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足智多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盛明皇师最新章节!
至正二十五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当年正是朱元璋闹革命的时候,各地都兵慌马乱,民不聊生,为了躲避饥荒,杨士奇的父母带着他四处奔走,日子过得很苦。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乱世中彻底得到了解脱。
幼年的杨士奇不懂得悲伤,也没有时间悲伤,因为他还要跟着母亲继续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还是公平的,他虽然没有给杨士奇幸福的童年,却给了他一个好母亲。
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四处飘流的时候,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在那遍地烽火的岁月中,她丢弃了很多行李,但始终带着一本书——《大学》。
读书是要讲天分的,杨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读书还需要另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钱。
没有钱,就上不起私塾,就读不了书,就不能上京考试,就不能当官,毕竟科举考试并不是只考《大学》。
洪武四年,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且严厉的继父。
这位继父叫罗性,他同时也兼任杨士奇的老师。
罗性,字子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普通人,此人出生世家,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名士,且有官职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杨士奇怀揣着好奇和畏惧住进了罗性的家,当然,也是他自己的家。
起先,罗性对自己这个继子没什么好感,这也是当然的,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谁会对他多好呢。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罗性彻底改变了对杨士奇的看法。
洪武六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还是小孩的杨士奇被触动了,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亲和亲人。
可是罗家的祠堂决不会有杨家的位置,而且如果他公开祭祀自己的家人,恐怕是不会让继父罗性高兴的。
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却并未放弃,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杨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这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正是罗性。
不久之后,罗性找到了杨士奇,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为,还告知他从今往后,恢复他的杨姓,不再跟自己姓罗。
杨士奇十分惊慌,他以为是罗性不想再养他,要将他赶出门去。
罗性却摇了摇头,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够略微照顾一下他们。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自此之后,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另眼相看,并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也就因此,才会有了未来的杨士奇。
然而历史一遍遍告诉我们,伟大的人前半生的人生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仅仅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有志气的杨士奇却没有放弃希望,他仍然努力读书学习,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
没有功名的杨士奇仕途并不顺利,他先在县里做了一个训导,类似今天的县教育局官员,训导只是个小官,就是整天在衙门里混日子,可杨士奇做官实在很失败,他连混日子都没有混成。
不久之后,杨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丢失了学印,在当年那个时代,丢失衙门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比今天的警察丢枪还要严重得多,是有可能要坐牢的。此时,杨士奇显示了他灵活的一面。
如果是方孝孺丢了印,估计会写上几十份检讨,然后去当地政府自首,坐牢时还要时刻反省自己,杨士奇没有这么多花样,他直接就弃官逃跑了。
这才真的不是书呆子啊。
之后逃犯杨士奇流浪江湖,他这个所谓逃犯是应该要画引号的,因为县衙也不会费时费力来追捕他,说得难听一点,他连被追捕的价值都不具备,此后二十多年,他到处给私塾打工养活自己,值得欣慰的是,长年漂泊生活没有让他变成二混子,在工作之余,他继续努力读书,其学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在度过长期学习教书的流浪生活后,杨士奇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
建文二年,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
在编撰过程中,杨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学较好地完成了工作,并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居然一举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总裁。
永乐继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自此之后,他成为了朱棣的重臣。
与解缙相同,他也不是个安分的人,此后不久,他卷入了立太子的纷争,他和解缙都拥护朱高炽,但与解缙不同的是,他要聪明得多。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朱棣在训斥了朱高炽,打击了太子班底的大臣之后,依然没有释怀心中的疑虑,他总想着找个机会再给太子一个下马威。
在这关键时刻,杨士奇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他就是之前叶羽叫杨澈连夜赶回京城联络的那个大臣,也是***如今的核心力量之一。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就连太子送给他的豪宅都委婉的拒绝了,因为他要隐藏自己太子近臣的身份。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东宫左中允,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来,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但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
于是这一次朱棣依然选择了询问杨士奇,关于太子监国这段时间的表现。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但如果说太子平时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那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自古以来,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脱不了这个规则的制约。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于是杨士奇经过一番思考后,终于做出了回答:“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
