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 第十二章 《汉书》
第十二章 《汉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最新章节!
我是阿斗
历史的车轮飞驰电掣,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抬起失神的双眼,却看不到它经行的轨迹。
但我,却在为之叹婉。
一切都没有改变。虽然有我的多次提醒,但谁也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庞统庞士元军师还是被张任的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前。这个与孔明齐名的人物,一腔抱负尤未施展,便即离世而去,空留下后人悲叹。我不知道,在他死的时候,父亲可对我的建言有过一丝的犹豫或悔恨。但父亲再也没有提这件事。
他命关羽镇守荆州,孔明与张飞兵分两路入蜀。
这一路上,张翼德与孔明打赌,破天荒的巧失计策,义释严颜,兵不血刃连破数十城,攻到雒城。孔明定计捉张任,为庞军师报了仇;张飞夤夜战马超,在父亲和孔明的安排下,收伏了这头西羌猛虎,至此兵马之壮,一时无两。刘季玉积弱之下,合城降顺,被父亲发配到了南郡公安。西川尽入父亲之手。
我直待西川平定之后才来到蜀中。
在那之前,我留在荆州。
我走路跑步不会无故摔倒了,但刀马之术却是远及不上同龄之人,甚至强不过瘦弱的诸葛乔,这实在是让我感到极没面子的一件事。
更让我没面子的是,在校场之上,小我一岁的王睿可以轻松的在一个照面之间将我放倒,这个小东西似乎对我抱着深仇大恨一样,拳头下得极重,让我简直不敢和他交手。于是,我一面为他的成长感到开心的同时,一面又害怕他不能为我所用,被我培养出来后再逃回去,那我可就成了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周瑜了。
姜维姜伯约是我们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武技最好的一个,他在我的引见下见过几次孔明先生,立时为孔明先生所折服,低下那颗高傲的小脑袋,心甘情愿的伏在地上,请求指教。孔明也十分喜欢姜维,竟将自己手著的兵书交给了他。
我们几个的武艺都是赵云教的。赵云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人,他简直是集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典范--冲锋时赵云会冲在前面,你只要掠阵就行了;撤退的时候赵云会替你断后,你只要先走就行了;你被包围的时候赵云还来救你,你只要还没死就行了;领功劳的时候赵云会分你一半,你只要站在他身边就行了。所以只要站在他的身边,你就会感到十分的安心,更何况他还有两次救我的恩德。
不过呢,年纪还小的姜维诸人感想就与我完全不同了,他们常被赵云打得鼻青脸肿分不出本来面目。赵云是真教的。
王睿生了气就会指着我问赵云:“你为什么不好好教他?!”
于是赵云就会慈爱的看我一眼,抚着我的头道:“因为他不需要学习战场撕杀。”
我便给小王睿一个白眼,然后抱着赵云一顿猛亲。
赵云的胡须不象二叔关羽那样飘逸,不象三叔张飞那样扎人,他的胡须柔柔的软软的,贴在脸上很舒服。
随着战况深入,赵云和孔明都离开了。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无趣,也不想再跟着老先生背诗经,于是我们商量着逃学。但是第二天,我们谁都没有逃成,因为老先生早早的就把我们堵在院里,他要给我们讲《汉书》。
《汉书》讲得都是我祖宗们的故事,这让我十分感兴趣。而另外几个显然对从诗经到故事的转变也还是很满意的,于是都能认真来听。
听到先祖们开创大业的故事,比对比今天的衰落的汉室,我不由得感叹不已。生逢乱世,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怎能庸庸碌碌过此一生?
我不由想起那个历史上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人。平心而谈,那个阿斗绝对不傻,他只是的装傻,他装傻装得,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
后世曾有一个很有见地但却很阴损的人以三叔张飞的口吻说:“阿斗是个很奇怪的孩子,9岁时才能用双手加双脚数到18,平日里总是呆呆的看着一个地方发笑,很少说话。他们都说这孩子脑子有问题,比如你给他一块点心,他总是拿到屁股上蹭两下再吃,为此大哥打过他好多次也没用,于是大家总趁大哥不在的时候用点心逗他。有段时间我一度以为他是让子龙在长坂坡那次给蒙在怀里憋坏的,觉得他怪可怜的。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应该可怜的人是你和那些给他点心的人,军师说,你有没有发现阿斗几乎每天都有点心吃?我恍然大悟,从此不再用点心逗他,而阿斗从此看军师的眼神也变得沉沉的。我不知道阿斗是不是个聪明人,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至少他不是个傻子。一个人装聪明不容易,装傻则更难,而一辈子装傻则更是难上加难。”
这段话很搞笑,那位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不会这样,否则极少夸人的孔明先生也不会赞阿斗:“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而他在建兴八年秋,徙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将两个幼弟远远的逐到两国交界之处,也看得出他强硬的手腕;他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其实综合前面各种蛛丝马迹,再来看他“乐不思蜀”的故事,应该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刘禅应付司马昭的手段,若非大愚,就是大智。既然已经知道刘禅并不傻,那么既然能够骗得了司马昭,他的心机和演技都是相当惊人的了。《汉晋春秋》载司马昭闻听“乐不思蜀”的回答后摇头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三国志集解》针对此段评论道:“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此一评价实为允当。
但装傻再好又能如何,就算是再精明的傻子,也不过是个亡国之君,白费了孔明的天纵奇才。
所以,不论如何,我也不要做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我虽然已是阿斗,但我绝对不用人来扶,我需要辅助之人,但我必须要自己站起来!
