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辽州统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汉献帝新传最新章节!
华夏五年初,三月,刘协御驾陪同荀攸、荀彧等荀家子弟回豫州祭祖,顺道示察豫州、兖州和黄河治理情况。
四月底,荀攸领着一千余名士子、襄阳工院精通水利的大匠三十余名、藏书三万余卷和大量钱财物资前往西域,荀攸知道他这一走就将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原,在襄阳城前垂泪不止,刘协让人以金皿盛满襄阳土赠之。
荀攸明知道自己载着皇上的万千重担和期待,心中应该澎湃如潮,可站在襄阳城前,他内心却分明是酸楚的,但他知道自己不会后悔,紧紧抱住金皿,领众人向刘协最后三拜。
刘协让陈群取过一卷紫玉简,上面画着大汉疆域图,亲自递给荀攸,道:“公达,此乃朕亲笔所绘,见此物如见朕之心!”
荀攸垂泪道:“臣再不能回,望圣上保重龙体,不可劳碌过度!”
刘协心中也是酸涩,轻拍其肩膀道:“去吧,若朕能够抽出时间,必前往西域看望你!”
荀攸再拜谢恩,乃带马队离开,一路向西域而去。
华夏五年夏至,韩妃生刘协三子,刘协取名为刘平,淡淡一笑道:“生的倒也及时!”
此时的辽州平壤,赵云、曹操、孟建正在讨论统一南方三韩的事情,这几年中,在大汉的鼓动下,三韩之间不停的爆发战争,受扶持最多的马韩逐步将统一三韩。
赵云、曹操和孟建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此时的三韩领土已经接近统一,只要一举灭马韩,或者让其接受封公制,就可以实现整个辽州的统一。
赵云和曹操整顿军队,由于三韩地理上多山麓,虽然各自不高,可骑兵突袭的方法并不适宜,最终还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方法,水、步、骑各领三万精锐,直接攻入马韩百济部落。
孟建以国内有变,将在韩任教的士子系数抽调回北方,马韩王再愚笨也明白大汉天子连自己也不想留下来,急忙拜伏,愿意归降为大汉一州。
赵云下令三军齐进,马韩王知道就算打也不是敌手,率各部落首领在百济城外投诚,孟建代皇上封其为马韩侯,押送回襄阳。
在马韩王被押离辽州之后,三韩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叛,或要求放马韩王回来,或要求独立。
曹操率六万大军扫荡各地反叛部落,到了华夏六年,各地反叛基本清除,一些中立部族也被消灭掉,经过一年的血洗,三十万牟韩人清洗一空,相对接受汉化的马韩也少了十万余人,这些人有一半被直接处死,另有部分女子运回了大汉补充南方缺乏的女子,余者很多人却被运往漠北。
孟建在平壤建立平壤学府,让李严负责当地汉化事宜,建立釜山、辰光、江华三郡。
经过长达七年的汉化,当地不少年轻人都已经能够识汉字,说汉话,为后继强制汉化打下一定的基础,可三韩最初的八十万人口,在本来内部由马韩王发动的统一战争中就失去了二十余万,经历曹操这一次血洗,本地土著只有不到二十万人,大量辽州北部人南移下来继承田地。
刘协为了防止万一,让曹操继续留守三郡镇守两年。同时,为了使辽州成为平定兴州和瀛州的基地,刘协让治略府制定了新的《辽州治略》,目标直指平定兴州和瀛州提供支持,荆州、扬州各抽调二十万百姓前往辽州,鲜卑中抽调了三万愿意务农的壮年男子前往辽州。
并为辽州制定了二十一个中小型规模的水利工程和大连、釜山、群山(今韩国群山市,沿海地带)、辰光(今韩国光州,在西南端,比较接近中国)、汉城(汉城多好听啊,非要改首尔,我再把它改回来)五个新城池;建设大连、釜山、慈山(今朝鲜永兴港,天然良港,可惜朝鲜自己没有实力建设)、南浦(朝鲜平壤市最近的港口,也是非常天然良港,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和青岛港面貌接近,也是朝鲜无能,否则亚洲良港肯定有他的地位)、群山、江华(今汉城西的港口城市仁川附近)六个港口的五年建设规划。
