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史祸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权倾天下:千古一后最新章节!
冯媛跪在地上,把她的借刀杀人之计一一陈于太子。太子拓跋晃闻计大惊,细思之下,果然是条妙计,心中暗暗佩服冯媛的手段。
然太子拓跋晃毕竟饱读儒家之书,宅心仁厚,想到冯媛此计一出,必将引起腥风血雨,心中实是不忍。
见太子犹豫不决,冯媛掩面泣声道:“太子殿下,臣女设此计,不敢隐瞒太子殿下,臣女誓杀崔浩,欲报满门被杀之仇。”
太子叹道:“冯媛,你小小年龄,却满怀仇恨之心。冤冤相报何时了?崔浩虽然恃宠欺世,却为治国之能臣。如杀崔浩,恐天下之人不服,会起祸乱。”
冯媛道:“太子殿下,臣女欲杀崔浩以报家仇不假,可实也为大魏和太子殿下而杀。太子殿下,崔浩喜提拔汉臣而抑鲜卑中贵族。我大魏龙兴于鲜卑山,虽然入主中原,欲与汉融而为一,但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机。”
“我大魏国中,汉为赵、魏两大姓,崔浩扶汉抑鲜卑本无错,只是他太急功近利,不是把矛盾渐趋消缓,反而促使了赵魏两姓与鲜卑一族猜忌更多。崔浩恃功而傲,太子贵为国之储君而崔浩却不谦恭以待太子。”
“若日后太子即位,崔浩势大,太子日后如何驾驭?若从崔浩,则太子抑鲜卑,将失根本;若抑汉,则太子殿下即位后,又如何得汉地民心,灭刘宋而一统天下?太子殿下,崔浩必欲除之,方能保得太子殿下继位大统后永保大魏江山。”
太子微微点了点头,他也早就考虑到了这点,心中基本已经认同了冯媛的观点。
见太子脸色渐渐舒展开来,冯媛又道:“太子殿下饱读儒家诗书,宅心仁厚,怜爱天下苍生。如今西方佛教传入中土,其教义劝人为善、遵纪守法,正利为君主所用,以统臣民。崔浩宣扬道义,灭除佛教,致天下怨声载道。如太子殿下除掉崔浩,则天下心善信佛之人,无不感太子大恩。”
“再者,崔浩虽有才能,却心胸狭窄,排斥异已,更是贪财好色,若不除之,则恐朝廷众官皆仿效之。如此,则为我大魏之悲,江山不固。”
太子沉吟半晌,轻声道:“冯媛,你言之有理,本太子准你此事,平身吧!”
冯媛刚站起身,屏风后转过一人,对太子纳头便拜,痛哭道:“太子殿下,如听冯媛之计,则老臣必死,望太子殿下垂怜,准臣告老还乡,以保臣一家安康!”
太子赶忙扶起跪地而哭的高允道:“高太傅,你因何而泣?冯媛献计除崔浩,高太傅怎么会有性命之忧?”
高允道:“太子殿下,臣如今为崔浩之副,同领秘书府,监造《国记》。如崔浩听信谄臣之言,惹怒皇上,皇上必尽诛秘书府之人,老臣焉能躲过此劫?”
太子点点头道:“若崔浩事发,高太傅果然要受其牵连。此事如何为好?冯媛,你既设此计,可想过高太傅脱身之策?”
冯媛想了一下,含笑道:“高太傅,您可记得辽东公翟黑子乎?”
高允一楞,细思冯媛之意,脸上渐露喜色。
辽东公翟黑子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宠信,出使并州。在并州时,他接受了当地官员上千匹绢帛的贿赂。不久事发,太武帝大怒,召其回京欲治罪。
翟黑子向高允请教说:“主上问我,是汇报真实情况还是说假话?”,高允回答道:“公是皇上宠臣,回答时可据实以报,可再向皇上自表忠诚,必然会没什么事的。”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人都说自首后,按太武帝的禀性,翟黑子必罪不可赦,所以在回答太武帝时应该说假话。
翟黑子以崔览等人为知己,反而对高允发脾气说:“你的说法,是引诱我去死,做为朋友,那太不值得了!”,于是与高允断交。
翟黑子在回答太武帝问话时,按崔览等人所教,在太武帝面前说谎。太武帝早已派人于并州暗中细察其事,见翟黑子说谎不承认错误,不由得太怒,翟黑子最终获罪被杀。
高允想到此处,不禁喜形于色,问冯媛道:“冯姑娘,你言下之意,在秘书府出事时,太武帝若问罪,我当对太武帝具实以告?”
