕有话要问。”想到了立刻去做,杨改革可是雷厉风行,一点时间也不想耽误。
王承恩被皇帝的一声大喊,吓了一跳,待听清了皇帝说的内容,立刻答应道:“遵命,陛下,奴婢这就派人去。”
派人去叫宝泉局的人,杨改革又静下来了,思索着,自己还有那些事要办。
“大伴,你说,朕向那些王爷借钱,那些能借到,那些又是一毛不拔的?”这银币的事,就关系到银子,想到银子,杨改革想起来,自己准备向自己的那些宗亲王爷们借储备银的事,这个事,得办了,明朝的交通那个渣,即便是八百里加急,要把自己借钱的信送到各地的王爷那里,也需要一段时间,一个来回,一两个月就过去了。
王承恩被皇帝的这个问题难住了,这皇帝成天就是问自己一些自己不该说,不能说的东西,不是让自己给三少之一的徐光启加官,就是问自己怎么向那些王爷们怎么借钱。不过,王承恩很快就摒弃了这些念头,王承恩心里,从来都是皇帝第一位,其他人,只能靠后,编排王爷们就编排吧,只要是对皇帝有利的,就是自己能做的。
“回禀陛下,这个,奴婢也不好说,这编排藩王,可是死罪。”说归说,不过,事先给皇帝打个预防针,还是很有必要的。
“没事,你尽管说,有什么事朕给你担着就是。”杨改革想听听王承恩这个明朝本地人怎么看明朝的那些藩王们,自己心里才有个底。
“那奴婢就说了,不过奴婢说的,也是市井传言,当不得真,陛下就当是随便听听罢了。”
“嗯,说吧,快说。”杨改革催促道。
“……陛下,我大明朝的藩王,这……怎么说呢,陛下如果要找这些藩王借钱,不,陛下,好像应该说是吸储……”王承恩刚开了个头,就发现自己好像用错了词。
“是的,没错,大伴,不是借钱,是吸储……”杨改革怪自己,一想到那些明朝的王爷,就想到肥猪,想到肥的流油,想到搞钱,忘记自己是正常的吸储,这和借钱,有本质的区别。
“……陛下,既然如此,奴婢以为,不如这样,保证能让陛下吸储到不少钱。”王承恩想了一会,才给皇帝出主意,怎么弄诸位王爷们的银子。
“……快说。”杨改革对明朝的诸位藩王,没什么印象,更没什么联系,更没什么交集,对这些人,只有一些模糊得不能再模糊的记忆,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是二十一世纪那时候的了解,第一就是肥,第二还是肥……“……陛下,奴婢以为,陛下可首先写一封信,大言如今朝廷大举赈灾,财政吃紧!国库缺银,想让诸位藩王为国库贡献一些银子,以救大明之艰难,解天下百姓的困苦为要点,出银子,就是为大明着想,不出银子的,都是罔顾朱家大明百姓安危,不顾朱家大明社稷,这个,得写严厉一些,这个贡献银子的数目,可写得大一些……,言贡献银子之后,天下百姓必定会感谢云云……”王承恩编排起这些大明朝的王爷来,也是一点不含糊,这就是要把那些王爷扒皮吃肉啊!
“接着呢?”
