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留从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南唐天下最新章节!
第三十章留从效
留从效906年生于永春县留湾村,父亲留环早逝,少年即跟随母亲迁居枫亭赤湖的一个小村子里(今称留宅),家境贫贱,长兄留从愿外出当兵,母纺纱,青年留从效砍柴养家,据留宅一带传说:一次留从效从山上砍得柴片,因家用困难,第二天就挑去枫亭草市头出卖,顾客一贯对诚实的留从效有好感,问他柴晒几日?留回答:“一月又一日。”意为月亮晒过一次,太阳也晒过一次,顾客却听成晒过一个月又一天。
后来留从效从枫亭草市头应募当兵,竟成王侯将相,元代林亨《螺江风物赋》中有“王侯草市,百年之古谶呈象”句,即指此事。
今日留宅龙泉宫中尚保存拜石一副(可能为留居道祠堂遗物),据说是留从效和其母亲捐献的,四方形拜石的两边各有长石条一个,一边刻有“留少角敬捨拜石”,另一边刻有“铁梅祈保全家平安”,当地相传留少角即留从效“土名”,两者本地音相近。
留从效得志之后,在留宅建有巨大府第,现有旧墙基遗迹,宽二百多米,有石柱石砖等五代旧物。
废墟间散见许多浅禇色的雕花石件,是五代前人所喜用石色。前几十年村民盖房挖基时曾挖出一卷有字古绢片,府第一旁今仍称“仓厝”,是当日留府大仓库,传说藏有御赐金纺车。留府外不远处有跑马场,长约400米,从东到西分为四层。
公元948年,即留从效刈据泉州后的第四年,普惠、契泽两僧倡建枫亭天王院,留从效舍田供奉。天王院建设规模颇大,有山门广场、天王殿、两廊、大雄宝殿等,广场上还建有两个石塔。
留从效没有亲生儿子,三个从子留绍錤、留居道、留绍鎡分别从兄长留从愿、从兄留仁典过继而来,留从效最主要的继承人是留居道和他的兴化僕射房,留居道子留朴兼祧留绍鎡一房。
留居道能夠安然在陈洪进家乡枫亭的留氏传宗接代,可见留家在陈洪进把留绍鎡执送南唐的政变发生后并无受到太大影响,留氏因留从效主动向宋太祖输诚有功而受两宋朝廷优待,《莆阳比事》记载留氏后代受宋廷优待提拔的官员就有10人之多。
留居道在宋太祖建隆两年曾出判莆田县,后来可能经商,《仙游县志》《连江里志》《枫亭志》中都记载留居道从越南引种荔枝18株,为各处枫亭荔枝之祖。
留居道在留宅建有御书楼,保存南唐元宗李璟,后周世宋柴荣和宋太祖写给留从效的勅书总计8件,其中南唐元宗1件,后周世宗3件、宋太祖4件,留氏族谱中载有各勅书全文,是很宝貴的史料。
留从效六世孙留正在南宋孝宗时出任丞相(尚书左僕射),所以志书中说留居道“累赠尚书左僕射”应是以留正尊贵而受宋廷封赠的。
乾隆版《仙游县志》列举各地地名时说“留宅,旧为留从效故居”,在“古迹”条下有:“留公池,在慈孝里东庄,节度使留从效开凿。”
《枫亭志》中有:“尚书左僕射留居道墓在慈孝里东山。”“御书楼在留宅,宋左僕射留居道以藏御书,后圯为园,有古荔十八株,来自安南,为诸处荔枝之祖,今存五株,虬枝老干”等项记载。
以上表明留从效确实曾居住枫亭,但南宋宝祐间黄岩孙编的《仙溪志》中未有留从效家枫亭的记载。
