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缺粮的红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百度宅男当崇祯最新章节!
平台。
杨改革正在拿着尺子仔细的比量。
放出了边军和皇协军进入辽东,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以沈阳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开始不断的被标上明朝的记号。
“沈阳……”杨改革拿尺子比了一下。然后有拿尺子比下一个城池的距离。
“铁岭……”杨改革读出了另外一个城市的名字。这个城池,距离沈阳又是一百里。
“……建州……”杨改革又拿尺子比了一下,又说道。这些标记出的地点,一个比一个远。
“……这些个城池,如今都是我大明拿下的……”杨改革说道。
周围都是重臣,都认真的听着皇帝说话。
“这越往北,压力越大啊!”杨改革不得不如此说道。前线的大军拿下铁岭,建州这些地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麻烦还是麻烦在粮食和补给上,对于明朝来说,路途实在太遥远了些,大军的吃喝拉撒,越往北,消耗得越多,越难以保障。
“回禀陛下,是的,以我大军的战力,拿下这些地方都不是问题,问题就出在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后勤难以补给……,这还是依靠边军皇协军以战养战的结果,若是全部依靠后方补给,则更加艰难……”袁崇焕回答道。
杨改革一阵无语,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总会出现各种意外。大军压平辽东,固然爽,但这后勤压力也是格外的大,本来,即便是增加些军队吃喝,杨改革咬咬牙,也还能坚持,毕竟边军和皇协军是以战养战,所需补给较少,倒是还能支撑,可问题就出在,到辽东去的,不仅仅只有军队,还有移民,还有灾民,和数十万移民的吃喝拉撒相比,军队那点人数,倒不是大问题了。
“陛下,移民迁徙,再算上东江镇,锦宁等原辽东军民还辽,这总数人,怕是有好几十,小百万了,……陛下,这粮食的缺口相当大,如今离七月夏粮收获还有一两个月,只怕户部预备的粮食是撑不到那么久了,若要支撑下去,只怕得限量供应了,……陛下,臣失职,还请陛下责罚……”户部尚书毕自严很是自责的说道。他倒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说了出来,原本户部也做了计划,也早早的从南方调粮,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南方的粮食,除了一部分要通过黄河往陕西送之外,也还有一部分走海运运到了天津,供移民之用,还得准备前线的军粮,今年又是大灾年,北方粮食急剧减产,南方还得往北方数省输粮,压力陡增。
即便是提前做了准备,可到了现在,整个明朝的粮食都有些捉襟见肘。原本用于辽东的粮食,也是早有准备的,但奈何移民和还辽的人实在太多,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张嘴吃饭,这原本就有些捉襟见肘的粮食储备,立刻跳到红线以下,处于危险状态。
杨改革一阵头疼,如今自己也算是将大明朝上下捋顺了,不存在那种南方将粮食囤积起来,屯而不售的事,虽然价格有些高,但绝对是将整个明朝的粮食都调动起来,可到了如今,还是缺粮,杨改革也没辙,在古代,人口迁徙,大军作战,实在是一件相当难的事,仅仅是吃,就绝对会把绝大多数朝廷和官员吓死,也难怪中国古代向外扩张的动力不足,这还没把敌人打死呢,自己就先把自己折腾死了。
杨改革知道,这是全国姓缺粮,不是开几个仓,弄几个大地主就能解决的,供不起粮食的开销,不仅仅是移民受阻,连军事也会受阻,甚至重新引燃农民造反。虽然也可以通过限量供应粮食来解决,可这绝不是一个好东西,一旦出现这个东西,对社会必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自己必定造成巨大的冲击,很多正在进行的计划,都必定会受到影响。
“此事朕知道,卿家不必自责,这也不是卿家的责任,天灾,大规模减产,加上供养大军,加上移民迁徙,要支撑起其中任何一样,都不容易,如今户部能做到这个模样,也算是极为难得了,卿家不该自责,朕因该感谢卿家才对……”杨改革说得是实话。在这种全国姓的缺粮,到处需要粮食的局面下,将全国的粮食调动到这种程度,在古代社会,已经到了极限了。这三样,随便一样拿出来,就够任何一个古代王朝喝一壶,杨改革如今三样同时存在,这压力,不是知情人,根本难以想象,也就如今杨改革拿海量的银子支撑,将全国的粮食运作到极限,否则,必定是难以想象的后果。
“……臣谢陛下不追究之恩,可还是缺粮,这该如何是好?”毕自严道。