辽州治略台则抽调韩国本地所乘劳动力从事这些城池和港口建设,加强城市之间道路建设和漕运建设工作。
襄阳银庄在辽州平壤开设了辽州分庄,并向辽州治略台提供了六十亿钱的贷款,而所有拥有建筑业的集商社都云集辽州,竞价承包各个工程建设。
辽州就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骤然统一,辽州西起幽州长城,东到海,包括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何长白山脉南部,最北端到玄菟(今沈阳附近),州领土和冀州相当,下设昌黎、玄菟、乐浪、江华、辰光、釜山六郡,治所仍设在平壤。
在荆州、扬州和漠北移民抵达后,人口汉化率达到七成,初步实现刘协的目标,下面要做的就是辽州真正的富强起来,为平定兴州承担基地作用,由于瀛州的土地探测情况不明,而且要跨海作战,刘协将这计划拖延向后,让曹操、赵云准备数年后,开始向兴州开拓。
兴州目前有三个国家,都处于奴隶社会水平,但由于吸纳了大量汉朝的知识,他们的军事和农耕水平和其上层建筑并不协调。
对于这样的地方,要是打硬仗显然不是很理智的方法。取巧的方法就在于夫余王身上,还是采用马韩王的方法也许有点过,和马韩王相比,夫余王在大汉士子心中还是很忠于大汉的,无论如何应该顾及国内的一些想法,那么封公制就是非常好的办法。
刘协立刻故技重施,派步骘领昭令前往夫余国,实际上辽州和三韩被大汉南方皇帝迅速统一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了东北平原的三国,在刘协派出步骘之后不久,夫余王、挹娄王和高句丽王都派出使臣前往辽州拜见孟建,表示愿意向大汉称臣,但刘协的目标可没有这么简单,他需要实际掌控东北平原这片富饶的土地。
除了这三个大王国外,曾经也很强的沃沮也派人来到平壤,向大汉称臣,并希望大汉帮助沃沮主持公道,让高句丽归还沃沮的土地。
这个事情倒引了孟建的兴趣,他立刻将所有情况和资料整理清楚,传向中原,经青州传到襄阳。
刘协想了想,如果要想巧妙的收复兴州,夫余王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沃沮也不是一个不错的补充,此前高句丽一直乘着大汉混乱试图统一东北平原,和沃沮、夫余、挹娄都有开战,或许一上来灭掉高句丽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只要大汉出面,以辽州为基地,派出几万精锐,诏令沃沮、夫余、挹娄三国同时出兵,那么就可以轻松消灭高句丽,虽然要分一部土地归还给沃沮,但总体来说利益还是巨大,只要能够灭掉高句丽,夫余、挹娄、沃沮三地的领土都暴露在大汉的铁蹄之下。
实际上统一兴州最大的困难就是高句丽,这是一个非常尚武的奴隶王国,夫余、挹娄、沃沮经常是三打一也不是他的对手,反而被他压着打,只要除掉他,那么统一兴州就非常轻松了,中间只需要继续拉拢一个,打击一个,或者采取西域的封公制。
为了让封公制变得更实用,刘协开始考虑六层三等爵位制,就是在公、侯、伯、子、男、新六层爵位上各一等、二等和三等制,一等公爵以州命封号,二等公爵以山命封号,三等公爵以郡名或者大城名命封号;一等侯以山命封号,二等侯以郡命封号,三等候以公绩命封号;一等伯以郡名命封号,二等伯以大县名命封号,三等伯以功绩命封号;子、男、新三层爵位不命封号,只设等级。
刘协想出这样的爵位制,并没有立刻实施,而是首先让荀彧、胡昭过来,和他一起商量可行性,结果荀彧和胡昭都非常赞成,毕竟现行的爵位制度过于简单,分封起来使功绩不明显。
刘协见他们这样偏向保守的大臣都同意,其他人自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立刻下诏调整爵位制,首先华夏六年五月再次祭奠卢植追封为荆州公,成为大汉第一位一等公爵,由于一等公爵不保留继承制,卢植(查卢氏家谱的时候,意外发现韩国总统卢泰愚、卢武铉是卢植后裔,无语一个,不过卢益这个是错误的,可能因为战乱,卢家的家谱中间有断层,一直到宋朝才重新建立,所以大家不要相信啊,好象我的家谱也在五胡乱华之后中断了,从宋太祖才重新记录,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和刘备不是一支,他们家断了,活该。估计大家的家谱都是差不多这个时候重新续上的,不信自己去查。)长子卢益仍然维持荆山公。