南宋《仙溪志》为一罕见宝贵的县级古志,但编撰出版时间仓促,据陈尧道序文言仅耗时“半稔而板传”(半年完成编写出版),于唐代和五代人物,作者未收集地方材料,仅依泉州《清源志》,把其中有传的仙游人抄出,因此董思安、陈洪进,陈郁、扬在尧等人在南宋《仙溪志》中有传,并在各人传后分别注明引自《清源志》,他认为留从效既为永春人,不是仙游人,就不在仙游县志中记载,只有其从子留居道既定居仙游,就为他立传,留居道这段传记之后没有注明来自《清源志》,是黄岩孙自己所写,如下:“留居道,鄂国公从效之犹子,持麾下兵,从效无嗣,以居道为后,开保间出判莆田镇,因爱赤湖山水之胜,遂卜居焉。后累赠尚书左仆射。家藏建隆褒谕御笔甚详。”
留居道出判莆田不是在开保(968至976)间,道光《枫亭志》记“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居道以清源招讨使知莆田县,莆自陈光大两年始置县在延陵里,居道来知县事,则重新之。”《枫亭志》这一记载估计来自《清源志》,留氏族谱记留居道死于开宝六年(973)。
古代泉州的《清源志》中明确记载留从效曾经家枫亭,《连江里志》作者郑得来与《枫亭志》作者林朗如据此认为南宋《仙溪志》未记留从效家枫亭是一缺失,《枫亭志》卷之一《地理》中条目下说:
“五代清源节度使鄂国公恭公靖将王留从效,及其嗣子尚书左僕射居道,家在赤湖留宅村。
通志(指乾隆《福建通志》)以公为德化人,并依《仙遊县志》编居道入流寓传,又载从效宅在永春南留湾。郑氏(指郑得来)据《温陵府志》称从效家枫亭赤湖……岂从效原以籍德化或别居枫亭不久又去,后乃以其嗣子居道定宅赤湖而遂開族?于是以县志载居道入流寓传,而不及恭公,与温陵府志未合。
从效盖尝捨田仁王院(在枫亭)供奉,又有田在东庄(在枫亭),郑志皆载之,不待其嗣子居道始居枫亭也,今依郑志编从效父子宅里于此。”
陈洪进914年生于枫亭侯榄,父名陈鄢,上三世祖陈邕由枫亭陈庐园迁附近的侯榄,《五侯陈氏族谱》记陈洪进为陈政第十一世孙。
陈政、陈元光父子在唐初武后时由河南固始带兵入闽开漳,曾经安家枫亭,枫亭人视为开枫人物之一,遗有子孙在陈庐园。南宋《仙溪志》祠庙条目下有“威惠灵著王庙二,在枫亭市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庙集》云,陈政仕唐副诸卫上将,武后朝戌闽,遂家温陵之北枫亭,灵著王乃其子也,今枫亭二庙旧传其故居也。”
唐时仙游辖于泉州,枫亭在泉州之北,故称“温陵之北枫亭”。南宋《仙溪志》还记:“勅灵著王父墓,在县南四十里枫亭赤湖陈墓头。”此墓现存,应为陈元光之父陈政的墓葬或衣冠塚。
而《资治通鉴》中记事涉及陈洪进时每称“临淮陈洪进”,《十国春秋》陈洪进传中也说“陈洪进字济川,先世本临淮人,已而迁泉州,居仙游县之枫亭,遂为仙游人。”
蔡襄庆历三年(1043年)应陈洪进孙陈宗颜之请,为宗颜父即陈洪进儿子之一的陈文善页作墓志铭,文中说:“其先世临淮人曰珂者,官入闽居泉州仙遊,兵阻道绝,乃留不还。
公(指陈文善页)之曾王父曰太子太傅讳某,王父曰太子太师讳鄢,皇考曰赠中书令、谥忠顺、累封南康郡王讳洪进……”指出先世为安徽临淮陈珂,《五侯陈氏族谱》中说先世为河南固始陈政,两者表面看来矛盾,但河南固始与安徽临淮(阜南县)一带隔淮河相望,两地距离很小。