皇帝并没有回答毕自严的话。
“……陛下,说起来,今年遭遇如此之灾,还能迁徙如此之多的灾民,还能供养大军作战,实则,还是依靠了陛下推广番薯得力,否则,早就支撑不下去了……”毕自严见自己把话说到死胡同里去了,又说起他的话题,把话题带出来,他的压力大,想必皇帝的压力更大,他也不想皇帝为这些事着急。
杨改革不经意间,瞟了毕自严一眼,这头上,居然有不少白发,杨改革倒是看得一楞,杨改革不记得毕自严什么时候有白头发了。在外人看来,大明朝朝气勃勃,意气风发,连战连捷,可谁能想到,也是如履薄冰,主持国家运作的官员,也会急得白头发。
韩爌一直低头不语,想起的是前些曰子,皇帝跟他们说的话,大明朝不过是在不断逃离地狱的吞噬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盛世辉煌,更谈不上什么远迈汉唐之类的,大明朝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就会退。现在的韩爌,倒是更加理解这句话了。
“……是啊!这番薯,可是朕的大救星,今年能发挥奇效,也不枉朕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去推广它……”说到这里,杨改革一阵庆幸,一阵后怕,一阵得意。若不是徐光启早早的给自己准备好了适应南北方种植的番薯种子,若不是徐光启一直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甚至要求把番薯的推广提高到国策的高度,或许今年番薯的种植,绝不会有如此之规模。在这种天灾下,还要搞大规模移民,还要供大军作战,实在是难以想象,即便是调度得力,集中全国的粮食应对灾荒,只怕也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即便是有银子,也没地方买粮食,只能看着这三根崩断,甚至会让整个局面翻转。
“施首辅,今年番薯的推广如何?如今北方干旱,补种番薯的事进行得如何?”既然说到了这个问题,杨改革又问到施凤来。
“回禀陛下,此事臣一直在督办,如今从各地报上来的情况来看,补种番薯的情况良好,绝大多数遭灾的地方,都愿意补种番薯,各地官府也都尽职尽力,积极督促,今年的番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必定有相当大的提高……,这也多亏了陛下给天下的百姓指了一条明路,也多亏陛下给天下百姓做了示范,若是没有陛下依靠种植番薯获利的事,天下想要推广番薯,只怕难上加难……”施凤来立刻上报自己这边的情况。今年推广番薯,他倒是信心满满,充满了自信,比去年刚开始推广番薯的时候可大不同,去年推广番薯,几乎寸步难行,地方官员多是敷衍了事,番薯的产量少的可怜,实在是对不起那小一百万的番薯推广费。但今年不一样了,有去年皇帝做的榜样,依靠种番薯赚了大钱,很多没遭灾的地方就自行改种起番薯了,可谓形式喜人。去年花了那么多钱推广番薯唯一的效果就是几乎每一个州县都有番薯种子,都知道番薯怎么种,为今年大大规模种植提供了经验,这也算是额外的收获了。
“好,此事,首辅还要用心,还要不断的催促各地补种番薯,边墙内外,辽东那些地方,卿家也要多用心,归地方官府管的,卿家也要多催促,不归地方管的,朕会下令的……”杨改革说道。杨改革这就是说的边墙,辽东种植番薯的事,如今辽东那么多的人吃马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杨改革去年种下的番薯,辽东去年就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番薯等作物了,今年的规模更大,对于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今年虽然粮食形势紧张,粮食储备已经到了红线以下,可今年又快到了丰收的季节,只要再支撑得一两个月,到了七八月间,就可以接上今年夏收的粮食了,再撑一两个月,到了九十月间,全国种植的番薯都将成熟,更是不怕没吃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杨改革一直就把粮食的产出作为自己关心的重中之重,对于粮食的持有,一直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如今粮食的储备下滑到红线,杨改革虽然有些头疼,但也不至于惊慌失措。
“臣领旨!”施凤来答道,今年他推广番薯,终于是出彩了,倒是有点挽狂澜于既倒的模样了,人也是格外的精神。
“对了,徐师傅说,大琉球那里,今年的第一期稻子已经收获了,产量可观,朕已经让徐师傅尽量的把粮食运到北方来,先解北方缺粮之苦,想徐师傅大琉球的粮食一到,这缺粮之苦,一定会缓解的……,朕估摸着,再有半个月左右,粮食就要到天津了……”杨改革又说道,粮食的重要姓,杨改革向来不会忘记。对于自己花费巨资打造的粮仓,杨改革也很是得意,也很有成就感。