冯媛含笑不答,良久又道:“高太傅,若秘书府事发,太武帝必诛秘书府修书众官吏。太武帝杀崔浩,那是平息大魏国内诸多矛盾而不得已为之,其实心中不忍。大魏诸臣,能与崔浩之能相匹敌者,唯有高太傅。”
“太武帝不得已而诛崔浩,已失一臂,必不忍再失去高太傅。我料皇上会找借口让高太傅免除罪责,日后更当重用。况皇上若赦高太傅,也能得天下之人赞叹皇上仁厚之心。”
太子拓跋晃也连连点头,赞同冯媛之说。高允满心欢喜,正欲离去,冯媛唤住他道:“高太傅,冯媛还有一事相嘱。前日于秘书府内,见众学士虽为饱读诗书之士,却多为谄媚之辈。”
“唯独著作郎宗钦颇有傲骨,实在不可多得之才。我料崔浩沽名钓誉心重,手下众人皆趋炎附势,皆欲于《国记》之上留名,以图加官进爵,更能流芳百世。高太傅可试探宗钦,如他不愿从众,则秘书府事发后,高太傅可于皇上面前一并保下宗钦大人。”
高允欣然允诺,与冯媛一起向太子告别回府。
由于以崔浩的注释为底,再加上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太武帝颁旨修建的《国史》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完工了。
闵湛、郗标两人鉴于在东林猎场王羲之石碑前冯媛那有意无意的暗示,早就暗中动了心思,要把《国记》刊刻在石碑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
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崔浩奏过太武帝,祥述修史树碑的各大好处,太武帝拓跋焘欣然应允。
来年开春,在天坛东三里处,崔浩奉旨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碑林气势恢宏,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上面的碑文,都是崔浩手书。
碑林立于路边,魏国民众看了大赞崔浩书法精妙。崔浩等人洋洋自得,殊不知死神已经在向他们招手。
冯媛跪在地上,把她的借刀杀人之计一一陈于太子。太子拓跋晃闻计大惊,细思之下,果然是条妙计,心中暗暗佩服冯媛的手段。
然太子拓跋晃毕竟饱读儒家之书,宅心仁厚,想到冯媛此计一出,必将引起腥风血雨,心中实是不忍。
见太子犹豫不决,冯媛掩面泣声道:“太子殿下,臣女设此计,不敢隐瞒太子殿下,臣女誓杀崔浩,欲报满门被杀之仇。”
太子叹道:“冯媛,你小小年龄,却满怀仇恨之心。冤冤相报何时了?崔浩虽然恃宠欺世,却为治国之能臣。如杀崔浩,恐天下之人不服,会起祸乱。”
冯媛道:“太子殿下,臣女欲杀崔浩以报家仇不假,可实也为大魏和太子殿下而杀。太子殿下,崔浩喜提拔汉臣而抑鲜卑中贵族。我大魏龙兴于鲜卑山,虽然入主中原,欲与汉融而为一,但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机。”
“我大魏国中,汉为赵、魏两大姓,崔浩扶汉抑鲜卑本无错,只是他太急功近利,不是把矛盾渐趋消缓,反而促使了赵魏两姓与鲜卑一族猜忌更多。崔浩恃功而傲,太子贵为国之储君而崔浩却不谦恭以待太子。”
“若日后太子即位,崔浩势大,太子日后如何驾驭?若从崔浩,则太子抑鲜卑,将失根本;若抑汉,则太子殿下即位后,又如何得汉地民心,灭刘宋而一统天下?太子殿下,崔浩必欲除之,方能保得太子殿下继位大统后永保大魏江山。”
太子微微点了点头,他也早就考虑到了这点,心中基本已经认同了冯媛的观点。
见太子脸色渐渐舒展开来,冯媛又道:“太子殿下饱读儒家诗书,宅心仁厚,怜爱天下苍生。如今西方佛教传入中土,其教义劝人为善、遵纪守法,正利为君主所用,以统臣民。崔浩宣扬道义,灭除佛教,致天下怨声载道。如太子殿下除掉崔浩,则天下心善信佛之人,无不感太子大恩。”
“再者,崔浩虽有才能,却心胸狭窄,排斥异已,更是贪财好色,若不除之,则恐朝廷众官皆仿效之。如此,则为我大魏之悲,江山不固。”
太子沉吟半晌,轻声道:“冯媛,你言之有理,本太子准你此事,平身吧!”
