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人才计划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海上长城最新章节!
李广心情极好,每天除了处理军务,开开飞机兜风,当然也没有忘记处理一些杂务。
李广收到一个远程电报--英国人于七月一日关闭了滇缅通道,中国从外部获得物资的主渠道被关闭,中国的抗日事业孤立无援。
李广满心的欢喜立刻化为愤怒。他一直认为滇缅公路是在日本占领了缅甸之后才断掉的。但是实际上英国也在历史上也真的这么做了。
现在英国因为在欧洲大陆上的失败,迫于日本的压力就轻率的关闭了这条关系中国抗日命运的大通道。这条通道的关闭,不仅对国内的抗日影响巨大,对于海抗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李广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英缅当局关闭了三个月滇缅通道。)
所谓道义,在国家之间真的存在吗?
李广在大西洋上的这两次冒险,只能用一个词表达,值得,太值得了。(几个词?)
海抗军在此之前,依靠的是工业生产的利润或者商业投机的利润,甚至是抢劫日本商船支撑着一切。
而欧洲冒险所得的这笔财富顶的上李广所有赚到的钱的三倍还多。可以说只要把这些物资换成钱,海抗军将会拥有一支舰队,真正的舰队。
但是比换成钱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现在海抗军别看人数不少,距离一支舰队还差的远。滇缅公路的关闭直接影响到了海抗军的人才计划。
在缴获了一艘智利战列舰之后,整个海抗军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人才。一艘战列舰上需要一千多人。而这些人中分为三四十个兵种,至少需要三百人是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是中国目前最缺的理工科人才。
如果不是苏紫紫在美国招收的那些文化青年,海抗军连这一艘战舰的舰员都凑不全。但是这些文化青年本身只是百姓,要想成为军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很明显,海抗军现有的人力远远不足。别忘了,还有一艘航空母舰在建造过程中。所以早在李广前往欧洲之前,就已经安排苏茂德在国内为海抗军招收文化青年,但是成效却不那么理想。三五十个还好招收,三五千个实在不是一个商人所能办到的,即使苏茂德能凑到蒋委员长面前说两句话。总之大规模的招收文化青年不经过政府组织根本没有这种可能。
李广财大气粗,这次欧洲之行,两趟合计仅仅反坦克枪就弄到了两千五百多支。
五月份,李广请蒋委员长代为招兵的条件极为优厚。一个理工科大学生,一支反坦克枪加一百发钢芯穿甲弹,或者重机枪一挺。一个小学毕业青年,或者一个中学毕业青年,一挺轻机枪,或者两挺轻机枪。
李广开出条件最为优惠的是海军。中国海军弱小,但是国内还是有一些经历过正式军校的海军军官。在三七年抗战爆发之前,国内海军军校培养出了三千学员,其中还有七十名留洋深造。为此李广开出了一门战防炮加一百颗炮弹换一个海军军官的条件。曾经留洋深造的,李广给出的条件是一门75mm步兵炮。
这些武器都是国内急缺的。李广开出的条件不容蒋委员长不答应。
波兰之行加上敦刻尔克的投机,李广现在仅仅反坦克枪一项就有两千五百支,足够华军每个连分配上一支。
而总数近五百门战防炮也差不多能使得华军每个营分上一门。
对于几乎没有什么装甲力量的华军来说,这是不容拒绝的诱惑。
而李广可不仅仅是有蒋委员长这一个渠道,相信桂系的李宗仁长官也很乐意为李广帮这个忙的。
李广提供的武器,如果是要拿钱买,恐怕国内的军头们难以掏出来。但是如果仅仅是提供人员,李广相信很多地方实力派都愿意做这样的贸易。
蒋委员长毫无疑问不会把这支已经建国的海抗军推到桂系那边。这个诱饵一出,苏茂德再次得到了蒋委员长的接见,一番亲切的谈话之后,表示为了抗战大业,为了海军的发展,一定为海抗军做好征兵活动。
