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炸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大明1617最新章节!
周文郁一脸耐心的道:“吴军门与诸位将军放心,以下官在辽西所见,只要关门遍布兵马,架起火炮,哪怕精锐如东虏者也只能铩羽而归。”
天空中又下起蒙蒙细雨,周文郁又道:“下官愿陪军门大人和诸位将军赶赴古北口,以略尽绵薄微力。”
有周文郁这样的态度和表示,也隐隐代表着辽西高层的动向和意见。
吴中伟已经信心俱失,只在喉咙里嘟哝了几句,倒是王威精神抖擞的道:“有周先生在,末将心中都安稳了几分。”
这也是将周文郁当袁崇焕的幕僚看待,现在袁崇焕不仅在辽西拥有实力和巨大的声望,在蓟镇这里,也远远超过了老迈昏聩的吴中伟,人们甚至都在期盼朝廷能把阎鸣泰换走,把袁崇焕任命为蓟辽总督。
军队在细雨和泥泞中开拔,穿着草鞋的军队扛着被北风吹皱在一起的军旗艰难前行。沿途有不少驾着车马往京师逃走的官绅富户,士兵们用阴郁的眼神盯着这些人,他们的家小都是普通的百姓,没有能力走出家门百里之外,在这种时候先逃走的只能是官绅富户,他们有马辆和骡马,可以携带财物和吃食,足够他们支撑到京师的城门之前。
而普通百姓只能留在家中面临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比敌兵已经打过来还要令人恐惧的多。而眼前这些残兵败将般的蓟镇将士加重了这种恐惧的心理,在三屯营往古北口的大道上有无数村落,其中不乏从辽东跑出来避难的辽民,在数年之前,他们就是在道路旁看着一支支军队迈着同样疲惫和缓慢的步伐走向死亡的战场,这种情形实在是发生过太多次,已经叫人从骨子里感觉畏惧和害怕。
并不是畏惧这支疲敝的军队,而是畏惧在此之后会发生什么样令人恐怖的结果。
史从斌与商人同伴们一起观察着蓟镇兵马的调度,他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也知道是和记商团军主力压境,集结在古北口外。
商人们与和记打了多年的交道,互相熟识,对和记兵马前来并无畏惧和恐慌的心理,但史从斌摇了摇头,说道:“其实不必如此惊慌,和记此来应该是以警告震慑为主,如果真的一意要破关而入,张大人尚在新平堡,岂不是授人口实。况且,要破口也该从喜峰口,和记大军重火器,古北口一带山势奇峻险要,不利于携带重火器行动,所以绝不会从古北口入关。”
“那就是虚张声势了?”
“如果蓟镇能顶住,恐怕和记的处境会更困难。”
“这样就太迂了。我等恐怕也要早做打算。”
一群商人也并不是很看好和记的行动,如果只是虚张声势,叫蓟镇上下看出来和记无心入关,那么挺过这一关之后,蓟镇和朝廷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来限制和记。
这样的话,未来的局面反而会更加困难的多。
而和记真的打进来?
一群商人俱是摇头,他们也觉得不太可能。
史从斌心里也如有一团乱麻,两年前他正确选择了一次,这一次他却不知道该做如何的选择。史家是世代的官绅世家,家族子弟稍有出息就读书应试,他是一个没出息的庶出子弟,为家族经商赚钱成了他报效家族,和在家族内站稳脚根的最佳手段。
就算史从斌为家族赚了大量的银子,他在族中的地位仍然不高。
族中聚集祭祀祖先时,捧爵上香排名在前的还是那些有功名的长辈们,甚至子侄辈们,只要有功名在身就会排在史从斌之前。
史从斌只是一个没功名的从事贱业的普通族人,由于经商有道而给自己挣得了不菲的家资,在家族中他饱受怀疑和排挤,和记已经成了他的依托与最大的靠山。族人不是没有人想谋夺他这份产业,最终发觉和记方面的关系只能是史从斌来打点沟通,换了人就不行,这些贪婪的族人只能颓然放弃。
一面是三百年来的家国和忠孝传家的诗礼书香世家,一边是现实的铜臭味和优裕富足的生活,史从斌发觉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内,尽管他什么也不能做,但还是在考虑再三,如果和记真的打进来,自己是选择与和记合作,还是跟随大明,誓死抵抗到底?