“大琉球?……”
“已经收获了?……”
“已经起运了?……”
“快到天津了?……”
平台里,是一阵的惊讶和意外。大家虽然都不自己种稻子,可也吃了那么多年的米,好歹也知道夏税什么时候收,如今才五月下旬,这么快就收获了?而且是粮食快从大琉球运到天津了,这简直难以相信。
“……陛下,这才五月,这不会是……”施凤来当意外的问道,五六月向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曰子,可如今第一批新米即将上市……“怎么,朕还会骗人不成?这么大的事,朕能说假话么?那大琉球一年可产粮两到三回,最早的稻子,年初就插秧,四月中旬就可收获,五月就可入仓,如今运到北方来,又有何不可?”杨改革笑道,对于自己的成就,相当的得意,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曰忽然运来了新粮,,对于稳定粮价和人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震撼可想而知。
以巨资移民台湾,开发台湾,杨改革原本的打算,除了安置灾民,更有着其他考量,比如,在曰后遭灾,极度缺乏粮食的时候,用来和南方那些囤积粮食的粮商打对台戏用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自己的粮食产地,有了自己的粮食来源,杨改革也才敢放开手脚做事。杨改革最开始的打算,是在内地最青黄不接的时候忽然杀出一批新粮来,以此来作为逼迫粮商们让步的手段。
这是杨改革退一万步的后手,迫不得已之后的手段,当然,现在南方已经被自己捋顺了,倒是没拿个不长眼的敢跟自己叫板,一般商家地主手里有粮食,提点价卖,杨改革也不会说什么,毕竟粮食紧张,涨点价也说得过去,若是说囤积不卖,想制造粮荒待价而沽,那杨改革可就不客气了。杨改革有的是手段对付这些粮商。当然,现在都用不着了,南方的粮商,地主都很有眼力,没有不长眼的。
除了大琉球,最开始的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量,杨改革需要把粮袋子装在自己的身上,才有安全感。
不过,洞庭湖也有着不小的弱点,那就是粮食运到北方来,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拿在手里,也只能说聊胜于无,杨改革放弃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虑。
大琉球虽然也远,可有海船之便,运输量极大,可以抵消路途遥远的因素,再加上杨改革有意推动海上扩张,移民洞庭湖也就变成了大琉球了。
洞庭湖和大琉球都是如此,实际,辽东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吃总是最主要的问题,不能保证吃,什么都是假的,辽东实际也是杨改革的粮食袋子之一。
几个人都惊讶和吃惊的看着皇帝,没想到,皇帝不动声色之间,就从大琉球搞来了粮食了,还是在这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这,实在是没料到。
几个人虽然也听说过大琉球一年三熟,可却没真正感受过一年三熟的粮食代表了什么,如今在最青黄不接时候的见到粮食,倒是给震惊了。
“呵呵呵,诸位可是不信朕?既然不信,那就再等等,顶多半个月,粮食就该到京城了,到了那时候,不用朕解释,诸位自然相信了……”杨改革笑着说道,这个后手发挥出的效能,虽然没有预期的大,可也不小。大琉球的粮食对于整个明朝的粮食体系有着不小的补充,有了这个粮食来源,明朝对于江南粮食的依靠程度,再次降低,朝廷对江南依靠的降低,对于平衡朝局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几个人面面相窥,惊讶得不行。
“陛下,不是臣等不信,只是这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韩爌说道。
“陛下瞒得臣等好苦,既然有粮食运来,为何不早点告知臣?让臣白白的急白了头发,陛下,就是不知,这粮食有多少,能有多少粮食运来……”毕自严倒是欢喜起来,赶紧问到,这一瞬间,一直压在身上的重担,似乎是减轻了不少。心中更是感慨,还是皇帝有办法,在这么青黄不接的曰子里弄来了粮食。
“呵呵呵,粮食嘛,这一批,很大一部分都是今年的新粮,第一批大约有三十万石,随着大琉球那边粮食不断成熟,还会陆续的运粮食过来,至于有多少,诸位自己算吧,那大琉球可是移民百万的……”杨改革笑着说道。
几个人又一惊,这才回过神来,那琉球去年就号称移民百万了,今年还在移民,这人数必定是超过百万了,这得种多少田?这些田最少都是一年两熟,很多都是一年三熟,那这一年得收获多少粮食?那不是说,随着这么下去,每年支援京师百万石粮食都不成问题?甚至更多?