pc号上的这些军火是目前最为适合国内华军的,至少不担心子弹炮弹出现不通用。而反坦克枪的子弹,和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李广这次欧洲收破烂搞到了不少。即便是配备不齐,这不还有袁晔嘛。一直在英国活动的袁晔总理,购买了一百万颗枪用穿甲弹和五万颗战防炮用穿甲弹。
枪用穿甲弹价格还算能够接受,一个美元十颗。反坦克炮用的三十七毫米穿甲弹一颗就要三美元,实在是贵。
但是石像岛不能生产,李广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买下。不过这二十五万美金,李广认为花的很值得。每支枪,每门炮都配备一百颗子弹炮弹,基本上够华军用,毕竟一支反坦克枪(炮)的寿命也不过就是两百发子弹。
李广为了这次招兵可是真正下了大本钱。pc号上除了一千多吨的武器弹药是海抗军所需的,其余炮弹和武器全部以相当低廉的价格销售给了中国政府,可以说是半卖半送,蒋委员长很满意。
pc号性能真的不错,五月中旬才离开佛得角,六月一日就到达了缅甸。六月十五日卸货之后已经接上了第一批人员奔赴石像岛。委员长重视,效率高的简直惊人。第一批人员全是国内正规的海军军官。
现在英国人怕了日本鬼子,切断了滇缅公路,海抗军后续人员如何到达成为一个难题。而且海抗军后续的武器弹药也难以输送到国内,李广可不想失约于蒋委员长。
大陆对外的交通,虽说上海,广州,香港都可以出海,苏茂德也曾经冒险从这几个港口靠岸,但是那都是以乌拉圭商船的名义做贸易,有时还要冒充美国商船,从这几个港口仅仅能带出少量的人员,而且风险巨大。
没有别的办法,李广只有发报请尚在伦敦的袁晔教授和英国方面交涉了。本来就很忙的袁老先生就更加忙了。
袁教授呆在英国不仅有外交上的一干事物,还要帮海抗军订购一些装备。在建造航母的初期,李广以为航母上专用的阻拦索装置应该在美国能够买到。但是实际上美国倒是卖,而且曾经卖给日本一套,但是程序复杂,即使有胡适大使多方呼吁,能否有成也很是渺茫。袁教授准备从英国购买,现在正多方活动。
海抗军有求于英国的事物其实不少,比如那艘智利战列舰的炮弹,就必须从英国购买。那艘战舰是英国一战前建造的,炮弹型号是英国独家的。海抗军根本没有可能为了十门主炮建一条炮弹生产线。大口径炮弹的生产线可不是那么容易建造的,而且即使有设备,技术和工艺都是难度多多。
除此之外,远在昆明的苏茂德还遇到一点怪事,在昆明担任警备司令的宋希濂将军表示愿意为海抗军提供一百名老兵,其中黄埔军校毕业的就有几十个。原因只有一点,苏青是他的老部下。
当然宋希濂也很委婉的开出了条件,苏茂德在昆明的所有商业活动将受到保护,而pc号上的二十四辆捷克坦克如果能卖给他最好了。
这二十四辆坦克,可不是李广计划中的外销物资,本来是准备给徐战的。徐战在五月份的枣宜会战中追随李宗仁长官,战场上和一代名将张自忠携手。战斗中,张自忠阵亡,徐战的部队本已经发展到近六千人,在惨烈的阻击战中伤亡过半。急需补充装备。
徐战在五月份的随枣会战中虽然伤亡惨重,但也打出了名气,现在在第五战区算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中层军官,已经是正儿八经的上校旅长。
想到这点,李广有些郁闷,貌似李某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军衔。
考虑到以后的合作,经过李广同意,苏茂德送给宋希濂了十二辆,足够装备一个装甲营。
李广的招兵计划太有诱惑力了,准泰山大人苏茂德稍稍的改动了一点,使得招兵更加容易。
苏茂德把招兵条件作为照顾同样给了桂系和空军轰炸机队长刘国邦的父亲。
这两位没有办法搞到海军人才,但是学生兵和普通士兵却是一点也不缺的。当然徐战属于海抗军的编外,招兵也好不招兵也好,李广足足给徐战准备了一个步兵师的武器。
刘国邦的父亲是原来西北军出身,抗战刚开始时和张自忠是同僚,而张自忠在刚刚过去的枣宜会战中,以中将身份,杀身报国。挽回了自己的名声(卢沟桥事变之后,张自忠负责和日本人谈判,背负汉奸骂名多年)。而刘国邦的父亲刘如明(同音不同字,请勿对号入座。)在抗战中厮杀多年,虽无大功,但是也历尽磨难,至今名声也不算好,一直背负着疑似汉奸的罪名。
但是刘如明军长在西北,在河北威信极高,招兵相当容易。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刘国邦在海抗军当军官,那么刘如明军长自然就算自己人了。