皇甫嵩则维持二等公爵,周邑、杨彪、丁原三人很自然过渡到三等公,为了弥补皇甫骊,刘协巧妙的改南骊族领地内的贺兰山改为南骊山,这样保持皇甫骊为二等公,使皇甫家族成为大汉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二等公爵的家族,其家族也立刻成为大汉第一个一等国族。
刘协这样的平衡让皇甫嵩也很满意,毕竟卢植逝世在先,他也不好意思和卢植在一等公爵的问题上平齐,而且同样二等公爵在大汉也仅他和皇甫骊,他还是比较满足的,这一高兴,身体状况竟然比以往好了一些,刘协看道他身体转好也是非常高兴。
荀攸则成为三等公爵,荀彧也终于在此次改封制之后,被封为襄阳公,陈群封为洛阳公,徐庶封为长安公,这些封号都是非常独特的,虽然是三等公爵,但能够以大汉现首都和前首都为封号,足可以显现其功劳,同时又让还在世的杨彪、丁原等人较为舒服,毕竟荀彧、徐庶这样的功劳也就是三等公爵,他们虽然维持着三等公爵也还算过得去。
刘协就这样小心平衡着,周瑜、杨修等人由于其父尚在,就不用急着封公,刘协也特意让陈群书函说明其中因由。
赵云封为常山公,孙坚改封丹阳公,马腾封为金城公,皆为三等公爵。黄盖、张辽等上将加封为一等侯爵,只有张颌由于没有什么功绩,封为二等侯爵。
刘协这一次爵位改制和加封,给朝廷文武百官都留下了无限遐想,荀彧和徐庶则敏锐的感觉到刘协已经将封王的可能性消除掉了,如果卢植都只能停在一等公爵位置上,他们是没有机会上封为王的。
刘协一直不肯把话直说出来,那是因为他曾经表示肯定要封王,天子说话岂能不算数,如今想收回来又不知道怎么收而已,两人识相的不约而同的上奏,请皇上制定王爵,然为天下着想,非皇子不得封王。
刘协还是没有同意,让两人大为不解,荀彧特意到御府直谏,希望刘协不封外人为王,刘协道:“不是朕不封你们为王,实则朕有一个打算,那就是大汉朝廷在朕之后永不封王!”
荀彧大惊,急忙问刘协为何有如此考虑?
刘协道:“朕决定封王者可以独领一州之地,然这个州决计不在大汉目前的疆域中,他们在大汉的四州,也就是朕会封四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子到大汉外为王,维持一个更大的帝国,但他们的王位谁继承,大汉中央朝廷和皇帝并不决断,让他们自己决断,至于他们能否自己在外域的统治,那也看他们的本事,大汉中央绝不提供大规模的支持。”
荀彧心中猛然明亮,知道刘协这个设想的因素,道:“臣认为此倒是一个可行之策!”
刘协微微颔首道:“是啊,朕给你们划出来的大汉疆域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界限,虽然朕也可以轻松逾越,但传到朕的子孙手中,必然要崩溃,引发的反应将可能把大汉拖入到一场特殊的战争泥潭中,可是那些领土对大汉也很重要啊,那么就只能走联邦形式,他们属于大汉,但管理权限在他们手里,若是他们不能守护这份管辖之权,失之于他人,那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大汉中央若是富强或可支援他,若是不够富强,也可就此作罢。”
复又道:“一个帝国太小容易消逝,太大了也容易崩溃,所以必须控制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可以保持长久稳定的疆域,而在这之外的疆域可以通过联邦的方式进行控制,最好是皇帝血统得后裔去管辖,那么就至少可以保持联邦的稳定性,但如果朕的那个后裔无能,控制不住,那就是他自己的问题,只要新上任的拥有者继续向大汉称臣,维持王封,大汉可以允许他改姓刘,外嫁公主,使他的后裔拥有帝室血统,朕认为只要大汉还够富强,他就必须接受。若是他不接受,大汉能打则打下去,不能打就励精图治,等待新的机会再除掉他。”
荀彧道:“圣上如此设置,大汉天下恐怕就可以延续千年,甚至永存于世!”