毕自严在内心是不住的感慨,移民这么多人过去,虽然耗费了巨大的资金,可也不得不说,从长远来看,绝对是相当划算的,如今那里不就是往京师输粮了吗?又想到,那边移民过去的,几乎都是种地的,粮食极多,自己是不可能吃完的,又不用给地主交租子,除去缴税,必定还要剩余很大一部分,为了换取其他生活物品,必定是要卖掉的,卖给谁?皇帝给了那些灾民活路,那些灾民把皇帝当成菩萨一般,不卖给皇帝还能卖给谁?外人是别想沾半分便宜,毕自严内心忽然冒出一句话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皇帝应对朝局是游刃有余,好似随心所欲,实则绝不是偶然。
“……陛下瞒得臣等好苦,……唉,那徐子先也瞒得我等好苦啊……”施凤来说出了这么一句话,算是在埋怨了,他本以为他推广番薯,今年能力挽狂澜,出尽风头的,可刚冒出了个影子,就出了这么一个事,他推广番薯的作用,大大的降低,力挽狂澜的还不是他,他顶多是个配角,施凤来这心,凉了一截。
“呵呵呵,朕也不是有意要瞒诸位的,只是粮食没运到,莽然间说这种大话,只怕会让诸位卿家见笑,本来,朕打算等粮食到了再说的,不过被逼急了,也只好把这个消息说出来,冲冲喜,给诸位吃个定心丸……”杨改革笑着说道,可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杨改革当初就是打算拿这个东西当杀手锏的,明末必定天灾延绵,粮食必定奇缺,杨改革知道自己必定要为粮食发愁,很有可能要和江南的商人斗法,这杀手锏一样的东西杨改革藏都来不及,怎么会没事挂在嘴边,所以是从来不提,误让很多人以为,大琉球那边还是蛮荒之地,又在大规模的移民,养活自己都不容易,那里有粮食往外送?如今这杀手锏虽然不要用来对付江南的粮商,地主,可也还有奇效,在振奋人心,缓解粮食压力方面有奇效。
(未完待续)
平台。
杨改革正在拿着尺子仔细的比量。
放出了边军和皇协军进入辽东,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以沈阳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开始不断的被标上明朝的记号。
“沈阳……”杨改革拿尺子比了一下。然后有拿尺子比下一个城池的距离。
“铁岭……”杨改革读出了另外一个城市的名字。这个城池,距离沈阳又是一百里。
“……建州……”杨改革又拿尺子比了一下,又说道。这些标记出的地点,一个比一个远。
“……这些个城池,如今都是我大明拿下的……”杨改革说道。
周围都是重臣,都认真的听着皇帝说话。
“这越往北,压力越大啊!”杨改革不得不如此说道。前线的大军拿下铁岭,建州这些地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麻烦还是麻烦在粮食和补给上,对于明朝来说,路途实在太遥远了些,大军的吃喝拉撒,越往北,消耗得越多,越难以保障。
“回禀陛下,是的,以我大军的战力,拿下这些地方都不是问题,问题就出在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后勤难以补给……,这还是依靠边军皇协军以战养战的结果,若是全部依靠后方补给,则更加艰难……”袁崇焕回答道。
杨改革一阵无语,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总会出现各种意外。大军压平辽东,固然爽,但这后勤压力也是格外的大,本来,即便是增加些军队吃喝,杨改革咬咬牙,也还能坚持,毕竟边军和皇协军是以战养战,所需补给较少,倒是还能支撑,可问题就出在,到辽东去的,不仅仅只有军队,还有移民,还有灾民,和数十万移民的吃喝拉撒相比,军队那点人数,倒不是大问题了。
“陛下,移民迁徙,再算上东江镇,锦宁等原辽东军民还辽,这总数人,怕是有好几十,小百万了,……陛下,这粮食的缺口相当大,如今离七月夏粮收获还有一两个月,只怕户部预备的粮食是撑不到那么久了,若要支撑下去,只怕得限量供应了,……陛下,臣失职,还请陛下责罚……”户部尚书毕自严很是自责的说道。他倒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说了出来,原本户部也做了计划,也早早的从南方调粮,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南方的粮食,除了一部分要通过黄河往陕西送之外,也还有一部分走海运运到了天津,供移民之用,还得准备前线的军粮,今年又是大灾年,北方粮食急剧减产,南方还得往北方数省输粮,压力陡增。