这番念头很久以来就在我脑中旋转,但今天在听高祖的故事时,竟然无比清晰的在脑中形成了,我似乎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个灯塔。我的决心无比坚定。坚子刘邦可以成事,我刘阿斗为何不能!
这样想着,我猛得站起,一脚把桌案踢翻,大喝起来。
多年后的诸葛乔身为大汉丞相,他退养林下之后,曾与人讲起那时的情形,他道:“陛下以中人之姿,凛然独立于乱世,北击曹魏,东定孙吴,中兴汉室,重堪乾坤,实乃人力,非为天授。余年少时,曾为陛下侍读,先生讲至《汉书》高祖卷,陛下双眸炯炯,有如电火,洞人腹心。忽掀案于地厉喝曰:‘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此后,余乃心折叹服,立誓相佐,不敢使先父先帝专美于前。”
他们都以为我所说的冢中枯骨是那个被曹魏摆弄的傀儡献帝,他们不知道,我所说的,是我自己!
ps:历史上,涉及到太子刘禅应读何类书籍的问题,蜀汉朝廷上下包括刘备、诸葛亮乃至群臣的意见,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都认为刘禅应读务实有用之书。《三国志》注引《先主遗诏敕后主》记载,刘备教诲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从经过精心选择的书目看,儒家著作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说明不重视儒学。《三国志-孟光传》载:“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孟光说:“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者邪!当务其急者。”此段记载说明了蜀汉的帝王之术,是“当务其急者”。在三国鼎立,强敌压境,而蜀汉又国小势弱的形势下,杂用众家之长,自是必然之举。从诸葛亮的思想特点和刘禅读书的类别看,所谓“通学”,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之学,也即蜀汉统治者所讲求的务实的学问。
我是阿斗
历史的车轮飞驰电掣,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抬起失神的双眼,却看不到它经行的轨迹。
但我,却在为之叹婉。
一切都没有改变。虽然有我的多次提醒,但谁也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庞统庞士元军师还是被张任的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前。这个与孔明齐名的人物,一腔抱负尤未施展,便即离世而去,空留下后人悲叹。我不知道,在他死的时候,父亲可对我的建言有过一丝的犹豫或悔恨。但父亲再也没有提这件事。
他命关羽镇守荆州,孔明与张飞兵分两路入蜀。
这一路上,张翼德与孔明打赌,破天荒的巧失计策,义释严颜,兵不血刃连破数十城,攻到雒城。孔明定计捉张任,为庞军师报了仇;张飞夤夜战马超,在父亲和孔明的安排下,收伏了这头西羌猛虎,至此兵马之壮,一时无两。刘季玉积弱之下,合城降顺,被父亲发配到了南郡公安。西川尽入父亲之手。
我直待西川平定之后才来到蜀中。
在那之前,我留在荆州。
我走路跑步不会无故摔倒了,但刀马之术却是远及不上同龄之人,甚至强不过瘦弱的诸葛乔,这实在是让我感到极没面子的一件事。
更让我没面子的是,在校场之上,小我一岁的王睿可以轻松的在一个照面之间将我放倒,这个小东西似乎对我抱着深仇大恨一样,拳头下得极重,让我简直不敢和他交手。于是,我一面为他的成长感到开心的同时,一面又害怕他不能为我所用,被我培养出来后再逃回去,那我可就成了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周瑜了。
姜维姜伯约是我们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武技最好的一个,他在我的引见下见过几次孔明先生,立时为孔明先生所折服,低下那颗高傲的小脑袋,心甘情愿的伏在地上,请求指教。孔明也十分喜欢姜维,竟将自己手著的兵书交给了他。
我们几个的武艺都是赵云教的。赵云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人,他简直是集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典范--冲锋时赵云会冲在前面,你只要掠阵就行了;撤退的时候赵云会替你断后,你只要先走就行了;你被包围的时候赵云还来救你,你只要还没死就行了;领功劳的时候赵云会分你一半,你只要站在他身边就行了。所以只要站在他的身边,你就会感到十分的安心,更何况他还有两次救我的恩德。
不过呢,年纪还小的姜维诸人感想就与我完全不同了,他们常被赵云打得鼻青脸肿分不出本来面目。赵云是真教的。
王睿生了气就会指着我问赵云:“你为什么不好好教他?!”
