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5章:从梨到礼到理(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杨怀仁再深入了想朱先生教导孩子们的方式,便更觉得朱先生不简单。
孔融让梨只是个小故事,可是他并没有像其他正常的方法那样,只是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故事,然后简单的告诉这个故事是教育人懂得谦让而已。
从故事本身出发,先让孩子们对故事本身产生兴趣,然后开始思考,再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们故事和现实之间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启发孩子们进行更深次的思考,从故事的背景开始,逐渐分析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
最后便是让孩子们学到这个故事里所教育人的东西了,整个过程,从梨开始,到礼,最后到理,孩子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思考并分辨的过程。
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故事本身,也学会了故事教育大家应该遵守的礼仪,更从故事之中,以及思考过程之中学到了做学问,还有做人处事的道理。
杨怀仁心道,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嘛!
不用说孩子们了,就连他这个旁听的人,都觉得印象深刻,恐怕今天的这一课,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其实朱先生的目的也不是要孩子们去追求事实的真相,而是教育他们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你到底学到了什么。
杨怀仁相信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面对学问上和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更懂得去思考,也会更合理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一千道一万,杨怀仁是服了。
朱先生也给了孩子们时间休息一下,孩子们兴高彩烈的冲出课堂,看见父亲,欢快地冲上来告诉父亲他们今天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杨怀仁笑着逐个摸着孩子们的脑袋,也进行了一番鼓励和夸赞。
大官一眼便看出来父亲这是来看望朱先生,并向朱先生表达谢意的,便领了弟弟妹妹去另一边玩耍。
杨怀仁走进两面透风的课堂,恭敬地给朱先生行礼。
朱世儒老先生八十岁的人了,这年纪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别说是杨怀仁,就是皇帝来了,他也可以不用行礼。
他只是笑着点点头,示意杨怀仁坐下。
杨怀仁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先把自己准备的糕点和茶叶放在朱先生面前的几案上,这才缓缓盘腿而坐,“学生的一点心意,希望朱先生笑纳。”
朱先生看也不看那个食盒,只是鼻子抽动着闻了闻,便道,“不错,不错。”
那股子淡泊的气质从他的动作和语气里逐渐流露出来。
杨怀仁自然知道朱先生不会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便错开话题,先向朱先生表达了谢意,感谢他肯来杨府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
朱先生一脸淡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淡淡道,“人越老,便越活得像个孩子,俗话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蒙杨国公不嫌弃,肯让老朽和孩子们在一起,倒是老朽要谢谢杨国公。”
杨怀仁忙道,“不敢,不敢。朱先生当世大儒,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就所方才朱先生教导孩子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学生便深有感悟。”
朱先生这下来了点兴趣,问道,“不知杨国公学到了什么?”
杨怀仁想了一下,答道,“分辨真理的方法。”
朱先生的眼睛散发出一点明亮的光芒,似乎很满意杨怀仁这个答案。
说到底,他教授的文章或者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在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和当今的那些先生们有很大的不同。
但归根结底,他真正想教育给下一代孩子们的,也不是真理,而是分辨真理的方法。
通过怀疑,思考,深究,再思考的反复过程,不断去伪存菁,最终得到一个真理。
当然,在不同的故事或者文章里边,这个真理在不同人的理解里还有不同,朱先生也并不是有自己的一套学派或者观点,而是教人去自主寻求真理,从来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们。
这么说起来,就是一种学问的包容性了,即便是在后世,这个观点也绝对是非常超前的。
人类依旧在探索未探索之地,或者未涉及的知识领域,围观世界和宏观的宇宙,人类依旧还有数不胜数的未知之事,未明之理。
于是在某一个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学派,学派之间的观点和认知不同,便一直在争论不休。
其实这是一件非常没有意义的事情,既然是未知,那就不论对错,即便将来证明了什么,现在对了的也不用沾沾自喜,错了的也不必妄自菲薄。
人类探求真理的过程,从来都是这样的,即便我们现在认可的真理,在未来也可能证明是错的,也有很多被人摒弃的道理,反而会成为真理。
对与错,从来也都是相对的,就像物理学上那句至理名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朱先生终于在杨怀仁面前露出了笑意,“怪不得杨府的孩子们这么聪慧,原来根源在杨国公这里。”
得到朱先生的夸奖,杨怀仁当然非常开心,特别是朱先生这是变相的夸奖他基因好,作为一个男人,当然会感到骄傲万分。
正在杨怀仁暗自开心的时候,朱先生又道,“世间万物,总有常理,犹如星月轮转,生命轮回。
有些事杨国公不应强求,顺其日然就好。”
说罢不等杨怀仁回话,便摆了摆手,示意杨怀仁可以走了。
杨怀仁有点发愣,不过对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来说,既然他可以随心所欲,所以他的行为也不存在失礼不失礼的。
杨怀仁也一时没想透着朱先生刻意说了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起身行礼告辞。
只是当他走过课堂前的一小片竹林,在回望朱先生的时候,老头正在尝他送去的点心,只是轻轻一小口,便露出了赞赏的神情。
杨怀仁对于别人认可他做的食物,还是很满足的,再回头想朱先生刚才那句话,好像道理很简单,也正是他曾经思考过的人生态度。
但他扭头准备离开的时候,脑子里忽然闪过一道白光,他有点明白了。
杨怀仁再深入了想朱先生教导孩子们的方式,便更觉得朱先生不简单。
孔融让梨只是个小故事,可是他并没有像其他正常的方法那样,只是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故事,然后简单的告诉这个故事是教育人懂得谦让而已。
从故事本身出发,先让孩子们对故事本身产生兴趣,然后开始思考,再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们故事和现实之间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启发孩子们进行更深次的思考,从故事的背景开始,逐渐分析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
最后便是让孩子们学到这个故事里所教育人的东西了,整个过程,从梨开始,到礼,最后到理,孩子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思考并分辨的过程。
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故事本身,也学会了故事教育大家应该遵守的礼仪,更从故事之中,以及思考过程之中学到了做学问,还有做人处事的道理。
杨怀仁心道,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嘛!