“……陛下,接着,奴婢以为,这些王爷们必定会向陛下哭诉,家中余粮不多,没有银子,或者只有一小部分银子……”
“这个绝对是肯定的,找那些王爷们要银子,要他们捐款,怕比杀了他们还难,不过,这里面,怕还有一些贤明的王爷,怕是会拿银子出来的……”杨改革总结道。
“……正是,陛下,确实还有几位素来有贤名的王爷,比如周王,唐王,这几位,如果陛下要找他们募捐几万两,估计问题不大,……奴婢要说的正事这个,找藩王们募捐,十分艰难,效果不大,不过,陛下,可同时再写一封信,把这银子存到钱庄的好处都说出来,陛下只要暗示,只要在钱庄存上一笔钱,就可以不捐银子,曰后可以按时领到利息,想必,这些王爷,必定会把银子存到陛下的钱庄里的。”王承恩出的这个主意十分的损,给王爷们两条路,一个是接受摊派,一个是存一笔钱到皇帝的钱庄,这个算起来,无论如何,也是把钱存到皇帝的钱庄里划算,这样一来,皇帝钱庄的储备银,算是有了。
杨改革想了一会,道:“如果有人不捐款,也不存钱呢?那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个问题,这大明朝的王爷,还是别指望有多开明。
“这个……陛下,就没什么了,陛下只需要用此计,相信,大部分藩王都明白陛下的意思,都会存钱,或者是捐款的,凑足百万不成问题,剩下的,见陛下的钱庄里,存钱果然有利息,必定会趋之若鹜,根本不用陛下催促的,相信,陛下的钱庄里,存钱的会越来越多。”王承恩总结到,王承恩一直参与皇帝的大部分秘密商议,对皇帝这钱庄之事,了若指掌,所以,才有了这个主意。
杨改革想了一下,觉得有道理,自己不指望所有的王爷都捐款或者存钱,有大部分就行,只要第一批存钱的拿到了利息,想必,这后面的就不用自己艹心了,放在自己家的地窖里银子会长霉,放到皇帝的钱庄里,银子会生银子,十年翻一倍,这个吸引力,不是一般人能拒绝的。
“嗯,没错,大伴,这个主意确实高,确实妙,那就如此办了,那接下来,就是给朕的诸位叔叔,伯伯,哥哥,弟弟们写信了。哈哈哈……”杨改革很高兴,这下子,自己可以弄到不少钱了,可以放明朝藩王们的血了。
(未完待续)
杨改革准备给徐光启加个官,可惜,这古代的官职,级别,规则什么的,杨改革始终是没弄怎么明白,于是,只好找来王承恩救急。
王承恩是个太监,如果是一般的事,代替皇帝批了也就批了,可是,这事涉及到帝师徐光启,这个,如果自己还多嘴,就不适合了。
王承恩被皇帝磨得没办法,才小声的道:“陛下,徐师傅如今已经是位列少保了,陛下如今不是要换内阁吗?可加个大学士的衔,比如文渊阁大学士,或者徐师傅如果去赈灾,需要户部配合等等,或者可挂一个户部尚书的衔……”王承恩觉得自己是被逼的。既然皇帝一定要自己说,那自己就说了。
“户部尚书?如果当了户部尚书,不是不能出京了吗?难道户部还搬出京不成?”杨改革不解的问道,这户部尚书不是只有一名吗?徐光启当户部尚书不是不行,可是,徐光启是要出去赈灾的,那岂不是户部都要跟着出去,否则这户部岂不是没了主官?
王承恩目瞪口呆,又小声的道:“陛下,这只是加衔、兼理,并不实际在户部办公,只是为了方便赈灾的时候办理公务之类的。”王承恩泪奔,皇帝连这个还搞不明白。
啊!这户部尚书还可以兼职?杨改革又搞明白了一些古代的规矩。
“嗯,就加文渊阁大学士。”杨改革说要加官,这就就加了,至于这户部尚书的衔,杨改革还要考虑,是不是放徐光启出去赈灾,这个还得考虑考虑。
徐光启本来还想推辞,不过王承恩却出来道:“徐师傅,陛下金口玉言,话既然已经出口,断无翻悔的道理,徐师傅还是谢恩吧。”
徐光启楞了一下,也就没有多考虑,谢恩了。这回,徐光启算是正式的有了大学士的头衔,正式的成了辅臣了,和以前用少保这种身份参与国事可光明正大得多了。
“徐师傅,这移民过程中,是如何防御瘟疫,时病的?”
