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惊诧的审稿人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
Morten L.Grobe,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莫顿.L.格罗比。
他是一位瑞典人,现年59岁,供职于赫赫有名的冷泉港。
别看冷泉港这个名字乍一听起来好像是个港口,但实际上,它是全球生命科学的圣地之一。
如果还有读者没把生物课本当成废品卖掉的话,可以打开到DNA那一章,找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你会看到其中一个叫沃森的帅哥。
对,他之前就在这里工作,而且现在还没嗝屁。
当然了。
19年的时候沃森因为一些原因,已经被剥夺了荣誉头衔,具体的是非对错概不评述,总之和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性质差不多,言论方向相反。
视线再回归原处。
能让沃森这种级别的大佬加入其中,冷泉港的科研能力自不必说。
抛开各个国家的军属研究所,冷泉港可以在目前所有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稳稳排名前五。
而莫顿能在这样一家研究所中拥有一间同名实验室,他的履历自然也非同一般。
莫顿.L.格罗比,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瑞典科学院终身名誉院士,鹰酱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因一直组细胞的相关研究获得拉斯克奖,目前最有机会获得下一届诺贝尔奖的顶尖大佬之一。
几个月前由于一些身体方面的原因,莫顿暂时回到了自己的瑞典老家,瑞典维斯特罗斯下的一个小镇上。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欧洲的很多小镇也逐渐具备了现代化气息,但哪怕是再发达的小村镇,也很难拥有顶尖的科学实验设备。
因此无法进行高精尖科学实验的莫顿,每日除了调养身体之外,也会偶尔接些审查期刊论文的活儿。
不久之前,他收到了一位老朋友的来电。
在久违的寒暄过后,对方表示希望他能够担任自己一位学生论文的外审编辑。
莫顿一开始其实是拒绝的,毕竟在读博士怎么着都和NAR这种约稿型期刊搭不上边。
但在一番讨价还价后,这位拉斯克奖得主最终还是被以五斤二荆条加腊肉的价格收买了——他平里日特喜欢吃川菜,属于那种爱吃辣但又吃不了多少辣的类型,其中最爱二荆条炒腊肉。
不过收买归收买,他还是很严肃的告诉了自己的老朋友一件事:
如果论文质量不过关,他是不会同意论文过审的!
老友对此欣然同意,字里行间中似乎还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仿佛在......
炫耀?
而就在他们达成约定后没几天,一封邮件如约来到了莫顿的邮箱里。
“常见信息素结合蛋白.....”
莫顿轻轻诵读了一遍论文标题,大致对论文的内容有了一定判断:
“第四代吡虫啉的合成思路?这倒有点意思.....”
莫顿曾经在14年的时候做过一个课题,内容是对小白蛾信息素的合成研究,成果还刊登到了Medicine上。
后来他凭此专利得到了鹰酱农业协会的终身理事称号,以及一笔五年三百万美刀的授权费。
加之他有不少学生与熟人都供职于顶尖的生物医药公司,因此莫顿对于吡虫啉的了解程度其实相当深入。
“蟑螂属于蜚蠊目、小蠊科,是世界性城市害虫.....”
“......大多数蟑螂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成熟的雌性成虫会释放两类性信息素:挥发性性息素小蠊醌(3,6-二氧环己-1,4-二烯-1-基)甲酯),以及两种接触性性信息素3,11-二甲基正二十七烷-2-酮和3,11-二甲基正二十九烷-2-酮”.....”
“本文基于美洲大蠊测得的触角等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利用......获得109个OBP的组织表达谱,从中筛选出两个雄虫触角高表达候选PBP基因,Bger OBP26和Bger OBP40......”
“随后利用体外蛋白表达和纯化,获得两个OBP的高纯度重组蛋白......”
“”.....通过小分子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研究了两个OBP与三种性信息素以及类似物的结合能力.....”
看完徐云的论文摘要,莫顿的心中隐隐对自己一开始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这份论文的内容,看上去似乎不止是第四代吡虫啉那么简单啊......
毕竟如果只是与信息素进行合成,完全没必要讨论3,11-二甲基正二十七烷-2-酮的相关问题吧?