于是赵云就会慈爱的看我一眼,抚着我的头道:“因为他不需要学习战场撕杀。”
我便给小王睿一个白眼,然后抱着赵云一顿猛亲。
赵云的胡须不象二叔关羽那样飘逸,不象三叔张飞那样扎人,他的胡须柔柔的软软的,贴在脸上很舒服。
随着战况深入,赵云和孔明都离开了。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无趣,也不想再跟着老先生背诗经,于是我们商量着逃学。但是第二天,我们谁都没有逃成,因为老先生早早的就把我们堵在院里,他要给我们讲《汉书》。
《汉书》讲得都是我祖宗们的故事,这让我十分感兴趣。而另外几个显然对从诗经到故事的转变也还是很满意的,于是都能认真来听。
听到先祖们开创大业的故事,比对比今天的衰落的汉室,我不由得感叹不已。生逢乱世,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怎能庸庸碌碌过此一生?
我不由想起那个历史上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人。平心而谈,那个阿斗绝对不傻,他只是的装傻,他装傻装得,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
后世曾有一个很有见地但却很阴损的人以三叔张飞的口吻说:“阿斗是个很奇怪的孩子,9岁时才能用双手加双脚数到18,平日里总是呆呆的看着一个地方发笑,很少说话。他们都说这孩子脑子有问题,比如你给他一块点心,他总是拿到屁股上蹭两下再吃,为此大哥打过他好多次也没用,于是大家总趁大哥不在的时候用点心逗他。有段时间我一度以为他是让子龙在长坂坡那次给蒙在怀里憋坏的,觉得他怪可怜的。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应该可怜的人是你和那些给他点心的人,军师说,你有没有发现阿斗几乎每天都有点心吃?我恍然大悟,从此不再用点心逗他,而阿斗从此看军师的眼神也变得沉沉的。我不知道阿斗是不是个聪明人,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至少他不是个傻子。一个人装聪明不容易,装傻则更难,而一辈子装傻则更是难上加难。”
这段话很搞笑,那位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不会这样,否则极少夸人的孔明先生也不会赞阿斗:“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而他在建兴八年秋,徙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将两个幼弟远远的逐到两国交界之处,也看得出他强硬的手腕;他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其实综合前面各种蛛丝马迹,再来看他“乐不思蜀”的故事,应该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刘禅应付司马昭的手段,若非大愚,就是大智。既然已经知道刘禅并不傻,那么既然能够骗得了司马昭,他的心机和演技都是相当惊人的了。《汉晋春秋》载司马昭闻听“乐不思蜀”的回答后摇头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三国志集解》针对此段评论道:“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此一评价实为允当。
但装傻再好又能如何,就算是再精明的傻子,也不过是个亡国之君,白费了孔明的天纵奇才。
所以,不论如何,我也不要做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我虽然已是阿斗,但我绝对不用人来扶,我需要辅助之人,但我必须要自己站起来!
这番念头很久以来就在我脑中旋转,但今天在听高祖的故事时,竟然无比清晰的在脑中形成了,我似乎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个灯塔。我的决心无比坚定。坚子刘邦可以成事,我刘阿斗为何不能!
这样想着,我猛得站起,一脚把桌案踢翻,大喝起来。
多年后的诸葛乔身为大汉丞相,他退养林下之后,曾与人讲起那时的情形,他道:“陛下以中人之姿,凛然独立于乱世,北击曹魏,东定孙吴,中兴汉室,重堪乾坤,实乃人力,非为天授。余年少时,曾为陛下侍读,先生讲至《汉书》高祖卷,陛下双眸炯炯,有如电火,洞人腹心。忽掀案于地厉喝曰:‘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此后,余乃心折叹服,立誓相佐,不敢使先父先帝专美于前。”
他们都以为我所说的冢中枯骨是那个被曹魏摆弄的傀儡献帝,他们不知道,我所说的,是我自己!
ps:历史上,涉及到太子刘禅应读何类书籍的问题,蜀汉朝廷上下包括刘备、诸葛亮乃至群臣的意见,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都认为刘禅应读务实有用之书。《三国志》注引《先主遗诏敕后主》记载,刘备教诲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从经过精心选择的书目看,儒家著作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说明不重视儒学。《三国志-孟光传》载:“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孟光说:“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者邪!当务其急者。”此段记载说明了蜀汉的帝王之术,是“当务其急者”。在三国鼎立,强敌压境,而蜀汉又国小势弱的形势下,杂用众家之长,自是必然之举。从诸葛亮的思想特点和刘禅读书的类别看,所谓“通学”,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之学,也即蜀汉统治者所讲求的务实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