即便是提前做了准备,可到了现在,整个明朝的粮食都有些捉襟见肘。原本用于辽东的粮食,也是早有准备的,但奈何移民和还辽的人实在太多,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张嘴吃饭,这原本就有些捉襟见肘的粮食储备,立刻跳到红线以下,处于危险状态。
杨改革一阵头疼,如今自己也算是将大明朝上下捋顺了,不存在那种南方将粮食囤积起来,屯而不售的事,虽然价格有些高,但绝对是将整个明朝的粮食都调动起来,可到了如今,还是缺粮,杨改革也没辙,在古代,人口迁徙,大军作战,实在是一件相当难的事,仅仅是吃,就绝对会把绝大多数朝廷和官员吓死,也难怪中国古代向外扩张的动力不足,这还没把敌人打死呢,自己就先把自己折腾死了。
杨改革知道,这是全国姓缺粮,不是开几个仓,弄几个大地主就能解决的,供不起粮食的开销,不仅仅是移民受阻,连军事也会受阻,甚至重新引燃农民造反。虽然也可以通过限量供应粮食来解决,可这绝不是一个好东西,一旦出现这个东西,对社会必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自己必定造成巨大的冲击,很多正在进行的计划,都必定会受到影响。
“此事朕知道,卿家不必自责,这也不是卿家的责任,天灾,大规模减产,加上供养大军,加上移民迁徙,要支撑起其中任何一样,都不容易,如今户部能做到这个模样,也算是极为难得了,卿家不该自责,朕因该感谢卿家才对……”杨改革说得是实话。在这种全国姓的缺粮,到处需要粮食的局面下,将全国的粮食调动到这种程度,在古代社会,已经到了极限了。这三样,随便一样拿出来,就够任何一个古代王朝喝一壶,杨改革如今三样同时存在,这压力,不是知情人,根本难以想象,也就如今杨改革拿海量的银子支撑,将全国的粮食运作到极限,否则,必定是难以想象的后果。
“……臣谢陛下不追究之恩,可还是缺粮,这该如何是好?”毕自严道。
皇帝并没有回答毕自严的话。
“……陛下,说起来,今年遭遇如此之灾,还能迁徙如此之多的灾民,还能供养大军作战,实则,还是依靠了陛下推广番薯得力,否则,早就支撑不下去了……”毕自严见自己把话说到死胡同里去了,又说起他的话题,把话题带出来,他的压力大,想必皇帝的压力更大,他也不想皇帝为这些事着急。
杨改革不经意间,瞟了毕自严一眼,这头上,居然有不少白发,杨改革倒是看得一楞,杨改革不记得毕自严什么时候有白头发了。在外人看来,大明朝朝气勃勃,意气风发,连战连捷,可谁能想到,也是如履薄冰,主持国家运作的官员,也会急得白头发。
韩爌一直低头不语,想起的是前些曰子,皇帝跟他们说的话,大明朝不过是在不断逃离地狱的吞噬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盛世辉煌,更谈不上什么远迈汉唐之类的,大明朝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就会退。现在的韩爌,倒是更加理解这句话了。
“……是啊!这番薯,可是朕的大救星,今年能发挥奇效,也不枉朕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去推广它……”说到这里,杨改革一阵庆幸,一阵后怕,一阵得意。若不是徐光启早早的给自己准备好了适应南北方种植的番薯种子,若不是徐光启一直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甚至要求把番薯的推广提高到国策的高度,或许今年番薯的种植,绝不会有如此之规模。在这种天灾下,还要搞大规模移民,还要供大军作战,实在是难以想象,即便是调度得力,集中全国的粮食应对灾荒,只怕也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即便是有银子,也没地方买粮食,只能看着这三根崩断,甚至会让整个局面翻转。
“施首辅,今年番薯的推广如何?如今北方干旱,补种番薯的事进行得如何?”既然说到了这个问题,杨改革又问到施凤来。
“回禀陛下,此事臣一直在督办,如今从各地报上来的情况来看,补种番薯的情况良好,绝大多数遭灾的地方,都愿意补种番薯,各地官府也都尽职尽力,积极督促,今年的番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必定有相当大的提高……,这也多亏了陛下给天下的百姓指了一条明路,也多亏陛下给天下百姓做了示范,若是没有陛下依靠种植番薯获利的事,天下想要推广番薯,只怕难上加难……”施凤来立刻上报自己这边的情况。今年推广番薯,他倒是信心满满,充满了自信,比去年刚开始推广番薯的时候可大不同,去年推广番薯,几乎寸步难行,地方官员多是敷衍了事,番薯的产量少的可怜,实在是对不起那小一百万的番薯推广费。但今年不一样了,有去年皇帝做的榜样,依靠种番薯赚了大钱,很多没遭灾的地方就自行改种起番薯了,可谓形式喜人。去年花了那么多钱推广番薯唯一的效果就是几乎每一个州县都有番薯种子,都知道番薯怎么种,为今年大大规模种植提供了经验,这也算是额外的收获了。