带着这种心理,他继续看起了正文。
随后刚扫了没几眼,莫顿的眼睛便亮了起来:
“Cyclization(环化)?还是用的过渡金属?好思路!”
接着他一行行的看了下去,唯独在5-环氧-1-十六碳炔环节稍稍停顿了几秒钟:
徐云并没有详细描述5-环氧-1-十六碳炔在定温下的变化,附上的图示也略微的简洁了不少,这就像前面还在耳鬓厮磨,转眼间就快进到了根深蒂固了一般。
不过莫顿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只是一个过渡的中间环节罢了,后续才是关键。
“LTHF.....”
“合和子引物....”
莫顿就这样一行一列的看了下去,越看越入迷。
说起科研成果论文,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种疑惑:
既然先进科技都是保密的,那为什么还有好多所谓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呢?
原因很简单。
一来呢,是发布方大多会在论文发表前申请了专利。
也就是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这样可以在法律上保证自己的利益。
二来则是论文内容并不是一味的公开所有信息。
论文通常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比如化学反应的原理,材料的主要成分(含量极低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成分通常都保密),合金的金相组织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公开——或者说无论公开与否,竞争对手通过分析产品都能得到相关信息。
剩下一些关键的信息,论文通常都是不会触及的:
比如关键工艺过程参数,温度,压力,成分配比,催化剂的成分及状态等等信息都是保密的。
加之论文通常都是实验室状态,并不是大批量生产的状态,实验室小批量状态和工业化生产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论文很多时候阐述的都是一个思路,很少会有人把核心技术全盘托出,也就三哥曾经傻乎乎的透露过一次。
当然了。
数学论文除外。
四个小时后。
莫顿一脸感慨的呼出一口气,脸上忽然浮现出了一丝看热闹的表情:
“拜耳的D.E实验室...森下制药的龟野项目组...罗氏的AIRC实验室...
没记错的话,这些实验室目前都在研发第四代的吡虫啉或者呋虫胺吧,而且投入的资金都不在小数.....
啧啧,这下子有好戏看了。”
随后他将目光放到了作者栏上,头一次正视起了那个名字:
“第一作者.....”
“徐云.....”
.......
Morten L.Grobe,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莫顿.L.格罗比。
他是一位瑞典人,现年59岁,供职于赫赫有名的冷泉港。
别看冷泉港这个名字乍一听起来好像是个港口,但实际上,它是全球生命科学的圣地之一。
如果还有读者没把生物课本当成废品卖掉的话,可以打开到DNA那一章,找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你会看到其中一个叫沃森的帅哥。
对,他之前就在这里工作,而且现在还没嗝屁。
当然了。
19年的时候沃森因为一些原因,已经被剥夺了荣誉头衔,具体的是非对错概不评述,总之和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性质差不多,言论方向相反。
视线再回归原处。
能让沃森这种级别的大佬加入其中,冷泉港的科研能力自不必说。
抛开各个国家的军属研究所,冷泉港可以在目前所有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稳稳排名前五。
而莫顿能在这样一家研究所中拥有一间同名实验室,他的履历自然也非同一般。
莫顿.L.格罗比,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瑞典科学院终身名誉院士,鹰酱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因一直组细胞的相关研究获得拉斯克奖,目前最有机会获得下一届诺贝尔奖的顶尖大佬之一。
几个月前由于一些身体方面的原因,莫顿暂时回到了自己的瑞典老家,瑞典维斯特罗斯下的一个小镇上。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欧洲的很多小镇也逐渐具备了现代化气息,但哪怕是再发达的小村镇,也很难拥有顶尖的科学实验设备。
因此无法进行高精尖科学实验的莫顿,每日除了调养身体之外,也会偶尔接些审查期刊论文的活儿。
不久之前,他收到了一位老朋友的来电。
在久违的寒暄过后,对方表示希望他能够担任自己一位学生论文的外审编辑。
莫顿一开始其实是拒绝的,毕竟在读博士怎么着都和NAR这种约稿型期刊搭不上边。
但在一番讨价还价后,这位拉斯克奖得主最终还是被以五斤二荆条加腊肉的价格收买了——他平里日特喜欢吃川菜,属于那种爱吃辣但又吃不了多少辣的类型,其中最爱二荆条炒腊肉。
不过收买归收买,他还是很严肃的告诉了自己的老朋友一件事:
如果论文质量不过关,他是不会同意论文过审的!