刘协忽然奇怪的一笑,道:“哪个帝王能够让自己子孙永统大汉,又何必让自己子孙永统大汉呢,文若,你知道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是什么吗?”
荀彧道:“圣上说过,圣上为了大汉而生,而臣窃以为,臣是为了圣上而生!”
刘协赞许的微微颔首,道:“人活着有两个意义,或者说是责任,一曰传承,二曰寻道!”
荀彧纵然再博学,也还是不明白刘协说的这两意义如何理解,乃问道:“圣上可否略加解释,让臣亦能理解一二!”
刘协若有若无的笑道:“传承就是延续,延续你自己的生命,延续你家族的生命,延续你这脉血统的生命,延续你这个民族的生命,延续你所在的文明的生命,就这就是传承,朕也好,文若也好,我们走到今天这样的位置,我们的责任就已经不是延续自己和家族的生命了,是延续我们炎黄民族的生命,延续我们炎黄文明的生命。”
“至于寻道,可以理解为延伸,也可以理解为拓展和扩张,或者可以理解为追寻世间一切事物运行的道,老子说宇宙万界皆有道,实际这世上有无限个道,我们的第二责任就追寻道,发现这无限的道,认识这无限的道,只有更好的认识道,我们才能更明白怎么样去遵守道,只有遵守道,我们才能无限延续下去,第一责任才能真正的完成,而只有无限延续下去,我们才能追寻无限的道!”
(ps:这段说的有点深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两段话,可能不大好懂。这本书的所有内涵到这里完全呈现了,这一套书的上下集概念也就出来了,上集就是本书,后面延续的另一集是科幻,第一本说过去,第二本说未来。)
荀彧哑口无言,关于人生的意义,他自己也曾经询问自己很多次,但却没有一次寻找这个答案,他不得不去怀疑眼前的皇帝是否真是三尊降世。
荀彧和刘协的这段对话很快就流传了出去,胡昭和管宁都不停得琢磨着刘协的这段话,因为这样一段话,两人甚至更多学者不得不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刘协,而是将他看做道教继老子之后一位新学术统领,在更多人心中,皇帝刘协隐约就是道教的新圣人,在老子和庄子之后,道教终于出现一位在哲学上领先儒家的人物,让追寻道家思想的学者们看到一线光明。
在大汉各个学府和所有士子聚会的地方,人们开始一次次讨论刘协所说的“人之大义,一曰传承,二曰寻道。”
令人意外的是,在一片热烈讨论声中,张鲁忽然逝世,没有后嗣的张鲁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遐想,那就是新任道教教主究竟由谁来出任。
在这个问题上百姓和士子们出奇的走向了一个统一,那就是大汉皇帝刘协接任道教教主之责。
百姓的这种推崇是因为刘协就是三尊中的灵宝天尊降世,既然是灵宝天尊降世,那么教主自然应该他继承,而士子则出于学术上的考虑,在过去的讨论中,刘协毫无疑问才是大汉现在最能诠释道的真谛的人,荀彧和徐庶则更多出于政权上的考虑,在朝廷的推动下,道教已经是大汉毫无疑问的国教,如果不是因为刘协带有灵宝天尊降世的传说,张鲁的影响力完全可以逼近大汉皇帝。
刘协却在犹豫着,以他大汉皇帝的身份和影响力,他出任教主就会将道教和道家毫无疑问推向一个崇高无比的位置,完全将会压制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发展。
他也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既能让大汉的知识分子走向寻道的方向,追寻宇宙的真理,又保证儒家的合适发展。
经过一次次平衡,他决心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他出任教皇,大汉皇帝出任道教的教皇,而同时保留学术性的道圣,将教主一分为二,将道家和道教再次分开。
这个设想在幕僚院经历一次次讨论,荀彧和陈群都表示反对,他们不反对教皇的设置,因为这才符合刘协大汉皇帝的身份,但道圣的设置,将过分的使道家学术思想领导者拥有更大的威信,也将进一步刺激道、法、儒三家的争辩,使大汉用于立国的三家制衡论瓦解。
在这个问题上,胡昭提出一个建议,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建议,他的建议将帮助刘协实现自己的梦想。
华夏五年初,三月,刘协御驾陪同荀攸、荀彧等荀家子弟回豫州祭祖,顺道示察豫州、兖州和黄河治理情况。
四月底,荀攸领着一千余名士子、襄阳工院精通水利的大匠三十余名、藏书三万余卷和大量钱财物资前往西域,荀攸知道他这一走就将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原,在襄阳城前垂泪不止,刘协让人以金皿盛满襄阳土赠之。
荀攸明知道自己载着皇上的万千重担和期待,心中应该澎湃如潮,可站在襄阳城前,他内心却分明是酸楚的,但他知道自己不会后悔,紧紧抱住金皿,领众人向刘协最后三拜。
刘协让陈群取过一卷紫玉简,上面画着大汉疆域图,亲自递给荀攸,道:“公达,此乃朕亲笔所绘,见此物如见朕之心!”