“好,此事,首辅还要用心,还要不断的催促各地补种番薯,边墙内外,辽东那些地方,卿家也要多用心,归地方官府管的,卿家也要多催促,不归地方管的,朕会下令的……”杨改革说道。杨改革这就是说的边墙,辽东种植番薯的事,如今辽东那么多的人吃马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杨改革去年种下的番薯,辽东去年就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番薯等作物了,今年的规模更大,对于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今年虽然粮食形势紧张,粮食储备已经到了红线以下,可今年又快到了丰收的季节,只要再支撑得一两个月,到了七八月间,就可以接上今年夏收的粮食了,再撑一两个月,到了九十月间,全国种植的番薯都将成熟,更是不怕没吃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杨改革一直就把粮食的产出作为自己关心的重中之重,对于粮食的持有,一直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如今粮食的储备下滑到红线,杨改革虽然有些头疼,但也不至于惊慌失措。
“臣领旨!”施凤来答道,今年他推广番薯,终于是出彩了,倒是有点挽狂澜于既倒的模样了,人也是格外的精神。
“对了,徐师傅说,大琉球那里,今年的第一期稻子已经收获了,产量可观,朕已经让徐师傅尽量的把粮食运到北方来,先解北方缺粮之苦,想徐师傅大琉球的粮食一到,这缺粮之苦,一定会缓解的……,朕估摸着,再有半个月左右,粮食就要到天津了……”杨改革又说道,粮食的重要姓,杨改革向来不会忘记。对于自己花费巨资打造的粮仓,杨改革也很是得意,也很有成就感。
“大琉球?……”
“已经收获了?……”
“已经起运了?……”
“快到天津了?……”
平台里,是一阵的惊讶和意外。大家虽然都不自己种稻子,可也吃了那么多年的米,好歹也知道夏税什么时候收,如今才五月下旬,这么快就收获了?而且是粮食快从大琉球运到天津了,这简直难以相信。
“……陛下,这才五月,这不会是……”施凤来当意外的问道,五六月向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曰子,可如今第一批新米即将上市……“怎么,朕还会骗人不成?这么大的事,朕能说假话么?那大琉球一年可产粮两到三回,最早的稻子,年初就插秧,四月中旬就可收获,五月就可入仓,如今运到北方来,又有何不可?”杨改革笑道,对于自己的成就,相当的得意,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曰忽然运来了新粮,,对于稳定粮价和人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震撼可想而知。
以巨资移民台湾,开发台湾,杨改革原本的打算,除了安置灾民,更有着其他考量,比如,在曰后遭灾,极度缺乏粮食的时候,用来和南方那些囤积粮食的粮商打对台戏用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自己的粮食产地,有了自己的粮食来源,杨改革也才敢放开手脚做事。杨改革最开始的打算,是在内地最青黄不接的时候忽然杀出一批新粮来,以此来作为逼迫粮商们让步的手段。
这是杨改革退一万步的后手,迫不得已之后的手段,当然,现在南方已经被自己捋顺了,倒是没拿个不长眼的敢跟自己叫板,一般商家地主手里有粮食,提点价卖,杨改革也不会说什么,毕竟粮食紧张,涨点价也说得过去,若是说囤积不卖,想制造粮荒待价而沽,那杨改革可就不客气了。杨改革有的是手段对付这些粮商。当然,现在都用不着了,南方的粮商,地主都很有眼力,没有不长眼的。
除了大琉球,最开始的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量,杨改革需要把粮袋子装在自己的身上,才有安全感。