半年前人们对和记的反感和敌视已经差不多消弥怠尽,现在所有人都出于一种现实的考量,和记到底能不能赢,如果和记真的打进来,是跟随大明还是顺从和记?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方面的考量,所以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十足的丰富。
大伙都在矛盾着,既希望和记能解决眼前的麻烦,又不希望和记过于强势,甚至一路打进来。
总而言之,所有人都希望能维持住眼下的局面,又能跟着和记一起赚钱发财,也能保住眼下的太平局面。
这是个两难的难题,史从斌都摇了摇头,感觉自己太贪心了一些。
三屯营的营兵也终于开始大量开拔出去,城门口乱七八糟的挤了一堆的兵,旗帜半展不展的飘荡在细雨之中,营兵们高矮不一,唯一的特点就都是相当的瘦,营兵里没有胖子,也不可能有胖子。
他们扛着破朽的长枪,穿着布鞋或草鞋,踩在泥泞之中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残雪未尽,身上落着细雨,每个人都在唾骂着老天。
他们冻的鼻涕横流,脚和手都是青色的,草鞋踩在布满残雪的泥污里无异是酷刑。
可是这些人也不可能买的起皮靴,他们经常领不到军饷,也没有机会抢掠民财,现在明军的军纪比十几年后要强的多,况且他们就在蓟镇驻地,四周很多民宅里住着的都是军人家属,就算下得了手,也抢不到任何东西。
这是一群绝望的人,出城之后他们摆开队列,冻的瑟瑟发抖,在把总和千总们的吆喝下勉强站成歪七扭八的队列,然后跟着前方的队伍,走在通州抵三屯营,又直抵永平和山海关的大道上。
这条驿道宽大笔直,维护的相当出色,因为这是大明往辽西的通道,无数的兵马人员都要从这条大道上经过,从甘肃陕西山西宣大调来的援兵也是从这一条大道源源不断的走入辽东的战场,从这里走向死亡。
现在又是大股的蓟镇官兵从各处汇集到这条大道上,在道路一侧是蜿蜒流淌的河流,可以运输物资和用来给这些营兵补充水源,冬天的河面上布满了薄冰,由于出城的时间不久,还没有人对那些冰水感兴趣。
如果眼前的情形是一副图画,那么画面肯定是相当的压抑,一群衣衫褴褛,穿着破旧军袍,前天才刚吃了一顿饱饭,身上藏着几个馒头或米饭团的军人,给家里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后被迫走向战场。
他们不哗变就已经是相当有道德的人了,也说明大明的百姓普遍的吃苦耐劳和能够忍受痛苦。
在无数复杂的目光中,整个蓟镇的战争机器轰然发动,但到发出警讯第三天时,才有两万不到的营兵从永平昌平蓟州各处出发,一起往边墙开动。
到处都是在大道上走动的营兵,都是一样的情形,所有人目光呆滞而木然,他们不是去打仗,更象是去送死。
看到蓟镇兵的表现之后,不安的心理席卷整个蓟镇防区,稍有身家的都开始出逃,不管是用车马还是步行,只要能保证在沿途不被饿死就好。
整个官道上出现一幕幕奇景,一边是开赴边墙的营兵们,象成群结队的乞丐或流民,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扛着长枪,队伍中隔百人左右就有一个骑马的军官在督促自己的部下抓紧赶路。就算不断的有军官吆喝和怒骂痛斥,这些营兵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们走的有气无力,因为在开拔之前他们就没有吃饱,在驻营时也不知道今天有没有饭食供给。
事起突然,各地的文官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况且很多人的共识就是,士兵吃饱了饭容易闹事,而肚皮干瘪的他们,到了营地后多半就是想躺着节省体力了。
至于饿肚子的士兵到底会怎么想,只要他们不哗变不造反,那就去他娘的了。
而与边军们逆行的就是逃难的人群,相当多的车马和步行赶路的人群,携老扶幼,哭爹喊娘。
事情已经过去两三天,如果和记兵破口而入,差不多就要杀过来了。
所有人都怀着这种恐惧的心理,在赶路的同时还不停的看向四周,生怕那些和记兵从某个角落里突然冲出来。
在人们的认识中和记兵马比北虏还强,可能也更凶暴残忍。
怀着这种恐惧的心理,往京师逃走的人群走的可是比营兵们快的多了。