如此好的条件,刘如明一拍胸脯立刻答应下来,甚至表示如果需要,自己这个军也可以抽出一千老兵。不过这个苏茂德却是没有敢答应,国内局势本来就不乐观,挖华军的墙角李广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刘如明也是时隔两年才知道儿子的去向,激动之下,不由分说给海抗军提供了一百名老兵。并保证为海抗军从河北招收一千壮丁。
而桂系李宗仁长官则一口答应提供三千壮丁。
苏茂德没有想到的是,一支名不见经传的河南地方势力找上门来,为海抗军一次性的提供了五千兵员。注意不是壮丁,而是经过简单训练的兵员。
这支势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乃是宛西自治首领别廷芳所控制的。(读者可以稍微的百度一下,这个人只是缺少穿越者的知识,但是所作所为只能称为奇人,不过某些原因宣传不多而已,实际上此人的势力绝对不下于一个小军阀。)
而别廷芳只需要海抗军提供路费即可,连枪都没有要。不过苏茂德却不会不给。别廷芳不是雷锋,背后的原因只有一点,袁晔教授曾经给别廷芳写过一封信。
别廷芳能从偏僻一域,并无多少家世可以依靠,几十年时间发展到拥兵数万的局面,其自身能力毋庸置疑,但其中有没有袁晔一干老北洋势力的支持很难说。但是无论如何,这对于海抗军的壮大来说极为有利。
整个招兵的格局是这样的,高端人才是由蒋委员长提供,普通士兵仅仅这三位就为海抗军组织了近万人,已经大大的超出了李广的招兵计划。
事情顺利的简直让苏茂德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说桂系是看在武器的面子上,刘如明是因为儿子在海抗军。别廷芳则是毫无缘故,而宋希濂的理由明显有点牵强。
纷纷乱世,苏茂德摸爬滚打多年,也已经意识到,恐怕是他那高贵的亲戚--蒋委员长有意在海抗军中掺如自己的力量。最为明显的是宋希濂的一百兵力,这些兵几乎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这么一百人几乎能立刻撑起一个步兵旅的架子。其重要性远超几千壮丁。
不过对于海军人才,委员长的作法就显得颇为诡异。众所周知,民国海军有几大派系,中央系(俗称电雷系),鲁系(前身东北系),闽系,粤系。委员长提供的大部分海军人才竟然都是电雷系之外的其他派系,闽系和鲁系占了九成。或许是委员长排除异己的一招。但不管怎么说,在滇缅公路关闭之前,pc号上运载了最为重要的一批海军人才,总人数达到了三百五十人,已经奔赴石像岛了。
学生兵还在向昆明积聚,普通士兵正在向徐战的独立旅驻地集中。
英国关闭滇缅通道,一切计划都得做出改变,苏茂德请求李广的指示。李广暂时也没有什么招数,只好决定大量的新兵交给徐战训练,另外在昆明成了一个海抗军训练营,由宋希濂提供的一百名老兵代为训练学生兵。
但是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委员长即便不提出异议,云南王龙云也不会允许一支准武力在他的辖区驻扎。对于海抗军来说,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里没有一个合适的海抗军军官主持事物。
兵者,国之利器。李广已经不再天真,他深知军队这头猛虎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李广心情极好,每天除了处理军务,开开飞机兜风,当然也没有忘记处理一些杂务。
李广收到一个远程电报--英国人于七月一日关闭了滇缅通道,中国从外部获得物资的主渠道被关闭,中国的抗日事业孤立无援。
李广满心的欢喜立刻化为愤怒。他一直认为滇缅公路是在日本占领了缅甸之后才断掉的。但是实际上英国也在历史上也真的这么做了。
现在英国因为在欧洲大陆上的失败,迫于日本的压力就轻率的关闭了这条关系中国抗日命运的大通道。这条通道的关闭,不仅对国内的抗日影响巨大,对于海抗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李广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英缅当局关闭了三个月滇缅通道。)
所谓道义,在国家之间真的存在吗?