荀攸垂泪道:“臣再不能回,望圣上保重龙体,不可劳碌过度!”
刘协心中也是酸涩,轻拍其肩膀道:“去吧,若朕能够抽出时间,必前往西域看望你!”
荀攸再拜谢恩,乃带马队离开,一路向西域而去。
华夏五年夏至,韩妃生刘协三子,刘协取名为刘平,淡淡一笑道:“生的倒也及时!”
此时的辽州平壤,赵云、曹操、孟建正在讨论统一南方三韩的事情,这几年中,在大汉的鼓动下,三韩之间不停的爆发战争,受扶持最多的马韩逐步将统一三韩。
赵云、曹操和孟建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此时的三韩领土已经接近统一,只要一举灭马韩,或者让其接受封公制,就可以实现整个辽州的统一。
赵云和曹操整顿军队,由于三韩地理上多山麓,虽然各自不高,可骑兵突袭的方法并不适宜,最终还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方法,水、步、骑各领三万精锐,直接攻入马韩百济部落。
孟建以国内有变,将在韩任教的士子系数抽调回北方,马韩王再愚笨也明白大汉天子连自己也不想留下来,急忙拜伏,愿意归降为大汉一州。
赵云下令三军齐进,马韩王知道就算打也不是敌手,率各部落首领在百济城外投诚,孟建代皇上封其为马韩侯,押送回襄阳。
在马韩王被押离辽州之后,三韩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叛,或要求放马韩王回来,或要求独立。
曹操率六万大军扫荡各地反叛部落,到了华夏六年,各地反叛基本清除,一些中立部族也被消灭掉,经过一年的血洗,三十万牟韩人清洗一空,相对接受汉化的马韩也少了十万余人,这些人有一半被直接处死,另有部分女子运回了大汉补充南方缺乏的女子,余者很多人却被运往漠北。
孟建在平壤建立平壤学府,让李严负责当地汉化事宜,建立釜山、辰光、江华三郡。
经过长达七年的汉化,当地不少年轻人都已经能够识汉字,说汉话,为后继强制汉化打下一定的基础,可三韩最初的八十万人口,在本来内部由马韩王发动的统一战争中就失去了二十余万,经历曹操这一次血洗,本地土著只有不到二十万人,大量辽州北部人南移下来继承田地。
刘协为了防止万一,让曹操继续留守三郡镇守两年。同时,为了使辽州成为平定兴州和瀛州的基地,刘协让治略府制定了新的《辽州治略》,目标直指平定兴州和瀛州提供支持,荆州、扬州各抽调二十万百姓前往辽州,鲜卑中抽调了三万愿意务农的壮年男子前往辽州。
并为辽州制定了二十一个中小型规模的水利工程和大连、釜山、群山(今韩国群山市,沿海地带)、辰光(今韩国光州,在西南端,比较接近中国)、汉城(汉城多好听啊,非要改首尔,我再把它改回来)五个新城池;建设大连、釜山、慈山(今朝鲜永兴港,天然良港,可惜朝鲜自己没有实力建设)、南浦(朝鲜平壤市最近的港口,也是非常天然良港,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和青岛港面貌接近,也是朝鲜无能,否则亚洲良港肯定有他的地位)、群山、江华(今汉城西的港口城市仁川附近)六个港口的五年建设规划。
辽州治略台则抽调韩国本地所乘劳动力从事这些城池和港口建设,加强城市之间道路建设和漕运建设工作。
襄阳银庄在辽州平壤开设了辽州分庄,并向辽州治略台提供了六十亿钱的贷款,而所有拥有建筑业的集商社都云集辽州,竞价承包各个工程建设。
辽州就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骤然统一,辽州西起幽州长城,东到海,包括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何长白山脉南部,最北端到玄菟(今沈阳附近),州领土和冀州相当,下设昌黎、玄菟、乐浪、江华、辰光、釜山六郡,治所仍设在平壤。
