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不是意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大明官最新章节!
在场的大多数人只是对方应物艳羡不已,但有几个聪敏人已经觉察到不同寻常之处了。尤其是主事者周一元,眉头紧紧皱起,他非常疑惑,这方应物是什么人?
他很了解,今年这个花魁娘子袁凤萧是一个极其功利现实的女人,现在她突然对方应物殷勤起来,那必然是有什么情况了。
不然以袁花魁的势利秉性,决不至于是这态度。所以,这方应物绝对是个扮猪吃虎的人物!
本以为今次雅集一切尽在掌握,没想到出现了大变数,周一元心里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他走上前去,对方应物道:“方朋友到底是何来历?还打算瞒着我等么?”
方应物笑了笑,“来自淳安的山野之人,何须挂齿。”周一元对这个回答不以为然,继续追问道:“事到如今,阁下藏头露尾,绝非君子所为。”
方应物摇摇手中扇,再次笑了笑,口占一首道:“我本越儒生,书艺两不成。心常营四海,身当上青云。曾献太平策,欲为定远``人。袖中两龙剑,北屈万人军!”
“狂妄,梦呓,大言不惭。”有人冷冷的点评道。众人顺着声音看去,原来是邵琛,本该是今天的主角的邵公子。
参加雅集的人中,谁看不出西湖诗社要捧新人邵朋友的意思?只不过西湖诗社占了东道主便利,大家也就认了。如今这个方小哥儿异军突起,惹得邵小公子不快,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毕竟读书人的意气之争多了,见怪不怪。
不过邵公子的评论虽然尖酸。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一个刚从山区小县里出来的少年秀才,年纪不超过二十。只怕也就才将四书五经看熟练,“心常营四海”这句也就罢了,谁都有少年立志的梦想,对前途和将来充满期待。
但“身当上青云”、“曾献太平策”、“北屈万人军”这些,用的是肯定性的或者过去式的语气,确实就像是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呓语,难怪要招来讥讽。
方应物瞥了邵琛几眼,不屑置辩,洒脱的对众人做了个罗圈揖。“是不是梦呓,项兄知道。在下今日兴尽,便不与诸君游湖了,惟愿后会有期,告辞!”
随后不等众人出言挽留,方大秀才果断抬步沿着湖岸离开,向东边城中行去。距离产生美呐,一开始混的太熟,形象就不高大了。此时抽身走人才是恰到好处。
临走之前,方应物还对项成贤眨了眨眼,使了个眼色。不愧是老友,项公子立刻就懂了方应物的意思。所以并没有随着方应物离开。
不得不说,对方应物的心思项成贤十分明白,也十分有默契。他知道。若方应物在场,自己也不好当着面替他大吹大擂。而方应物也少不得要谦虚几句。如今方应物人不在此了,自己便可以没底线的毫无顾忌的吹捧他......
望着方应物的伟岸背影。项成贤对身边的傅继儒叹道:“你们可知道,方贤弟是我县的一代奇才,好像在西北边陲立过大功,记录在大内文渊阁诰敕房功绩簿里。”
项成贤又转向邵公子,很诚恳的解释道:“在淳安时,我也亲眼见到过朝廷下诏向他问策。所以曾献太平策、北屈万人军这些句子不是梦呓,也不是大言不惭,只是他生平写照而已。”
周围众人闻言陡然变色,朝廷人才济济,居然也要找他问策,这是何等荣光!难怪此人如此不同凡响,确实有不同凡响的本钱!他们这些只有十年寒窗的,还差得远。
不知不觉众人渐渐围着项成贤,形成一个圈子,听着项成贤继续吹捧。雅集主事人周一元冷哼一声,“有才归有才,但未免清高了些,不把我等放在眼里么?还有什么值得我等热议的?”
项成贤仿佛没有听到,继续对众人道:“方应物的父亲也同样鼎鼎大名,乃是上一科乡试的方解元,现在好像是入翰林了,你们想必也都听说过的。”
又是一阵哗然,解元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说了,翰林的地位是个读书人也都明白,又想起方应物老师的身份......
当即有人赞叹道:“方朋友不以家世自傲,不以父辈骄人,方朋友真乃纯粹君子也!”