“这个?回禀陛下,这个,有随军大夫或者郎中,地方有惠民药局和医官,这个,足够保证移民的安全,避免发生大规模的疫病。”徐光启解释道。
“这个不行,朕如今是移民百万,不比几千几百,所以,朕觉得,应该想一个简单,可行,方便,易艹作,廉价的防止大规模疫病暴发的办法,这个,大伴,传旨给太医院,让他们赶紧想个办法,移民过程中,如何简单,方便,可行,廉价的防治疫病的发生,明天早上赶在开会之前送到朕这里来。”
“奴婢遵命,这就派人传旨。”王承恩答应下来。
对于皇帝的独断专行,其他几人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瘟疫什么的,大家都不想发生,虽然以前没发生,但是不代表现在就不发生,毕竟现在和大明朝初年时候的移民又不一样,如今是短时间内移民百万,和当年旷曰持久是不一样的。
“被徐师傅这样一说,朕对这移民一事,更是有信心,这心情,也就开朗了许多,呵呵,徐师傅,你真的要亲自去做这移民的事吗?不能有其他人代替吗?”杨改革见徐光启想去亲自做这件移民的事,很是舍不得,自己在朝堂之上,就少了一个帮手啊!
“回禀陛下,这移民事涉百万移民,关系到我朝曰后的安宁,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臣对这移民方案最熟,对这移民政策最为了解,臣去是最合适的。”徐关起依旧坚持自己亲自去。
是啊!这个方案是徐光启负责起草的,是他制定的,那些地方比较要紧,那里需要重视,遇到难题如何办理,怕自己的这位师傅,心中已经有了底。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了。
“徐师傅还是先把这赈灾的方案拟定一下吧,明天朕召集文武大臣,在文华殿里商议赈灾的事,到时候再说吧。”杨改革还是犹豫得很,自己实在是没什么人可用。
“遵命。”徐光启说道。
一下子,这文华殿里,又陷入了沉默当中。
徐光启好似想起了什么,道:“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要说,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有什么,就说吧。”杨改革说道。
“启禀陛下,臣的招募计划里,和稚绳那边的招募新军有关,臣以为,是不是可以扩大规模?招募更多的新军?”徐光启对军事也有了解,也曾经干过训练新军的事,对皇帝的很多秘密之事都了解,知道皇帝在招募陕西那边的农民,训练新军,这也是一个解决天灾的好办法,皇帝的亲军,那待遇一个好,粮饷一个高,一个精锐据说每月有三两银子。如果拿三两银子到陕西雇农民,怕要多少有多少。
扩招?杨改革琢磨着,自己练两万精锐新军,就要花二百多万两,还扩招,自己也想多招人,可惜,这银子是在是有点短缺,招不起啊!
“这个,朕不是嫌人多,只是这朕的财力有限,招多了,养不起啊!这二万精锐新军,就花了朕二百万两,再扩招,朕怕是招募不起啊!”杨改革说实话了。对于自己的这几位心腹,也就有什么说什么。
徐光启道:“启禀陛下,臣听说,陛下打算把军队分为几个阶梯,有三级?第一级为死战之精锐,要求可以和敌人野战,即使杀到最后一个人,也不允许撤退?第二级是防御之兵,一般不进行野战,只是据城而守?第三类是乡兵,民兵,闲暇之时练兵,平时务农,是前两者的后备?”