李广在大西洋上的这两次冒险,只能用一个词表达,值得,太值得了。(几个词?)
海抗军在此之前,依靠的是工业生产的利润或者商业投机的利润,甚至是抢劫日本商船支撑着一切。
而欧洲冒险所得的这笔财富顶的上李广所有赚到的钱的三倍还多。可以说只要把这些物资换成钱,海抗军将会拥有一支舰队,真正的舰队。
但是比换成钱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现在海抗军别看人数不少,距离一支舰队还差的远。滇缅公路的关闭直接影响到了海抗军的人才计划。
在缴获了一艘智利战列舰之后,整个海抗军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人才。一艘战列舰上需要一千多人。而这些人中分为三四十个兵种,至少需要三百人是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是中国目前最缺的理工科人才。
如果不是苏紫紫在美国招收的那些文化青年,海抗军连这一艘战舰的舰员都凑不全。但是这些文化青年本身只是百姓,要想成为军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很明显,海抗军现有的人力远远不足。别忘了,还有一艘航空母舰在建造过程中。所以早在李广前往欧洲之前,就已经安排苏茂德在国内为海抗军招收文化青年,但是成效却不那么理想。三五十个还好招收,三五千个实在不是一个商人所能办到的,即使苏茂德能凑到蒋委员长面前说两句话。总之大规模的招收文化青年不经过政府组织根本没有这种可能。
李广财大气粗,这次欧洲之行,两趟合计仅仅反坦克枪就弄到了两千五百多支。
五月份,李广请蒋委员长代为招兵的条件极为优厚。一个理工科大学生,一支反坦克枪加一百发钢芯穿甲弹,或者重机枪一挺。一个小学毕业青年,或者一个中学毕业青年,一挺轻机枪,或者两挺轻机枪。
李广开出条件最为优惠的是海军。中国海军弱小,但是国内还是有一些经历过正式军校的海军军官。在三七年抗战爆发之前,国内海军军校培养出了三千学员,其中还有七十名留洋深造。为此李广开出了一门战防炮加一百颗炮弹换一个海军军官的条件。曾经留洋深造的,李广给出的条件是一门75mm步兵炮。
这些武器都是国内急缺的。李广开出的条件不容蒋委员长不答应。
波兰之行加上敦刻尔克的投机,李广现在仅仅反坦克枪一项就有两千五百支,足够华军每个连分配上一支。
而总数近五百门战防炮也差不多能使得华军每个营分上一门。
对于几乎没有什么装甲力量的华军来说,这是不容拒绝的诱惑。
而李广可不仅仅是有蒋委员长这一个渠道,相信桂系的李宗仁长官也很乐意为李广帮这个忙的。
李广提供的武器,如果是要拿钱买,恐怕国内的军头们难以掏出来。但是如果仅仅是提供人员,李广相信很多地方实力派都愿意做这样的贸易。
蒋委员长毫无疑问不会把这支已经建国的海抗军推到桂系那边。这个诱饵一出,苏茂德再次得到了蒋委员长的接见,一番亲切的谈话之后,表示为了抗战大业,为了海军的发展,一定为海抗军做好征兵活动。
pc号上的这些军火是目前最为适合国内华军的,至少不担心子弹炮弹出现不通用。而反坦克枪的子弹,和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李广这次欧洲收破烂搞到了不少。即便是配备不齐,这不还有袁晔嘛。一直在英国活动的袁晔总理,购买了一百万颗枪用穿甲弹和五万颗战防炮用穿甲弹。
枪用穿甲弹价格还算能够接受,一个美元十颗。反坦克炮用的三十七毫米穿甲弹一颗就要三美元,实在是贵。