不用说孩子们了,就连他这个旁听的人,都觉得印象深刻,恐怕今天的这一课,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其实朱先生的目的也不是要孩子们去追求事实的真相,而是教育他们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你到底学到了什么。
杨怀仁相信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面对学问上和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更懂得去思考,也会更合理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一千道一万,杨怀仁是服了。
朱先生也给了孩子们时间休息一下,孩子们兴高彩烈的冲出课堂,看见父亲,欢快地冲上来告诉父亲他们今天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杨怀仁笑着逐个摸着孩子们的脑袋,也进行了一番鼓励和夸赞。
大官一眼便看出来父亲这是来看望朱先生,并向朱先生表达谢意的,便领了弟弟妹妹去另一边玩耍。
杨怀仁走进两面透风的课堂,恭敬地给朱先生行礼。
朱世儒老先生八十岁的人了,这年纪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别说是杨怀仁,就是皇帝来了,他也可以不用行礼。
他只是笑着点点头,示意杨怀仁坐下。
杨怀仁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先把自己准备的糕点和茶叶放在朱先生面前的几案上,这才缓缓盘腿而坐,“学生的一点心意,希望朱先生笑纳。”
朱先生看也不看那个食盒,只是鼻子抽动着闻了闻,便道,“不错,不错。”
那股子淡泊的气质从他的动作和语气里逐渐流露出来。
杨怀仁自然知道朱先生不会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便错开话题,先向朱先生表达了谢意,感谢他肯来杨府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
朱先生一脸淡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淡淡道,“人越老,便越活得像个孩子,俗话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蒙杨国公不嫌弃,肯让老朽和孩子们在一起,倒是老朽要谢谢杨国公。”
杨怀仁忙道,“不敢,不敢。朱先生当世大儒,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就所方才朱先生教导孩子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学生便深有感悟。”
朱先生这下来了点兴趣,问道,“不知杨国公学到了什么?”
杨怀仁想了一下,答道,“分辨真理的方法。”
朱先生的眼睛散发出一点明亮的光芒,似乎很满意杨怀仁这个答案。
说到底,他教授的文章或者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在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和当今的那些先生们有很大的不同。
但归根结底,他真正想教育给下一代孩子们的,也不是真理,而是分辨真理的方法。
通过怀疑,思考,深究,再思考的反复过程,不断去伪存菁,最终得到一个真理。
当然,在不同的故事或者文章里边,这个真理在不同人的理解里还有不同,朱先生也并不是有自己的一套学派或者观点,而是教人去自主寻求真理,从来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们。
这么说起来,就是一种学问的包容性了,即便是在后世,这个观点也绝对是非常超前的。
人类依旧在探索未探索之地,或者未涉及的知识领域,围观世界和宏观的宇宙,人类依旧还有数不胜数的未知之事,未明之理。
于是在某一个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学派,学派之间的观点和认知不同,便一直在争论不休。
其实这是一件非常没有意义的事情,既然是未知,那就不论对错,即便将来证明了什么,现在对了的也不用沾沾自喜,错了的也不必妄自菲薄。
人类探求真理的过程,从来都是这样的,即便我们现在认可的真理,在未来也可能证明是错的,也有很多被人摒弃的道理,反而会成为真理。
对与错,从来也都是相对的,就像物理学上那句至理名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朱先生终于在杨怀仁面前露出了笑意,“怪不得杨府的孩子们这么聪慧,原来根源在杨国公这里。”
得到朱先生的夸奖,杨怀仁当然非常开心,特别是朱先生这是变相的夸奖他基因好,作为一个男人,当然会感到骄傲万分。
正在杨怀仁暗自开心的时候,朱先生又道,“世间万物,总有常理,犹如星月轮转,生命轮回。
有些事杨国公不应强求,顺其日然就好。”
说罢不等杨怀仁回话,便摆了摆手,示意杨怀仁可以走了。
杨怀仁有点发愣,不过对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来说,既然他可以随心所欲,所以他的行为也不存在失礼不失礼的。
杨怀仁也一时没想透着朱先生刻意说了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起身行礼告辞。
只是当他走过课堂前的一小片竹林,在回望朱先生的时候,老头正在尝他送去的点心,只是轻轻一小口,便露出了赞赏的神情。
杨怀仁对于别人认可他做的食物,还是很满足的,再回头想朱先生刚才那句话,好像道理很简单,也正是他曾经思考过的人生态度。
但他扭头准备离开的时候,脑子里忽然闪过一道白光,他有点明白了。