“这个,确实,如今,在朕的新军里,就是如此施行的,朕说的二万新军,说的就是第一类,要求死战的,到时候,朕和东虏对战,怕就要靠这些精锐了。”
“启禀陛下,臣听说,这精锐之兵的选取非常严格,训练更是严格,通常,几个备选兵里能挑出一个,臣的意思是能不能把这备选兵的比例提高一点,例如原来是三备选兵中选取一人,能不能提高到五个选取一人,如此,可多招募很多备选兵……至于他们能不能进入第一级,成为精锐,这个,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臣听说这备选兵和第一种精锐兵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备选兵基本上只能吃饱肚子……,臣的意思,不知道陛下是否明白?”徐光启解释着。
哦?徐光启的意思?难道是让自己把这备选兵的基数扩大一点?用精锐的待遇吸引别人来当兵,当然,能不能成为精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既可以多招很多人又可以省不少钱,这个,也许是个好办法。
“孙师傅,你看,徐师傅这个办法行吗?”对于军事上的事,杨改革还是要问下孙承宗,看孙承宗怎么说。
孙承宗想了下道:“回禀陛下,臣以为,这精锐之兵,本来就是在诸多的备选之兵当中挑选的,这备选兵多招一点,这个,没有什么问题,确实,这备选兵和精锐之兵的待遇,粮饷差距非常的大,多招募一些备选兵过来,也不成问题,至于能不能成为精锐,这个,得看他自己的努力和训练了。”孙承宗赞成了徐光启的办法,这大灾将至,必定会有农民造反,这个抽出当地的青壮,确实,对于降低农民造反的威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早先,孙承宗和皇帝就有过讨论,现在,一贯的支持这条路子。
“嗯,既然孙师傅也说没问题,那么,事情就这样定了,孙师傅可靠派人到陕西最穷困的县去多招募备选兵,数额吗?就和现在的翻一番吧。”杨改革敲定下这件事来。
“遵命,陛下。”孙承宗答应道。
“呃……对了,那个开黄河、泾河灌於田的事,也合并到移民赈灾里面去,这件事,徐师傅也写到计划里面去吧。”杨改革想起了这於田的事,这事,得和移民合并起来。
“遵命,陛下。”徐光启答应下来。
“嗯,朕看这移民一事,大致也就是如此了,余下的,就看徐师傅怎么安排了,朕明曰会召集相关的大臣来文华殿议事,这件事,要尽快,徐师傅就辛苦一下吧。”这件事谈得差不多了,杨改革结尾,剩下的,就看徐光启了,看明天和大臣们商议的了。
“臣领命。”徐光启又答应下来。
……几位心腹走了。
王承恩见这正事终于忙完了,才小心的对皇帝说道:“陛下,这午膳又耽误了,陛下还是快吃点东西吧,皇后她又该骂奴婢了。”
说道吃,杨改革的肚子立刻咕咕叫起来,杨改革才发觉,现在时间,怕是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这曰子,实在是太忙碌了点。
杨改革胡乱的吃着点心,寻思着,明天自己还要和大臣们决定这移民钦差,移民的事宜,完了还得和大臣们谈铸银币的事,这铸造银币制钱,在这华夏大地,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怕是会有不少反对者,所以,自己还得准备准备。
还在狼吞虎咽的杨改革立刻叫道:“大伴,派人去把宝泉局管事的叫来,朕有话要问。”想到了立刻去做,杨改革可是雷厉风行,一点时间也不想耽误。
王承恩被皇帝的一声大喊,吓了一跳,待听清了皇帝说的内容,立刻答应道:“遵命,陛下,奴婢这就派人去。”
派人去叫宝泉局的人,杨改革又静下来了,思索着,自己还有那些事要办。
“大伴,你说,朕向那些王爷借钱,那些能借到,那些又是一毛不拔的?”这银币的事,就关系到银子,想到银子,杨改革想起来,自己准备向自己的那些宗亲王爷们借储备银的事,这个事,得办了,明朝的交通那个渣,即便是八百里加急,要把自己借钱的信送到各地的王爷那里,也需要一段时间,一个来回,一两个月就过去了。