道光《枫亭志》中记清代嘉庆间修塔斗山时(1798年),枫亭有举人陈芳猷把五侯陈氏谱中从陈政到陈邕八世的名字官爵详为开列,书版挂于塔斗山文昌阁之下让人观看,并说蔡襄文中“陈珂”即是“陈政”。福建两个著名人物陈政和王审知都是河南固始人颇为偶然,南宋著名史家郑樵认为福建人因王审知固始人之故,喜欢把祖宗写成从固始来。
陈洪进得志后在枫亭今陡门一带围海造田,并将所造之田部分捐献给泉南崇福寺作为寄庄,名“全安庄”,全安庄背靠塔斗山,面向大海,后又有京兆黄公捐田一千亩,庄由之大富。
《连江里志》记:“全安庄,五代时陈洪进建,庄分新旧,廊牙交连,面背殊势,广庭浓阴,渔火钟声,足致佳也。”全安庄初建,由陈洪进女儿陈玑派泉州崇福寺僧自永来全安庄主持寺务。
寺宇宏大,田园广袤,寺僧众多,香火兴旺,从五代至明嘉靖年间,一直是仙游县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在兴修水利、改良海碱田地、制盐、制糖等生产技术上都有独特建树。
天中万寿塔所在地就在全安庄地盘上。?陈洪进又将惠安一批田园捐给泉州法石寺。陈洪进女儿陈玑修造金钗沟引水灌溉这批法石寺之田,《仙游县志》人物志·烈女部和《连江里志》都载有:“忠顺王女陈玑号十八娘,捐首饰买地开圳深八尺,阔丈二尺,抵驿阪,远十五里余,灌其父洪进所舍法石禅寺之田,号金钗沟。”这段记载所记金钗沟拉置有误,法石寺惠安田庄在今辋川镇附近,可能也是围海造成,金钗沟自驿坂至辋川约十五里,其地现存古凤山宫专祀陈洪进母女和陈玑建金钗沟事迹,该地虽无陈姓,但每年在陈洪进和陈玑生日各举行祭祀。全安庄曾在枫亭修石马陂,明代陈迁所作陂记中说:“按图誌,石码下陂作于元大德甲辰年,实崇福寺僧祖和自永作守全安庄时所创也”。
陈洪进还在涵江萩芦溪下游建造陈安陂,兴化弘治府志记:“考宋志,陈安陂陈洪进创,蔡端明修。”
自古相传陈洪进部属陈应功创晒盐法,近年有人在中国盐业史研究杂志上著文讨论此事,盐原来是将海水煮干取得,改为日晒要解决盐场、海水输送、浓度调节等诸多工艺问题,是个很大的进步。涵江涵头和枫亭耕丰都有古盐场。
陈洪进的幼子陈文顼后留枫亭看守田庄,故陈洪进有部分后代在枫亭居住,因他四弟六子中计有五个封侯领州牧,故称“五侯陈氏”,地名因此称为“侯榄”,其地,古有“五侯祠”,南宋《仙溪志》载:“陈郡王祠堂,在连江里后览乡,有德星堂三字,蔡君谟书。”《连江里志》记陈洪进后代数传后因“骄贵逾制”,被有司申报朝廷处分,陈氏在枫亭“遂寝衰”。
仙游、惠安、莆田、泉州、进将等地仍散居有五侯陈氏的后代。
蔡襄在《右千牛卫大将军致仕陈公墓誌铭》中说:“公之世家功业,列于太史氏,铭于大墓。”又说“某少时居乡里,闻长老为某言王本末。”赞扬陈洪进纳土一举使“朝廷不加一镞而籍二州,二州之人耕于山,渔于泽,不罹禍患,涵濡太平者,王之庇祐民莫如此矣。”这些话说明宋代泉漳民众对留从效、陈洪进是很赞扬的。乾隆《仙游县志》的《连江里说》一文中有“父老每言林自芳(林兰友)蹈海,相与伤之;溯忠顺王之保境安民,又悠然神往矣!”
《连江里志》作者郑得来高度称颂陈洪进说:“忠顺奋身行伍,识真归命,寿终赐第,守塋配享,可谓善始善终矣!四弟六子,并跻侯牧,虽从龙佐命不是过也!”