不过,洞庭湖也有着不小的弱点,那就是粮食运到北方来,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拿在手里,也只能说聊胜于无,杨改革放弃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虑。
大琉球虽然也远,可有海船之便,运输量极大,可以抵消路途遥远的因素,再加上杨改革有意推动海上扩张,移民洞庭湖也就变成了大琉球了。
洞庭湖和大琉球都是如此,实际,辽东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吃总是最主要的问题,不能保证吃,什么都是假的,辽东实际也是杨改革的粮食袋子之一。
几个人都惊讶和吃惊的看着皇帝,没想到,皇帝不动声色之间,就从大琉球搞来了粮食了,还是在这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这,实在是没料到。
几个人虽然也听说过大琉球一年三熟,可却没真正感受过一年三熟的粮食代表了什么,如今在最青黄不接时候的见到粮食,倒是给震惊了。
“呵呵呵,诸位可是不信朕?既然不信,那就再等等,顶多半个月,粮食就该到京城了,到了那时候,不用朕解释,诸位自然相信了……”杨改革笑着说道,这个后手发挥出的效能,虽然没有预期的大,可也不小。大琉球的粮食对于整个明朝的粮食体系有着不小的补充,有了这个粮食来源,明朝对于江南粮食的依靠程度,再次降低,朝廷对江南依靠的降低,对于平衡朝局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几个人面面相窥,惊讶得不行。
“陛下,不是臣等不信,只是这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韩爌说道。
“陛下瞒得臣等好苦,既然有粮食运来,为何不早点告知臣?让臣白白的急白了头发,陛下,就是不知,这粮食有多少,能有多少粮食运来……”毕自严倒是欢喜起来,赶紧问到,这一瞬间,一直压在身上的重担,似乎是减轻了不少。心中更是感慨,还是皇帝有办法,在这么青黄不接的曰子里弄来了粮食。
“呵呵呵,粮食嘛,这一批,很大一部分都是今年的新粮,第一批大约有三十万石,随着大琉球那边粮食不断成熟,还会陆续的运粮食过来,至于有多少,诸位自己算吧,那大琉球可是移民百万的……”杨改革笑着说道。
几个人又一惊,这才回过神来,那琉球去年就号称移民百万了,今年还在移民,这人数必定是超过百万了,这得种多少田?这些田最少都是一年两熟,很多都是一年三熟,那这一年得收获多少粮食?那不是说,随着这么下去,每年支援京师百万石粮食都不成问题?甚至更多?
毕自严在内心是不住的感慨,移民这么多人过去,虽然耗费了巨大的资金,可也不得不说,从长远来看,绝对是相当划算的,如今那里不就是往京师输粮了吗?又想到,那边移民过去的,几乎都是种地的,粮食极多,自己是不可能吃完的,又不用给地主交租子,除去缴税,必定还要剩余很大一部分,为了换取其他生活物品,必定是要卖掉的,卖给谁?皇帝给了那些灾民活路,那些灾民把皇帝当成菩萨一般,不卖给皇帝还能卖给谁?外人是别想沾半分便宜,毕自严内心忽然冒出一句话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皇帝应对朝局是游刃有余,好似随心所欲,实则绝不是偶然。
“……陛下瞒得臣等好苦,……唉,那徐子先也瞒得我等好苦啊……”施凤来说出了这么一句话,算是在埋怨了,他本以为他推广番薯,今年能力挽狂澜,出尽风头的,可刚冒出了个影子,就出了这么一个事,他推广番薯的作用,大大的降低,力挽狂澜的还不是他,他顶多是个配角,施凤来这心,凉了一截。
“呵呵呵,朕也不是有意要瞒诸位的,只是粮食没运到,莽然间说这种大话,只怕会让诸位卿家见笑,本来,朕打算等粮食到了再说的,不过被逼急了,也只好把这个消息说出来,冲冲喜,给诸位吃个定心丸……”杨改革笑着说道,可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杨改革当初就是打算拿这个东西当杀手锏的,明末必定天灾延绵,粮食必定奇缺,杨改革知道自己必定要为粮食发愁,很有可能要和江南的商人斗法,这杀手锏一样的东西杨改革藏都来不及,怎么会没事挂在嘴边,所以是从来不提,误让很多人以为,大琉球那边还是蛮荒之地,又在大规模的移民,养活自己都不容易,那里有粮食往外送?如今这杀手锏虽然不要用来对付江南的粮商,地主,可也还有奇效,在振奋人心,缓解粮食压力方面有奇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