朱棣听了这个答案后十分满意,脸上立刻阴转晴,变得十分安详,当然最后他还不忘夸奖杨士奇,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至正二十五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当年正是朱元璋闹革命的时候,各地都兵慌马乱,民不聊生,为了躲避饥荒,杨士奇的父母带着他四处奔走,日子过得很苦。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乱世中彻底得到了解脱。
幼年的杨士奇不懂得悲伤,也没有时间悲伤,因为他还要跟着母亲继续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还是公平的,他虽然没有给杨士奇幸福的童年,却给了他一个好母亲。
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四处飘流的时候,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在那遍地烽火的岁月中,她丢弃了很多行李,但始终带着一本书——《大学》。
读书是要讲天分的,杨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读书还需要另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钱。
没有钱,就上不起私塾,就读不了书,就不能上京考试,就不能当官,毕竟科举考试并不是只考《大学》。
洪武四年,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且严厉的继父。
这位继父叫罗性,他同时也兼任杨士奇的老师。
罗性,字子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普通人,此人出生世家,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名士,且有官职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杨士奇怀揣着好奇和畏惧住进了罗性的家,当然,也是他自己的家。
起先,罗性对自己这个继子没什么好感,这也是当然的,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谁会对他多好呢。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罗性彻底改变了对杨士奇的看法。
洪武六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还是小孩的杨士奇被触动了,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亲和亲人。
可是罗家的祠堂决不会有杨家的位置,而且如果他公开祭祀自己的家人,恐怕是不会让继父罗性高兴的。
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却并未放弃,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杨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这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正是罗性。
不久之后,罗性找到了杨士奇,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为,还告知他从今往后,恢复他的杨姓,不再跟自己姓罗。
杨士奇十分惊慌,他以为是罗性不想再养他,要将他赶出门去。
罗性却摇了摇头,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够略微照顾一下他们。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自此之后,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另眼相看,并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也就因此,才会有了未来的杨士奇。
然而历史一遍遍告诉我们,伟大的人前半生的人生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仅仅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有志气的杨士奇却没有放弃希望,他仍然努力读书学习,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
没有功名的杨士奇仕途并不顺利,他先在县里做了一个训导,类似今天的县教育局官员,训导只是个小官,就是整天在衙门里混日子,可杨士奇做官实在很失败,他连混日子都没有混成。
不久之后,杨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丢失了学印,在当年那个时代,丢失衙门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比今天的警察丢枪还要严重得多,是有可能要坐牢的。此时,杨士奇显示了他灵活的一面。
如果是方孝孺丢了印,估计会写上几十份检讨,然后去当地政府自首,坐牢时还要时刻反省自己,杨士奇没有这么多花样,他直接就弃官逃跑了。
这才真的不是书呆子啊。
之后逃犯杨士奇流浪江湖,他这个所谓逃犯是应该要画引号的,因为县衙也不会费时费力来追捕他,说得难听一点,他连被追捕的价值都不具备,此后二十多年,他到处给私塾打工养活自己,值得欣慰的是,长年漂泊生活没有让他变成二混子,在工作之余,他继续努力读书,其学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在度过长期学习教书的流浪生活后,杨士奇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
建文二年,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
在编撰过程中,杨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学较好地完成了工作,并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居然一举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总裁。
永乐继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自此之后,他成为了朱棣的重臣。
与解缙相同,他也不是个安分的人,此后不久,他卷入了立太子的纷争,他和解缙都拥护朱高炽,但与解缙不同的是,他要聪明得多。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朱棣在训斥了朱高炽,打击了太子班底的大臣之后,依然没有释怀心中的疑虑,他总想着找个机会再给太子一个下马威。
在这关键时刻,杨士奇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他就是之前叶羽叫杨澈连夜赶回京城联络的那个大臣,也是***如今的核心力量之一。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就连太子送给他的豪宅都委婉的拒绝了,因为他要隐藏自己太子近臣的身份。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东宫左中允,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来,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但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
于是这一次朱棣依然选择了询问杨士奇,关于太子监国这段时间的表现。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但如果说太子平时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那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自古以来,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脱不了这个规则的制约。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于是杨士奇经过一番思考后,终于做出了回答:“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
朱棣听了这个答案后十分满意,脸上立刻阴转晴,变得十分安详,当然最后他还不忘夸奖杨士奇,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