在今人看来,留从效、陈洪进平民出身,在乱世中能开创自已的一番显赫事业,殊不简单;他们据有地方后,能保境安民,身体力行地提倡生产,发展经济,开拓海外贸易,尤其是顺应和促进祖国统一潮流,实为难得。
这些正面的重大的历史表现,几可以与福建历史稍前的王审知兄弟相媲美……
本书首发于看书網
第三十章留从效
留从效906年生于永春县留湾村,父亲留环早逝,少年即跟随母亲迁居枫亭赤湖的一个小村子里(今称留宅),家境贫贱,长兄留从愿外出当兵,母纺纱,青年留从效砍柴养家,据留宅一带传说:一次留从效从山上砍得柴片,因家用困难,第二天就挑去枫亭草市头出卖,顾客一贯对诚实的留从效有好感,问他柴晒几日?留回答:“一月又一日。”意为月亮晒过一次,太阳也晒过一次,顾客却听成晒过一个月又一天。
后来留从效从枫亭草市头应募当兵,竟成王侯将相,元代林亨《螺江风物赋》中有“王侯草市,百年之古谶呈象”句,即指此事。
今日留宅龙泉宫中尚保存拜石一副(可能为留居道祠堂遗物),据说是留从效和其母亲捐献的,四方形拜石的两边各有长石条一个,一边刻有“留少角敬捨拜石”,另一边刻有“铁梅祈保全家平安”,当地相传留少角即留从效“土名”,两者本地音相近。
留从效得志之后,在留宅建有巨大府第,现有旧墙基遗迹,宽二百多米,有石柱石砖等五代旧物。
废墟间散见许多浅禇色的雕花石件,是五代前人所喜用石色。前几十年村民盖房挖基时曾挖出一卷有字古绢片,府第一旁今仍称“仓厝”,是当日留府大仓库,传说藏有御赐金纺车。留府外不远处有跑马场,长约400米,从东到西分为四层。
公元948年,即留从效刈据泉州后的第四年,普惠、契泽两僧倡建枫亭天王院,留从效舍田供奉。天王院建设规模颇大,有山门广场、天王殿、两廊、大雄宝殿等,广场上还建有两个石塔。
留从效没有亲生儿子,三个从子留绍錤、留居道、留绍鎡分别从兄长留从愿、从兄留仁典过继而来,留从效最主要的继承人是留居道和他的兴化僕射房,留居道子留朴兼祧留绍鎡一房。
留居道能夠安然在陈洪进家乡枫亭的留氏传宗接代,可见留家在陈洪进把留绍鎡执送南唐的政变发生后并无受到太大影响,留氏因留从效主动向宋太祖输诚有功而受两宋朝廷优待,《莆阳比事》记载留氏后代受宋廷优待提拔的官员就有10人之多。
留居道在宋太祖建隆两年曾出判莆田县,后来可能经商,《仙游县志》《连江里志》《枫亭志》中都记载留居道从越南引种荔枝18株,为各处枫亭荔枝之祖。
留居道在留宅建有御书楼,保存南唐元宗李璟,后周世宋柴荣和宋太祖写给留从效的勅书总计8件,其中南唐元宗1件,后周世宗3件、宋太祖4件,留氏族谱中载有各勅书全文,是很宝貴的史料。
留从效六世孙留正在南宋孝宗时出任丞相(尚书左僕射),所以志书中说留居道“累赠尚书左僕射”应是以留正尊贵而受宋廷封赠的。
乾隆版《仙游县志》列举各地地名时说“留宅,旧为留从效故居”,在“古迹”条下有:“留公池,在慈孝里东庄,节度使留从效开凿。”
《枫亭志》中有:“尚书左僕射留居道墓在慈孝里东山。”“御书楼在留宅,宋左僕射留居道以藏御书,后圯为园,有古荔十八株,来自安南,为诸处荔枝之祖,今存五株,虬枝老干”等项记载。
以上表明留从效确实曾居住枫亭,但南宋宝祐间黄岩孙编的《仙溪志》中未有留从效家枫亭的记载。