但是石像岛不能生产,李广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买下。不过这二十五万美金,李广认为花的很值得。每支枪,每门炮都配备一百颗子弹炮弹,基本上够华军用,毕竟一支反坦克枪(炮)的寿命也不过就是两百发子弹。
李广为了这次招兵可是真正下了大本钱。pc号上除了一千多吨的武器弹药是海抗军所需的,其余炮弹和武器全部以相当低廉的价格销售给了中国政府,可以说是半卖半送,蒋委员长很满意。
pc号性能真的不错,五月中旬才离开佛得角,六月一日就到达了缅甸。六月十五日卸货之后已经接上了第一批人员奔赴石像岛。委员长重视,效率高的简直惊人。第一批人员全是国内正规的海军军官。
现在英国人怕了日本鬼子,切断了滇缅公路,海抗军后续人员如何到达成为一个难题。而且海抗军后续的武器弹药也难以输送到国内,李广可不想失约于蒋委员长。
大陆对外的交通,虽说上海,广州,香港都可以出海,苏茂德也曾经冒险从这几个港口靠岸,但是那都是以乌拉圭商船的名义做贸易,有时还要冒充美国商船,从这几个港口仅仅能带出少量的人员,而且风险巨大。
没有别的办法,李广只有发报请尚在伦敦的袁晔教授和英国方面交涉了。本来就很忙的袁老先生就更加忙了。
袁教授呆在英国不仅有外交上的一干事物,还要帮海抗军订购一些装备。在建造航母的初期,李广以为航母上专用的阻拦索装置应该在美国能够买到。但是实际上美国倒是卖,而且曾经卖给日本一套,但是程序复杂,即使有胡适大使多方呼吁,能否有成也很是渺茫。袁教授准备从英国购买,现在正多方活动。
海抗军有求于英国的事物其实不少,比如那艘智利战列舰的炮弹,就必须从英国购买。那艘战舰是英国一战前建造的,炮弹型号是英国独家的。海抗军根本没有可能为了十门主炮建一条炮弹生产线。大口径炮弹的生产线可不是那么容易建造的,而且即使有设备,技术和工艺都是难度多多。
除此之外,远在昆明的苏茂德还遇到一点怪事,在昆明担任警备司令的宋希濂将军表示愿意为海抗军提供一百名老兵,其中黄埔军校毕业的就有几十个。原因只有一点,苏青是他的老部下。
当然宋希濂也很委婉的开出了条件,苏茂德在昆明的所有商业活动将受到保护,而pc号上的二十四辆捷克坦克如果能卖给他最好了。
这二十四辆坦克,可不是李广计划中的外销物资,本来是准备给徐战的。徐战在五月份的枣宜会战中追随李宗仁长官,战场上和一代名将张自忠携手。战斗中,张自忠阵亡,徐战的部队本已经发展到近六千人,在惨烈的阻击战中伤亡过半。急需补充装备。
徐战在五月份的随枣会战中虽然伤亡惨重,但也打出了名气,现在在第五战区算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中层军官,已经是正儿八经的上校旅长。
想到这点,李广有些郁闷,貌似李某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军衔。
考虑到以后的合作,经过李广同意,苏茂德送给宋希濂了十二辆,足够装备一个装甲营。
李广的招兵计划太有诱惑力了,准泰山大人苏茂德稍稍的改动了一点,使得招兵更加容易。
苏茂德把招兵条件作为照顾同样给了桂系和空军轰炸机队长刘国邦的父亲。
这两位没有办法搞到海军人才,但是学生兵和普通士兵却是一点也不缺的。当然徐战属于海抗军的编外,招兵也好不招兵也好,李广足足给徐战准备了一个步兵师的武器。
刘国邦的父亲是原来西北军出身,抗战刚开始时和张自忠是同僚,而张自忠在刚刚过去的枣宜会战中,以中将身份,杀身报国。挽回了自己的名声(卢沟桥事变之后,张自忠负责和日本人谈判,背负汉奸骂名多年)。而刘国邦的父亲刘如明(同音不同字,请勿对号入座。)在抗战中厮杀多年,虽无大功,但是也历尽磨难,至今名声也不算好,一直背负着疑似汉奸的罪名。