两边同样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一边是慢腾腾的挪步,一天也走不到二十里路,一边则是风尘仆仆的赶路,一天最少走五六十里,哪怕是扶老携幼。
整个蓟镇象一口沸腾的油锅被加了水,现在已经噼里啪啦的炸响起来。
周文郁一脸耐心的道:“吴军门与诸位将军放心,以下官在辽西所见,只要关门遍布兵马,架起火炮,哪怕精锐如东虏者也只能铩羽而归。”
天空中又下起蒙蒙细雨,周文郁又道:“下官愿陪军门大人和诸位将军赶赴古北口,以略尽绵薄微力。”
有周文郁这样的态度和表示,也隐隐代表着辽西高层的动向和意见。
吴中伟已经信心俱失,只在喉咙里嘟哝了几句,倒是王威精神抖擞的道:“有周先生在,末将心中都安稳了几分。”
这也是将周文郁当袁崇焕的幕僚看待,现在袁崇焕不仅在辽西拥有实力和巨大的声望,在蓟镇这里,也远远超过了老迈昏聩的吴中伟,人们甚至都在期盼朝廷能把阎鸣泰换走,把袁崇焕任命为蓟辽总督。
军队在细雨和泥泞中开拔,穿着草鞋的军队扛着被北风吹皱在一起的军旗艰难前行。沿途有不少驾着车马往京师逃走的官绅富户,士兵们用阴郁的眼神盯着这些人,他们的家小都是普通的百姓,没有能力走出家门百里之外,在这种时候先逃走的只能是官绅富户,他们有马辆和骡马,可以携带财物和吃食,足够他们支撑到京师的城门之前。
而普通百姓只能留在家中面临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比敌兵已经打过来还要令人恐惧的多。而眼前这些残兵败将般的蓟镇将士加重了这种恐惧的心理,在三屯营往古北口的大道上有无数村落,其中不乏从辽东跑出来避难的辽民,在数年之前,他们就是在道路旁看着一支支军队迈着同样疲惫和缓慢的步伐走向死亡的战场,这种情形实在是发生过太多次,已经叫人从骨子里感觉畏惧和害怕。
并不是畏惧这支疲敝的军队,而是畏惧在此之后会发生什么样令人恐怖的结果。
史从斌与商人同伴们一起观察着蓟镇兵马的调度,他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也知道是和记商团军主力压境,集结在古北口外。
商人们与和记打了多年的交道,互相熟识,对和记兵马前来并无畏惧和恐慌的心理,但史从斌摇了摇头,说道:“其实不必如此惊慌,和记此来应该是以警告震慑为主,如果真的一意要破关而入,张大人尚在新平堡,岂不是授人口实。况且,要破口也该从喜峰口,和记大军重火器,古北口一带山势奇峻险要,不利于携带重火器行动,所以绝不会从古北口入关。”
“那就是虚张声势了?”
“如果蓟镇能顶住,恐怕和记的处境会更困难。”
“这样就太迂了。我等恐怕也要早做打算。”
一群商人也并不是很看好和记的行动,如果只是虚张声势,叫蓟镇上下看出来和记无心入关,那么挺过这一关之后,蓟镇和朝廷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来限制和记。
这样的话,未来的局面反而会更加困难的多。
而和记真的打进来?
一群商人俱是摇头,他们也觉得不太可能。
史从斌心里也如有一团乱麻,两年前他正确选择了一次,这一次他却不知道该做如何的选择。史家是世代的官绅世家,家族子弟稍有出息就读书应试,他是一个没出息的庶出子弟,为家族经商赚钱成了他报效家族,和在家族内站稳脚根的最佳手段。
就算史从斌为家族赚了大量的银子,他在族中的地位仍然不高。
族中聚集祭祀祖先时,捧爵上香排名在前的还是那些有功名的长辈们,甚至子侄辈们,只要有功名在身就会排在史从斌之前。
史从斌只是一个没功名的从事贱业的普通族人,由于经商有道而给自己挣得了不菲的家资,在家族中他饱受怀疑和排挤,和记已经成了他的依托与最大的靠山。族人不是没有人想谋夺他这份产业,最终发觉和记方面的关系只能是史从斌来打点沟通,换了人就不行,这些贪婪的族人只能颓然放弃。
一面是三百年来的家国和忠孝传家的诗礼书香世家,一边是现实的铜臭味和优裕富足的生活,史从斌发觉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内,尽管他什么也不能做,但还是在考虑再三,如果和记真的打进来,自己是选择与和记合作,还是跟随大明,誓死抵抗到底?