南宋《仙溪志》为一罕见宝贵的县级古志,但编撰出版时间仓促,据陈尧道序文言仅耗时“半稔而板传”(半年完成编写出版),于唐代和五代人物,作者未收集地方材料,仅依泉州《清源志》,把其中有传的仙游人抄出,因此董思安、陈洪进,陈郁、扬在尧等人在南宋《仙溪志》中有传,并在各人传后分别注明引自《清源志》,他认为留从效既为永春人,不是仙游人,就不在仙游县志中记载,只有其从子留居道既定居仙游,就为他立传,留居道这段传记之后没有注明来自《清源志》,是黄岩孙自己所写,如下:“留居道,鄂国公从效之犹子,持麾下兵,从效无嗣,以居道为后,开保间出判莆田镇,因爱赤湖山水之胜,遂卜居焉。后累赠尚书左仆射。家藏建隆褒谕御笔甚详。”
留居道出判莆田不是在开保(968至976)间,道光《枫亭志》记“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居道以清源招讨使知莆田县,莆自陈光大两年始置县在延陵里,居道来知县事,则重新之。”《枫亭志》这一记载估计来自《清源志》,留氏族谱记留居道死于开宝六年(973)。
古代泉州的《清源志》中明确记载留从效曾经家枫亭,《连江里志》作者郑得来与《枫亭志》作者林朗如据此认为南宋《仙溪志》未记留从效家枫亭是一缺失,《枫亭志》卷之一《地理》中条目下说:
“五代清源节度使鄂国公恭公靖将王留从效,及其嗣子尚书左僕射居道,家在赤湖留宅村。
通志(指乾隆《福建通志》)以公为德化人,并依《仙遊县志》编居道入流寓传,又载从效宅在永春南留湾。郑氏(指郑得来)据《温陵府志》称从效家枫亭赤湖……岂从效原以籍德化或别居枫亭不久又去,后乃以其嗣子居道定宅赤湖而遂開族?于是以县志载居道入流寓传,而不及恭公,与温陵府志未合。
从效盖尝捨田仁王院(在枫亭)供奉,又有田在东庄(在枫亭),郑志皆载之,不待其嗣子居道始居枫亭也,今依郑志编从效父子宅里于此。”
陈洪进914年生于枫亭侯榄,父名陈鄢,上三世祖陈邕由枫亭陈庐园迁附近的侯榄,《五侯陈氏族谱》记陈洪进为陈政第十一世孙。
陈政、陈元光父子在唐初武后时由河南固始带兵入闽开漳,曾经安家枫亭,枫亭人视为开枫人物之一,遗有子孙在陈庐园。南宋《仙溪志》祠庙条目下有“威惠灵著王庙二,在枫亭市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庙集》云,陈政仕唐副诸卫上将,武后朝戌闽,遂家温陵之北枫亭,灵著王乃其子也,今枫亭二庙旧传其故居也。”
唐时仙游辖于泉州,枫亭在泉州之北,故称“温陵之北枫亭”。南宋《仙溪志》还记:“勅灵著王父墓,在县南四十里枫亭赤湖陈墓头。”此墓现存,应为陈元光之父陈政的墓葬或衣冠塚。
而《资治通鉴》中记事涉及陈洪进时每称“临淮陈洪进”,《十国春秋》陈洪进传中也说“陈洪进字济川,先世本临淮人,已而迁泉州,居仙游县之枫亭,遂为仙游人。”
蔡襄庆历三年(1043年)应陈洪进孙陈宗颜之请,为宗颜父即陈洪进儿子之一的陈文善页作墓志铭,文中说:“其先世临淮人曰珂者,官入闽居泉州仙遊,兵阻道绝,乃留不还。
公(指陈文善页)之曾王父曰太子太傅讳某,王父曰太子太师讳鄢,皇考曰赠中书令、谥忠顺、累封南康郡王讳洪进……”指出先世为安徽临淮陈珂,《五侯陈氏族谱》中说先世为河南固始陈政,两者表面看来矛盾,但河南固始与安徽临淮(阜南县)一带隔淮河相望,两地距离很小。
道光《枫亭志》中记清代嘉庆间修塔斗山时(1798年),枫亭有举人陈芳猷把五侯陈氏谱中从陈政到陈邕八世的名字官爵详为开列,书版挂于塔斗山文昌阁之下让人观看,并说蔡襄文中“陈珂”即是“陈政”。福建两个著名人物陈政和王审知都是河南固始人颇为偶然,南宋著名史家郑樵认为福建人因王审知固始人之故,喜欢把祖宗写成从固始来。