但是刘如明军长在西北,在河北威信极高,招兵相当容易。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刘国邦在海抗军当军官,那么刘如明军长自然就算自己人了。
如此好的条件,刘如明一拍胸脯立刻答应下来,甚至表示如果需要,自己这个军也可以抽出一千老兵。不过这个苏茂德却是没有敢答应,国内局势本来就不乐观,挖华军的墙角李广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刘如明也是时隔两年才知道儿子的去向,激动之下,不由分说给海抗军提供了一百名老兵。并保证为海抗军从河北招收一千壮丁。
而桂系李宗仁长官则一口答应提供三千壮丁。
苏茂德没有想到的是,一支名不见经传的河南地方势力找上门来,为海抗军一次性的提供了五千兵员。注意不是壮丁,而是经过简单训练的兵员。
这支势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乃是宛西自治首领别廷芳所控制的。(读者可以稍微的百度一下,这个人只是缺少穿越者的知识,但是所作所为只能称为奇人,不过某些原因宣传不多而已,实际上此人的势力绝对不下于一个小军阀。)
而别廷芳只需要海抗军提供路费即可,连枪都没有要。不过苏茂德却不会不给。别廷芳不是雷锋,背后的原因只有一点,袁晔教授曾经给别廷芳写过一封信。
别廷芳能从偏僻一域,并无多少家世可以依靠,几十年时间发展到拥兵数万的局面,其自身能力毋庸置疑,但其中有没有袁晔一干老北洋势力的支持很难说。但是无论如何,这对于海抗军的壮大来说极为有利。
整个招兵的格局是这样的,高端人才是由蒋委员长提供,普通士兵仅仅这三位就为海抗军组织了近万人,已经大大的超出了李广的招兵计划。
事情顺利的简直让苏茂德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说桂系是看在武器的面子上,刘如明是因为儿子在海抗军。别廷芳则是毫无缘故,而宋希濂的理由明显有点牵强。
纷纷乱世,苏茂德摸爬滚打多年,也已经意识到,恐怕是他那高贵的亲戚--蒋委员长有意在海抗军中掺如自己的力量。最为明显的是宋希濂的一百兵力,这些兵几乎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这么一百人几乎能立刻撑起一个步兵旅的架子。其重要性远超几千壮丁。
不过对于海军人才,委员长的作法就显得颇为诡异。众所周知,民国海军有几大派系,中央系(俗称电雷系),鲁系(前身东北系),闽系,粤系。委员长提供的大部分海军人才竟然都是电雷系之外的其他派系,闽系和鲁系占了九成。或许是委员长排除异己的一招。但不管怎么说,在滇缅公路关闭之前,pc号上运载了最为重要的一批海军人才,总人数达到了三百五十人,已经奔赴石像岛了。
学生兵还在向昆明积聚,普通士兵正在向徐战的独立旅驻地集中。
英国关闭滇缅通道,一切计划都得做出改变,苏茂德请求李广的指示。李广暂时也没有什么招数,只好决定大量的新兵交给徐战训练,另外在昆明成了一个海抗军训练营,由宋希濂提供的一百名老兵代为训练学生兵。
但是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委员长即便不提出异议,云南王龙云也不会允许一支准武力在他的辖区驻扎。对于海抗军来说,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里没有一个合适的海抗军军官主持事物。
兵者,国之利器。李广已经不再天真,他深知军队这头猛虎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