冯媛刚站起身,屏风后转过一人,对太子纳头便拜,痛哭道:“太子殿下,如听冯媛之计,则老臣必死,望太子殿下垂怜,准臣告老还乡,以保臣一家安康!”
太子赶忙扶起跪地而哭的高允道:“高太傅,你因何而泣?冯媛献计除崔浩,高太傅怎么会有性命之忧?”
高允道:“太子殿下,臣如今为崔浩之副,同领秘书府,监造《国记》。如崔浩听信谄臣之言,惹怒皇上,皇上必尽诛秘书府之人,老臣焉能躲过此劫?”
太子点点头道:“若崔浩事发,高太傅果然要受其牵连。此事如何为好?冯媛,你既设此计,可想过高太傅脱身之策?”
冯媛想了一下,含笑道:“高太傅,您可记得辽东公翟黑子乎?”
高允一楞,细思冯媛之意,脸上渐露喜色。
辽东公翟黑子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宠信,出使并州。在并州时,他接受了当地官员上千匹绢帛的贿赂。不久事发,太武帝大怒,召其回京欲治罪。
翟黑子向高允请教说:“主上问我,是汇报真实情况还是说假话?”,高允回答道:“公是皇上宠臣,回答时可据实以报,可再向皇上自表忠诚,必然会没什么事的。”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人都说自首后,按太武帝的禀性,翟黑子必罪不可赦,所以在回答太武帝时应该说假话。
翟黑子以崔览等人为知己,反而对高允发脾气说:“你的说法,是引诱我去死,做为朋友,那太不值得了!”,于是与高允断交。
翟黑子在回答太武帝问话时,按崔览等人所教,在太武帝面前说谎。太武帝早已派人于并州暗中细察其事,见翟黑子说谎不承认错误,不由得太怒,翟黑子最终获罪被杀。
高允想到此处,不禁喜形于色,问冯媛道:“冯姑娘,你言下之意,在秘书府出事时,太武帝若问罪,我当对太武帝具实以告?”
冯媛含笑不答,良久又道:“高太傅,若秘书府事发,太武帝必诛秘书府修书众官吏。太武帝杀崔浩,那是平息大魏国内诸多矛盾而不得已为之,其实心中不忍。大魏诸臣,能与崔浩之能相匹敌者,唯有高太傅。”
“太武帝不得已而诛崔浩,已失一臂,必不忍再失去高太傅。我料皇上会找借口让高太傅免除罪责,日后更当重用。况皇上若赦高太傅,也能得天下之人赞叹皇上仁厚之心。”
太子拓跋晃也连连点头,赞同冯媛之说。高允满心欢喜,正欲离去,冯媛唤住他道:“高太傅,冯媛还有一事相嘱。前日于秘书府内,见众学士虽为饱读诗书之士,却多为谄媚之辈。”
“唯独著作郎宗钦颇有傲骨,实在不可多得之才。我料崔浩沽名钓誉心重,手下众人皆趋炎附势,皆欲于《国记》之上留名,以图加官进爵,更能流芳百世。高太傅可试探宗钦,如他不愿从众,则秘书府事发后,高太傅可于皇上面前一并保下宗钦大人。”
高允欣然允诺,与冯媛一起向太子告别回府。
由于以崔浩的注释为底,再加上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太武帝颁旨修建的《国史》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完工了。
闵湛、郗标两人鉴于在东林猎场王羲之石碑前冯媛那有意无意的暗示,早就暗中动了心思,要把《国记》刊刻在石碑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
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崔浩奏过太武帝,祥述修史树碑的各大好处,太武帝拓跋焘欣然应允。
来年开春,在天坛东三里处,崔浩奉旨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碑林气势恢宏,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上面的碑文,都是崔浩手书。
碑林立于路边,魏国民众看了大赞崔浩书法精妙。崔浩等人洋洋自得,殊不知死神已经在向他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