陈洪进得志后在枫亭今陡门一带围海造田,并将所造之田部分捐献给泉南崇福寺作为寄庄,名“全安庄”,全安庄背靠塔斗山,面向大海,后又有京兆黄公捐田一千亩,庄由之大富。
《连江里志》记:“全安庄,五代时陈洪进建,庄分新旧,廊牙交连,面背殊势,广庭浓阴,渔火钟声,足致佳也。”全安庄初建,由陈洪进女儿陈玑派泉州崇福寺僧自永来全安庄主持寺务。
寺宇宏大,田园广袤,寺僧众多,香火兴旺,从五代至明嘉靖年间,一直是仙游县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在兴修水利、改良海碱田地、制盐、制糖等生产技术上都有独特建树。
天中万寿塔所在地就在全安庄地盘上。?陈洪进又将惠安一批田园捐给泉州法石寺。陈洪进女儿陈玑修造金钗沟引水灌溉这批法石寺之田,《仙游县志》人物志·烈女部和《连江里志》都载有:“忠顺王女陈玑号十八娘,捐首饰买地开圳深八尺,阔丈二尺,抵驿阪,远十五里余,灌其父洪进所舍法石禅寺之田,号金钗沟。”这段记载所记金钗沟拉置有误,法石寺惠安田庄在今辋川镇附近,可能也是围海造成,金钗沟自驿坂至辋川约十五里,其地现存古凤山宫专祀陈洪进母女和陈玑建金钗沟事迹,该地虽无陈姓,但每年在陈洪进和陈玑生日各举行祭祀。全安庄曾在枫亭修石马陂,明代陈迁所作陂记中说:“按图誌,石码下陂作于元大德甲辰年,实崇福寺僧祖和自永作守全安庄时所创也”。
陈洪进还在涵江萩芦溪下游建造陈安陂,兴化弘治府志记:“考宋志,陈安陂陈洪进创,蔡端明修。”
自古相传陈洪进部属陈应功创晒盐法,近年有人在中国盐业史研究杂志上著文讨论此事,盐原来是将海水煮干取得,改为日晒要解决盐场、海水输送、浓度调节等诸多工艺问题,是个很大的进步。涵江涵头和枫亭耕丰都有古盐场。
陈洪进的幼子陈文顼后留枫亭看守田庄,故陈洪进有部分后代在枫亭居住,因他四弟六子中计有五个封侯领州牧,故称“五侯陈氏”,地名因此称为“侯榄”,其地,古有“五侯祠”,南宋《仙溪志》载:“陈郡王祠堂,在连江里后览乡,有德星堂三字,蔡君谟书。”《连江里志》记陈洪进后代数传后因“骄贵逾制”,被有司申报朝廷处分,陈氏在枫亭“遂寝衰”。
仙游、惠安、莆田、泉州、进将等地仍散居有五侯陈氏的后代。
蔡襄在《右千牛卫大将军致仕陈公墓誌铭》中说:“公之世家功业,列于太史氏,铭于大墓。”又说“某少时居乡里,闻长老为某言王本末。”赞扬陈洪进纳土一举使“朝廷不加一镞而籍二州,二州之人耕于山,渔于泽,不罹禍患,涵濡太平者,王之庇祐民莫如此矣。”这些话说明宋代泉漳民众对留从效、陈洪进是很赞扬的。乾隆《仙游县志》的《连江里说》一文中有“父老每言林自芳(林兰友)蹈海,相与伤之;溯忠顺王之保境安民,又悠然神往矣!”
《连江里志》作者郑得来高度称颂陈洪进说:“忠顺奋身行伍,识真归命,寿终赐第,守塋配享,可谓善始善终矣!四弟六子,并跻侯牧,虽从龙佐命不是过也!”
在今人看来,留从效、陈洪进平民出身,在乱世中能开创自已的一番显赫事业,殊不简单;他们据有地方后,能保境安民,身体力行地提倡生产,发展经济,开拓海外贸易,尤其是顺应和促进祖国统一潮流,实为难得。
这些正面的重大的历史表现,几可以与福建历史稍前的王审知兄弟相媲美……
本书首发于看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