又有人赞道:“肯与吾辈折节下交,只以诗文会友,以才华显身,我等如沐春风,深深叹服。”
看到众人的态度,项成贤不禁记起方应物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位富家子弟冒充穷人,托媒人说亲,找了一个不嫌贫爱富的女子,成亲后这女子发现夫家很富,便很感动。同时还有一位穷人家,冒充富人托媒人说亲,等女子过门后发现夫家其实很贫穷,便大骂丈夫是骗子。
他发现,眼前这一幕,简直和那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雅集结束后,项成贤当晚却没有回自己住处,却跑到方应物那里,神态乐不可支。“在画舫上也时不时的谈论起你,虽然你人不在,但却是话题人物。
那邵琛虽然勉力作了几首诗,仍是黯淡无光,因为我又将你在淳安的作品亮出几首......你没见到,周公子的脸色有多么无奈,事情办成这样,大概是不好向金主交待了。”
“没那么好笑罢?”
“好笑不见得好笑,但出了一口气,谁叫他们先想利用我们。”项成贤又道:“不过你今天的表现是不是过火了点?出气归出气,但意气之争没什么实际用处哪。”
“乡试有多少士子入场?”方应物反问道。
“根据往年人数推断,怎么也有三五千人罢?”
“录取多少个?”
“九十五个。”项成贤忽然懂了。
乡试是科举中最苛刻的一道关口,而本次乡试王恕是监临官,如果方应物真中举了,可能会有些流言蜚语,比如倚仗权势营私舞弊之类的。这种流言未见得有杀伤力,每次科举结束后都会出现这种流言,但对于爱惜羽毛的人而言,还是能免则免。
但如果方应物提前刷出了巨大的才名,无人不认为方应物不该中举,人人都认为方应物应该中举,那么自然就不会出现流言了。
名气这东西看似很虚,但对于读书人不仅仅是意气,很多时候就等同于最实际的利益。
当然方大秀才不仅仅是爱惜羽毛,他真打算舞弊的,所以心虚啊,最听不得这种流言。(未完待续。。)
在场的大多数人只是对方应物艳羡不已,但有几个聪敏人已经觉察到不同寻常之处了。尤其是主事者周一元,眉头紧紧皱起,他非常疑惑,这方应物是什么人?
他很了解,今年这个花魁娘子袁凤萧是一个极其功利现实的女人,现在她突然对方应物殷勤起来,那必然是有什么情况了。
不然以袁花魁的势利秉性,决不至于是这态度。所以,这方应物绝对是个扮猪吃虎的人物!
本以为今次雅集一切尽在掌握,没想到出现了大变数,周一元心里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他走上前去,对方应物道:“方朋友到底是何来历?还打算瞒着我等么?”
方应物笑了笑,“来自淳安的山野之人,何须挂齿。”周一元对这个回答不以为然,继续追问道:“事到如今,阁下藏头露尾,绝非君子所为。”
方应物摇摇手中扇,再次笑了笑,口占一首道:“我本越儒生,书艺两不成。心常营四海,身当上青云。曾献太平策,欲为定远``人。袖中两龙剑,北屈万人军!”
“狂妄,梦呓,大言不惭。”有人冷冷的点评道。众人顺着声音看去,原来是邵琛,本该是今天的主角的邵公子。
参加雅集的人中,谁看不出西湖诗社要捧新人邵朋友的意思?只不过西湖诗社占了东道主便利,大家也就认了。如今这个方小哥儿异军突起,惹得邵小公子不快,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毕竟读书人的意气之争多了,见怪不怪。
不过邵公子的评论虽然尖酸。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一个刚从山区小县里出来的少年秀才,年纪不超过二十。只怕也就才将四书五经看熟练,“心常营四海”这句也就罢了,谁都有少年立志的梦想,对前途和将来充满期待。
但“身当上青云”、“曾献太平策”、“北屈万人军”这些,用的是肯定性的或者过去式的语气,确实就像是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呓语,难怪要招来讥讽。
方应物瞥了邵琛几眼,不屑置辩,洒脱的对众人做了个罗圈揖。“是不是梦呓,项兄知道。在下今日兴尽,便不与诸君游湖了,惟愿后会有期,告辞!”