老友对此欣然同意,字里行间中似乎还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仿佛在......
炫耀?
而就在他们达成约定后没几天,一封邮件如约来到了莫顿的邮箱里。
“常见信息素结合蛋白.....”
莫顿轻轻诵读了一遍论文标题,大致对论文的内容有了一定判断:
“第四代吡虫啉的合成思路?这倒有点意思.....”
莫顿曾经在14年的时候做过一个课题,内容是对小白蛾信息素的合成研究,成果还刊登到了Medicine上。
后来他凭此专利得到了鹰酱农业协会的终身理事称号,以及一笔五年三百万美刀的授权费。
加之他有不少学生与熟人都供职于顶尖的生物医药公司,因此莫顿对于吡虫啉的了解程度其实相当深入。
“蟑螂属于蜚蠊目、小蠊科,是世界性城市害虫.....”
“......大多数蟑螂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成熟的雌性成虫会释放两类性信息素:挥发性性息素小蠊醌(3,6-二氧环己-1,4-二烯-1-基)甲酯),以及两种接触性性信息素3,11-二甲基正二十七烷-2-酮和3,11-二甲基正二十九烷-2-酮”.....”
“本文基于美洲大蠊测得的触角等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利用......获得109个OBP的组织表达谱,从中筛选出两个雄虫触角高表达候选PBP基因,Bger OBP26和Bger OBP40......”
“随后利用体外蛋白表达和纯化,获得两个OBP的高纯度重组蛋白......”
“”.....通过小分子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研究了两个OBP与三种性信息素以及类似物的结合能力.....”
看完徐云的论文摘要,莫顿的心中隐隐对自己一开始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这份论文的内容,看上去似乎不止是第四代吡虫啉那么简单啊......
毕竟如果只是与信息素进行合成,完全没必要讨论3,11-二甲基正二十七烷-2-酮的相关问题吧?
带着这种心理,他继续看起了正文。
随后刚扫了没几眼,莫顿的眼睛便亮了起来:
“Cyclization(环化)?还是用的过渡金属?好思路!”
接着他一行行的看了下去,唯独在5-环氧-1-十六碳炔环节稍稍停顿了几秒钟:
徐云并没有详细描述5-环氧-1-十六碳炔在定温下的变化,附上的图示也略微的简洁了不少,这就像前面还在耳鬓厮磨,转眼间就快进到了根深蒂固了一般。
不过莫顿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只是一个过渡的中间环节罢了,后续才是关键。
“LTHF.....”
“合和子引物....”
莫顿就这样一行一列的看了下去,越看越入迷。
说起科研成果论文,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种疑惑:
既然先进科技都是保密的,那为什么还有好多所谓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呢?
原因很简单。
一来呢,是发布方大多会在论文发表前申请了专利。
也就是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这样可以在法律上保证自己的利益。
二来则是论文内容并不是一味的公开所有信息。
论文通常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比如化学反应的原理,材料的主要成分(含量极低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成分通常都保密),合金的金相组织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公开——或者说无论公开与否,竞争对手通过分析产品都能得到相关信息。
剩下一些关键的信息,论文通常都是不会触及的:
比如关键工艺过程参数,温度,压力,成分配比,催化剂的成分及状态等等信息都是保密的。
加之论文通常都是实验室状态,并不是大批量生产的状态,实验室小批量状态和工业化生产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论文很多时候阐述的都是一个思路,很少会有人把核心技术全盘托出,也就三哥曾经傻乎乎的透露过一次。
当然了。
数学论文除外。
四个小时后。
莫顿一脸感慨的呼出一口气,脸上忽然浮现出了一丝看热闹的表情:
“拜耳的D.E实验室...森下制药的龟野项目组...罗氏的AIRC实验室...
没记错的话,这些实验室目前都在研发第四代的吡虫啉或者呋虫胺吧,而且投入的资金都不在小数.....
啧啧,这下子有好戏看了。”
随后他将目光放到了作者栏上,头一次正视起了那个名字:
“第一作者.....”
“徐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