在荆州、扬州和漠北移民抵达后,人口汉化率达到七成,初步实现刘协的目标,下面要做的就是辽州真正的富强起来,为平定兴州承担基地作用,由于瀛州的土地探测情况不明,而且要跨海作战,刘协将这计划拖延向后,让曹操、赵云准备数年后,开始向兴州开拓。
兴州目前有三个国家,都处于奴隶社会水平,但由于吸纳了大量汉朝的知识,他们的军事和农耕水平和其上层建筑并不协调。
对于这样的地方,要是打硬仗显然不是很理智的方法。取巧的方法就在于夫余王身上,还是采用马韩王的方法也许有点过,和马韩王相比,夫余王在大汉士子心中还是很忠于大汉的,无论如何应该顾及国内的一些想法,那么封公制就是非常好的办法。
刘协立刻故技重施,派步骘领昭令前往夫余国,实际上辽州和三韩被大汉南方皇帝迅速统一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了东北平原的三国,在刘协派出步骘之后不久,夫余王、挹娄王和高句丽王都派出使臣前往辽州拜见孟建,表示愿意向大汉称臣,但刘协的目标可没有这么简单,他需要实际掌控东北平原这片富饶的土地。
除了这三个大王国外,曾经也很强的沃沮也派人来到平壤,向大汉称臣,并希望大汉帮助沃沮主持公道,让高句丽归还沃沮的土地。
这个事情倒引了孟建的兴趣,他立刻将所有情况和资料整理清楚,传向中原,经青州传到襄阳。
刘协想了想,如果要想巧妙的收复兴州,夫余王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沃沮也不是一个不错的补充,此前高句丽一直乘着大汉混乱试图统一东北平原,和沃沮、夫余、挹娄都有开战,或许一上来灭掉高句丽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只要大汉出面,以辽州为基地,派出几万精锐,诏令沃沮、夫余、挹娄三国同时出兵,那么就可以轻松消灭高句丽,虽然要分一部土地归还给沃沮,但总体来说利益还是巨大,只要能够灭掉高句丽,夫余、挹娄、沃沮三地的领土都暴露在大汉的铁蹄之下。
实际上统一兴州最大的困难就是高句丽,这是一个非常尚武的奴隶王国,夫余、挹娄、沃沮经常是三打一也不是他的对手,反而被他压着打,只要除掉他,那么统一兴州就非常轻松了,中间只需要继续拉拢一个,打击一个,或者采取西域的封公制。
为了让封公制变得更实用,刘协开始考虑六层三等爵位制,就是在公、侯、伯、子、男、新六层爵位上各一等、二等和三等制,一等公爵以州命封号,二等公爵以山命封号,三等公爵以郡名或者大城名命封号;一等侯以山命封号,二等侯以郡命封号,三等候以公绩命封号;一等伯以郡名命封号,二等伯以大县名命封号,三等伯以功绩命封号;子、男、新三层爵位不命封号,只设等级。
刘协想出这样的爵位制,并没有立刻实施,而是首先让荀彧、胡昭过来,和他一起商量可行性,结果荀彧和胡昭都非常赞成,毕竟现行的爵位制度过于简单,分封起来使功绩不明显。
刘协见他们这样偏向保守的大臣都同意,其他人自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立刻下诏调整爵位制,首先华夏六年五月再次祭奠卢植追封为荆州公,成为大汉第一位一等公爵,由于一等公爵不保留继承制,卢植(查卢氏家谱的时候,意外发现韩国总统卢泰愚、卢武铉是卢植后裔,无语一个,不过卢益这个是错误的,可能因为战乱,卢家的家谱中间有断层,一直到宋朝才重新建立,所以大家不要相信啊,好象我的家谱也在五胡乱华之后中断了,从宋太祖才重新记录,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和刘备不是一支,他们家断了,活该。估计大家的家谱都是差不多这个时候重新续上的,不信自己去查。)长子卢益仍然维持荆山公。