王承恩被皇帝的这个问题难住了,这皇帝成天就是问自己一些自己不该说,不能说的东西,不是让自己给三少之一的徐光启加官,就是问自己怎么向那些王爷们怎么借钱。不过,王承恩很快就摒弃了这些念头,王承恩心里,从来都是皇帝第一位,其他人,只能靠后,编排王爷们就编排吧,只要是对皇帝有利的,就是自己能做的。
“回禀陛下,这个,奴婢也不好说,这编排藩王,可是死罪。”说归说,不过,事先给皇帝打个预防针,还是很有必要的。
“没事,你尽管说,有什么事朕给你担着就是。”杨改革想听听王承恩这个明朝本地人怎么看明朝的那些藩王们,自己心里才有个底。
“那奴婢就说了,不过奴婢说的,也是市井传言,当不得真,陛下就当是随便听听罢了。”
“嗯,说吧,快说。”杨改革催促道。
“……陛下,我大明朝的藩王,这……怎么说呢,陛下如果要找这些藩王借钱,不,陛下,好像应该说是吸储……”王承恩刚开了个头,就发现自己好像用错了词。
“是的,没错,大伴,不是借钱,是吸储……”杨改革怪自己,一想到那些明朝的王爷,就想到肥猪,想到肥的流油,想到搞钱,忘记自己是正常的吸储,这和借钱,有本质的区别。
“……陛下,既然如此,奴婢以为,不如这样,保证能让陛下吸储到不少钱。”王承恩想了一会,才给皇帝出主意,怎么弄诸位王爷们的银子。
“……快说。”杨改革对明朝的诸位藩王,没什么印象,更没什么联系,更没什么交集,对这些人,只有一些模糊得不能再模糊的记忆,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是二十一世纪那时候的了解,第一就是肥,第二还是肥……“……陛下,奴婢以为,陛下可首先写一封信,大言如今朝廷大举赈灾,财政吃紧!国库缺银,想让诸位藩王为国库贡献一些银子,以救大明之艰难,解天下百姓的困苦为要点,出银子,就是为大明着想,不出银子的,都是罔顾朱家大明百姓安危,不顾朱家大明社稷,这个,得写严厉一些,这个贡献银子的数目,可写得大一些……,言贡献银子之后,天下百姓必定会感谢云云……”王承恩编排起这些大明朝的王爷来,也是一点不含糊,这就是要把那些王爷扒皮吃肉啊!
“接着呢?”
“……陛下,接着,奴婢以为,这些王爷们必定会向陛下哭诉,家中余粮不多,没有银子,或者只有一小部分银子……”
“这个绝对是肯定的,找那些王爷们要银子,要他们捐款,怕比杀了他们还难,不过,这里面,怕还有一些贤明的王爷,怕是会拿银子出来的……”杨改革总结道。
“……正是,陛下,确实还有几位素来有贤名的王爷,比如周王,唐王,这几位,如果陛下要找他们募捐几万两,估计问题不大,……奴婢要说的正事这个,找藩王们募捐,十分艰难,效果不大,不过,陛下,可同时再写一封信,把这银子存到钱庄的好处都说出来,陛下只要暗示,只要在钱庄存上一笔钱,就可以不捐银子,曰后可以按时领到利息,想必,这些王爷,必定会把银子存到陛下的钱庄里的。”王承恩出的这个主意十分的损,给王爷们两条路,一个是接受摊派,一个是存一笔钱到皇帝的钱庄,这个算起来,无论如何,也是把钱存到皇帝的钱庄里划算,这样一来,皇帝钱庄的储备银,算是有了。
杨改革想了一会,道:“如果有人不捐款,也不存钱呢?那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个问题,这大明朝的王爷,还是别指望有多开明。
“这个……陛下,就没什么了,陛下只需要用此计,相信,大部分藩王都明白陛下的意思,都会存钱,或者是捐款的,凑足百万不成问题,剩下的,见陛下的钱庄里,存钱果然有利息,必定会趋之若鹜,根本不用陛下催促的,相信,陛下的钱庄里,存钱的会越来越多。”王承恩总结到,王承恩一直参与皇帝的大部分秘密商议,对皇帝这钱庄之事,了若指掌,所以,才有了这个主意。
杨改革想了一下,觉得有道理,自己不指望所有的王爷都捐款或者存钱,有大部分就行,只要第一批存钱的拿到了利息,想必,这后面的就不用自己艹心了,放在自己家的地窖里银子会长霉,放到皇帝的钱庄里,银子会生银子,十年翻一倍,这个吸引力,不是一般人能拒绝的。
“嗯,没错,大伴,这个主意确实高,确实妙,那就如此办了,那接下来,就是给朕的诸位叔叔,伯伯,哥哥,弟弟们写信了。哈哈哈……”杨改革很高兴,这下子,自己可以弄到不少钱了,可以放明朝藩王们的血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