随后不等众人出言挽留,方大秀才果断抬步沿着湖岸离开,向东边城中行去。距离产生美呐,一开始混的太熟,形象就不高大了。此时抽身走人才是恰到好处。
临走之前,方应物还对项成贤眨了眨眼,使了个眼色。不愧是老友,项公子立刻就懂了方应物的意思。所以并没有随着方应物离开。
不得不说,对方应物的心思项成贤十分明白,也十分有默契。他知道。若方应物在场,自己也不好当着面替他大吹大擂。而方应物也少不得要谦虚几句。如今方应物人不在此了,自己便可以没底线的毫无顾忌的吹捧他......
望着方应物的伟岸背影。项成贤对身边的傅继儒叹道:“你们可知道,方贤弟是我县的一代奇才,好像在西北边陲立过大功,记录在大内文渊阁诰敕房功绩簿里。”
项成贤又转向邵公子,很诚恳的解释道:“在淳安时,我也亲眼见到过朝廷下诏向他问策。所以曾献太平策、北屈万人军这些句子不是梦呓,也不是大言不惭,只是他生平写照而已。”
周围众人闻言陡然变色,朝廷人才济济,居然也要找他问策,这是何等荣光!难怪此人如此不同凡响,确实有不同凡响的本钱!他们这些只有十年寒窗的,还差得远。
不知不觉众人渐渐围着项成贤,形成一个圈子,听着项成贤继续吹捧。雅集主事人周一元冷哼一声,“有才归有才,但未免清高了些,不把我等放在眼里么?还有什么值得我等热议的?”
项成贤仿佛没有听到,继续对众人道:“方应物的父亲也同样鼎鼎大名,乃是上一科乡试的方解元,现在好像是入翰林了,你们想必也都听说过的。”
又是一阵哗然,解元的地位那就更不用说了,翰林的地位是个读书人也都明白,又想起方应物老师的身份......
当即有人赞叹道:“方朋友不以家世自傲,不以父辈骄人,方朋友真乃纯粹君子也!”
又有人赞道:“肯与吾辈折节下交,只以诗文会友,以才华显身,我等如沐春风,深深叹服。”
看到众人的态度,项成贤不禁记起方应物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位富家子弟冒充穷人,托媒人说亲,找了一个不嫌贫爱富的女子,成亲后这女子发现夫家很富,便很感动。同时还有一位穷人家,冒充富人托媒人说亲,等女子过门后发现夫家其实很贫穷,便大骂丈夫是骗子。
他发现,眼前这一幕,简直和那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雅集结束后,项成贤当晚却没有回自己住处,却跑到方应物那里,神态乐不可支。“在画舫上也时不时的谈论起你,虽然你人不在,但却是话题人物。
那邵琛虽然勉力作了几首诗,仍是黯淡无光,因为我又将你在淳安的作品亮出几首......你没见到,周公子的脸色有多么无奈,事情办成这样,大概是不好向金主交待了。”
“没那么好笑罢?”
“好笑不见得好笑,但出了一口气,谁叫他们先想利用我们。”项成贤又道:“不过你今天的表现是不是过火了点?出气归出气,但意气之争没什么实际用处哪。”
“乡试有多少士子入场?”方应物反问道。
“根据往年人数推断,怎么也有三五千人罢?”
“录取多少个?”
“九十五个。”项成贤忽然懂了。
乡试是科举中最苛刻的一道关口,而本次乡试王恕是监临官,如果方应物真中举了,可能会有些流言蜚语,比如倚仗权势营私舞弊之类的。这种流言未见得有杀伤力,每次科举结束后都会出现这种流言,但对于爱惜羽毛的人而言,还是能免则免。
但如果方应物提前刷出了巨大的才名,无人不认为方应物不该中举,人人都认为方应物应该中举,那么自然就不会出现流言了。
名气这东西看似很虚,但对于读书人不仅仅是意气,很多时候就等同于最实际的利益。
当然方大秀才不仅仅是爱惜羽毛,他真打算舞弊的,所以心虚啊,最听不得这种流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