皇甫嵩则维持二等公爵,周邑、杨彪、丁原三人很自然过渡到三等公,为了弥补皇甫骊,刘协巧妙的改南骊族领地内的贺兰山改为南骊山,这样保持皇甫骊为二等公,使皇甫家族成为大汉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二等公爵的家族,其家族也立刻成为大汉第一个一等国族。
刘协这样的平衡让皇甫嵩也很满意,毕竟卢植逝世在先,他也不好意思和卢植在一等公爵的问题上平齐,而且同样二等公爵在大汉也仅他和皇甫骊,他还是比较满足的,这一高兴,身体状况竟然比以往好了一些,刘协看道他身体转好也是非常高兴。
荀攸则成为三等公爵,荀彧也终于在此次改封制之后,被封为襄阳公,陈群封为洛阳公,徐庶封为长安公,这些封号都是非常独特的,虽然是三等公爵,但能够以大汉现首都和前首都为封号,足可以显现其功劳,同时又让还在世的杨彪、丁原等人较为舒服,毕竟荀彧、徐庶这样的功劳也就是三等公爵,他们虽然维持着三等公爵也还算过得去。
刘协就这样小心平衡着,周瑜、杨修等人由于其父尚在,就不用急着封公,刘协也特意让陈群书函说明其中因由。
赵云封为常山公,孙坚改封丹阳公,马腾封为金城公,皆为三等公爵。黄盖、张辽等上将加封为一等侯爵,只有张颌由于没有什么功绩,封为二等侯爵。
刘协这一次爵位改制和加封,给朝廷文武百官都留下了无限遐想,荀彧和徐庶则敏锐的感觉到刘协已经将封王的可能性消除掉了,如果卢植都只能停在一等公爵位置上,他们是没有机会上封为王的。
刘协一直不肯把话直说出来,那是因为他曾经表示肯定要封王,天子说话岂能不算数,如今想收回来又不知道怎么收而已,两人识相的不约而同的上奏,请皇上制定王爵,然为天下着想,非皇子不得封王。
刘协还是没有同意,让两人大为不解,荀彧特意到御府直谏,希望刘协不封外人为王,刘协道:“不是朕不封你们为王,实则朕有一个打算,那就是大汉朝廷在朕之后永不封王!”
荀彧大惊,急忙问刘协为何有如此考虑?
刘协道:“朕决定封王者可以独领一州之地,然这个州决计不在大汉目前的疆域中,他们在大汉的四州,也就是朕会封四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子到大汉外为王,维持一个更大的帝国,但他们的王位谁继承,大汉中央朝廷和皇帝并不决断,让他们自己决断,至于他们能否自己在外域的统治,那也看他们的本事,大汉中央绝不提供大规模的支持。”
荀彧心中猛然明亮,知道刘协这个设想的因素,道:“臣认为此倒是一个可行之策!”
刘协微微颔首道:“是啊,朕给你们划出来的大汉疆域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界限,虽然朕也可以轻松逾越,但传到朕的子孙手中,必然要崩溃,引发的反应将可能把大汉拖入到一场特殊的战争泥潭中,可是那些领土对大汉也很重要啊,那么就只能走联邦形式,他们属于大汉,但管理权限在他们手里,若是他们不能守护这份管辖之权,失之于他人,那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大汉中央若是富强或可支援他,若是不够富强,也可就此作罢。”
复又道:“一个帝国太小容易消逝,太大了也容易崩溃,所以必须控制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可以保持长久稳定的疆域,而在这之外的疆域可以通过联邦的方式进行控制,最好是皇帝血统得后裔去管辖,那么就至少可以保持联邦的稳定性,但如果朕的那个后裔无能,控制不住,那就是他自己的问题,只要新上任的拥有者继续向大汉称臣,维持王封,大汉可以允许他改姓刘,外嫁公主,使他的后裔拥有帝室血统,朕认为只要大汉还够富强,他就必须接受。若是他不接受,大汉能打则打下去,不能打就励精图治,等待新的机会再除掉他。”
荀彧道:“圣上如此设置,大汉天下恐怕就可以延续千年,甚至永存于世!”