半年前人们对和记的反感和敌视已经差不多消弥怠尽,现在所有人都出于一种现实的考量,和记到底能不能赢,如果和记真的打进来,是跟随大明还是顺从和记?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方面的考量,所以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十足的丰富。
大伙都在矛盾着,既希望和记能解决眼前的麻烦,又不希望和记过于强势,甚至一路打进来。
总而言之,所有人都希望能维持住眼下的局面,又能跟着和记一起赚钱发财,也能保住眼下的太平局面。
这是个两难的难题,史从斌都摇了摇头,感觉自己太贪心了一些。
三屯营的营兵也终于开始大量开拔出去,城门口乱七八糟的挤了一堆的兵,旗帜半展不展的飘荡在细雨之中,营兵们高矮不一,唯一的特点就都是相当的瘦,营兵里没有胖子,也不可能有胖子。
他们扛着破朽的长枪,穿着布鞋或草鞋,踩在泥泞之中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残雪未尽,身上落着细雨,每个人都在唾骂着老天。
他们冻的鼻涕横流,脚和手都是青色的,草鞋踩在布满残雪的泥污里无异是酷刑。
可是这些人也不可能买的起皮靴,他们经常领不到军饷,也没有机会抢掠民财,现在明军的军纪比十几年后要强的多,况且他们就在蓟镇驻地,四周很多民宅里住着的都是军人家属,就算下得了手,也抢不到任何东西。
这是一群绝望的人,出城之后他们摆开队列,冻的瑟瑟发抖,在把总和千总们的吆喝下勉强站成歪七扭八的队列,然后跟着前方的队伍,走在通州抵三屯营,又直抵永平和山海关的大道上。
这条驿道宽大笔直,维护的相当出色,因为这是大明往辽西的通道,无数的兵马人员都要从这条大道上经过,从甘肃陕西山西宣大调来的援兵也是从这一条大道源源不断的走入辽东的战场,从这里走向死亡。
现在又是大股的蓟镇官兵从各处汇集到这条大道上,在道路一侧是蜿蜒流淌的河流,可以运输物资和用来给这些营兵补充水源,冬天的河面上布满了薄冰,由于出城的时间不久,还没有人对那些冰水感兴趣。
如果眼前的情形是一副图画,那么画面肯定是相当的压抑,一群衣衫褴褛,穿着破旧军袍,前天才刚吃了一顿饱饭,身上藏着几个馒头或米饭团的军人,给家里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后被迫走向战场。
他们不哗变就已经是相当有道德的人了,也说明大明的百姓普遍的吃苦耐劳和能够忍受痛苦。
在无数复杂的目光中,整个蓟镇的战争机器轰然发动,但到发出警讯第三天时,才有两万不到的营兵从永平昌平蓟州各处出发,一起往边墙开动。
到处都是在大道上走动的营兵,都是一样的情形,所有人目光呆滞而木然,他们不是去打仗,更象是去送死。
看到蓟镇兵的表现之后,不安的心理席卷整个蓟镇防区,稍有身家的都开始出逃,不管是用车马还是步行,只要能保证在沿途不被饿死就好。
整个官道上出现一幕幕奇景,一边是开赴边墙的营兵们,象成群结队的乞丐或流民,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扛着长枪,队伍中隔百人左右就有一个骑马的军官在督促自己的部下抓紧赶路。就算不断的有军官吆喝和怒骂痛斥,这些营兵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们走的有气无力,因为在开拔之前他们就没有吃饱,在驻营时也不知道今天有没有饭食供给。
事起突然,各地的文官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况且很多人的共识就是,士兵吃饱了饭容易闹事,而肚皮干瘪的他们,到了营地后多半就是想躺着节省体力了。
至于饿肚子的士兵到底会怎么想,只要他们不哗变不造反,那就去他娘的了。
而与边军们逆行的就是逃难的人群,相当多的车马和步行赶路的人群,携老扶幼,哭爹喊娘。
事情已经过去两三天,如果和记兵破口而入,差不多就要杀过来了。
所有人都怀着这种恐惧的心理,在赶路的同时还不停的看向四周,生怕那些和记兵从某个角落里突然冲出来。
在人们的认识中和记兵马比北虏还强,可能也更凶暴残忍。
怀着这种恐惧的心理,往京师逃走的人群走的可是比营兵们快的多了。
两边同样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一边是慢腾腾的挪步,一天也走不到二十里路,一边则是风尘仆仆的赶路,一天最少走五六十里,哪怕是扶老携幼。
整个蓟镇象一口沸腾的油锅被加了水,现在已经噼里啪啦的炸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