刘协忽然奇怪的一笑,道:“哪个帝王能够让自己子孙永统大汉,又何必让自己子孙永统大汉呢,文若,你知道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是什么吗?”
荀彧道:“圣上说过,圣上为了大汉而生,而臣窃以为,臣是为了圣上而生!”
刘协赞许的微微颔首,道:“人活着有两个意义,或者说是责任,一曰传承,二曰寻道!”
荀彧纵然再博学,也还是不明白刘协说的这两意义如何理解,乃问道:“圣上可否略加解释,让臣亦能理解一二!”
刘协若有若无的笑道:“传承就是延续,延续你自己的生命,延续你家族的生命,延续你这脉血统的生命,延续你这个民族的生命,延续你所在的文明的生命,就这就是传承,朕也好,文若也好,我们走到今天这样的位置,我们的责任就已经不是延续自己和家族的生命了,是延续我们炎黄民族的生命,延续我们炎黄文明的生命。”
“至于寻道,可以理解为延伸,也可以理解为拓展和扩张,或者可以理解为追寻世间一切事物运行的道,老子说宇宙万界皆有道,实际这世上有无限个道,我们的第二责任就追寻道,发现这无限的道,认识这无限的道,只有更好的认识道,我们才能更明白怎么样去遵守道,只有遵守道,我们才能无限延续下去,第一责任才能真正的完成,而只有无限延续下去,我们才能追寻无限的道!”
(ps:这段说的有点深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两段话,可能不大好懂。这本书的所有内涵到这里完全呈现了,这一套书的上下集概念也就出来了,上集就是本书,后面延续的另一集是科幻,第一本说过去,第二本说未来。)
荀彧哑口无言,关于人生的意义,他自己也曾经询问自己很多次,但却没有一次寻找这个答案,他不得不去怀疑眼前的皇帝是否真是三尊降世。
荀彧和刘协的这段对话很快就流传了出去,胡昭和管宁都不停得琢磨着刘协的这段话,因为这样一段话,两人甚至更多学者不得不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刘协,而是将他看做道教继老子之后一位新学术统领,在更多人心中,皇帝刘协隐约就是道教的新圣人,在老子和庄子之后,道教终于出现一位在哲学上领先儒家的人物,让追寻道家思想的学者们看到一线光明。
在大汉各个学府和所有士子聚会的地方,人们开始一次次讨论刘协所说的“人之大义,一曰传承,二曰寻道。”
令人意外的是,在一片热烈讨论声中,张鲁忽然逝世,没有后嗣的张鲁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遐想,那就是新任道教教主究竟由谁来出任。
在这个问题上百姓和士子们出奇的走向了一个统一,那就是大汉皇帝刘协接任道教教主之责。
百姓的这种推崇是因为刘协就是三尊中的灵宝天尊降世,既然是灵宝天尊降世,那么教主自然应该他继承,而士子则出于学术上的考虑,在过去的讨论中,刘协毫无疑问才是大汉现在最能诠释道的真谛的人,荀彧和徐庶则更多出于政权上的考虑,在朝廷的推动下,道教已经是大汉毫无疑问的国教,如果不是因为刘协带有灵宝天尊降世的传说,张鲁的影响力完全可以逼近大汉皇帝。
刘协却在犹豫着,以他大汉皇帝的身份和影响力,他出任教主就会将道教和道家毫无疑问推向一个崇高无比的位置,完全将会压制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发展。
他也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既能让大汉的知识分子走向寻道的方向,追寻宇宙的真理,又保证儒家的合适发展。
经过一次次平衡,他决心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他出任教皇,大汉皇帝出任道教的教皇,而同时保留学术性的道圣,将教主一分为二,将道家和道教再次分开。
这个设想在幕僚院经历一次次讨论,荀彧和陈群都表示反对,他们不反对教皇的设置,因为这才符合刘协大汉皇帝的身份,但道圣的设置,将过分的使道家学术思想领导者拥有更大的威信,也将进一步刺激道、法、儒三家的争辩,使大汉用于立国的三家制衡论瓦解。
在这个问题上,胡昭提出一个建议,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建议,他的建议将帮助刘协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